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小学英语情感目标》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7 21:17

精心挑选《小学英语情感目标》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小学英语情感目标作文注意事项
正文: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是撰写关于小学英语情感目标作文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1. 明确情感目标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情感目标。是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明确目标有助于作文内容的选取和表达。
2. 结合实际生活 作文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方面入手,使作文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3.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情感目标的设定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学生可以注重培养学习兴趣,中年级学生可以关注培养合作精神,高年级学生可以关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 注重语言表达 作文的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作文更具表现力。
5. 鼓励创新思维 在作文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6. 注重情感共鸣 作文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通过描述具体事件、人物或场景,使读者感同身受。
7. 适当运用情感词汇

听说法:你与流利英语之间,只差一个听说法

【目录】

听说法文章介绍

听说法视频介绍

新概念英语1教学案例


【正文】

Introduction

简介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emerged during World War II, originating as a respons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听说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兴起,作为对语法翻译法局限性的回应而出现。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key characteristics, and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听说法的理论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其优缺点。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of teaching had its origins during World War II when it became known as the Army Method. It is also called the aural oral approach. It i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and the behaviorist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听说法教学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被称为“陆军法”。它也被称为 “听说法”。它基于语言的结构观和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

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has a lot of similarities with the Direct Method.

听说法语言教学与直接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lBoth were considered to be a reaction agains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l两者都被认为是对语法翻译法缺点的一种反应。

lBoth reject th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l两者都拒绝使用母语。

lBoth stress that speaking and listening competencies preceded reading and writing competencies.

l两者都强调说和听的能力先于读和写的能力。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The direct method highlighted the teaching of vocabulary while 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 focused on grammar drills.

但也有不同之处。直接法注重词汇教学,而听说法侧重于语法练习。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的理论背景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is grounded on the principles of structuralism and behaviorism.

听说法基于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原则。

Structuralism

结构主义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is the view behind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This approach focused on examining how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the present, that is, ‘synchronically’ rather than ‘diachronically’.

结构主义语言的结构观是听说法背后的理论基础。这种方法侧重于研究语言各要素在当下的相互关系,即“共时性” 而非 “历时性”。

It was also argued that linguistic signs were composed of two parts, a signifier (the sound pattern of a word) and a signified (the concept or meaning of the word).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能指(单词的声音模式)和所指(单词的概念或意义)。

The study of language aims at describing the performance, the“parole” as it is the only observable part of language.

语言学的研究旨在描述语言的表现形式,即“言语”,因为这是语言中唯一可观察到的部分。

Behaviorism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is a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based on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things that organisms do - including acting, thinking, and feeling—can and should be regarded as behaviors.

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哲学,其主张所有生物的行为—— 包括行动、思考和感受 —— 都可以且应当被视为行为。

It contends that learning occurs through associations, habit formation, and reinforcement. When the learner produces the desired behavior and is reinforced positively, it is likely that this behavior will be done again.

它认为学习是通过联想、习惯形成和强化来实现的。当学习者表现出期望的行为并得到积极强化时,这种行为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

The objective of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is accurate pronunciation and grammar, the ability to respond quickly and accurately in speech situations, and knowledge of sufficient vocabulary to use with grammar patterns.

听说法的目标是准确的发音和语法,能够在言语情境中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以及掌握足够的词汇来与语法模式搭配使用。

Particular emphasis was laid on mastering the building blocks of language and learning the rules for combining them. It was believed that learning structure, or grammar w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tudent. Here 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hod:

特别强调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以及学习组合它们的规则。人们认为学习结构或语法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以下是这种方法的一些特点:

lLanguage learning is habit formation.

l语言学习是习惯的养成。

lMistakes are bad and should be avoided, as they are considered bad habits.

l错误是不好的,应该避免,因为它们被视为不良习惯。

lLanguage skills are learned more effectively if they are presented orally first, then in written form.

l如果先以口头形式呈现语言技能,然后再以书面形式呈现,学习效果会更好。

lAnalogy is a better foundation for language learning than analysis.

l类比是语言学习比分析更好的基础。

lThe meanings of words can be learned only in a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xt.

l单词的意义只有在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才能学习。

The main activities include reading aloud dialogues, repetitions of model sentences, and drilling. Key structures from the dialogue serve as the basis for pattern drills of different kinds.

主要活动包括大声朗读对话、重复示范句以及各种操练。对话中的关键结构作为不同类型的模式操练的基础。

Lessons in the classroom focus on the correct imitation of the teacher by the students. Not only are the students expected to produce the correct output, but attention is also paid to correct pronunciation.

课堂上的课程重点在于学生正确模仿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给出正确的输出,还要注意正确的发音。

Although correct grammar is expected in usage, no explicit grammatical instruction is given. It is taught inductively.

虽然在使用中期望语法正确,但不进行明确的语法教学。它是通过归纳法教授的。

Furthermore, the target language is the only language to be used in the classroom.

此外,在课堂上只能使用目标语言。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的优缺点

The audiolingal method ha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Let’s examine its effectiveness and pitfalls in detail:

听说法有其长处也有短处。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它的有效性以及不足之处:

Advantages

优点

lIt aims at develop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which is a step away from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l它旨在培养听说技能,这与语法翻译法有所不同。

lThe use of visual aids has proven its effectiveness in vocabulary teaching.

l使用视觉辅助工具已被证明在词汇教学中是有效的。

Disadvantages

缺点

lThe method is based on false assumptions about language. The study of language doesn’t amount to studying the “parole”, the observable data. Mastering a language relies on acquiring the rules underlying language performance. That is the linguistic, sociolinguistic, and discourse competencies.

l该方法基于对语言的错误假设。语言的研究并非等同于对“言语” 的研究,即可观察到的数据。掌握一门语言依赖于获取语言表现背后的规则,即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

lThe behaviorist approach to learning is now discredited. Many scholars have proven its weakness. Noam Chomsky ( “Chomsky, Noam (1959). “A Review of B. 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has written a strong criticism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l行为主义的学习方法如今已不被认可。许多学者已经证明了它的不足之处。诺姆・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诺姆(1959 年)。《对 B.F. 斯金纳的〈语言行为〉的评论》”)对该理论的原则进行了强烈的批评。


Conclusion

结论

In conclusion, while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emphasizing oral proficiency and drilling techniques, its reliance on outdated theori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limited focus on comprehensive language skills have been subject to criticism.

总之,尽管听说法在强调口语能力和操练技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依赖过时的语言学习理论以及对全面语言技能的关注有限,这些都受到了批评。

As language teaching continues to evolve, it’s essential to recognize both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is method and to integrate its valuable aspects into more modern and effective language pedagogies.

随着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必须认识到这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将其有价值的方面融入更现代、更有效的语言教学中。


【视频】

听说法:英语脱口而出不是梦!

(视频中含听说法的方法介绍和课程演示)


【案例】

以《新概念英语1》Lesson 115 "Knock! Knock!" 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l通过听说法高频输入与模仿,学生能精准识别、理解并熟练运用“Isn't there anyone at home?” “I'm sure...” “Let's...” “There's none left.” 等重点句型。

l借助大量听力辨析与口语操练,掌握复合不定代词“anyone” “no one” “everyone” 及不定代词 “none” 的用法。

l实现“knock” “anyone” “impossible” 等单词发音与录音完全一致。

2、能力目标

l经高强度听说训练,学生在真实或模拟场景中,能对相关英语表达做出条件反射式应答,大幅提升口语流利度与反应速度。

l在听说实践中,准确区分并正确使用复合不定代词和不定代词。

3、情感目标

l以沉浸式听说体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英语听说的魅力。

l通过不断的成功模仿与表达,增强学生英语交流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听说活动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采用听说法强化重点句型的听说训练,确保学生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句型问答与替换运用。

通过听力辨析、口语造句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复合不定代词和不定代词在听说中的运用。

利用反复听录音、逐句模仿,攻克单词和句型发音难点,实现语音语调精准化。

2、教学难点

运用听说法,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实际听说情境中,自然、准确地运用所学句型和代词进行交流。

通过大量听力对比练习和口语纠错,帮助学生彻底区分“no one” 和 “none” 的用法,并能在听说中正确使用。


三、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严格围绕听说法展开,通过大量听力输入建立语言感知,借助模仿、重复、替换等方式强化语言输出,确保学生在听说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辅以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为听说法提供支撑,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无字幕的敲门对话视频,视频中人物用英语交流“Isn't there anyone at home?” 等相关语句。播放后,教师再次播放关键音频片段,让学生仔细听,并模仿听到的句子进行跟读,初步感知本节课重点句型,引出课题。

2、听力训练(15分钟)

教师连续播放三遍课文录音,第一遍让学生专注听,标记出听不懂的地方;第二遍引导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第三遍要求学生大声跟读,模仿语音语调。每播放完一遍,教师针对文中重点词句,如“knock, knock” “anyone” “none left” 等,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逐词逐句模仿。

教师进行听力问答,播放句子片段后,立即提问,如播放“I'm sure there's no one at home.” 后,问 “What is he sure about?” 要求学生快速用英语,训练听力理解与口语反应能力。

3、句型讲解与操练(15分钟)

机械操练:教师朗读“Isn't there anyone at home?”,学生齐声重复,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单独重复。接着进行替换练习,教师给出新词汇,如 “office” “classroom”,让学生将 “home” 替换后说出新句子,如 “Isn't there anyone at office?”,并及时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

意义操练:教师创设听力情境,用英语描述场景,如“You go to your teacher's house after school, but no one answers the door. What will you say?” 让学生根据听到的情境,运用所学句型。之后开展两人一组的听力对话练习,一人创设情境,一人用句型回应,然后互换角色,教师巡视指导,选取优秀小组进行展示。

4、课文讲解与学习(10分钟)

教师逐句播放课文录音,每播放一句,暂停并讲解其中复合不定代词和不定代词的用法,如“Everyone's in the garden.” 讲解 “everyone” 表示所有人,然后让学生跟读句子并模仿造句。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听力角色扮演,一组学生听录音扮演海伦和吉姆,另一组听录音扮演屋内的人,通过听力模仿和口语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对每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5、情境练习(10分钟)

教师播放不同场景的情境音频,如商场购物询问商品是否还有、学校活动询问同学是否都到齐等,学生听后,两人一组根据情境进行对话表演,必须运用本节课所学句型和代词。

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根据听力表现进行评价,重点关注语音语调、句型运用和代词使用是否准确,教师最后总结点评,强化正确表达。

6、课堂总结(3分钟)

教师播放本节课重点句型和词汇的音频合集,带领学生边听边回顾总结,同时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再次模仿跟读,加深记忆。

7、作业布置(2分钟)

学生每天听课文录音至少10分钟,模仿跟读并录制自己的朗读音频,对比原录音进行自我纠正。家长用英语创设生活情境,如询问家里是否有人知道东西在哪里等,学生根据情境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家长录制对话视频发送到班级群。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严格遵循听说法要求,学生在听说能力上有明显提升,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对复杂句型和代词的听说运用不够熟练的问题。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更多听力难度梯度训练和口语限时应答练习,进一步强化听说法效果,同时针对薄弱学生进行一对一听说辅导,确保教学目标全面达成。

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设问的实践与思考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设问的实践与思考

——以Unit 5 A party为例

王颖媛

摘要:介绍语篇相关内容。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Unit5 A party为例,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设问,引导学生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达成对主题意义框架建立、内容建构和价值彰显的目标,最终在语篇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出精准解读语篇,确立主题意义;创设统领性问题,建立主题意义框架;创设精准问题链,建构主题意义内容;创设高层次问题,彰显主题意义价值等措施。

关键词:小学英语;主题意义;语篇教学;设问

引言

语篇是现实生活中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生产的语言。交际的情景就是语境。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在语境中学习有主题意义的语篇来实现的(程晓堂 2018)。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及英语水平,创设真实情境,解读语篇,深入探讨和定位语篇的主题意义。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语篇的主题意义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达成理解语篇内容及主题意义,并能在真实语境中进行与主题相关的讨论或交流,最终实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问答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形式。问题设计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目的性和层次性,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并服务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陈则航、王蔷 2009)。

下面,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Unit 5 A party为例,探索如何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课堂设问进行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一、精准解读语篇,确立主题意义

(一)解读语篇,确立故事主题

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教育部 2022)。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Unit 5 A party的Story time板块涵盖一个语篇和两个活动(Match and say & True or false),话题是“儿童节聚会”,分别围绕聚会前孩子们所做的准备工作和聚会当天刘涛(Liu Tao)扮演小丑给大家带来惊喜的趣事展开叙述。本单元的主题是“聚会”,属于“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的子主题“学习与生活”,涉及“自我管理和行为习惯”及“团队活动和社交中的参与意识和集体精神”两个方面。

(二)根据主题,切入主题意义探究

儿童节聚会是学生熟悉的话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其情感体验和已有经历,促进其参与语言实践和个性表达。语篇有对孩子在儿童节聚会前做的各种准备工作进行了详细叙述。要想读懂原文内容,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一次成功的聚会活动离不开提前计划、合理分工和认真准备。围绕“儿童节聚会”这个话题,语篇传达出“要组织好一次聚会,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同时要合作与分享”的主题意义,也是语篇的内在含义。据此,教师将本课时主题意义探究目标定位为初步感知文本表层内容和内在含义。

二、创设统领性问题,建立主题意义框架

(一)视图导问,引出语篇主题

高效、准确地引出文本主题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知和注意(罗小菊 2021)。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分享一个女孩的公园生日派对的视频和问题“What’s the video about?”直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A party。接着,教师追问:“How do you know it’s about ‘A party’? What do you see?”同时呈现视频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聚会的重要要素。

导入环节的问题要精准、直接、目的性明确,能快速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情境。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通过视频与图片快速引出主题,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同时,教师设计较低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情境提问,初建主题框架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为什么不提问呢?是不会提问还是没有机会提问呢?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小学英语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在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立好指路牌。最好的指路牌是真实情境加上精准、有效的设问引导。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special days的情境,提出“What am I going to do on these special days in 2023?”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日期逐步运用目标语言猜测课堂活动:Maybe you are going to ... Are you going to ...? Is he / she going to ...? 教师给出的答案均指向“聚会”主题,并且追问:“Why am I going to have the parties? What am I going to do before the party?”由此向学生传达举办聚会的原因和准备活动。

学生在一系列猜测中不断激活思维,逐步形成与主题相关的知识框架,即人们举办聚会是出于某种原因,聚会前会做一些准备活动,同时为语篇学习打下基础。

(三)统领提问,初探主题意义

通过上述问题并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而要引导他们走向主题意义探究的道路,还需要教师创设紧扣主题意义的统领性问题,并围绕该问题展开教学活动。统领性是单元整体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根本原则,它既避免了问题设计的盲目性、随意性、碎片化、孤立化等现象,又为单元教学中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方向和依据,为整体性教学提供了保障(巫伟民 2020)。

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出主题与其框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What is a party?”这就是直指主题的统领性问题。

学生在讨论与聚会相关的问题后有了初步印象,但还不能完整、系统地进行表达,因此教师降低难度,请他们说出自己认为和聚会相关的词语即可。这一设问起着统领语篇主题意义的作用,同时是学生在第一阶段对主题意义探索的反馈。

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Story time板块的语篇作为单元最主要的语篇,通常是单元主题意义的承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统领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并根据统领性问题设计相关问题链。


三、创设精准问题链,建构主题意义内容

(一)通过精准问题链,获取语篇关键信息

“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育部 2022)教师应设计精准问题链,帮助学生获取、梳理语篇中的信息,加深对语篇的理解,探寻语篇的主题意义。精准问题链强调问题精练、问题类型比例得当、问题与问题之间能精准挂钩和无缝衔接,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逻辑性和递进性,并呈螺旋上升的形态,旨在探究文本主题意义和达成教学目标(罗小菊 2021)。

在读前设问中,学生已经能准确定位本节课的主题是“聚会”,并通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逐步递进,搭建好主题相关框架,即了解聚会举办的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以及举办的原因和前期准备工作。

在学生正式进入语篇学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链:(1)Who is going to have a party?(2)What kind of party are they going to have?(3)Where are they going to have the party?

接着,学生通过听文本录音问题,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取与聚会相关的关键信息,挖掘与主题相关的重要要素。

之后,教师围绕第一部分语篇进行追问:(1)What are they 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2)What is Mike going to do before the party?(3)What is Liu Tao 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 在这一系列追问中,教师引导学生准确了解每个人的分工和准备工作。学生也在追问中认识到每个人所做的准备工作和为聚会付出努力的事实,初步形成聚会前参与人员分工不同、需要各自准备的印象。学生在阅读中能获取第一个问题的相关信息,而后两个问题需要发挥想象,结合生活经验来。

最后,教师设疑,引出悬念并不急于给出答案,创设以下问题链:(1)How do the children feel at first / then? Why?(2)Who is the clown?(3)How to be a clown? 逐步引导学生梳理孩子们在儿童节聚会上发生的趣事。这一系列问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刘涛在儿童节聚会上为朋友们准备的惊喜,进一步完善了主题框架中儿童节聚会的特点——快乐、有趣、令人惊喜。

通过以上问题链的设计,学生能逐步获取语篇中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聚会的基本信息、聚会前的准备工作和聚会上的趣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二)通过适时性追问,捕获主题意义内容

在语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追问,深究学生的,引发他们对主题意义的思考,帮助他们学会自主探究,提高思维能力。

在讲授聚会前的准备工作时,教师提问:“Where is Su Hai going to buy snacks and drinks? Why is Yang Ling going to bring toys to the party?”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聚焦语篇中的图片信息,学会观察,并进一步启发他们要与朋友分享。在讲授儿童节聚会趣事时,教师在学生刘涛带了气球来参加聚会后,适时进行追问:(1)What else does Liu Tao bring to the party?(2)What do you think of Liu Tao? Why?(3)If you go to a party,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your friends?

在学习聚会趣事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内容,缺乏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关注。因此,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认识到刘涛带来的不仅仅是气球,更多的是快乐、惊喜,表现了他对这场聚会的用心程度及他想与朋友们分享快乐的思想。最后一个问题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共情能力,使他们学会为他人着想或与他人分享。

四、创设高层次问题,彰显主题意义价值

高层次问题需要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推理、分析和评价(陈则航、王蔷 2009)。在主题框架下,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并完善主题意义,建立语篇与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总结性提问,建立语篇与主题意义之间的逻辑联系

语篇的主题意义随着课堂设问的深入和递进,逐步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个环节中。在语篇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对主题意义进行提炼和总结,但这个

过程应由教师通过巧妙自然的方式进行适当引导。因此,教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arty? Why?”帮助学生对语篇知识及主题意义做出梳理和提炼。最后,回到课堂伊始的主题问题:“What is a party?”让学生尝试用句子来描述自己的观点。至此,完整的主题意义框架形成,语篇与主题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得以建立,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对聚会有了清晰且深入的认识。

(二)半开放提问,学生表达对主题意义的认识

在学生总结完语篇与主题意义之间的逻辑联系后,教师要引导他们从书本走向生活,将所学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用英语表达个人观点和思想是一项重要能力。因此,教师设计半开放性问题“What party are you going to have?”并根据语篇及主题意义为学生提供语言框架,让他们在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情感态度的同时,基于语言框架提升对主题意义的认知深度。

(三)评价性提问,彰显主题意义价值

通过设计评价性问题,学生能在明确的主题意义中进行思考和评价,对主题意义的认知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探索,还能深入进行实践探索,更能进行高阶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设计评价性问题:“Are you going to this party? Why?”旨在让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思考,即参加或不参加,理由分别是什么,并尝试对聚会计划提出意见或建议。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照主题意义,思考聚会的信息是否明确、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有吸引自己的特别之处、是否是一个有意义的聚会等。

结语

语言学习是通过在语境中学习有主题意义的语篇来实现的。语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语篇的主题及主题意义,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设计紧扣主题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篇内容,共同探究语篇主题意义,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最终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引用文献

陈则航,王蔷. 2009.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原则与策略 .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11):1-7.

程晓堂. 2018.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 .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0):1-7.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48.

罗小菊. 2021. 互动课堂视角下精准问题的设计与实施 .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7):12-17.

巫伟民. 2020. 聚焦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问的实践 .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49-53.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教师》2025年第1期)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