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6 20:44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写作注意事项
一、明确读书笔记的目的
在写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还是为了整理知识点,或者是为了撰写学术论文?明确目的有助于调整笔记的深度和广度。
二、选择合适的书籍
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心理学书籍,确保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具有代表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筛选:
1. 作者:选择知名心理学专家或学者所著的书籍,确保内容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2. 内容:关注书籍所涉及的心理学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3. 结构:选择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书籍,便于阅读和理解。
三、阅读方法
1. 预览:在阅读之前,先浏览书籍的目录、摘要、前言等,了解书籍的整体结构和主要观点。 2. 精读:针对书籍中的重点章节、关键理论进行深入阅读,做好笔记。 3. 概括:在阅读过程中,对每个章节进行概括,提炼出核心观点和关键信息。
四、笔记内容
1. 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章节内容,如“社会认知理论概述”。 2. 理论介绍:简要介绍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3. 例子: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评价:对理论进行评价,分析

中文长篇21|东西《回响》:心理学读书笔记的图解

中文长篇21|东西《回响》:

心理学读书笔记的图解


《回响》能够获得2019-2022年度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是有些意外的,尽管作者东西早已在1996年,凭借《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还没看,不知道怎样,以后有机会学习一下吧。


时隔20多年啊,额。


案件相关人等和办案相关人士,两方故事互文的双线结构,也不是什么创新,而且硬要往一起对比,总体比较生硬。


悬疑、警案、心理,容易让人一下子就将其归到类型小说,可遗憾的是,哪个方向上都没能到达比较深入的程度。


悬疑或警案,早已有太多成功案例在前,这一篇没有什么新的突破。


心理方面看起来费了一些笔墨,也许会让接触少的读者不明觉厉,但实际上是初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将悬疑、警案和心理,加在一起,也许乍一看,好像还算厚实,但遗憾的是,都马马虎虎,程度很有限。


全篇充斥着名词解释的罗列,感觉好像是做科普来的,这似乎是对读者友好,但不仅断了文气,显得冗长拖沓;还低估了读者,简直过于多此一举。

这可能多少受到时代的影响,就像有的漫画中加的文字说明框,或者一些实用、服务类的书、视频节目等的“温馨提示”、“tips”。

当然,各种写法都可以,这是作者的自由,但此书这样处理,至少会让我感觉不适。


太多的理论与人物事件的互作注脚式的写法,简直就是生硬地图解。人和事是为了解释和印证某个理论,成了举例证明;理论是为了支撑人和事,好像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人和事的深度和广度式的。

然而,哪有那么简单?哪有那么轻易?如果人极其复杂的内心靠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展现,那就简直就是把文学当作了应用题来做,还要作家干什么?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也许,这还可能被作为一种有学识和创新,而被歌颂和得意吧,唉。


一些有关作家的内部梗,只能体现作家的内部趣味,拿出来难以引起共鸣,只能觉得狭隘,而且有些尴尬。


整个就是一个大的书本理论和具体人事相互印证的读书笔记,理论还没有深入系统掌握,过于着急的拿出来运用,可能以为是完成了“交叉学科”式的创新和深化,其实只是浮皮潦草地生硬嫁接,说实话,体感是比较差的。


高知识含量、高智商、深刻、洞察人性、精密复杂、…… 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大概不是这个写法。


去年国贸有一个全国的电视剧论坛,作者东西好像是唯一一位现场签名赠书的作家,就是这本《回响》。


网剧《回响》由小宋佳主演,冯小刚导演,虽然没有到在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人世间》那样的程度,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带火了原著。


说实话,对茅盾文学奖这一个宝贵的名额感到有些遗憾。


实在没有太多可以分析的了,也就不硬逼着自己非要写多长,这篇就这样吧。

(注:本来上面已经把主要感受都写得差不多了,就想就此收笔;但隔天回头感觉好像说的有点抽象,于是就补写了下面几段;又感觉之前整体抽象、简略的写法也成立,有自己的逻辑,已经比较完整,不好往里面插;就单独放在结尾,当作补充说明吧。)


冉咚咚被慕达夫如此不离不弃,又被邵天伟这位同事弟弟如此迷恋,虽然作者似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一下原因,但是显然过于公式化,至少从阅读感受,她不具备那么令人爱恋的魅力,大概是作者目标性很强地要把她塑造得迷人,认为有所谓心理学的支撑就可以成立,殊不知文学不是应用题作业,心理学的分析也不是这种路子和程度。

慕达夫与贝贞,把文学作者与评论者推向了某种刻板印象,解扣还来不及,偏要自己系扣,也着实令人感到困惑。

徐山川-沈小迎-夏冰清-徐海涛,这一组婚外恋+亲戚关系,就是一般电视剧或者通俗小说的桥段。

案件实质的核心人物吴文超,被设定为童年阴影造成了心理问题,靠妈妈的安抚回归。至此,总体来看,《回响》是以悬疑、警案的旧瓶,装偏心理学精神分析方向的也不算新的酒。

通过看书自学是获得了一些知识,并且生吞活剥的运用,可惜不系统、不深入,因此不地道、不到位。无用论对于文学还是学术,大约都有点儿两边不靠,就着实有些尴尬。

所以,整篇就呈现出一种速成的、组装的、某种塑料制品的即视感,令人感觉不适——既不合适,也不舒适。


心理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议题,关注这方面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想写好,得多坐一些年的冷板凳,将心理研究化入文学的血液中,才有可能完成理想的融合。

且先不说那些理论,一百多年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几十年前的赫尔曼·黑塞,等等,已经把心理刻画到了何种程度呢?


别着急,下苦功,扎实写。


2025.5.3-6

一直在观摩作品的过程中,但之前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时间、精力等把感受都写出来,趁着五一补一些吧,并附上自己选择的排名。

牵扯的因素非常的多而复杂,如果把理由都写出就需要太多时间精力了,所以最后依据的是整体把握上的一种直觉。

当然,可能随着我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这些作品在我心中的排名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也会在更新中不断地调整。


中文长篇小说我的选择排名:

No.1《白鹿原》陈忠实(茅奖第四届)(20世纪华文百强小说第38)

No.2《芙蓉镇》古华(茅奖第一届)(20世纪华文百强小说第68)

No.3《宝水》乔叶(茅奖第十一届)

No.4《遥远的救世主》豆豆(奇书)

No.5《长恨歌》王安忆(茅奖第五届)(20世纪华文百强小说第39)

No.6《雪山大地》杨志军(茅奖第十一届)

No.7《生命册》李佩甫(茅奖第九届)

No.8《平凡的世界》路遥(茅奖第三届)

No.9《应物兄》李洱(茅奖第十届)

No.10《喜宝》亦舒(20世纪华文百强小说第91)

No.11《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茅奖第三届)

No.12《千里江山图》孙甘露(茅奖第十一届)

No.13《人生海海》麦家

No.14《抉择》张平(茅奖第五届)

No.15《英雄时代》柳建伟(茅奖第六届)

No.16《解密》麦家

No.17《秋园》杨本芬(本分)

No.18《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夹生)

No.19《花腔》李洱(过誉)

No.20《人世间》梁晓声(茅奖第十届)

No.21《回响》东西(茅奖第十一届)

自体心理学读书笔记(一)

心理工作是一门需要始终保持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职业,组建读书会,选择经典的专业书籍做系统讨论,是最常见的学习路径之一。这段时间是读《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周四讨论罗萨莉的案例,触动极深。


【拒绝咨询的来访】

罗萨莉是一个36岁的白领,她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酗酒成性的懒汉丈夫,习惯将家里弄得满屋垃圾,没有下脚的地方。罗萨莉觉得自己再也无法忍受了,她来到咨询室希望得到帮助,但又抗拒心理咨询,因为她不敢相信和依赖任何人。

咨询师对她说:“你觉得,你所有的希望都会被破坏和毁灭。这很自然,或许因为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你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罗萨莉。她告诉咨询师自己的童年经历:父亲终日酗酒,打骂妻子,性虐女儿,当她告诉母亲自己被父亲性骚扰时,母亲不相信她的话,反而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罗萨莉说,从小的经历告诉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帮她,会保护她,也没有人值得她信任,所有的事情她都只能自己来,但是结果总是很糟糕。

【被压抑的生命】

每个人都活在一个自己的体系里,这个体系以自己为核心,按照亲疏关系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父母,家人,朋友或同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所生活的时代……每个圈层都会给这个人不同程度的影响,不管他是否愿意,这个影响因素他都躲不掉。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来自他的幼年时期。

一个人如果在幼年的成长经历中受到的关爱和保护太少,遭遇的批评、责罚、挫败太多,他就既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也不敢相信自己。

这样的人活得很辛苦。他们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不敢相信别人会对自己善意以待,所以他们每时每刻都对世界充满警惕,随时准备抵抗这个世界对他的攻击和伤害。这些攻击和伤害有时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则来自及他们自己的假想。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让他们很辛苦,难以放松,也难以从心底信赖别人。

这样的人也容易活得很憋屈。因为他们不敢相信自己。

由于感受到太多的敌意和拒绝,遭受太多的打击与挫败,他们不敢对任何事情心存希望,哪怕是别人觉得完全不需要担心的事情,他们也会忍不住担心。因为小时候长期的、反复的成长创伤,会毁灭他们所有的希望。不是一两件事情,不是一两个月或者一两年,而是长期的、反复的成长创伤,会毁灭他们所有的希望。

于是他们不再相信自己能做成什么事情,不相信自己能做好什么事情,不相信自己期望的结果会真实发生。他们不敢相信。

就像案例中咨询师对罗萨莉说:“你觉得,你所有的希望都会被破坏和毁灭。这很自然,因为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你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

这样的生命状态令人惋惜,也令人心疼。而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存在比比皆是。包括我们自己,也会在某些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敢相信。

【唯有自救】

在案例中,罗萨莉因为咨询师的话,感觉自己被深深地理解。尽管她依旧对咨询的结果和治疗的可信度感到焦虑,不确定咨询能在多大程度上对自己起作用,但她还是很勇敢地做出了第一步改变:开始了一个16次的心理咨询疗程。

她愿意和咨询师一起,看看自己30多年来被无视和被压抑的情感卡点到底在哪里,哪些和自己有关,哪些和别人,和这个世界有关。

她希望在重新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之后,生命重新获得希望感,不再被生活的重负压抑得窒息,而能拥有绽放与飞翔的机会。

在读书讨论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们一会儿是罗萨莉,一会儿是咨询师。细细想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既是罗萨莉,也是自己的咨询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