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6 14: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庄子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理解庄子思想": - 首先,要深入理解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如“道”、“无为”、“逍遥”等。 - 阅读相关注释和解读,帮助理解庄子深奥的哲学语言。
2. "明确读后感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对庄子哲学的理解、个人感悟、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等。
3. "组织文章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庄子及其著作,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分点阐述你的观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 对庄子哲学的理解:阐述你对庄子核心思想的看法。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你对庄子哲学的感悟。 - 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分析庄子哲学对现代人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留下深刻印象。
4. "引用庄子原文": - 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庄子原文,以增强说服力。注意引用要准确,并注明出处。 - 引用时要结合上下文,使读者能够理解其含义。
5.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走在路上,无意间看到自己的影子与足迹,以为遇到了鬼怪。
他飞快地跑起来,不料跑得越快,留下的足印就越多,影子也追得越紧。
于是他更加拼命狂奔,直至筋疲力尽而死。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感到痛苦,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内心的冲突。
就像故事中的人,对外界过于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激起了情绪上的波澜。
最终在自我的纠缠与焦虑中,将自己彻底压垮。
闻一多先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千百年来,庄子的智慧,不仅藏着为人处世的学问,更是内含修补心灵的良药。
当你活得纠结痛苦的时候,不妨就读一读《庄子》。
《庄子·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名叫孙休的人,年纪很大,却一事无成。
他在家乡种地,每年收成都很差;外出谋求一官半职,又四处碰壁。
他整天愤愤不平,有次就向老师扁庆子诉苦:
“从来没人质疑过我的德行与勇气,我落到这步田地,只怪上天给我安排了不幸的命运。”
扁庆子听完,摇了摇头说:
“你身上完好无损,耳不聋,眼不瞎,腿不瘸。这就够幸运了,怎么还反倒埋怨老天呢?”
听了这番话,孙休不再言语,灰溜溜地走了。
作家张德芬说,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生活中有很多像孙休这样的人,遇到难处,总是喜欢找人诉苦。
殊不知,抱怨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被负能量包围,不断消耗自身精力。
心理学家安杰卢说:
“如果你看不惯某些事物,那就改变它;如果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
少点埋怨,多些反思与行动,才能脱离内耗的泥潭。
北宋庆历二年,大才子曾巩参加进士考试,没想到落榜了。
当时一同落榜的很多人,纷纷发起牢骚。
有的指责考官过于严苛,有的抱怨自己太过倒霉。
曾巩却一言不发,反倒默默收拾起回乡的行李。
临行前,老师欧阳修将他召去,满是遗憾地对他说:“真是太可惜了。”
没想到曾巩却摇头说:
“我没考中,是因为还达不到要求,请老师放心,我会继续用功,来年再考。”
面对落第,曾巩并没有抱怨指责,而是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回到家乡后,他一心扑在书上,潜心苦读。
终于在嘉祐二年,曾巩再度参加考试,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中进士。
《淮南子》里说,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幸,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改变自己,换个心态。
下雨自己打伞,跌倒独自爬起。
遇事不避,向内归因,才能将抱怨转为动力,轻松跨过命运的刁难。
《庄子》里记载,在极北之地,有一只鲲鹏。
它的脊背长几千里,振翅起飞的时候,翅膀就像是挂在天边的云彩。
鲲鹏借着旋风盘旋而上,向遥远的南方飞去。
路过一片低空时,麻雀看见了它,讥笑说:
“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
你为什么这么蠢,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呢?”
面对麻雀的嘲讽,鲲鹏不为所动。
它继续翱翔,最终飞到南方天池,获得了真正的自在逍遥。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像麻雀那样的人,他们喜欢随意评价,热衷于指指点点。
若你过于在意外界的审视和非议,最终折磨的只会是自己。
1999年,作家余秋雨应电视台,担任《千禧之旅》纪录片的嘉宾主持。
没想到这次“抛头露面”,引来外界巨大的诋毁。
很多读者甚至评论家都指责他“不入流”“沽名钓誉”“向金钱低头”。
面对漫天的恶意,余秋雨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随后几年,他前往中亚、西欧等10多个国家,探索历史遗迹,追寻文明演变。
最终历时四个多月,他写出了《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经典著作。
这些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的作品,成为对所有质疑最有力的回击。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对于世人的称赞,我们不必激动,对于世人的责难,也不必沮丧。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不受外界干扰,永远活在自己的节奏中。
人生不易,学会放过自己,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噪音动摇,也别用他人的标准绑架自己。
当你屏蔽了外界的闲言碎语,专心走好脚下的路,自然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凡事不纠结,过松弛的生活。
画家何多苓曾在《十三邀》中,讲了一个观点:
任何事情,都要松一点比较好。
活得太紧的人生,难免拧巴而焦虑,松弛下来,才能为自己解绑。
《庄子·田子方》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孙叔敖曾经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脸上却从不见任何喜色。
他也曾被三次罢官,但也从不见有任何忧愁。
好友肩吾十分好奇,就问孙叔敖:“三次上任,三次罢黜,你心里是怎么感受?”
孙叔敖道:
“我觉得该来的不必推辞,该离去的也挽回不了,得与失往往自己无法掌控,又何必纠结其中?”
正如作家亦舒所言,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勿愤愤不平。
面对人生的起伏,最好的姿态就是物来顺应,不忧不惧。
唐高宗时,吏部尚书卢承庆,负责朝廷内外官吏的稽查考核工作。
当时有位转运使,在督运朝廷物资时,因途中船只遭遇风浪,损失了若干粮米。
卢承庆给他考评批示为“临运损粮,考中下”。
看到考评,这位官吏很平静,没说什么就转身告退了。
卢承庆很惊讶,要知道,考核的等级与升迁、俸禄是直接挂钩的。
想了下,他觉得此人很有雅量,于是将考绩改注为“非力所及,考中中”。
不料,这位官吏知道后,仍一如上次那样,一脸淡定。
卢承庆对此非常欣赏,最后便将其考绩改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无论是幸与不幸,这个官员始终心态平和,最终收获内心的淡定,也得到了生活的奖赏。
作家汪曾祺说:“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知道,明天迎接我们的是阳光明媚,还是风刀霜剑。
若时时忧心忡忡,事事都挂在心头,那就如同给自己套上了一副枷锁。
不妨把心放宽一点,把事看淡一点。
在生活这场兵荒马乱中,保持淡然,才能笑对风雨,于绝境处发现转机。
▽《庄子》里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在的苦难,通常来自刑具;而内在的痛苦,则来源于自己与自己的冲突。
每个人都是自己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也是它的终结者。
读懂《庄子》,从现在开始,整理好内心,不抱怨,不在意,不焦虑。
来源:微信公众号“洞见”
编辑:以凡、王皓仪(实习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郦波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钟升 摄
郦波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钟升 摄
中新网苏州7月23日电 (周建琳)“今天讲庄子三条鱼的智慧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当下,我们面对很多的困境,来自疫情的困境、世界局势变化的困境等等,我们需要运用的先哲的智慧,突破困境。”23日,知名文化学者郦波亮相江苏书展“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开讲。
郦波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也是一位“网红学者”,从《百家讲坛》到《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各类文化节目层出不穷,大家始终能看到他的身影。今天,他以“书香江苏形象大使”的身份开讲,再三提醒大家对碎片化阅读要保持高度清醒。
《鱼我所欲也庄子的智慧》是郦波演讲的题目。在他看来,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庄子将生活的极大智慧,写进了三条鱼的故事里。读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
“什么样的鱼才是庄子最喜欢的鱼”郦波以此破题。他说,第一条鱼是《逍遥游》中的鲲,这条鱼体现的是摆脱价值困境的过程。“鲲之所以化为鹏,是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追寻,从最幽深黑暗的北冥,飞往代表光明的终极理想之地南冥。”
“第二条鱼是《秋水》中的鱼,告诉人们怎样摆脱情绪困境。”郦波认为,今天的人们容易被手机绑架,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深度思考,也就很容易陷入情绪困境,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包容,不做简单的情绪发泄,要脱离情绪困境。
“第三条鱼是《大宗师》中的鱼,提醒人们如何摆脱关系困境。”郦波说,“相濡以沫”很感人,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但我们更应该记住庄子后面那句‘不如相忘于江湖’。”郦波认为,现实中大多数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往往本能地喜欢做是非判断,并喜欢在小事上斤斤计较,总是纠结于细枝末节。人们应该摆脱这些,才能突破关系困境。
“当你学会用庄子三条鱼的智慧,分别去突破价值困境、情绪困境、关系困境,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郦波强调:“当下正处特殊时期,希望我们埋头认真做好的自己的事情,做时间的朋友,自然会迎来最好的答案。”(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