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6 14: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死读后感,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情感真挚:读后感是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评价,首先要保证情感真挚,表达出自己对父亲去世的悲痛、怀念和感激之情。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读后感的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分析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和怀念。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充分展开对父亲去世的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 父亲生前的品德、品质:回顾父亲在生活中的点滴,如勤劳、善良、正直等,表达对父亲美好品质的怀念。
b. 父亲对自己的影响:谈谈父亲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关爱、教育和引导,以及父亲去世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创伤。
c. 父亲去世后的感悟:描述自己在父亲去世后的心情变化,如悲痛、失落、坚强等,以及如何面对失去父亲的现实。
d. 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对父亲无私奉献、辛勤付出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美好回忆的珍视。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通顺、流畅,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b.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
7月1日,那个我喊了33年的爸爸,离开了我
7月7日,是我的生日
7月11日,老公告诉我,感觉店快经营不下去了,我和员工谈谈能不能先缓发半年绩效工资
这个月,我过的很懵
知道这一天会来,但是当父亲离开的时候,我的慌张大于悲伤。
再给他穿老衣时,我的手抖腿抖,当真正的看着他要火葬的那一刻,我的悲伤才像开了闸一样随着我的眼泪,伴着我的大声哭喊倾泻而出。我再也没有爸爸可以喊了……
我多想再和他说几句话
爸爸我爱你,始终会记得你骑着大自行车,带我去兜风的小时候
爸爸,谢谢您爱过我,我会一直记得你的爱
在守病床的那几天,我偷偷的拍了父母握手的照片,我知道他们这一辈子,估计从结婚之后就没有拉过手,我想偷偷的留住他们之间的感情
如果你和我一样,亲人离世了,请你别悲伤,他还爱着我,只不过是换了个形式存在,从此以后,他们不会在受病痛的折磨了
请你别骂我:我心里曾经想过,父亲去世了,我们生活会不会轻松点
父亲脑梗7年的时候瘫痪在床,哥哥游手好闲在外打工,挣的钱只够他自己花,他也不会回家照顾父亲,而我生活在距离他们400公里之外的城市,家中还有俩娃
照顾父亲的重任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身体不好,照顾父亲大半年之后,身体严重透支,于是,在一次回家探亲的时候,我和老公把父亲送到了养老院护理,他的一切费用,都是我们出
送到养老院实属没有办法,可我还是被村里人纷纷议论,更严重的是我姑骂我不孝,我也没有办法,该承担的指责就这样担着吧
俩个孩子学费4万多,父亲养老院的费用,一个月也得2000多,店里负债经营,我们真的压力大到不行,曾经一个念头闪过,父亲离世了,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好点
你们会不会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想法?有这样想法的时候,感觉自己很不孝,非常自责,可直到我无意间看了一本书伊藤比吕美《闭经记》的作者说道:父亲在世时,她每个月都要往返于美国跟日本看望父亲,父亲去世后,她感受到不再奔波的自由
原来这样想可以被理解,照顾卧床老人或者说承担生病老人的费用真的压力很大,这就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诠释吧
这个七月,真是把我熬得够呛。可再难,日子也得往前挪不是?
手机里那张父母握手的照片,我收藏了。想爸爸的时候就点开看看,原来父母的争吵都是生活,爱都藏在不说话的地方。店里还在硬撑着,员工们没多问就答应了缓发绩效,孩子们放学回来总黏着我,老公每天睡前都跟我说句“有我呢”,这些都成了我撑下去的劲儿。
以前总为那个“也许会轻松点”的念头钻牛角尖,现在不拧巴了。谁不是在难处里盼口气呢?就像《闭经记》里写的,那种自由,不是不爱了,是终于不用再看着他遭罪,不用再被日子追着跑。
往后啊,我还是会突然想喊“爸爸”,喊完了,擦擦脸,该接孩子接孩子,该看店看店。他肯定也希望我好好的,带着他给的那点念想,把这日子过出点样子来。毕竟,我是他疼了三十多年的闺女啊。
一
一九三一年夏,我和郭有守以及徐悲鸿夫妇、谢寿康等人一同去庐山度假。
八月中回到南京后,我的手臂上长了许多湿疹水泡,出脓水,在南京求医服药。
这时,我收到了二妹云碧的来信,说父亲身体不好,希望我快去上海。
奈因要医治手臂,未能立即动身。
过了几天,二妹又来信催我速归,说父亲未见我去,很是生气。
我便立即带病上火车,当夜赶到上海。
我母亲黄华、姑父母、大哥、二哥也都已闻讯赶来上海。
父亲躺在床上,那软弱的身体已不能动弹。
他无力地睁开眼睛,对我看了一下,低声说:“你来了,你的手怎样了?”
我看父亲病势不轻,心里很紧张,忍着泪走到室外,不禁哭了出来。
我生母和二妹云碧告诉我,前一阵父亲的身体就不好,开始是胃痛,后来胃出血,多日不想吃东西。
后来稍好些,但很虚弱。
上星期哈同去世,父亲为了应酬,不得不去执绋送葬,天气又热,在路上中了暑;后又到哈同住宅参加了哈同夫人罗嘉陵的宴会,吃了点冷饮,回家后就腹泻不止,直到今天,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
那时,家中已乱作了一团。
大哥找了他的德国同学赵棣华医生来为父亲打针,又抽了血去检验。
生母、姑母等人却给他服中药,也未见效。
九月十六日,北京传来喜讯,大嫂生了一个男孩。
父亲很高兴,还为他取名"友龙”。
次日(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七日, 阴历为壬申年八月十七日),父亲的病势突然加剧,竟撒手而去了。
年方五十八岁。
父亲逝世后,丧事均由大哥公度主持。
来家吊丧的各类人士都有,有父亲的旧友,有国民党的官员,有杜月苼、张啸林等上海闻人。
据说,周恩来同志也曾派人前来临祭送葬。
丧事中,家中挂满了白色的竹布挽联,还有各方面送来的唁辞、花圈等。
我姑母自己也写了一副挽联,还命我和二哥公兆、二妹云碧、三弟公素、四弟公敏等都各自编写挽联(用白竹布写)。
父亲在病重期间,自知不起,曾为自己作了一副挽联,以表心迹。
这挽联云: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
匡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这副挽联,由姑母杨庄书写,悬挂在父亲遗像两旁。
父亲的一生,为了爱国救民,走了不少坎坷的道路,挨过不少讥讽嘲骂,跌倒了又爬起来,最后终于找到了真理,确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挽救中国的唯一指针。
从此,父亲就放弃了一切旧观念,毁家纾难,不畏风险,不怕牺牲,一心为革命,死而后已。
他的这种坚持真理、知过就改、爱国爱民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父亲安葬在江湾上海公墓,墓碑由夏寿田书写。
抗战开始后,上海沦陷,日寇要在江湾修建飞机场,勒令迁坟。
我生母便把父亲的棺木迁往上海西郊华漕乡寅春庙附近,重新修建了坟墓,墓碑仍用原碑。
十年浩劫中,坟墓不幸又被毁。
在党的关怀下,墓已于一九八六年重建在宋庆龄名誉主席陵园的右侧万国公墓内,仍用原墓碑。
二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我生母和弟妹们就搬回苏州居住,将上海薛华立路的房屋退还原主。
父亲逝世后,家中除了大哥、二哥和我都已成家外,弟妹都还未成年。
二妹云碧因身体不好没有入学;三弟年方十七,由于资质聪颖,已考进了东吴大学。
我生母对三弟特别宠爱,要什么给什么,这就养成了他的骄傲性格,很是任性,而且他很会用钱,爱交际朋友,接济同学,又爱穿着打扮。
但自父亲去世后,一家大小六口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不少,经济上确实有些困难。
为此,三弟就常与母亲争吵。
不久,上海又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战争,日寇侵占了上海的宝山、浏河等地,人们都纷纷拥到上海租界避难。
我生母便也从苏州拖了几个儿女逃来上海,挤在法租界的一间房子里。
三弟也因为苏州东吴大学停止上课,就和同学们一起赴杭州之江大学借读去了。
在此期间又要搬家,又要租房,花费是比较多的。
加上我生母又乐于助人,就是在自己的经济有困难的时候,也常帮助别人。
由于这一点,我家又多了一位干妹子。
那是在“一·二八"抗战初期,上海因有十九路军的英勇抵抗,战事稍缓,上海与苏州的交通还可通行。
我生母就趁此机会,单身乘坐内河小火轮,溜进苏州城,想回家取些衣服和日用品。
我家在苏州城内张果老巷一号。
逃难时,没有留人看守,只是把门锁上,全家就匆匆地走了。
这时,我母亲走近家门,发现大门上的锁已经被打开了,客堂旁的房间内住着两对青年男女。
看样子,那两个青年男子是国民党的小军官。
他们各人拥着一个女子,躲在这里度蜜月呢。
我生母不敢惹他们,只是悄悄地进房去拿东西。
可是,好一点儿的东西早被人抢光了,只剩下几件旧衣服。
当晚,我生母就在自己的房内睡了一夜。
次日起床,就匆匆乘坐小火轮回上海。
在小火轮上,我生母坐在轮船的右侧,面对着岸边。
小火轮异常缓慢地开着。
忽然,她看见远处好象有一个女子,在河边独自走着。
等小火轮驶近,我生母感到此人好生面熟啊。
想了一下,终于想起来了,这不就是昨晚在家里看见的那个女子吗!
她为什么大清早一个人走到这里来?
我生母不禁脱口而出,大声地喊了她一下。
那个女子却显得神色慌张,害怕有人追赶的样子。
她走到河边,向后面张望了一下,就跳进河里去了。
“不好了,有人投河了……”
小火轮上人声鼎沸。
不一会儿,有两个青年跳下水去,把那个女子救了上来。
我生母便拿出随身带的衣服给她换上,并端热茶喂她,才使她慢慢地苏醒了过来。
那女子张开眼睛见了我生母,便抱着她的腿痛哭起来。
后来,那女子对我生母说:“我的名字叫张美珍,家住上海吴淞镇上。父亲是银行职员,家里生活还过得去。我今年十八岁,还有个妹妹名叫明珍,比我小一岁。我们两人还在初中念书。不料,那天日本人炮轰吴淞镇,把我家炸得粉碎,父母亲也被炸死。我和妹妹只好逃出来,沿着铁路线边走边行乞,受尽了苦难才来到苏州。但苏州城里的人都逃空了,又举目无亲,实在已走投无路,只能蹲在路旁痛哭。后来,有两个军人走过来,显得很同情我们,便把我们带到你家——他们却说是他们自己的家,叫我们放心住下。他们又去买了一些吃的东西,四个人大吃了一顿。可是,一到夜晚,就不对了……"
张美珍讲到这里,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我生母一听就明白了,就说:“后来怎样?”
张美珍说: “这样过了一个多星期。昨天你回来了,我才知道受了骗,就和他们吵。他们动手打我,还说要打死我。”
说着,她把伤痕指给我母亲看,又说:“所以,今天一早,我就逃了出来。我现在走投无路,只有一死了之……"
我生母听了,十分同情她,又痛恨那两个国民党军人,居然乘人之危,蹂躏女性,便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毅然把张美珍带到了上海,和弟妹们住在一起,并收为义女。
还找了个做牙医生的友人,让她拜为老师,随他学习医牙技术。
张美珍的妹妹后来也来到上海。
仍由我生母帮助,为她找了一个出路。
后来张美珍自己挂牌开业当牙科医生时,所需的医疗器械和用具,也都由我生母资助。
我生母一生就是这样乐于助人,也不希望人家报答。
所以,尽管张美珍发迹以后就不来看望我生母了,我生母也毫不在乎,从无怨言。
她去世时,周围的人(特别是穷苦人)无不赞扬我生母为人豪爽,待人热情。
三
淞沪战争平息后,我们全家又回到了苏州。
三弟公素在杭州之江大学借读了一个学期,又回到苏州进东吴大学。
那时,他已经十八岁了,人长得既漂亮,又聪明,在学校里是个活跃分子,同学、朋友来往众多。
因此,他的开支很大,时常向生母伸手要钱。
母亲发现他交友不慎,逐渐不专心读书,功课比以前退步了,就常常规劝他,有时还申斥他。
不料,这引起了公素的反感。
他说,他已经十八岁了,已经长大成人,不用家里管束了。
生母怕他继续学坏,就减少他的零用钱。
这更引起公素的不满,时常在家中吵闹,发脾气。
一九三二年的夏天,我恰巧在苏州。
有一天,公素为了用钱又和生母争吵,把她气得发抖。
我和二妹云碧觉得公素不对,也批评了他,并叫生母不要多给他钱用。
这使他更生气,就一声不响地走进卧室,把门关上,不再出来。
我们以为他这是一时赌气,也没去理他。
第二天一早,公素出去了,到深夜也没回来,把我们都等急了。
次日,我生母派人一一到平日跟他有来往的朋友、同学家里去问,都说不知道。
写信到外地亲友家去问,回信也都说公素不曾去过。
我们只得在报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希望他早日回来,但直到现在都毫无消息,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是被人谋杀了,还是自尽了?还是……至今仍是个谜。
三弟公素是我生母的长子,人又长得英俊、聪明,在我们六个兄弟姐妹中,生母最宠爱的就是他。
他竟然这样不明不白地失踪,对我生母的打击真是太大了。
三弟出走的那天,我因为也曾责备过他,所以也为此事感到很内疚,真希望公素会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可是,这样的奇迹毕竟不可能出现了。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以后,我母亲在上海看见报纸上有一个名字叫杨公素的人。
她高兴极了,以为一定是三弟公素出走后,参加了革命,现在出现了。
于是,马上写信给报社,请他们转交给他。
不久收到回信说:“我不是你的儿子杨公素,我是他的同学×××"
我生母的希望成了泡影。
后来,二妹云碧找到了×××,问他:“你为什么要用杨公素的名字?难道你知道他已经死了吗?"
对方说:“我并不知道他的下落。不过,我当初从陕甘边境去延安时,为了要避免胡宗南部队的逮捕,就用了杨公素的名字。”
“当时你这样做,难道不怕连累杨公素本人和他的亲属吗?”二妹进一步追问。
对方没有。
三
一九三七年初夏,我已经有了三个孩子。
那时,我住在南京,这里是长江沿岸有名的三大“火炉”之一,夏天特别热。
我就带了三个孩子去苏州,同时也是为了看望母亲。
那时,二妹云碧已经结婚了,妹夫是个曾在美国留学的工程师。
他家的生活条件很好,有小汽车,自己驾驶。
这桩婚事是由二哥做主的。
父亲去世时,二哥就曾对二妹表示: “你不要担心,以后你的婚姻问题由我来负责安排。”
后来他就为二妹找了这样一个丈夫。
二妹婚后住在上海。
虽然生活很舒适,但那个工程师比二妹大了十二岁,两人的兴趣不合,没有共同的语言。
因此,二妹也时常回苏州家里来玩。
可是,正当我们在苏州欢聚时,突然传来消息,芦沟桥事件爆发,日本人又来侵犯我们的华北了。
七月下旬的一天傍晚,郭有守忽然从南京来到苏州。
他告诉我们,全面抗战已经开始,南京是前方,日本人可能要侵占上海(租界除外),然后沿沪宁线到南京。
这些地方是会遭到飞机轰炸的。
不久,国民政府将内迁到四川重庆。
他这次来苏州,是要把我们送到重庆去,那儿比较安全。
二妹家在上海,当然不愿远离。
母亲也宁愿跟随二妹去上海租界避难。
那时,四弟公敏已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机械工程,即将毕业,也在上海。
余下两个小弟妹,当然也一同去上海了。
只有我和三个孩子去重庆。
因为郭有守不久也要去那儿,同时,他又是四川资中人,还有老家在四川呢。
八月初的一天,二妹夫妇在上海把我和三个孩子、一个奶妈送上了去重庆的长江轮船。
船过南京时,郭有守把一些行李铺盖送上船来。
这就是我们南京家里唯一可携带的东西了,其他许多东西,到抗战胜利回家时早被洗劫一空。
船过武汉,就溯江而上,进入四川境内。
这里的水势很急,轮船从宜昌上游下来都很困难,不要说是从下游往上驶了。
唐代诗人李白诗《蜀道难》的开头一句就是:“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我们便正航行在这有名的蜀道水路上。
船到了这里,行驶得非常慢,江面也渐渐狭窄了,两岸都是些悬崖峭壁,风景可真是美丽。
船上的人都拥到甲板上来观看这久已闻名的川江景色。
船渐渐地驶过巴东,马上就进入巫峡。
这里的峭壁又高又陡,上面长满着奇花异草。
两岸对峙,彼此可以呼应。
我们的轮船就小心谨慎地在那峭壁下面行驶,显得非常渺小。
它不但要和浪滔作斗争,还要谨防与从上游顺流而下的船只相撞。
偶尔传来一两声猿啼,我便举目眺望,可以看见两只小猿在峭壁上跳跃着,好象在向我们示威似的。
李白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时此景,真能令人泪下。
船上满载的是背井离乡、远别亲人、入川避难的人们,又怎能不感到凄凉呢?!
轮船到达了重庆朝天门码头。
我从船上抬头一看,唷,还有数百级石阶才能登上马路呢!
原来重庆是个山城,船码头建在山脚下,房屋就盖在不同高度的山坡上。
这时,我的大嫂已在码头上接我们,还特地为我们雇了几个“滑竿" (两根竹竿中间放一竹凳),每个“滑竿”都由两个汉子抬着,晃晃悠悠地把我们送到了马路上。
然后,我们再改乘汽车。
我的大哥、大嫂早就由北平来到了重庆。
他们来得早,租到了一幢很好的小洋房。
他们自己住一半,留一半给二哥、二嫂住。
我们到重庆前,郭有守已经打电报给我大嫂,托她代为照顾。
大嫂就为我们定下了她隔壁房东家的五间余屋。
那几间房子很高敞,和大嫂住的洋房之间,还有一个网球场。
房东把大嫂住的房子叫做"新居",我们住的那个大楼,叫做“光第"。
“光第”里面,住了不少人家,除了房东一家,还有天文学家张钰哲夫妇、电影演员赵丹和叶茜。
他们也都是从南京、上海来的。
我家住了大小五间。
后来徐悲鸿夫人蒋碧薇从南京来了,我们就让出两间小的厢房给她。
她带着两个女儿和两个仆人。
徐悲鸿后来也来了,可是他们二人那时的感情和南京时不同了,好象有点不融洽。
不久,徐悲鸿就走了,听说到广西去了。
那时,我仍然不大喜欢和蒋碧薇多讲话。
因为她只喜欢和国民党要员张道藩等人谈笑,眼睛里没有我们。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