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7 09: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疯丫头杜真子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杜真子这一角色展开,探讨她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以及她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悟。
2. 结构安排:合理规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杜真子这一角色,主体部分详细描述她在读书过程中的表现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a. 杜真子的性格特点:描述杜真子的性格,如活泼、开朗、勇敢、善良等,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她的性格魅力。
b. 杜真子的成长经历:介绍杜真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她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c. 杜真子的读书感悟:描述杜真子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如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对友情的感悟等。
d. 杜真子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分析杜真子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如与父母、老师、同学等,展现她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杜真子的形象和情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的成长历程。
5. 修辞手法: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在儿童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杨红樱的名字如同一颗明亮的星,为无数孩子照亮了阅读的道路。她的作品总销量超过两亿册,一度占据中国儿童文学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无数孩子的精神食粮。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网专访了这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家,从“淘气包马小跳”到《成都往事》,她的作品不仅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更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环球网:您曾提到自己小时候上学早,甚至有些笨拙,但这些经历反而成就了您。能否分享一下这些童年经历是如何激发您走上写作之路的?您认为童年时期的这些经历对您后来的创作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杨红樱:因为笨,脑子不活络,就会专注地盯着一件事情认真地做。我从十九岁开始为孩子写作,我的奋斗目标“写一个能住进孩子心中的儿童形象,再写一个能住进孩子心中的童话形象”,这一写就是四十年,儿童形象马小跳和童话形象笑猫都住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环球网:您做了六年的小学语文老师,这段经历对您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您认为教师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您如何将这些经验融入到您的儿童文学创作中?
杨红樱:孩子的童年期是6-12岁,刚好是小学阶段的1-6年级,我当语文老师是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这对我后来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创作,都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比如为低年级孩子创作的《小男生杜歌飞》《小女生金贝贝》和注音童话《毛毛虫的天空》《小蝌蚪成长记》等;为中年级的孩子创作的儿童长篇系列小说“淘气包马小跳”、长篇系列童话“笑猫日记”;为高年级孩子创作的《男生日记》《女生日记》等,都精准地把握住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收获了孩子们的真心喜欢,这些作品也都经起了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
环球网:您的作品总销量超过两亿册,一度占据中国儿童文学市场的“半壁江山”。您如何看待“杨红樱现象”对中国儿童文学市场的推动作用?您认为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哪些社会和文化趋势?
杨红樱: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出现,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用文学来记录这个时代的儿童生活现状,是最起码的责任和担当。“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男生日记》《女生日记》都是描写当代中国儿童鲜活的现实生活的,就是“笑猫日记”系列也是在幻想的背景中展开的现实故事,每个孩子都在这样的书中遇见了自己,找到了成长的力量。从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儿童读者还是更愿意阅读这类原创的、能引领他们精神成长的现实主义作品。
环球网:您曾提到,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应该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这一理念是否也贯穿于您的创作中?您希望通过作品为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教育和启发?
杨红樱:我一直坚持儿童文学必须承载教化功能,因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尚未形成的儿童,是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写给他们的书,理应承担引领精神成长的责任。当然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是潜移默化,把想要讲的人生大道理巧妙地蕴藏在引人入胜的故事里,让儿童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受到熏陶。在我所有的作品中,特别是“笑猫日记”系列,我塑造的笑猫是有思想、有智慧、有中国传统美德的童话形象,几乎每一本书中都有人格教养的深意蕴藏其中。
环球网:在创作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实现自我突破的?您认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应该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实现创新?
杨红樱:我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四十年,最大的挑战就是突破自己。我写了二十几年的传统童话,一直到小读者在“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中的《疯丫头杜真子》这本书中发现了一只会笑的猫,我才开始琢磨怎么把这只已经被孩子们爱上的猫,写成特立独行的、有思想有智慧、有中国传统美德的中国猫。“笑猫日记”系列是最能体现我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的作品,是童话和小说、文学和教育水乳交融般的结合,这里既有童话的迷人色彩,也有小说的现实魅力;既有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也有植根现实的生命感受;既有对儿童文学的深刻理解,也有对儿童教育的凝重思考。
环球网:您是否有尝试过使用人工智能(AI)进行创作?而在人工智能(AI)普遍应用的今天,您认为我们应如何保持创作者的独特性?
杨红樱:我人笨,还不会操作这些先进的东西,也不打算尝试。倒是有人用AI写《马小跳》《笑猫日记》,读过的人都说,完全没有原著的味道。说明机器和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做出来的东西还是有区别的。
环球网:您的新作《成都往事》聚焦于成都的历史与文化。请问您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您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达怎样的历史与文化思考?
杨红樱:我从19岁开始文学创作,这四十几年来,我都是在为孩子写,我经常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要为自己写本书”。去年,写了二十年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和“笑猫日记”系列都完成了,我在北京也住了十几年,我回到成都休养了一个多月,每天都在我小时候曾经住过的平安桥街的天主教堂附近走来走去,走累了就在那里的一家很有情调的咖啡馆坐下来,往事历历在目,人物也一个个鲜活起来,我马上飞到北京的家中,用原汁原味的成都话开始写《成都往事》。
环球网:儿童文学创作和成人文学创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杨红樱:是读者对象的不同。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写作时不得不照顾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要画龙点睛,在细节描写上要有所节制,在语言表达上要深入浅出,儿童文学本来就是浅语的艺术,这是一种高难度的艺术表达,可以说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成人文学的读者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我在写《成都往事》时的状态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因为是为自己写的一本书嘛,我痴迷的细节描写也可以在这本书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无论是成年人读的小说,还是儿童读的小说、童话,文学的本质是一样的,也是相通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描写,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处理来传达的。
环球网:您认为成都这座城市对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您如何通过文字展现成都的独特魅力?
杨红樱:成都是一座非常迷人的城市,松弛柔韧,是个滋养艺术家的地方。成都人的活法顺其自然,安逸巴适,具有“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的精神气质,我写《成都往事》也用的是松弛幽默的笔调,浓彩重墨地描写了杜甫笔下的“花重锦官城”的诗意成都,是文艺之都、球迷之都、熊猫之都、科幻之都,更是迷得人神魂颠倒的美食之都。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除了对成都的热爱,还有感恩:我感恩成都给了我成都人的脾气,成就了有性格的我,柔韧又有足够的松弛感;我感恩成都给了我成都人的活法,顺其自然不强求,坦坦荡荡,无忧无虑。
陕西省图书馆内,一位老人蹲在书架旁捧书而读。 本报记者 王晓峰 摄
三秦都市报 -三秦网讯(李航 首席记者 石喻涵)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城市的人文变迁,聆听娓娓道来的历史。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省级图书馆代表着这个省的文化需求和阅读取向。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记者从陕西省图书馆的大数据中,一窥咱老陕的阅读现状。
多少人走进图书馆
平均每天接待读者7000余人
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图书馆累计馆藏总量达525万余册(件),其中图书415万余册,古籍32万余册,报刊62万余册。另有电子图书359万余册,视听文献、缩微制品等其他文献15万余册。目前年入藏新书18万余册,年订中外文印刷型报刊5000余种。
去年,陕图共接待读者260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读者1.2万人次,日平均接待读者7000余人。持证读者353300人,持证读者年人均到馆10次。现有42个馆外流动服务点和分馆,馆外流动服务点和分馆年外借文献近13万册。
一年看多少本书
“最牛”读者一年借了588本书
从大数据分析,读者群主要以学生为主,年龄分布为:16岁以下读者占9%,17岁-35岁占47%,36岁-55岁占36%,56岁以上占8%。可以看出,“80”“90”“00”后三个群体占据了借书主体的“半壁江山”。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国民人均纸书阅读量为4.67本。而去年在陕图借书的读者中,借阅量最多的三位读者分别是588册、468册、464册。这就意味着,拔得头筹的这位读者,平均每天的借阅量约1.6本。
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最牛”读者程女士,得知她的书都是给六岁的儿子陶星翰借的。“我跟孩子订的计划是一天看三本绘本。如果不是去年有段时间陕图少儿馆系统升级,肯定要比588本数量更多。”程女士告诉记者,从胎教开始就给小星翰读故事,孩子出生之后更是尽量每天读绘本。“绘本的字很少,所以一本看起来很快。现在每天下了课,就带着孩子在陕图的少儿馆坐坐,看看书再回家。”
正因为几年的坚持,小星翰在语言表达等方面,经常让程女士感到惊喜。所以,更加坚定了她陪孩子阅读的决心。
老陕最爱看哪部小说
陈忠实的《白鹿原》
陕西人喜欢看小说,侧重于获奖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及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放学后》等小说入围外借排行前10位。
自科类图书方面,以科普类、保健类为主,如《万万没想到》《时间简史》《智能时代: 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黄帝内经》等。
社科类方面,以演说、历史、传记为主,如《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全球通史》《我们仨》《长安处处有故事》等。少儿类,以幻想类图书、绘本为主,如《植物大战僵尸》《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疯丫头杜真子》等。电子书方面,以中外名著为主,另有育儿、励志、养生、保健、美体类图书。
陕西人喜欢看数字图书吗
电子书借阅量同步增长
电子读物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图书馆如何应对?如何留住读者?有没有什么措施?实际上,陕图早就开始行动了。
据2018年的大数据显示,陕图每年购书经费是1000万元,其中25%用于数字资源的采选。也就是说,陕图早就进行了变革,适应了阅读时代的转变。同时,在电子书和传统书籍竞争的今天,人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习惯。近几年纸质书刊的外借量(2017年至2018年)分别是214万册和219万;电子书刊的下载量分别是132万册(篇)、134万册(篇)。纸质书刊外借量略有浮动,电子书刊的下载量有攀升的势头。总体看,不管是传统书籍还是电子读物,外借量都在增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