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7 18:5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家风的心得体会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家风是一个广泛的话题,可以围绕家庭价值观、家庭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展开。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题,以便在作文中有所侧重。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心得体会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家风的概念和重要性;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现象;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3. 突出个人观点:心得体会作文要求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独特的见解。避免泛泛而谈,要具体、真实。
4. 事例丰富:在论述家风时,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些例子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家庭中的故事,或者是从社会中观察到的现象。事例要具有代表性,能够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5. 语言表达:心得体会作文要求语言朴实、真挚。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选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 b. 表达要真挚,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c. 注意文章的节奏,使文章读起来流畅自然。
6. 遵循逻辑:在论述家风
冰心曾说过:
“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失”。
是啊,一家人在一起,无关乎钱多钱少,房大房小。
因为家不是房屋,而是心灵港湾,你可以卸下所有伪装,不必迷茫,也不见风霜,纵然门外寒冬如雪,门内也是春风暖意。
就是闻到书香,听到安静,看到从容。
1闻到书香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说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族,唯有忠诚,读书,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历史上,一家出三才子,莫过于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最让人佩服的应该是苏洵,培养了两个才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在当时,作为父亲的苏洵,也是愁坏了,两个儿子调皮捣蛋不说,还不爱读书,硬来吧,又怕起反作用。
于是,他决定以身作则,来教育孩子,从激励入手,积极引导,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变害为利。
一开始呢,苏洵就每天躲在书房里看书,偷偷摸摸的,被孩子看到了,就把书藏起来,还严重警告他们,不准进书房。
这下彻底激发了,两个孩子的好奇心,你不让我们看,我们就偏要看。于是,两个孩子想尽办法,去书房偷书看。
就这样一来二往,苏家兄弟也发现了读书的乐趣,渐渐地把读书当成习惯,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双子奇迹,而苏氏家族,也传承了七代。
就如清代姚文田所说: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好的传家宝,不是留给孩子房子,车子,金钱,而是教会孩子读书。
要知道,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良师益友,一个爱读书的家庭,孩子才会受益一生。
多读书,一开始我们或许平凡,但却不无知,或许忙碌,却不无趣。因为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能与伟人共情,陶冶情操,更能学习伟人的智慧,抑制愚昧。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虽不能让我们马上致富,但却能让我们教会孩子,通过书里的知识,去寻找人生的答案,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2 听到安静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才会达到清澈的程度,家庭也是,每天沉淀,多沟通,不吵闹,才不会那么烦躁。
“第一完人”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了个秀才,而曾国藩的家人,从来没有责骂过他,总是言语轻轻地跟他说,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读书时,父亲虽然严厉,却也会跟他沟通,要求他,慢慢来,不着急,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继续下一本书。
甚至曾国藩到北京考试,落榜之后,钱也花光了,身无分文的曾国藩,还找他父亲的朋友,借了一百两银子,买了一套23史。
要知道,当时的一百两银子,以父亲当老师的收入,需要两年不吃不喝,才能完成。
对于儿子这个“败家举动”,父亲没有责骂,而是一脸平静地说,你用心读这些书,我替你还债。
自此,曾国藩发奋图强,进京做了高官。
不管后来,在曾国藩的人生中,遇到了多大问题,他都学会了好好沟通,用静处之,使得曾氏家族流传两百多年,绵延至第八代孙,无一“败家子”。
都说沟通,才是世界和平的源头。
的确,一些家庭,往往因为沟通不畅,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弄得家宅不宁。
而一个会沟通的家庭,往往是安静的,心平气和的。因为他们懂得,和睦才是一个家庭的兴旺之道。
不需要高声,因为听得见,言语轻轻,反而透着修养,彰显素质,不需要昂扬,因为看得见,走路轻轻,反而含着一种风度,蕴着一种风韵。
家是港湾,不需太大,宁静就好,虽不华丽,却欣欣向荣。
3看到从容
有人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是啊,身为父母,你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你在情绪崩溃时,是习惯性讲道理,还是随意发脾气,孩子都看在眼里。
如果你每天抱着手机刷,懒惰,不上进,又怎么可能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努力向上的人,要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我国近代史上,最著的人物梁启超,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但他最厉害的,不是拥有这些光环,而是一个优秀的父亲。
而在教育子女这一块,他有着自己的心得,尤其是对于孩子们的分数成绩,考得不好,梁启超也从不生气。
有一次梁思庄考试,得了第十六名,尤为伤心,梁启超知道后,非常淡定地说:庄庄成绩已经很优秀了,哪怕考试不及格,也不要紧,咱们慢慢来。
甚至在孩子们选专业的时候,梁启也是从容淡定的,非常尊重孩子们的意愿。
而不像现在的父母,只考虑赚不赚钱,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为孩子的成绩,恨不得小学一年级就学数理化。
也正是因为,这份从容淡定,使得梁启超的九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最后出了三个院士,个个都是佼佼者。
说到底,家庭教育,才是一个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面对生活,或许孩子一开始手脚笨拙,但只要我们从容不迫,没有太多的忧虑,就会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要知道,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为孩子挡风遮雨,好的父母就是揽一份从容,让孩子们学会,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失败,轻松驾驭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个家最好,就是做到从容淡定,让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每个点赞和在看,儒风君都喜欢!
作者:儒风君 ·阿菊
来源: 儒风大家
家庭是人们开启幸福生活、放飞人生梦想的起点,也是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基点。《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丰富内涵和目标任务,进而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家庭建设是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注重家庭”是家庭建设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家庭家教家风时,把“注重家庭”放在“三个注重”之首,并鲜明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我们党一贯重视家庭建设的优良传统,清晰指明了新时代推进家庭建设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
家庭是个人幸福生活的港湾。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无论人们身处何方、境况如何,其内心始终为亲情所牵、为家庭所绊,家庭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可动摇。新的技术、观念、生活方式的出现也许会冲击和改变未来人们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模式,但并不会动摇由血缘纽带和亲情关系所维持的家庭存在的本质。同时,还应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我国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家庭成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现象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热切期盼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精神追求。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新时代家庭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在家庭建设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新的家庭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变化,深化文明家庭创建,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建设更高质量的家庭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家庭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且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后来又产生了其他更多的新的社会关系。更多的社会关系生成后,家庭就成为了个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每个人都从家庭走向社会进而开启社会化进程。家庭的演进历程告诉我们,家庭的和睦、幸福、文明都与社会休戚与共。只有家庭这个基本细胞健康有活力,社会这个有机体在结构上才能平衡,在运行上才能顺畅,在发展上才能持续。
家庭是国家的根基。“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主张以己推人、由近及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逐渐演进为“民胞物与”的精神自觉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提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将个人发展的需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的道德自觉,成为了“家国天下”的重要思想基础。在新时代,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由此可见,在家与国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家是构成国的基本因子,国是维护家的可靠屏障;家庭建设不仅是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也是国家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深厚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推进以德树人、全面育人的首要阵地
家庭教育是家庭精神内核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可见,家庭在个体进行“社会人”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在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问题上,起到了基础性甚至决定性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教育发端于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承担着启蒙养正、明理成人的重担。父母则是挑起这一重担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至今流传着“爱子之道在于教,教子之道在于严。严,斯成也”的古训,流传着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家庭教育的典故,流传着《三字经》《弟子规》等有关家庭教育的国学著作。从现代教育分工来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三个方面。学校教育重在知识传授,社会教育重在面向成人劳动者,而家庭教育则是人最初智慧启蒙和文化开蒙的第一场所,并纵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地起作用。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子女的示范教育,父母的价值观、人生态度、生活习惯等为子女判断是非、分辨对错提供了重要参照,并在子女的整个人生中都将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关系着孩子的前途和未来。
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首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对人的一生发挥着独特而必要的基石性作用,奠定了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雏形。青少年时期不仅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更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能让他们在人生“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同时,家庭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有相通之处,通过家庭的培育和践行,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生活化、常态化,更容易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发自内心遵守的行为规范。
家庭教育是传承红色家风的重要途径。红色家风是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培育的家庭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我们党一贯重视家庭教育,并十分注重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引导家人亲属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新时代家庭教育能够在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方面发挥立德立言立行的功效:立德就是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把对党忠诚的大德内化于心,父母通过实际行动为家庭成员作出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子女自觉做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传人;立言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子女向革命前辈学习,做到不该讲的坚决不讲,该讲的大大方方地亮剑发声,要讲的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立行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子女向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学习,像他们一样行得正走得直、干得实干得好。
三、家风建设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
家风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庭文化风格。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家风诞生于家庭,却不局限于家庭,其形成和发展必须始终与社会风潮相适应,又潜移默化塑造着党风,影响着国家治理。
家风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源头。积小流而成江河,积家风而成社风。家风问题,是社会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家风正不正,不仅关系家族荣辱兴衰、家庭幸福与否,还直接关系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良好家风的培育,不仅能熏陶自身及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方式,还能带动他人养成良好品质,从而使文明的社会风尚源远流长。反之,家风不正,很容易造成老人赡养无着、子女教育缺失、亲人情感淡漠等家庭问题,还会对社会风尚、社会文明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可见,重视家风培育,就是疏浚社会风气的源头,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打基础。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只有家庭幸福,社会才会祥和;只有家庭文明,社会才会和谐。
家风是塑造党风的重要切口。党员干部的家风影响党风,特别是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其家风家教不仅关系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而且关系一个地方、一个领域、一个单位的党风,是当地政治生态的晴雨表。恶劣家风的形成,往往是领导干部失德失矩,个人言行不仅不能对子女、亲属产生道德规劝与行为约束作用,甚至还会默许、纵容、放任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或影响力从事违法乱纪行为。长此以往,错位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就会在家庭、家族成员之间蔓延传播,导致家庭生态恶化,极易对党内政治生态产生侵蚀与污染。综观已查处的大案要案,很多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往往有“家族腐败”因素。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迫切需要把加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作为重要切入口,从源头上正家风促党风,以良好家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家风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家庭是国家的最小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对于国家治理来说,家庭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点。只有把家庭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才能将每一个个体纳入国家治理的大格局中。在新时代,推动家庭治理更好地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从而实现宏观上的国家治理与微观上的家庭治理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作者郝永平,代江波分别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教授,研究三处副处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