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6 2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甲午殇思》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 - 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是什么。是围绕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还是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基于对战争教训的思考。
2. "了解作品": - 仔细阅读《甲午殇思》,了解其基本内容,包括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战争对国家、民族的影响。
3. "个人感悟": - 结合个人经历和感悟,表达你对甲午战争的看法。可以谈谈你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或是你对战争与和平、责任与担当等主题的思考。
4. "论述结构": - 好的论述结构能够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甲午殇思》及其背景,以及你的读后感主题。 -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甲午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 甲午战争对国家、民族的影响 -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5. "论证方法": -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甲午殇思》出版后,一纸风行,市场反应热烈。
魏海波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有幸看到了由28位将校撰写的《甲午殇思》,细细品读,伤痛不已。
我之前曾留学日本,查阅过不少甲午史料,也曾在福冈参观了当年龙旗飘扬的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不少零部件被拆造改建为“定远”馆,至今屈辱地在日本福冈郊外的太宰府天满宫内任人指指戳戳,数十位被俘至日本、客死异乡的将士忠魂犹在无声地泣血。
“定远”馆前感受屈辱
“定远”舰于1881年在德国船厂建设,1885年正式服役于北洋海军。这艘排水量达7335吨的装甲巨舰不仅是北洋海军的骄傲,也逞雄于亚洲。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曾于1886年和1891年二次率领“定远”、“镇远”等北洋主力舰访问日本,引起了日本朝野恐慌。据说,明治天皇曾亲自主持内阁会议,研究如何建设日本海军,打败北洋水师。这艘被日本海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定远”舰被刘步蟾下令炸沉的消息传到日本后,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居然在东京上野公园等地举行盛大的祝捷大会,还在上野公园的不忍池中摆放了“定远”和“镇远”的模型放火点燃,以解心头之恨。
当时的日本众议院议员小野隆助向日本政府提出由他个人出资打捞“定远”舰。1896年3月6日,明治天皇同意了小野的请求。由“定远”舰装甲板改造的“定远”馆大门上布满了累累弹痕,小野隆助特在大门口铭牌注明:“这两扇大门是用清国定远舰上的甲板改制的,那些弹孔就是我军舰炮击中的证明”,以此来告诫日本年轻一代不要忘记祖上的战绩,并永世羞辱中国的惨败。
走近《马关条约》伤心地
甲午战败后签署的《马关条约》丧权辱国,我一直想着去《马关条约》签订地看看。
《马关条约》签约地实际上在日本山口县下关市。因为下关并非著名的旅游之地,很少有中国游客去那里,当我们一行踏上下关港时,码头上系缆绳的水手听见我们说中国话都很惊奇地看着我们。
《马关条约》是在当地的“春帆楼”签订的,我原以为一百年过去了未必有人知道“春帆楼”,没想到我随口问了一声码头上的大妈,她立即热情地告诉我春帆楼走过去不过几分钟。顺着她指的方向走过去,只见背山依海有两幢楼房,正对着大门的是春帆楼新馆,右侧的老馆就是《马关条约》签订之地,依旧保持着1895年4月签约时的原貌。
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在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
日本自然资源实在匮乏,所以就最大限度开发人的资源。明治维新时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它首先抓的是对人的教育。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又打赢了日俄战争。日本天皇说,赢了这场战争,他最应当感谢的是日本的小学教师,因为日本士兵绝大多数都受过小学教育,而沙俄士兵则大多数是文盲。相比之下,清朝的教育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教育。
教育的革命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军队是需要思想的。对一支军队而言,思想才是真正的杀手锏。红军就是一支有思想的军队,所以它战无不胜。
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在他看来,日本的伊藤博文则是造时势的英雄。他还说,像伊藤这样的人,在日本成百上千;“中国之才如李某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人是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改革的阻力。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李鸿章以一人来敌一个精英集团,怎能不败?
任何时候都要有清晰的国家战略
任何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战略。第一位是要有战略意志。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日本学习。日本是个岛国,它始终认为自己的出路在大陆,为了踏上列岛西边这片大陆,它已经准备了上千年。历史上的日本有两个特点:一,一旦权力集中,就要征伐朝鲜;二,每一次自然灾难之后,就会出现要求对外动武的声音。最近的一次是福岛大地震后,日本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染指。其实这都与它的大陆战略有关。大陆情结贯穿了日本历史的始终。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时,叫嚣的是“国运相赌”,清朝就没有这样的国家意志。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是想永久占领中国的,所以它学习的是清朝灭亡明朝的经验,以摧毁中国人的心理和意志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日军在战争中对中国人那么凶残和几次大屠杀的原因。南京大屠杀就是“扬州十日”的翻版。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屠杀不发生在南京,也一定会发生在其他地方。
其次是战略眼光。要看得深、看得远。布局天下,才能布局中国。
清朝军事变革还有两点致命问题。第一是没有现代军事思想家。中国一贯有轻视军事思想家的传统,兵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正经的读书人以读兵书为耻。第二是难以冲破利益的藩篱。清朝的新军本来就是在湘军、淮军基础上组建的,门户对立,内斗激烈。朝廷上有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朝廷外有革命党与保守党的斗争。军事工业分属不同洋务集团,已然成了官员私产。
每个中国人都麻木而腐败,国家岂能独强?
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间谍。有一个间谍来到南方,倾听缓慢、悠长、哀伤的二胡演奏,以及在场中国人的麻木表情。良久,他说:“完了,这个大国完了。”
清军没有守住一座该守住的城池,没有攻下一个该攻下的阵地。丰岛海战、平壤之战,乃至大东沟海战,日军无一战有十足胜算,但清军却总是无一战不一触即溃。
旅顺大屠杀时,中国百姓几乎未有任何抵抗。李鸿章幕僚罗丰禄描述:“倭人常谓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实是现在景象。”在中国,一共发生过两次刺杀日本高官的事件,一次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一次是尹奉吉炸死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两个义士都是朝鲜流亡者。朝鲜人在中国土地上有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让日本人胆寒。我常常想,如果他们是中国人该多好。
日本人有信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来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豪侠人格。我看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军的照片,总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清军士兵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厚道的农民;而日本农民不管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武士。
中国败了,却是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辉煌
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中国人群体意识的觉醒。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发生。1894年6月,时年28岁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指出器物层面的改进不足以战胜西洋,结果不被采纳,最终甲午兵败。同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十几年后,清朝被推翻。
1919年,因为不满日本强加给中国的所谓“二十一条”,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正是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历史开始了伟大的转折。
毛泽东出生在甲午战争爆发的前一年。邓小平出生在甲午战争结束后10年,也就是日俄战争的当年。他们的思想上有深深的甲午烙印。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谈到中印领土争端时说过“不能做李鸿章”的话。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愿把香港主权归还中国,邓小平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正是在这两位伟人手中,中华民族获得了复兴。
甲午战争中国败了,却是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辉煌;日本胜了,却在胜利中一步步走向灾难。
甲午战争不仅使日本淘到现代化的第一桶金,还尝到了“国运相赌”“以小博大”的甜头,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狂妄得没有边际了,竟然叫嚣要“将旭日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山顶”。美国学者研究认为,日本患上了一种“胜利病”。什么仗都敢打,什么国家都敢侵略。
看看日本人甲午战争后的旅程,我认为就是一场奔丧的过程。直到牺牲了上千万军民,挨了两颗原子弹,输得一干二净,吃进去的东西都被迫吐了出来。种未灭,国已亡,至今还是个非正常国家。这一切,不能不说都与甲午战争有关。
日本民族性格中一些本来是优点的东西,走到极致,也就滑向了反面。岛民善冒险,总是搞突然袭击。凭借冒险和偷袭,日本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滥用这种力量,在最后一场战争中则遭到惨败。
当下的日本又是如此。
(摘自《领导文萃》2014年11月下)
稿件来源:《甲午殇思》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