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大宋词人往事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6 14:29

如何写《大宋词人往事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宋词人往事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写的主题是大宋词人往事,可以从词人的生平、词作风格、词坛地位等方面入手。
2. 选择词人:在大宋词坛上,有许多著名的词人,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选择一个你感兴趣且了解较多的词人,以便在写作过程中有更多素材。
3.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书笔记,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所选词人的背景、生平及词作特点,引出下文要阐述的内容。 - 正文:根据所选词人的生平、词作等方面,详细阐述其词人往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词人生平:介绍词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仕途坎坷等。 b. 词作风格:分析词人的词作特点,如豪放、婉约、悲壮等。 c. 词坛地位:阐述词人在词坛上的地位,如开创词派、影响后世等。 d. 词作影响:分析词人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如对后世词人、文学风格等的影响。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所选词人的重要地位及词作价值。
4. 丰富素材:在写作

他是大宋最后的词人,一首绝唱,写尽一生悲凉

公元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门海战”失利,风雨飘摇的南宋在一片凄艳的晚霞下走到了尽头。那一天,十万将士跳海殉国,南海之滨尸横遍野,血色与夕阳的金色交织,写就一段悲壮而又沉痛的历史。


左相陆秀夫将玉玺绑在了幼主身上,眼见无力回天,朝故土拜了三拜后,纵身跳入茫茫大海之中。


随后,元将张弘范命人在崖山石壁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沦丧之耻,永载史册。


200年后,明成化二十二年,监察御史徐瑁对石刻上的字深恶痛绝,上表请求抹去,欲改成“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后朝臣认为崖门死战者非陆秀夫一人,因争执不下,终未刻成。


上个世纪解放初,原凿字被炸毁,后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行草大字,那段悲痛的往事终于尘埃落定。

每当我们读起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内心有了些许抚慰。


实际上,亡国之恨岂止一人之痛,那是一个民族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难以忘怀的沉重。宋亡以后,爱国诗人郑所南将名字改为“思肖”,赵宋之“趙”的繁体字中有“肖”,以怀故国,同时又将居室题额改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了“大宋世家”。


同样拥有高尚爱国情操的,还有词人蒋捷,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词人。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常州府阳羡人,在今江苏省宜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为著名诗人蒋璨的后裔。因家世不俗,蒋捷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有才名,考中进士前,曾有词《一剪梅》广为流传,其中下片为: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因此,蒋捷又有“樱桃进士”之美誉,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蒋捷进士登科时,南宋尚存,但还没来得及赴吏部参加铨选,战事再起,随后宋军节节败退,直至灭亡。元军窃国之后,曾招安南宋遗臣,以示安抚,然蒋捷拒不赴任,宁可流落江湖,其气节为时人所敬重。


多年后,蒋捷流寓寺院,某个雨夜,挥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蒋捷把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少年不知愁滋味,红烛夜影,佳人调琴,小楼东风听雨眠;不知不觉间,人生就步入了中年,开始颠沛流离,羁旅异途,客舟江渚,西风断雁,满目皆是苍凉,那山高水阔,远隔故乡;


就在叹息之间,人生又来到了暮年,两鬓染霜,同样是绵绵夜雨,却没有没有了抚琴鼓乐之雅兴,陪伴自己的只有古佛青灯。

数不清的别离,道不尽的辛酸,有些人说了再见却没再见,故国更是不堪回首,问君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罢了,罢了,就让这细雨肆意的飘吧,点点滴滴落在台阶上,一夜寂寞到天明。


蒋捷的词,多抒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在《少年行》中,蒋捷写: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思念故土,怀念故国,是蒋捷余生的心心念念,他把这些情愫谱成曲,填成词,借以悼怀永逝的江山和年华,因此蒋捷也被后人称为“为宋词唱挽歌之人”。



来源:愿为明月入君怀

南宋最后一位词人蒋捷:陪伴一生的雨

【《诗词里的故事 故事里的诗词》系列,四年打造,首发,连载不断,欢迎斧正。】

01

人如果一生都生活在雨中,该是怎样的心情?

南宋末年蒋捷写的一场雨,陪伴了他一生,惊艳了千年。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年少时候,歌楼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他乡的小船上听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一只失群的孤雁在西风中哀鸣。而今,人已暮年,独坐僧庐听雨,两鬓已经斑白,悲欢离合的经历太无情,还是让台阶前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蒋捷这首《听雨》中,明看写了三个时期,三种心境,实质写了四个时期、四中心情,将一生的悲欢离合都赋予一场雨中。

“少年听雨歌楼上,”镜头是楼内近景。蒋捷出身世家,家境良好,他的青春是歌舞的青春,摇曳的红烛,曼妙的歌女,罗帐里荡漾着燕语莺喃。这场雨,是人不留人天留人的雨,是青春和欢乐的雨。但青春与欢乐都是短暂易逝的。

“壮年听雨客舟中。”到了此时,镜头从舟中探出,摄入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求雨图。那只漂浮在江面的孤舟,还有在风雨中失群单飞的大雁,正是蒋捷自己的影子。壮年的蒋捷失去了家国,只得在乱世中东奔西走,漂泊四方。江山之大,尽属异族,已无他栖息之地。他的一腔旅恨、万般离愁都被涂写在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僧庐下。”僧庐下,白发老人独听夜雨。苍老的心已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衰枯的身体经历了江山易主的桑田之变,内心只有一腔空虚,万念如灰。雨水依旧滴滴答答地敲着石板,此时此刻的蒋捷虽听出了雨声的无情,自己却早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还有一个时期、一种心境,词人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体会出来。从此以后的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天明以后呢?这场雨就会停吗?就会迎来艳阳天吗?不会。他已经看清世事的冷漠和无情,深入骨髓的痛苦将伴随他的一生。因为知道苦痛无解,所以选择了将痛楚深藏,以淡然掩之,不提也罢。

在诗人的笔下,雨是变化万端的,表达的情感也是多姿多彩的。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说的是紧张,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写的是清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的是思念,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诉的是凄婉,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发的是怀古幽情,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记的是梦里江山,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说的是淡然。而蒋捷的这首《听雨》,说了人生不同时期对雨的情感与态度。

02

南宋末年,蒋捷出生于名声显赫的宜兴大族,祖上不乏担任过大宋高官,蒋家与岳家是世交。年少的蒋捷和岳飞一样有精忠报国之志。可命运捉弄了他,不惑之年刚考中进士,还未踏入官场,南宋就灭亡了。

蒋捷“宋亡不仕,抱节以终”,寄居在太湖一个孤岛的竹林中,以“竹山”为号,要像竹子一样挺直,宁折不屈。暮年,皈依佛门。

隐居期间,蒋捷写下“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著名词句,因而得名“樱桃进士”。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腔羁旅春愁随着乌篷船在姑苏微澜的江上无定所地飘荡着,他无意间抬头看见岸上酒家风中摇晃的帘子,似是在自己入内,方好一醉解千愁。当船只经过曾令无数文人雅士遐想万千的秋娘渡与太娘桥时,江风来疾,落雨潇潇,似愁丝,千丝万缕,让人心倦。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精妙绝伦,堪称春愁词中一绝。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时光流逝本是抽象的愁情,却因着这两种植物颜色的生长变化成了可以琢磨感受的意象,将春光渐渐消逝与初夏来临的这个过程充分地刻画了出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