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莲花落》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7 00:11

手把手教你写《《莲花落》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莲花落》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内容": - 确保自己对《莲花落》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写作手法、修辞技巧、语言风格等。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写作目的可能是表达对作品的喜爱、批评、反思或是引发某种思考。 - 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确保读后感有明确的方向。
3. "组织文章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莲花落》的基本情况,如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并点明自己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围绕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展开论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结构: - "情节分析":对作品中的关键情节进行解读,分析其表达的意义。 - "人物评价":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分析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 - "主题探讨":结合作品主题,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写作手法、修辞技巧、语言风格等。 - "结尾":总结自己的读后感,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作品或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4. "注意语言表达": -

观庭院有感


———引语

宋.无门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昨日,闻友人新进好荼邀我品茗聊天,至房后小院,见墙角一棵腊梅,东南方向池中盛开几朵莲花。笑问道:花中“梅、兰、竹、菊”可否加你半乎?友人连连摆手,笑而不答。围坐炉前,执杯轻嗅,茶香袅袅。“闲庭独坐对闲花,轻煮时光慢煮茶”,虽未独坐,看那悠然绽放的闲花,这份宁静与闲适却也很是应景的。茶汤入口,叶片芬芳,清新淡雅之滋味,令人心醉。不由得“心游物外”了。

一、“花中知己”梅花


梅花于中国人而言,恰似在那虬枝间寻见自己的灵魂镜像。从《诗经.召南.摽有梅》的光阴概叹,从实用性的酸食调味料而至魏晋以后文人偏爱而初露端倪,到宋代被尊为群芳之首、花品至尊进号为“花王”。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终身浪漫,《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其梅、其水、其月的美感被苏轼誉为“神清骨冷无尘俗”,梅花渐渐成为了文人的精神胎记。看陆游写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是叹那花开花谢,是写自己抗金报国的理想“碾作尘”碎了一地,却又像梅香一样的“如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不畏冰雪,傲然独放,以梅拟人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念;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借梅自喻不慕名利不向世俗献媚的高风亮节。梅花作为“四君子”和“岁寒三友”象征着文人追求的的高洁、脱俗,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高尚情操。


梅花,这哪里是花啊,这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归去来兮”,这是雪夜煮荼,梅影映窗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梅花,这哪里是花啊,分明就是文人用骨血养的“精神图腾”,是儒家“君子固穷”的硬气,道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仙气,合在一起开成的花。


二、莲花:民间文化意象


莲花自古就有一个美丽传说,天有大旱,有位善良女子名叫莲花,夜半仙人托梦只要她化作一朵莲花就可引来甘霖普降大地,醒来后,她毫不犹豫跳入干枯的河里,瞬间化作一朵美丽的莲花。缓解旱情后,人们为了记念她,便将这种花称为莲花,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安康。

又相传有对恋人,遭家人强行拆散,相约在河边殉情。后来,这个地方长出了一株并蒂莲,紧紧相依的两朵莲花象征着他们至死不渝的愛情。并蒂莲也寓意着夫妻恩爱、幸福美满。又或以“莲花送子”寓意多子多福,又或“莲”与“连”谐音,常与“鱼”(余)组合为“连年有余”,表达对富足生话的向往;而婚俗文化中,新娘子嫁妆必置“莲子羹”,取“连生贵子”,孩童满月赠“莲花锁”,祈愿其“心性如莲,不为尘染”。传统年画、刺绣中常见莲花图案,如“刘海戏金蟾,步步踩莲花”,寓意步步生福、吉祥如意。北方的“莲花落”唱尽民间疾苦,暗合佛典“悲智双运”之旨。


三、莲华释道心:庭院莲花的禅意与逍遥


友人庭院中,莲卧清池,今以莲花为舟,入佛海道江,就着茶烟,说一番“花开见佛,花落见道”的真意。

(一):莲花的文化象征


“北宋五子”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为描写莲花的千古名句,莲花又被誉为荷(和)花、君子花、水芙蓉。在佛教中,莲花被赋予清净、圣洁、吉祥、慈悲、智慧、坚韧以及不执著等。被用以比喻诸佛菩萨在世间修行却能保持清净无染的高尚品质。

在佛教艺术中,无论是佛像还是佛经,描绘佛国净土的圣贤形象时,他们往往坐在或站在莲花台上,以此象征其清净庄严的形象。同吋,莲花还与娑婆世界觉悟者释迦牟尼佛的生平紧密相连。佛教故事中,在兰毗尼园,摩耶夫人手扶娑罗树产下佛陀,当时百鸟齐鸣,天乐相和,四季鲜花盛开。佛陀一出生便踏足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告“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的宏伟誓言。后来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起座向北,边行边观树,每一步都伴随莲花盛开,共计18朵。在传教说法时,佛陀总坐在“莲花座”上,采用“莲花坐姿”,两腿交叠,足心向上。这种坐姿在古印度瑜伽中被称为双盘坐。


莲花在佛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佛教文化中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更是佛教中的核心元素之一,试举例如下:

佛教四大吉花分曼陀罗花、莲花、山

玉兰、优昙花。而莲花在其中独占鳌头,象征着吉祥与美好。佛经称作“莲经”,佛座称为“莲座”或“莲台”,佛寺誉为“莲宇”,僧舍称为“莲房”,袈裟则称为“莲衣”或“莲服”,甚至佛国都誉为“莲界”,在修行过程中,和尚的行法手印被称为“莲蕖华合掌”,这些称呼都充分展现了莲花在佛教中的特殊地位。

莲花绽放出五色光彩,包括白、青、红、紫和黄,这五种色彩被赞誉为“五种天华”。每一种色彩都蕴含不同的深刻象征意义:

(1)白莲花象征自性清净,如《华严经》所言:“本体清净,柔软润泽”。

(2)青莲花喻自性妙用,如“智慧如莲,生于淤泥而不染”染。

(3)红莲花代表着慈悲与智慧,如观音菩萨的“红莲法座”,以爱和觉照度化众生。

(4)紫莲花也称为粉莲花,代表着“入世之行,出世之心”,即在世俗中保持超然。

(5)黄莲花象征着功德圆满,如“成熟清净,慧光发现”。


(二)莲花妙喻:从淤泥到净土的心灵觉醒


佛教经典中,莲花堪称最具诗意的象征符号。《观无量寿经》以“莲花化生”描绘净土境界的超越性,《妙法莲华经》以“花开见佛”喻示般若智慧的显发,《华严经》以“莲花四义”阐述菩萨行的深广,三经同以莲花为喻,共同勾勒出佛教修心的根本脉络。


(1)《观无量寿经》描绘的净土境界的超越性,将生死轮回转化为清净解脱—众生从莲苞中诞生,意味着脱离业力束缚,获得新生。此“莲花化生”之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

首先,它否定了“分段生死”的局限性。有情众生受业力牵引,在善趣恶趣中轮回流转,有如《愣严经》所言“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而莲花化生超越了胎卵湿化的染污性,象征清净业力的成熟——唯有断除贪嗔痴的根本烦恼,方能以“莲花”为载体,实现生命形态的彻底净化。

其次,莲花的不同开合状态,暗合修行的不同阶位。从“下品下生”的莲花未开到“上品上生”的即吋花开见佛,体现了“带业往生”与“即身成佛”的辩证统一。这既为凡夫提供了“临终十念”的方便法门,亦激励行者精进不懈,如莲花般“日增一分皎洁,渐离一分淤泥”。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莲花化生破除了“我执”。世俗的“生”伴随着对身体的执着,而莲花化生的“生”,是“诸法无我”的直观呈现——往生者虽有“身相”,却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如水中月、镜中像,虽现妙相而无实体,此正契合《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空性。

(2)《妙法莲华经》以“莲花”为经名,因“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自然现象,暗合“会三归一”的甚深法理。莲花从含苞到绽放的过程,恰如众生从迷到悟的转化——淤泥是滋养莲花的根基,烦恼亦是觉悟的资粮。

世人见莲花之美,多叹其“出淤泥而不染”,却忽视了淤泥正是莲花生长的必要条件,染污与清净并非是二元对立,而是同一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当我们以般若之眼观照烦恼,贪嗔痴便成为修持戒定慧的道场。正如禅宗“烦恼即菩提”的机锋,修行者在尘世淬炼心性,最终方能“花开见佛”,照见自心本具的佛性光明。

(3)《华严经》言大莲花有四义:一者在泥不染,二者自性开发,三者为群蜂所采,四者芬香普熏。这四句偈语,将莲花的物理特性升华为菩萨行的实践指南:

《1》在泥不染是修心的起点。菩萨居五浊恶世,犹如莲花处淤泥而不为所染,以出世心行入世事,既不逃避现实,亦不随波逐流。

《2》自性开发是修行的自觉。莲花无需外力催促,时至自然绽放,喻示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发广度众生,如莲花绽放般不假造作。

《3》为群蜂所采是利他的胸怀。莲花以花蜜滋养蜂蝶,菩萨以法乳饶益众生。佛家常言“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菩萨行的本质即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度化众生的过程,正是破除我执,圆满福德智慧的必经之路。

《4》芬香普熏是德行的感化。莲花之香虽谈却远,菩萨之行虽隐却彰,其德行如暗香浮动,潜移默化中净化世道人心,此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真谛。

当我们为焦虑、浮躁所困时,不妨观想莲花的生长历程,接纳生命中的“淤泥”(烦恼与挑战),却不被其淹没,信任内在的“佛性种子”如莲花般静待因缘成熟,最终在觉悟的刹那,见证“花开见佛”的本然面目。


(三)“花落见道”的逍遥


先赘述一下,莲花与荷花同属于莲科莲属,二者在植物学上并无区分。荷花是通称,莲花是其别称,在古籍中更为常见。容易混淆的主要有睡莲,荷花(莲科)与睡莲(睡莲科)是不同科的植物,两者在形态、生长习性上有着显著差异(如叶片是否挺水,花托形状,根茎是否可食用等)。于道家而言,简而言之,莲花侧重于代表修行者的高洁品质和历练成就,而荷花则更侧重于象征长生不老和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一))、道教文化中不同颜色的莲花寓意

1、 青莲:先天一气的本源之光

青莲在道教中被视为“道体”的显化,其青色对应东方木气,东方生发之力。代表着自性之体能生万千妙用而不离本体。青莲中空通气的形态恰如“一气贯通”的宇宙本源能量。内丹学中,青莲喻示“炼精化气”阶段,修行者需如青莲扎根浊世而保持精纯,最终返还先天真性。此外,青莲与三清道祖关联密切,神话中混沌青莲化为三宝玉如意、太乙拂尘等法器,象征“三清”对道统的传承。

2. 红莲:阳火淬炼的逆修之路

红莲对应南方火德,象征“炼气化神”阶段的纯阳之火。其红色既代表生命热力,亦隐喻内丹修炼中“降伏心猿”的刚烈之功。象征着忠心与赤城之心,与“真一”境界相呼应。道教仪式中,红莲常与超度法事相关,如《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以红莲象征“业火炼魂、净化罪愆”,助亡灵超脱轮回。

3. 白莲:虚极静笃的冲虚之境

白莲又名芬陀利花,属西方金气,代表“炼神还虚”的清净圆满。其白色对应《道德经》“大白若辱”的冲虚之道,喻示修行者需如白莲“外显素洁,内藏妙有”。全真道《重阳立教十五论》强调“心如白莲,不染尘垢”,将白莲作为“清净心”的标志。此外,白莲与八仙中的何仙姑关联,其手持白莲象征“超凡脱俗、济世度人”的仙格。

((二))、民间神话体系中的特殊品类

1. 灭世黑莲:阴阳辩证的极端隐喻

黑莲属北方水德,对应“炼虚合道”的终极超越。其黑色既象征幽冥与毁灭,亦暗藏“阴极生阳”的转化之机。在洪荒神话中,十二品灭世黑莲为混沌青莲所化,被魔祖罗睺用于镇压魔道气运,其“吸收暴虐、毁灭万物”的特性,恰是道教“反者道之动”逆向思维的极端呈现。道教内丹学亦借黑莲喻示“斩三尸、破执着”的修行关口,需以“真空妙有”之心化解业力。

2. 五彩莲花:五行平衡的圆满象征

五彩莲花融合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应五行相生相克之道。道教认为五色莲花象征“五行攒簇(金、木、水、火、土,合于中央之土)三花聚顶”的修炼大成境界,如张道陵所戴八瓣五色莲花冠,即寓意八卦五行的和谐统一。在还阴债等法事中,五彩莲花用于调和阴阳、化解业障,其七色变体(红、橙、黄、绿、青、蓝、紫)更象征“天地人三才”与“七窍玲珑”的圆满。

3. 九色神莲:全息宇宙的终极意象

九色莲花在道教中代表“九天归一”的宇宙全息观,其九种颜色(金、黄、紫、蓝、赤、茶、绿、红、白)对应“九宫八卦”与“九窍通灵”。传说九色神莲可净化污秽、化解恶性,其每片花瓣蕴含独特神力,如绿色“小人远离”、黑色“身体健康”、紫色“人緣良好”等,成为道教“天人合一”哲学的诗意表达。

((三))、民间信仰与仪式中的实用象征

1. 青莲宝色旗:镇煞护持的法器

青莲宝色旗为先天五方旗之一,属东方木气,象征“清净无染、辟鬼驱邪”。道教仪式中,此旗常用于坛场布置,如《道法会元》载“立青莲宝色旗于震位,镇东方青木之精,辟除魔障”。其青色与莲花形态结合,既呼应“一气化三清”的本源,亦彰显“以清净心破万法”的修行智慧。

2. 红莲业火:超度炼度的能量载体

红莲在道教超度仪式中特指“业火红莲”,其红色火焰象征“炼化罪业、洗涤灵魂”。《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载,太乙救苦天尊以红莲业火焚化亡灵执念,助其往生东方长乐世界。这种“以火炼金”的意象,与内丹学“火符周天”的修炼原理相通。

3. 黑莲幽冥:生死轮回的枢纽象征

黑莲在民间信仰中与幽冥世界关联,如《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载救苦天尊“步摄黑莲,遍历冥府”,以黑莲为舟引渡亡魂。道教符咒中,黑莲图案常配“往生咒”使用,象征“阴极返阳、超脱轮回”。这种将黑莲与生死转化结合的观念,体现了道教“生死一体”的辩证思维。

((四))、颜色哲学的深层共鸣

道教莲花颜色的象征体系,本质是对“阴阳五行”“逆修成仙”等核心教义的具象化诠释:

- 阴阳平衡:青莲(阴)与红莲(阳)的对立统一,暗合《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宇宙法则;黑莲(阴极)与白莲(阳极)的转化,隐喻“物极必反”的辩证智慧。

- 五行流转:五色莲花对应五行,如青莲属木(生机)、红莲属火(淬炼)、白莲属金(圆满)、黑莲属水(转化)、黄莲属土(稳固),象征修炼中五行能量的调和与升华。

- 超越性:莲花颜色从浊到清(如黑→青→红→白)的递进,恰如内丹“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次第,最终指向“无色无相”的道体。

((五))荷花:道家修行者的清净体性


《道德经》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家修行的起点,恰如荷花初萌于淤泥——非离尘世而求净,乃于染处证本真。荷花植根于浊水腐泥中,却挺然拔出,花开皎洁。此正合道家“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生存智慧。修行者当如荷花,不避人间烟火,却能在声色犬马中守住灵台清明,于尘世炼养先天一气。


立于水边,察荷花之形态,茎直而中空,外圆内通,暗合了“冲虚为用”之理。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那荷花中空之茎,不恰似修心者虚以待物的胸怀——不执着于满足,方能够容道于心。看水中其叶平铺水面而不沉没,随波摇曳而不折断,又应了庄子“外化而内不化”之境:处世圆融如荷叶承天露,本心坚定若茎杆立水中。

即至荷花结藕,节节相连而藏于泥中,此喻道家“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修行次第。藕节之孔,如那玄关一窍,贯通先天之气;藕肉之密,似真意内守,累积丹田之精。修行者须如种藕于泥,默默耕耘,不慕显功,终得“根深则叶茂,源远而流长”的真机。


((六))、莲花:太虚中的道体显象


若说荷花是道家“即世间修出世间”的化身,莲花则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道体象征。《太乙金华宗旨》称“莲花乃金华之象”,视其为玄关一窍的显化,先天超越形质的本然光明。修行至“炼神还虚”的境界,便如莲花凌空不着水际,超然于形质之外了。

莲花“根扎浊泥,花向虚空”暗合《周易参同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的内丹秘要。修行者需如莲花“逆流而上”,通过炼养精气神,将后天情欲(淤泥)转化为先天真性(莲花)

更妙的是莲花“无花而果”的特质,与道家“不生而生,生生不已”的道体相应。《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莲花从花苞到莲蓬,看似花己落实则又成果,正喻“有无相生”的自然之道。修行者若能悟透莲花“开落自如”的玄机,便知生死不过是道的流转,如花瓣零落成泥,却滋养新藕,此即“归根复命”的究竟境界。

((七))、双花同镜:道家修行的辩证之路


荷花与莲花,一处淤泥而不染,一则凌空而化生,看似殊途,实则同归。正如道家“出世”与“入世”的辩证:初修者需如荷花,在红尘中炼心,以“浊世佳公子”的姿态历事练性;进阶者当学莲花,于静中养气,以“逍遥游”的境界超脱物外。此二者非二端——荷花之根,正是莲花之基;莲花之妙,本自荷花而来。

道教丹经常以“莲花”喻阳神,以“荷花”喻色身,谓“色身如荷,阳神如莲,荷尽莲成”。修行者若能在“荷阶段”做好“降心之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则自然能在“莲阶段”实现“识神退位,元神当家”。此过程如荷花生长:春日栽藕是筑基,夏日开花是炼精,秋日结蓬是还丹,冬日藏藕是温养,四时流转,皆合道机。

愿世人皆能于荷塘碧波间,照见自己心中那朵不谢的莲花——既具荷花的入世担当,又显莲花的出世超脱,在淤泥与太虚之间,走出一条“步步生莲”的修行坦途。

((八))、释道莲花观之深层分野与文化互补


夫佛道两教的莲花观一者是以“出世解脱”为旨,其终极所指,乃超越轮回之涅槃境界;而道教莲花观则以“现世长生”为宗,其终极所求,是形神永驻的仙真境界。故一者的莲花多与“西方”、“化生”、“空性”等彼岸性词汇联结;另者常与“丹田”、“药苗”、“阴阳”等现世修练术语共生。此等差异盖源于两教对“苦”之不同认知:佛教视现世为“火宅”,莲花乃出离之舟筏;道教以现世为“道场”,莲花即修练之果实。

然二者于“清净”终极诉求,却得微妙之共鸣:佛教“心净则国土净”与道教“清者浊之源”,恰成义理之呼应。莲花即为抗精神染污之符号(不染淤泥),亦作精神升华之载体(绽放芳华)。此双重性,犹如中囯文化之阴阳两极——佛教之莲指向“无”之空灵,道教之莲指向“有”之充实。如敦煌壁画之飞天莲花座,武当山之莲花纹太极图,莲花始终为释道两教于美学层面之对话场域,见证中华文明对生命本质之永桓追问。

纪念“诗词的女儿”叶嘉莹:莲花纵谢 莲心永存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1999年,叶嘉莹写下这首《浣溪沙》,她说:“秋天了,我们马蹄湖(在南开大学校园中)的荷花有一半都凋零了,然后有一天,我从专家楼往研究所走去,就听见天上的雁叫声,我一抬头,有的排成一字,有的排成人字的,就是一批大雁,因为秋天了,冷了,北雁南飞,它们就飞走了。”

自1979年利用假期回国教书起,叶嘉莹像大雁一样,年年过着飞来飞去的生活。后来她看到一份考古报告,汉墓中的千年古莲子经培育,竟又发芽了。她说:“不管是当面听讲的,或者是看我书的人,如果有一个人的人心不死……我会等待,有没有留下一个莲子会开出花来呢?”

“莲花落了,莲心是不死的。”叶嘉莹先生已魂归道山,但她留在人间的功业将永续。

三个身份 教师最重

叶嘉莹有三个身份:一是古典诗词作者;二是古典诗词研究者;三是古典诗词推广者。叶嘉莹自己说:“我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才是学者,最后才是诗人。”评价叶嘉莹,不应纠结于前两点,而应把重点放在第三点。

三个身份来自叶嘉莹的“人生三厄”。

1924年,叶嘉莹生于燕京之旧家,“初识字时,父母即授以四声之辨识。学龄时,又延姨母为师,课以四书。十岁以后即从伯父习作旧诗”,这些不以应试为目的的家学,使叶嘉莹对古典诗词产生了亲近感。

1941年,叶嘉莹的母亲去天津手术,死在回程的火车上,这是叶嘉莹的人生第一厄,她写下《哭母诗》八首,始有意成诗人。恰好第二年,叶嘉莹选修了顾随先生的唐宋诗课程,眼界大开。

顾随学贯中西,他的弟子周汝昌先生说:“顾先生‘不是’一位教师,而是一位艺术家——他讲课的口语也讲究音律,他也擅长‘表演’,有时学几句京戏名武生杨小楼。所以听他的课就会想起名角演戏,令人‘入胜’,令人‘着迷’。坐在他的课堂上,你别想打瞌睡。”

叶嘉莹也说:“顾先生之讲课是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是我平生所见到的讲授诗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最富于启发性的一位非常难得的好教师。”

顾随让叶嘉莹懂得了,表达个人愁怨之外,古典诗词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它可以融入个体生命中,激发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

1948年3月,叶嘉莹与赵东荪在南京结婚,后随丈夫赴中国台湾,1949年12月,丈夫入狱,次年6月,叶嘉莹和哺乳期的女儿亦入狱,虽不久获释,却丢了教职。1952年,赵东荪获释,三年牢狱生活让他“性情大变”,这是叶嘉莹的人生第二厄。

年轻时的叶嘉莹

从“清者”走向“任者”

难以直面现实生活的不堪,叶嘉莹逃到诗中,从作者转向研究者。1966年,叶嘉莹赴美任客座教授,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后全家在美团聚。1969年以后,转赴加拿大任教。生活刚安定,却于1976年3月,长女夫妇因车祸遇难,这是叶嘉莹的人生第三厄。

丧女之痛让叶嘉莹重新思考生命意义。1978年,叶嘉莹申请回国讲学,从研究者转向推广者。

叶嘉莹说:“我的老师点燃了我心中的灯,他也希望我能够把这一点火焰传递下去……我现在虽然是‘人老去,愿都迟’了,可是我还预备尽我的力量,把我老师所传递给我的那一点火焰传递下去。”

经历“人生三厄”,叶嘉莹的生命得到了真实的成长:从“用诗寻找小我”,到“把小我融入到诗中”,再到“发现大我”,她从“清者”(孤芳自赏的人)走向“任者”(承担责任的人)。

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校讲学,引起轰动。

学者刘武回忆,叶嘉莹在南开大学讲课时,“听课的学生乌泱泱坐满了整个阶梯教室,连窗台上、过道上都站满或坐满了人”。300人的教室装不下,加座加到讲台上。到后来,只能用“查证件”限制听课人数,为了听课,一些学生制作了假证件……

被大学生们称为“一阵清风”

叶嘉莹讲古诗,重在“兴发感动”,提出“诗歌的基本生命”在“诗人内心深处之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强调主观性,与传统中文系教学迥然不同,后者偏重文学史、文学理论,不关心学生的具体写作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在相当时期,“主观性”甚至是贬义词。

叶嘉莹回归了“风格即人”这一常识立场,是当时“解放思想”光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叶嘉莹延续了顾随先生“一切‘世法’皆是‘诗法’,‘诗法’离开‘世法’站不住”的主张,认为:“我们讲诗的人所要做的,就正是要透过诗人的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灵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机会。”

在讲述中,叶嘉莹将个人感受与古诗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古诗从发起,到创作,到修饰,再到成篇的全过程。一方面,“人生三厄”与“古典之美”的强烈对比颇具景观性,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易感受到经典力量;另一方面,将玄远的描述具体化,学生们更有信心尝试。

感触式、点评式的诗论本是中国古典诗论的传统,优点是深入浅出,缺点是欠准确,易生误解,不经充分的创作实践,难得要领。当时国内《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等或更深入、更扎实,但叶嘉莹的授课更方便、更亲切,被大学生们称为“一阵清风”。

然而,普及并非易事,会遭同行鄙夷,会蒙受各种恶猜。

知识是社会公器,但对于“以知识为食者”来说,知识是特权。通过各种“学术黑话”,现代社会中的大量知识生产被限制在小圈子中,难以抵达大众,谁突破这个潜规则,谁就会被小圈子排斥。

超越小我 投向广大

在叶嘉莹默默耕耘的过程中,“肤浅”“不过是读后感的水平”“讲错了”“缺乏常识”“又在忽悠”之声从未断绝。现代社会的基础是怀疑,但启蒙并没承诺一个合理的终点,怀疑之后必须继续怀疑,永无休止。“怼”正发展为一种时尚,不问究竟,不问来由,人人皆可操练。可只有怀疑没有答案、只破不立,真能让心灵得到安定吗?

对于后来的普及者,叶嘉莹留下宝贵经验:成为伟大的普及者,离不开四点。

首先,人格高尚。叶嘉莹早年回国执教,都是自掏路费、不求报偿,晚年将全部收入捐出。

其次,修养工夫。叶嘉莹为人谦和、亲切、优雅,举手投足自成风范,令人不自觉产生信任感。听过她课的学生说:“叶先生在讲台上一站,从声音到她的这个手势、这个体态,让我们耳目一新。没有见过,真是美啊。”

其三,持愿宏伟。叶嘉莹说:“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其四,性格坚韧。叶嘉莹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但她从没被打垮,反而从诗中获得了力量。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叶嘉莹不是停在诗的层面讲诗,而是用人生讲诗,用永恒讲诗。在诗中,她曾自问道:“一生劳瘁竟何为。”

叶嘉莹的答案是:“‘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正是当我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之后,我自己想出了这两句话。它使我真的超越了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才能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

出于凡情,达于圣解。莲花会凋谢,莲心将永存。相信必有一个未来,人人都能在知识的沐浴下,自由而充分地成长。勿忘叶嘉莹先生为此经历怎样的跋涉与艰辛。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陈辉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