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清华大学校长的讲话》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6 19:02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清华大学校长的讲话》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清华大学校长讲话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校长讲话的核心内容。可以是校长对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期望。
2. 理解校长讲话精神:仔细阅读校长讲话全文,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把握校长在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和理念。
3. 结构安排: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校长讲话的背景和主题;主体部分详细阐述校长讲话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和讨论;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4. 语言表达:作文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注意以下几点: -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 - 词汇丰富,恰当运用成语、典故等; - 表达准确,避免误解校长讲话的原意。
5. 逻辑清晰:在阐述校长讲话观点时,要保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校长讲话的背景和意义; - 校长讲话的主要观点和理念; - 校长讲话对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启示; - 个人对校长讲话的理解和感悟。
6. 结合实际:在阐述校长讲话观点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所见所闻或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在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鉴往知来,智启新程

——在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李路明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日夏至,盛夏由此开启。我们相聚于此,共同庆祝3000多名同学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踏上新的人生旅程。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你们和你们的亲友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其中最引人瞩目、最令人惊叹的变化,就是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相信你们都用过人工智能工具探讨课程难题、辅助论文写作、制定出行攻略、绘制趣味图片,人工智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你们的“学业助手”和“生活搭子”。

人工智能不是一夜之间凭空出现的,而是历经近70年的发展、凝结了一代代创新者的智慧与心血,才从“天方夜谭”般的想象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希望你们从中获得启示,深刻把握创新规律、敏锐洞察创新机遇、积极培育创新品质。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创新之路是曲折的,要有面对逆境的韧性。人工神经网络是当前人工智能的主流技术,但曾长期处于边缘。1958年,神经网络早期代表性成果“感知机”的诞生,引发了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巨大期待。十年后,人们发现“感知机”因固有缺陷无法突破应用瓶颈,这导致神经网络相关的研究陷入沉寂。1972年,还是博士生的杰弗里·辛顿逆向而行,选择当时冷门的神经网络作为博士课题的主攻方向。1986年,他与合作者用一直被忽略的反向传播算法,创造性地解决了多层神经网络无法高效训练的理论难题,让人们看到了神经网络的新潜力。然而,受到算力和数据规模的限制,神经网络的发展依然步履维艰。但辛顿没有放弃,继续甘坐“冷板凳”,于2006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度神经网络”框架,引发了“深度学习”革命,他也因此获得了图灵奖和诺贝尔奖。同学们,创新的征程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往往要承受质疑、忍受孤独,只有保持追求真理的热忱、不畏艰险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创新之路是开放的,坚持交叉融合才能永葆活力。开放意味着以交叉促创新。对大脑神经系统的研究启发了神经网络的设计思路,统计学奠定了机器学习算法的理论根基,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强化学习提供了灵感来源,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则为人工智能提供了算力支撑。今天,人工智能也被深度应用于各学科,可以精确解析人类蛋白质结构、按需生成新型材料、准确预测天气变化,展现出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强大能力。开放意味着以共享促发展。2017年,8位科学家提出了旨在优化机器翻译的Transformer架构,并向全球公开。几年来,该架构已被广泛应用于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信息处理,催生了一批大模型,掀起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推动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路。同学们,创新活动正在从点状突破向系统集成加快推进,必须拓展格局视野,融汇多学科智慧,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创新之路是漫长的,需要长久努力和坚守。清华计算机系张钹院士被誉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1978年,43岁的他踏入当时在国内尚处于“无人区”的人工智能领域,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他面向学术前沿,发表了中国第一篇人工智能领域论文,获得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第一个国际重要奖项。他构建的“商空间”问题求解理论,是粒度计算领域的三大基础理论之一。他面向国家工业化需求,主导成立国内第一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创建首个以“智能”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83岁的他推动成立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率先提出以知识数据混合驱动为核心的“第三代人工智能”新理念。他潜心学术、倾心育人,培养的很多学生已经成长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中流砥柱。如今,90岁高龄的他依然在为我国人工智能事业发光发热。他常说:“一个突破,不是一天两天做出来的,必须坚持长远的、持久的研究。”同学们,创新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只有锚定真正有价值的目标,沉下心来、长期耕耘、不断超越,才有可能结出硕果。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引擎,已成为世界强国的“必争之地”。我国错失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契机,奋力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当前,蓬勃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发展动能,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创新空间。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至关重要。同学们,创新是自强精神的最好体现,是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最好方式。希望你们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做奋发有为的创新者。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带来便利、增进福祉,但也可能因被错误使用而带来危害。技术发挥怎样的作用、产生怎样的影响,每一位创新者都必须对此深入思考并做出慎重选择。造福全人类是科技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不竭动力。同学们,推动科技朝着有益、公平、安全、透明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你们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准则,将人文关怀融入创新之中,把伦理道德置于技术之上,做负责任的行动者。

鉴往知来,智启新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正值青春的你们,要主动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集中涌现和全面赋能的时代,用创新精神塑造未来,以人文精神把稳方向,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清华是你们永远的家,母校永远牵挂你们!祝大家毕业快乐!

来源:清华大学

速看!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在2025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全文)


破除自我界限 树立高远格局

——在202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李路明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所有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业、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为你们的学习成长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和关心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在校期间经历了很多变化,科研条件持续优化、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各种人工智能工具走进了你们的学习生活。今天,你们开启了人生新的阶段,从校园奔向千行百业,更深地融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这就要求每一个人主动识变应变,破除阻碍发展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挺立时代潮头,成就精彩人生。


坚持变中求进,做好学笃行、不忘初心的建设者。走出校园,社会身份的转变要求你们打破熟悉的生活状态,卸下清华带来的光环,学会从零开始、从小事做起,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机械系1981级校友缪文民一毕业就到体力劳动繁重、工作条件艰苦的生产车间,面前是炉膛工件上千度的高温,背后是大风扇的强劲冷风,在锻造分厂技术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他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与大家一起开发拳头产品,常常睡在车间、熬到天亮。这段在车间磨砺和成长的宝贵经历,帮助他带领团队推动我国履带战车等重型车辆装备实现自主可控、世界领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是清华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动注脚。登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就从讲好每一个知识点、批好每一份作业、关心每一个学生做起,始终做学生温暖的引路人;在市场大潮中创业打拼,就从行业领域内的小问题、真问题入手,坚持长期主义,聚焦细分赛道,培育核心竞争力;到基层单位服务奉献,就从接好每一通电话、写好每一份材料、走访每一户家庭开始,时时把群众放在心上,保持为人民谋幸福的本色。同学们,希望你们始终坚守理想,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保持清澈纯粹、真挚坦然,以实学实干展现青春力量。


矢志追求卓越,做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破壁者。主动拥抱创新和变革,就要瞄准关键技术难题,在认准的方向上心无旁骛、久久为功。清华高等研究院的王小云院士,抱着长期坐“冷板凳”的决心研究密码学,专攻当时国内鲜有人问津的哈希函数。她沉潜十年,两度破解了全球顶级密码算法,并带领团队推动构建了中国信息安全的坚固堡垒。今年5月,她因在密码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创新的道路上不仅要潜心解题,更要敢于从源头破题,突破固有路径,努力构建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换道超车。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内燃机技术与西方差距很大。钱学森先生建议,跳过汽油柴油内燃机的现有路径,直接开发蓄电池汽车。为了“迎头赶上,力争后来居上”,1992年清华就已参与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在电池及电机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新世纪以来,学校组织科研力量,建立由车辆学院欧阳明高院士牵头的攻关团队,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先后突破了混合动力系统、氢能燃料电池动力、锂电池安全等技术瓶颈,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上领跑全球。同学们,希望你们把握时代脉搏,树立前瞻意识,破浪前行、善作善成,努力成为推动产业变革和时代进步的先锋力量。


心怀家国天下,做超越小我、挺膺担当的奋斗者。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让奋进的步伐与山河脉动同频共振,是清华人最深沉的价值追求。作为我国水工抗震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土木系1950级校友陈厚群院士数十年奔走在水库大坝的建设现场,带领团队攻克了刘家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难题。他曾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就随时准备出发”,在耄耋之年仍以强烈的责任感担任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今年,93岁高龄的他,还在关注高坝工程的抗震科研进展,用毕生心血筑牢中国水利建设的安全线。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服务人类文明进步,是清华人追求的格局境界。“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学长长期研究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为建造新一代“大望远镜”,他毅然回国、主动请缨,用12年踏遍贵州的群山深沟、寻找最理想的台址,历经20多年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打造了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已经成为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利器,发现了超过1000颗脉冲星,捕捉到了更微弱、更遥远的“时空涟漪”。同学们,希望你们深怀赤子之心、探寻天地之理,努力在更宏大的坐标系中找准人生方位、实现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同学们,希望你们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保持“破”的锐气和担当,坚守“立”的勇气和韧劲,破除自我界限,树立高远格局,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的美好明天不懈奋斗!


同学们,你们的人生梦想即将从清华园启航,母校永远是大家温暖安宁的港湾,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祝大家毕业快乐!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