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7 1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七堇年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七堇年的某一部作品,还是对其整体作品的评价。这将有助于你组织文章结构和内容。
2. 突出亮点:在作文中,要突出七堇年作品中的亮点,如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语言风格等。这些亮点是你读后感的核心,要详细阐述。
3. 结合自身感受:在评价七堇年作品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作品给你带来的感悟和启发。这有助于使你的读后感更具个人色彩。
4. 分析作品内涵:对七堇年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价值观等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作品所传递的深层意义。这有助于提升作文的深度和广度。
5. 注意结构: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作品亮点、个人感悟和作品内涵;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6.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过于平淡和单调。同时,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7.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自己的观点和论述具有原创性,避免抄袭他人
作家简介:
七堇年
青年作家,一九八六年十月生。
出版作品: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
《澜本嫁衣》《尘曲》《平生欢》《灯下尘》等。
曾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
近年来,七堇年的写作不断趋于成熟,以风格独特的洗丽文笔著称。
作品曾多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图书简介:
《无梦之境》
这是七堇年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全新的突破力作。
全书围绕苏铁和他的朋友李吉、胡骄、宁蒙等少年的故事展开,讲述苏铁努力摆脱爱的负重,不断逐梦的心路历程。在友情、爱情的历练中,在与性格迥异的挚友的交往中,他逐渐化解人生的种种迷思,最终与自我、母亲以及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本书将人物设置在未来时空,借以反思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光明与阴影、冷漠与温情。在炫酷的时代表象下,呈现对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爱情与婚姻、人性善与恶等充满悖论的命题的哲性思索。
暌违五年,青年作家七堇年的新作《无梦之境》面世。这是一部耗费五年时间写就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与青春告别、与母亲和解、与未来同行的忧患之作。
2007年1月,七堇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地之灯》出版,获得瞩目,让人赞叹于小小年纪所拥有的气魄与胸襟,惊艳于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老到。
同年11月,七堇年的第一部随笔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出版,人们为这位年仅21岁的天才少女的才华所折服。书中包含《远镇》《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等众多书写或残酷或纠结或温情或惆怅的青葱岁月的经典篇目。里面有青春期的叛逆与成长,年少岁月的荒诞与无羁,美好年华的友情与温暖。优美的文笔,唤醒了我们正经历或曾有过的心灵悸动。一句“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更是让七堇年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众多少男少女追捧的偶像。
近十年来,七堇年的写作不断趋于成熟,小说多次发表于国内顶级文学期刊《收获》《人民文学》等,并逐步开始涉猎编剧、翻译等领域。十年间,七堇年相继推出了《澜本嫁衣》《平生欢》等长篇作品。2018年,她隆重推出了第四部长篇小说《无梦之境》。
这一次,七堇年呈现给读者的又是怎样一部灵魂之作呢?自序中作者写道:“我本想写的是,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于是奋力奔跑。影子始终不离身,跑得越快,足迹越多,他最终气绝身亡。他不知道,如果就在树荫下歇息,影子就消失了,足迹也就没了,真傻呢。”
这一段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尝试与过去的影子告别,与青春分手,准备以另外一种姿态开始新的征程。
从《远镇》到《大地之灯》,以至后来的《灯下尘》,原生家庭与少年成长的主题在七堇年的笔下不断出现并深化。这一切其实都是作者自身真实经历的投射。
她从来没有避讳谈起自己单亲家庭的情况。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父亲在新疆,母亲很不容易才将她养大。她的母亲,在近四十岁的时候生下了七堇年。母亲性格很强势,对她要求很严格。七堇年最初开始写作,她的母亲并不认可,觉得写作是不务正业,可倔强的七堇年,偏偏靠自己的才华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即便如此,母亲仍然不以为然。
母亲节来临之际,作者给母亲的一封信中写道:“说实话,直到快三十岁,我都没有办法原谅你……于是在《无梦之境》中,就有了这么一种基因超市,父母可以任意组合基因套餐,要什么娃,有什么娃,没有造不出的,只有想不到的。
我想挑战的是,撕破所谓的‘爱’的面纱,看看背后的控制欲、道德捆绑,看看孩子的个体价值如何被物化,直接沦为实现父母期待的工具。
至少有句心声是我真想说的:‘针对我们的考试已经够多了,最该考试的,是你们。’
写完这本书,算是我与你的和解之路迈出了第一步。我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我要练习原谅的正确姿势。”
在《无梦之境》中,苏铁在友情、爱情的历练中,逐渐化解人生的种种迷思,最终与自我、母亲以及这个世界达成和解。这一切何尝不是作者自我心境的重构与释放呢?
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记者:《无梦之境》和你以前的小说是很不一样的,请谈谈创作的心路历程。
七堇年:这本书的创作非常坎坷,但我是吃这碗饭的,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总之有很多纠结在里面。
它所谓的未来只是一个外壳,我写的东西说的就是当下。我觉得人类所烦恼所焦虑的东西,几千年来本质没有变化,只是一些外壳改变了而已。我自己挺喜欢科幻这个类型,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本质谈论的东西,像张悦然说的,其实就是个人成长以及和解的尝试。也许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三十而立,远远告别了被贴标签的年纪,所以关注的东西、写的东西有所改变。
当然也不能否认,自己过去的写作是纯粹倾诉欲的写作,所以才有早期的那些文集,现在自己都很少看了。新书至少写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但想表达的核心其实也是一脉相承。往好里说是一脉相承,往批评角度讲其实就是一样的,但至少算是一个新的尝试。
里面写到的亲子关系,我是用比较极端的方式处理的。也不是那么极端,说白了,其实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所以觉得这事有必要写写。
记者:你在书里讲,以自己的经验,好像作家都有跟父母疏远或者是未和解的状态。到了成长的某个年龄,可能我们都以写一部作品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和解,这是作家写作当中特别重要的节点,这个节点可以使他重新出发,走向更远的写作路途。母亲节是不是给妈妈写了和解信?
七堇年:写了一封,但是自己并不满意,因为这个东西写起来不是一封信能够解决的。和解没有捷径可走,这个和解可能要靠时间。很简单,你自己是父母的时候可能就懂了。
记者:在这个小说里面,梦境跟心理是很重要的钥匙。这本小说的名字是《无梦之境》,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它会不会跟心屿的沉没和梦境的消失有关系?
七堇年:很多东西是边写边生长出来的,并不是我一开始就把这个设置得很好。我们的进化速度可能赶不上外部世界技术的变化。我在地铁上放眼一望,基本99%的人都在看手机,你会觉得大家的沟通方式有比较普遍的现代性焦虑。因为我对自然风光很有感,我去过一个地方之后,就会在潜意识中升起一个跟自然连接的需求,所以创造了这么一个无梦之境。你白天也可以沉浸于现代生活,晚上赶紧疗治,疗治好了第二天继续这样一个游戏。
这个书稿我去年5月就完成了,其实初稿跟这个书很不像。为了很多不可描述的原因,我一直改改改,等于重写了一本。书名觉得还行,可能有点让人遐想的意思。
很多事情只能等时间来解决
记者:你说过一直喜欢旅行,你觉得旅行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旅行对自己的写作也会有帮助,你觉得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七堇年:旅行的过程就是你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它本身并不意味着什么。人这么渺小,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上一趟,来都来了,多看看呗,就是这样的心态。所以它对写作的必要性就是,提醒自己这个世界很大,你自己有多渺小,你的视野是非常狭隘的。
记者:我之前看过你的书,你会觉得高考这个事情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吗?
七堇年:当时觉得足够大,现在看算什么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时觉得天大,但是可能隔三年来看意义就不一样了。包括你跟父辈的关系,只能等时间来解决,你自己长大经历过了,这种视角自然就不一样了。
记者:你写过很多悲剧,悲剧是不是更美一点呢?
七堇年:这个问题可能很多文艺理论家讨论过,为什么人类偏向描写所谓悲剧的东西,或者认为它总是比喜剧更高级一点。其实不然,喜剧是更有难度的悲剧。我不觉得自己是刻意倾向于写悲剧,可能纯粹是性格使然。我看待事物都有一层滤镜,这也是我尝试在调整和跳出的,可能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灰一点或者悲一点。但我也好奇,自己会反思,思考自己潜意识里到底有什么。我不太敢看自己的东西,并不觉得它更高级一点。但我觉得它是一个门槛,可能得先通过这个之后,才能升华到另外不一样的境界。
(燕赵都市报 记者 宋燕)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横断浪途》
那座山,不会为你而变得不同。只有你,因这座山而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读七堇年的《横断浪途》,雪域高原的旅程亦在我心里发生,并与那些山川湖海及与之一样壮丽的另一层精神风景共情为烟霞之侣,跟随她的出发和思考,用这些双层风景浇灌坚硬板结的日常生活。
从七堇年19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大地之灯》开始,我便被她笔下每一个自由、纯粹、内心孤独却丰盈的人物感动。三年前,读完《晚风枕酒》,就期盼再读她的新作。梭罗有瓦尔登湖,李娟有阿勒泰,这一次,七堇年在她的家乡东缘的横断山脉地区,用三年时间,从华西雨屏以东到横断山脉以西,走向群山,走向自己的内心。正如本书获2023年度刀锋图书奖的理由:“在中国蕞神秘地质带,触摸风景、文化、观念的断层。在天地辽阔中,抵达生命的和解,走到人生深处。”
旅途的考验,是某种终极考验。人性深处是有强烈确定性偏好的,然而长途旅行,就像另一种飞行——是纵身跃入所有的不确定性。
在贡嘎山,强劲的风势吹得满脸结冰,陡峭的山脊铺上厚雪几乎直贴胸口,大雾浓如一锅奶汤,只有迈步、呼吸,更糟的是高反,肠胃绞痛,恶心呕吐。这些艰难,在登山途中只能独自忍耐。生活中也有很多无法分担的重负:病痛首当其冲,爱恨或许也是,唯有自渡。旅行,就是一种切肤的在场。
在被称为“横断之心”的格聂山脉,寒风呼啸,碎石遍地,汽车盘上去,盘下来,突破了大山的阻隔,却遇到疫情隔离的阻断,原路返回,荒野中又突发绝望的爆胎,没有信号,没有马匹,求助语言不通。有备胎,有千斤顶,有工具包,有说明书,也见过怎样换轮胎,但,感觉做对了,又感觉不到千斤顶承了力。
在去往然乌湖途中,灰蒙蒙的大雪中遭遇业拉山长达九小时的大堵车。那场拥堵里,七堇年的时间暂停在了史诗般的雪原上,停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行板里,停在雪人的微笑里,停在时间凝冻而成的塔中。当漫长如牢狱般的堵车突然泄洪之后,解脱感却并没有到来,相反竟是一种依依不舍。
旅行不是为了穷尽天涯,而是为了穷尽自我。路途上的种种劫难让思考与风景重叠,七堇年见证了自然的伟大,亦深刻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和短暂,对“不确定性”的敬畏之心,唤起她一次次更深入,更有弹性,更有力的出发。
当亲眼见证了磕长头的朝圣者在马路上三步一叩,七堇年开始思考“寄托”这个词。人是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上的动物,有人寄托信仰,有人寄托儿女、事业、理想。
在德格印经院看见专心致志修补雕板的长者,肃空无澜,庄重、宁静、心无旁骛,人原本可以这样活完一生。
在噶陀寺佛学院,与少年僧人白马多吉的问答:
“接下来你想做什么呢?”
“什么做什么?”白马多吉困惑道。
“毕业后你去哪里?”
“不知道。”
“是会去其他寺庙吗,还是会继续留下来深造?”
“不知道。”
“会去印度什么的吗?”
“不知道。”
“有很多僧人都会去印度什么的地方继续深造,你不想去吗?”
“我不知道啊。”
白马多吉真诚地用一连串的“不知道”为七堇年带来了瞬间的证悟:透过那小小一块浅蓝色的田字窗棂,仅仅能看见雪山和月亮,看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而山外面的世界是一个多么根深蒂固的人为建构。上什么幼儿园,上什么高中,考什么大学,实习机会,行业前景都是有标准轨道的,另外,结婚,生子都跟上了吗。我们的选择仿佛多了千千万万,但又似乎毫无选择。
如果白马多吉降生在山外面的世界,他多半不会“不知道”,他会被迫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但我无法想象一个清晰说出“我毕业后要去什么寺庙争取做到什么”的白马多吉。
在石经城,七堇年看见本地藏族人穿戴郑重,一圈一圈围着石经城转经,来这里生活的人们,就是为了靠近这座石经城而已。而在山外:那里繁华又残酷,在那里,你拥有什么,你便是什么。你是你所拥有的。而在松格玛尼石经城,看见了一无所有,看见自在、遥远,看见对无常的无所谓与无畏。你不是你拥有的,你就是你。
在藏北高原上,牧羊人——海边的卡夫卡,和他的牧羊犬、他的羊群,他们都那么冷,那么静。若无信仰,怎能容忍那么庞大的、空白的空间。这片锌白或许就是他的信仰之海,如何生活这种问题对他而言不存在,他就是一个天赋型选手,生来就会。他与羊、狗、牛、海子、细雪之间,有一种伟大而自由的爱。
还有土敦、丁真、李八斤,他们都人过中年,但笑容与身体始终有种清澈的少年感,那么洁净,那么简单。他们活着。只是活着。没有人纠结此生枉然,或担心一事无成。看着他们的身影,七堇年有了某种宏大而宽容的顿悟,溶解了内心淤塞已久的尘垢——生活的孤独,平静的绝望,无意义感,内卷或互耗——如此种种后现代精神困境。一山之隔,好像就有许多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旅行,是对生命经验边界的突围和探索:因为出发,获得崭新的回归。
在横断山脉,七堇年看到生物多样性是这颗星球的本质,在这个相互依赖的生态里,人类只是其中一部分。
在高海拔地区,天地旷阔,高山静静站在大地尽头,站在文明与历史之外,负雪,揽云,御风,望人间。
镶嵌在山谷中的心形海子,那么小,那么亮。青山的,深蓝色的心。看上去是人类不能抵达的一颗心。
来古冰川附近的德姆拉山口,大雪及膝,茫茫雪原,那么明亮、洁净的世界,没有人类沾染过,这宇宙角落只有粒子,没有历史。
一只雪豹正在高山狩猎,一群金丝猴在森林中嬉戏,一朵绿绒蒿在荒漠中摇曳。
如今当我们说世界,往往仅指人间,城市。但宇宙何止于此?宇宙远远大于人间,远远不止城市。人类只是自然巨大画布上小小的一笔,我们,终将成为古人。
在建于1270年的古老寺庙日库寺,法乐丰沛、饱满、轰鸣,一场声音的海啸,拔地而起。白海螺的微弱声音在轰鸣中被完全淹没。亿万年前,人间也不过是一片海底。
《横断浪途》关于自然和心灵的故事如此与众不同,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学习如何对他人保持善意,对自然表达尊重和感激。大自然不仅治愈我们,更是一场见山见海见自己的领悟。
作者七堇年简介:
1986年10月5日生于四川泸州,原名赵勤,中国作家。
七堇年2002署名发表《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并入围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崭露头角。2006年,她在二十岁的时候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地之灯》,并于2007年首次出版,获得瞩目。2008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澜本嫁衣》;其后有《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尘曲》等文集出版、再版。2010年荣获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2013年,第三部长篇小说《平生欢》问世。2014年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长篇小说奖。
书友读后感
动静荐书合作伙伴:书漾读书会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