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6 23:2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观后感小报版图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写的观后感主题,确保内容围绕主题展开。
2. 结构清晰:小报版图作文一般包含标题、导语、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确保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
3. 标题吸引人:标题要简洁明了,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要体现观后感的主题。
4. 导语简短有力:导语部分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文章的背景和中心思想。
5. 正文内容丰富:正文部分是观后感的核心,要详细描述你的感受、看法和思考。以下是一些具体要点:
a. 观看对象:明确指出你所观看的作品,如电影、电视剧、书籍等。
b. 观后感受:详细描述你的感受,包括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的变化。
c. 作品评价: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d. 感想启示:结合作品,谈谈你的感悟和启示,如人生哲理、价值观等。
6. 语言表达: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7. 图文并茂:在版图中适当添加图片、图表等元素,使文章更加丰富、直观。
8. 版面设计:注意版面布局,合理安排文字、图片
【读书者说】
作者:朱永新(中国陶行知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
丁酉年仲春,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彭程先生送我他的新书《纸页上的足印》,当时就通读了一遍,颇有所获。近来开设“滴石斋书话”专栏,头脑里冒出的当代作家谈读书的著作中,首先就有这一本。
之所以选择这本,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有自己藏书、读书、写书的丰富经历,关于阅读有许多真知灼见,先后出版了《镜子和容貌》《阅读的季节》等多种新书话作品。一般认为,关于书的文字,即读书随笔,可谓之“书话”,与古代“诗话”“词话”类似。作为“新书话”文体的扛鼎之人物,彭程先生对“新书话”有过界定,他认为,作为一种文体,新书话多是围绕一本书或一类书展开话题,较之某些泛泛的抒情和议论显得更切实可触。同时,新书话重点不在于复述、阐释原书,而是处处有作者自己的所感所思,表达的完全是自家心意。而且,“散文的诸要素,情感、智性、文笔、趣味,在这一文体中都能得到良好的发育,其中的优秀之作,跻身最杰出的散文之列亦毫不逊色。”在这里评论彭程先生的著作,可以说是书话的书话了。
《纸页上的足印》彭程著人民出版社
给心灵栽上一簇绿色
成长是人生最美的状态,是生命力的象征。前两年有一位媒体朋友赠言予我:想不到一位60多岁的人还在成长。这句话我很喜欢,认为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人之所以继续保持成长,是因为坚持阅读。恰好,这本书中就有《阅读让人保持成长》一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阅读与成长的内在关联。作者认为,读书虽然有功利性的目的和收获,但是读书最有魅力的所在,最让人沉醉之处,还是在功利目的之外的成长。读书能够开阔眼界,扩充经验,增加知识,获得智慧,陶冶情操,享受情趣,一句话——“阅读能够让人保持成长。”
作者认为,人的心灵与居家的环境一样,也是需要时常清扫整理的。“一个人的心灵版图中,有那么多的角落蒙被了尘埃,需要经常打扫干净,有那么多的地方显得荒芜,需要栽上一簇绿色”,因此,需要不断地通过阅读,清扫心灵的污垢,种下心灵的绿植。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人生的必须,是生活的一项切实的内容,一件须臾不可停歇的事情,是生命的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作者感慨,人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有些曾经的激情少年变得暮气沉沉,曾经的纯洁无瑕变成了玩世不恭,曾经的坚守信仰变成了与世推移,这些巨大的变故固然各有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与当事人疏远甚至舍弃了阅读有关”。是由于“书籍不复能够成为生命的更新、推动的力量,不复能够成为对于侵袭生命的负面力量和因素的阻挡。这不能不说是一桩不动声色的悲剧。”
在《读书让人目光笃定》一文中,作者写道:“人生苦短,大道多歧,但借助读书,我们可以减少、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耗和曲折,更为直接地抵达或贴近那些真谛,从而为收获幸福的最大值,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在人生的途中遭遇困顿、迷失方向的时候,书籍就是定海神针。那些智慧的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走出困顿,推开生命中又一扇崭新的门窗。
是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成长。一旦停止了成长,生命就成为行尸走肉了。阅读,就是让生命保持成长的真正动能。
书终究会与灵魂相遇
作者不仅酷爱读书,也非常喜欢藏书。
书中有一篇《书痴悔悟记》,讲述了他对藏书的痴迷已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也讲出了许多读书人共同的、幸福的“烦恼”。作者几次乔迁新居,总是“孔夫子搬家”,少不了书。夫人“限书令”的要求形同虚设,现在家中五六个大书柜倚墙而立,顶天立地,只能容纳他藏书的七八成左右,其他地方触目所及也都是书。尽管如此,每当在书店看到喜欢的书仍然爱不释手,还是要买回来读。把读书人对买书、藏书的矛盾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全书的开篇之作《藏书的形成》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致的问题:一个读书人是如何聚集起他的图书的?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那些?他和他的藏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他敏锐地发现,许多人书柜里的书籍总是丰富驳杂、林林总总,外人往往会觉得眼花缭乱,难以判断主人的专业与职业。但是,这往往正是主人可以值得信赖的标志,“因为某种知识、学问必然要仰仗其他学科的支撑、滋养和启迪,它们之间的区分只是表面的、相对的,而联系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也就是说,书籍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往往正是世界的整体性的反映。“不但大师们都深刻洞察了这种广阔联系,并在其作品中予以展现,任何一个人,只要欲在某个特定领域做出成就,他也必须心有旁骛才行。”
正是由于书与书的互相联系、互相吸引、互相呼唤,不同的书籍会要求彼此之间的接纳和浸润,它们自然地会走到一起,一个人的藏书也会因此不断自我扩充。书与书之间千变万化的组合搭配,“勾画出了不同的精神图像”,“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每个人精神创造的唯一性,在这里也获得令人愉快的验证”。
除了少数收藏家之外,大多数人藏书还是为了读书。但是,几乎所有读书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就是有太多的藏书没有时间去认真阅读。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为《待读之书》,深有感触地写道:看到那么多曾经被灵魂之手轻轻抚摸过的书籍静静地站在书橱里蒙灰被尘,真正的爱书人是难以无动于衷的。在意识的深处,他会记得自己有一种承诺。他和这些书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它们时刻等待着主人践约。
其实,真正的读者是不会遗忘自己的“待读之书”的。在真正需要的时候,书与人的相遇是必然的。作者这篇充满感情的文字,不仅说到了许多读书人的痛处,也在催促着我们能够善待“待读之书”。
“它们仿佛小船,带你沿着时光之河回溯”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阅读与写作如影随形。
诚然,阅读与写作带给他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阅读给予他的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感,浸骨入髓一般透彻”,“那样一种感觉,就好像是喝着上好的绿茶,是喝酒喝到了微醺,是冬天温暖的阳光下眯着眼,渐渐困意袭来”。虽然作者也是一位卓越的写作者,发表过许多获奖的散文,出版过不少著作,但对于写作总不如阅读那样享受,因为,“要想获得写作的成功,既要对文字严格要求,也要勤奋”,“要是把写作当作一项事业的话,坚韧比才华更重要”。
作者也指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共性——都需要个性化:“差异化是一切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准则,阅读,写作,都是如此。”老生常谈,千人一面,都会让人心生厌烦,味同嚼蜡。“读一本书,如果没有新意,会读不下去,勉强读了也留不下印象。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恐怕自己也会兴味索然,更别指望别人看下去了。”
作者还分析了写作需要阅读的三个原因:第一,构思总是要有所凭借的,亲身的经历与经验当然重要,但是它总是极其有限的;第二,社会文化水平的普及提高,知识领域的细致分工导致了专业化、深入化,一般的写作是很难糊弄读者的;第三,不读书就不知道别人究竟走了多远。他指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写作的范围、拥有的可能性就有多大。“要让心灵变得阔大,全方位感受和咀嚼生活之外,读书是一条重要途径。一本好书,就是一片天地,读得多了,它们就会依照自己的逻辑连接起来,那时候,你的视野就会是一片苍茫了。”
至于为什么阅读需要写作,作者在这本书的后记《阅读是一生的志业》中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一个人在一生中与自己遭遇的许多物事之间,其实都是很浅淡的关系,“仿佛夏日骤雨后的地面,迅即被太阳晒干了,你很难记得此处曾经有过一汪积水”。阅读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目光在字里行间扫描,外人是不会知情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受记录下来,情况就大大不一样了,人们会知道你和这本书之间曾经产生过一种联系。对于读者自己来说,这些文字在多年之后也会唤起他的记忆,“它们仿佛小船,带你沿着时光之河回溯,又一次返还了曾经的生命现场”。
书中还有许多关于读书的文字,如《书读无须多》《让眼睛歇一口气给大脑开足马力》《规避与选择》《读“无用”之书》《为什么不读经典》等,都表达了作者的读书主张,如认为读书要有选择,要读经典,要善于独立思考等。作者把阅读视为一种“精神的行走”,“如果一部书的页码,一片片连缀并铺展开来有如一片土地,那么这数十篇阅读心得,便仿佛一个个踩在上面的脚印”,这也是作者把本书定名为《纸页上的足印》的原因。其实,阅读何尝只是留在纸页上的脚印?它也是留在我们生命中的脚印,这一连串的脚印,就是我们心灵成长的历程,是我们生命成长的历程。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4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归 心 之 路
——读程岱(二毛)老先生新著《我的人生足迹》有感
文 / 刘世芳
你是撞入苦与火的年代
裹着褴褛的襁褓
辘辘饥肠,补丁落补丁的学服
也缚不住
红歌淬炼的魂灵燃烧
五弓村的沟壑,寺掌峪的林涛
百团大战的烽火
连同爷爷檄文的余响
都看到了你
面向苍穹渴望自由
用呐喊点燃的火苗
珍宝岛的雷霆
曾照亮军徽下的憧憬
演兵场的尘沙
红宝书的光晕
却在开封府旧地
遭遇无形的铡刀
扭曲的风
浇熄了草绿色的箭芒
你蘸凉沟水
在山庄的悬崖刻下青春的汗褶
羊粪蛋与猪圈的气味里
跋涉着命运的沟坎
政商潮汐的跌宕
将生命的抛物线
抛入供销社改革的惊涛
平地风起
你在土坯房,石头墙的尘埃中
挥斥方遒——
供销大厦的蓝图
保龄球馆碰响的欧美节拍
鞋城、家电城、厨具城、日化城
踩着你的鼓点破圈
掀起温州的浪,港台的风
米汤崖的扁担
在《人民日报》挺起精神的脊梁
九六洪灾中
“借鸡生蛋”的翅膀
托起太行山供销一枝花的绽放
鲜花与掌声
是光阴赋予的厚重注脚
物资回收的版图
在省会筑起堡垒
旧货市场的脉动
省委书记读出"再生"的平仄诗韵
如史诗盖下的官印
绿色回收的根系
在社区巷陌舒展绽放
“破烂王”的西装
与华北商贸城的“小米加步枪”
辉映着毛选的谋略与光芒
“天下第一庄”的帅帐
六部委的印章如星辉加冕
巨额嘉奖的华彩
是划过天际的璀璨天书?
抑或终将轻飏的历史鸿毛?
雾里看花,谁解其中深意?
归心岭上
鹤发轻拥几世的回响
巨石雕琢的雅居
沉浮着未泯的童谣
几株桃李静立
读懂瘦马闲翁的雾霭缭绕
门前红薯、土豆、豆角、西红柿
窃喜着
挣脱农药与重金属的锁镣
各色牡丹、月季
与主人低语
阐释白云蓝天的禅意
应和岁月的钟响
白宫门前的石
旅居归来,静听芯片风云的激荡
王羲之的墨痕
晕染世外桃源的淡泊
乾隆古砚
摩挲着十全轶事的温凉
案头文稿、传单、图片
凝成香樟木观音点化的菩提
静听花开花落
坐看尘归尘,土归土
纵有深海沉埋的秘辛
或是拓片无解的玄机
也终在岭上松风中
化作
依山的居,雅归的月
一缕澄澈空明的云烟
2025年6月
作者简介:
刘世芳先生
刘世芳,石家庄东区供销有限公司书记、董事长,兼任河北省海内外名人名企交流协会执行会长、名人名企文学院副院长,河北省汽车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曾在主流媒体发表多篇文章,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
著作【文行商衢】一书以探讨商道为主,文艺作品点缀首尾,以示初心不改,兴趣而已。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