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知行合一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7 03:01

写作《知行合一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知行合一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知行合一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可以从个人经历、社会现象、历史故事等方面入手,阐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2. 梳理思路:在写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知行合一的概念,正文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
3. 丰富论据:在正文部分,要运用多种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可以引用名人名言、经典案例、个人经历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同时,注意论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避免单一重复。
4. 结合实际:在论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案例,使文章更具实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个人成长:阐述知行合一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如提高执行力、培养良好习惯等。
b. 社会发展:探讨知行合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如科技创新、经济建设等。
c. 文化传承:分析知行合一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等。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

2019年知行合一的人生—李录先生讲座笔记

导读:李录先生是一位极其杰出的华人投资者,他的投资思想深受芒格影响。过去几年,李录先生也不断将自己的思考精髓分享给大家。上周五,笔者的好友贾鹏参加了他的现场交流。以下为贾鹏的讲座笔记,里面涵盖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周五(11月29日)下午,有幸听了李录先生半天的演讲和交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之前读过他谈现代化的十六篇文章,也读过他为数不多的公开演讲记录,还有每年一次的书评。之前的印象总结为一点,一个搞投资的人,还是一个华人,在思考问题时展现出来的格局,实在是让人惊叹。

他这次演讲的主题,主要是宣扬价值投资的理念,具体内容,其实跟他五年前在同样场合做的演讲差不太多。现场聆听的好处是,能够受到演讲人和听众情绪的感染,非常容易产生共鸣。他宣扬的理念并不复杂,但是当一个人站在你面前,亲自告诉你这些简单的道理,他坚持了快30年,获取了巨大的事业成功和个人幸福,还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在演讲中,李录首先谈到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他认为价值投资的出发点是分享上市公司长期的业绩增长,长期能够实现各个参与方的共赢;而投机主要是跟其他市场参与方博弈,在股价的波动中,努力实现低买高卖(俗称割韭菜)。李录认为,时间一旦拉长到一个人一生的长度,他只看到像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获取了好的回报,大多数投机者的收益记录都不可持续。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惑。按照价值投资的方法,在股价低估的时候,买入一个股票,后来股价涨到脱离了价值时,卖掉。在高点买入的人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亏损。这种行为,跟基于短期博弈割韭菜的行为,除了持股周期更长一些,本质有什么差异呢?

周末重读了李录的现代化十六讲,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股票二级市场的功能,除了帮上市公司融资,更重要的还是实现股权的定价和转让。一个价值投资者主导的二级市场,上市公司股价表现主要取决于其业绩,这就会鼓励企业经营者努力做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反应到整个社会层面,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激励制度,有效提升了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的运行效率。

李录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建立能力圈。他以个人的经历为例,描绘的路径是,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通过日积月累的长期训练,来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和判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李录特别强调要了解并且真诚面对自己能力圈的边界。

他举例说,在喜马拉雅,他们在研究一个公司时,一定要去搞清楚,未来十年,这个公司最差的情况可能是什么样的。另外,如何确认自己真的懂了呢?李录推荐了一个方法,就是找你周围最有见解的、同时跟你持有相反观点的人,只有你发现自己认识的比他更有可能正确的时候,你才能确信自己的看法。

当然,在建立能力圈的问题上,李录强调最多的,还是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不断积累,不要看到别人赚钱,轻易去尝试自己不懂的投资。他提到,赚钱不在于你了解的东西很多,而在于你了解的东西是正确的。这就是很多人常说的“做减法”。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很多人都在不断做加法。常见的原因,一个是欲望过高,恨不得所有的钱都让自己赚到;另一个是压力过大,特别是很多面临短期考核的金融从业者,在压力的推动下不断去捕捉各种短期的机会。

李录谈到的第三个问题,是优秀的价值投资者所具备的特征。他提到四个方面(1)价值尺度是内在尺度,而不是外在尺度,追求内在的独立性(2)客观理性,能不因持仓决定观点(3)极度耐心又非常果决,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可以什么都不做,在有机会的时候非常果断(4)对于生意强烈的兴趣。

相对于智商和学历而言,李录认为这些特征更为重要,这里面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培养的,同时具备的话容易成为特别出色的投资人。

李录谈到的第四个问题,是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大概讲了三个重要的选择:(1)选择能代表经济发展的指数,长期投资。(2)选择靠谱的投资人,长期的投资(3)如果要自己投,最忌讳的是被各种自己不熟悉的机会诱惑,不如选择看起来收益率不高,但是持续性强的投资机会,长期投资,相信复利的力量。

李录还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投资管理人如何面对压力。他的经验是,从开始就不要把自己放在过大的压力下。他当时在芒格的建议下,关闭了老基金,成立了新基金,从最开始的200万美金,做到100多亿美金,整个过程用了20年。李录反复强调,要让自己处于一个“无压力”的状态。

在长达5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李录谈到了很多问题,包括他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他强烈的引导听众,在投资上要做价值观正确的事情,听众又大多是理念一致人,以致于一个看着应该是讨论赚钱的会场,弥漫出一股理想主义的氛围。刚好当天晚上北京下了初雪,我看到好几个参加的人,在朋友圈都表达了类似的激动和兴奋的情绪。

李录和芒格一样,描绘出了一个共同的成功模式。芒格不断讲,他对世界怎么运转非常感兴趣。李录也反复强调他对过清楚企业经营的兴趣。他们倾其一生,不断琢磨,不断探究价值创造的规律,并且非常知行合一的,按照自己的认知去进行实践,实现了个人巨大的财富增值和生活幸福,更对社会产生了非常积极的贡献。这真是一种非常牛叉的人生模式。

坚持知行合一 弘扬优良学风(学术随笔)

杨玉成

学风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深刻阐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尚书》中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中的“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等,都表达了对知行关系的思考。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入手,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行关系作出了深入透彻的论述,提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认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在知与行的关系中,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以知促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与动物消极地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意识和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自觉活动。人们必须首先对世界形成一定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效。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提出过“知先行后”“知是行的主意”等观点。同时,也要坚持以行促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古代哲人也高度重视行,比如,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代王阳明主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等。

对于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坚持知行合一,弘扬优良学风,首先要夯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知”,在学术探索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当然,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淡化理论思辨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先进的理论工具分析和研究实际。具体来讲,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术研究的根本任务。调查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际、以行促知的重要方式,也是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的重要路径。解决真问题,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洞察、分析、研究这一系列大问题、真问题,就要坚持调查研究、以行促知,将研究的触角深深植入新时代社会实践沃土,从中汲取学术研究的营养、发现理论创新的富矿,获取丰富、鲜活、一手的感性材料,总结提炼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直接经验,把这些直接经验和查阅文献、学术交流得来的间接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加全面的认识。

学术研究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一种需要学者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开展的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实实在在研究探索真问题,提出解决真问题的真办法,才能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学术贡献。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5日 09 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