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地理书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7 21:27

推荐《地理书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地理书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地理知识的价值、地理现象的理解、地理思维的开发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地理书的作者、书名、出版时间等信息,并概括书籍的主要内容。 - 正文:详细阐述你对地理书中的观点、论述、实例等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观点进行论述。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地理书对你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内容丰富:地理书读后感的内容应丰富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地理知识的普及:介绍书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如地形、气候、资源、文化等。 - 地理现象的分析:对书中提到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如自然灾害、人口迁移、城市化等。 - 地理思维的开发:探讨地理书如何启发你的地理思维,如空间思维、区域思维、系统思维等。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地理书对你产生的影响,如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启示。
4. 语言表达:地理书读后感应使用规范、流畅的语言,注意以下几点:
- 词汇丰富:运用丰富的词汇,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赏诗,不亦乐乎——读《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有感

两月余的疫情封控,除了解决果腹的担忧以外,“足不出户”对人们精神的压抑,实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人们切盼着早日重新感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不得不在有限的家庭室内空间,千方百计开辟解闷的乐趣。我也一样。

有一天,烦闷之际,我突然想起,封控前,我在上海书城买了一本书《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不由拿出来随意翻翻。未料顿时上瘾,如品一杯清茶,心安神定,连续多日,沉浸其中。

众所周知,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数千年来可考的灿烂中华文明,也是人类最早的四大文明之一。该书从黄河长江伊始,揭示我国古代众多精彩诗词佳作,如何与黄河长江发生密切的关系,同时配以古色古香的手绘地图予以展示。

李白脍炙人口的《将进酒》,开篇即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何以知道黄河之水来自天上,这“天”又在哪里?细看手绘地图,哦,原来黄河发源于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盆地。李白当然没到过黄河的源头,但竟然有如此宏阔的想象力,以及内涵的地理逻辑,联想起来,不由更加深了对李白这位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的理解和钦佩。又如,明代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的《秋望》一诗:“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燕几行。客子过壕追野狼,将军韬箭射天狼……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开篇一句就是构勒出这首诗写作的地理背景。“汉边墙”是指明朝当时在大同府西北所修的长城,它是明王朝与鞑靼部族的边界。一看地图知道,黄河干流在内蒙、山西一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几”字。黄河“几”字形的最上一横,上面是河套平原,下面是鄂尔多斯高原,加之河套平原自古是富庶之地,故在古代往往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对峙的前线。在中国的诗歌中,边塞诗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无数诗人总是用深沉充沛的激情,讴歌戍边的英雄,描写边塞苍凉豪放的军营生活,抒发对遥远家乡亲人的眷恋。唐朝人的边塞诗中,往往援引汉代典故中的汉武帝、飞将军、苏武、霍去病等豪杰为主角。而到了明朝李梦阳的这首诗里,唐朝名将郭子仪则成了被讴歌的典故主角。反映出在任何时代,都崇尚并呼唤着有勇有谋、奋勇保家卫国的英雄!

至于古诗词与长江的缘分,我们则会看到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诗人们在长江之上发出的千古绝唱。

书中精选的经典名篇,除沿黄河长江顺流而下一路欣赏,还俯仰华夏天地、大海,放眼名山、名城、名楼。既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情动于中,描写的恢弘景观;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以敢与天地大海抗争勇士的坚毅品格,慰藉自己坚持自我隐居自洁的情怀;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的悠远隽永相思;亦有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临泰山之巅时赫然感悟的深刻哲理。……全书“景·情”交融,娓娓道来,韵味无穷。

作为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77级的毕业生,本来就对诗词等中国古代文学很感兴趣。 当年老师讲课的精彩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学习古代诗文,多是按历史演进的时间逻辑, 没想到,该书的编著者竟然还巧妙地赋予了古诗文与地理的一种内在逻辑。阅读之际,甚至引发了我另一种阅读情趣,每读一首诗词,也必然拿出地图,详加考证,同时,再研读有关介绍诗人其人其事的相关资料,仿佛自己也置身在诗人一旁,更真切地看到感受到诗人就在其时其地抒发胸中昂扬诗情的场景,从而获得对诗人其人其作前所未有的更深入理解,真是一番别有风味的“温故而知新”!

读书是人生永恒的乐趣之一。(漱泉)

为什么我们需要地理学?——评《地理的时空》

“地理学”这个词,出现在大家眼前的频率可能并不高。的确,如果不是专门学地理学,或者从事地理相关的工作,又何必去了解这门显得有点冷门的学科呢?但时至今日,情况似乎有所不同了。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多元化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而地理学作为学科分类的一个分支,自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的基础上的,这就导致现今各种发展问题不断出现,要解决这些由发展带来的问题,我们无疑要借助地理学的知识。

英国地理学家尼古拉斯·克兰的《地理的时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大众所写的一本地理知识普及读物。这本书由“关于不断变化的世界、人、地方以及环境的六个故事”组成,作者虽为专业的地理学者,但是却用通俗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文字,试图带我们走进地理学的世界,用地理学的眼光去反观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同时,作者在叙述这六个地理故事的时候,也在字里行间中让我们思考着——为什么我们需要地理学。

地理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

《地理的时空》这本书的英文名是《You Are Here : A Brief Guide To The World》,直译过来也就是“你在这里:一部简明世界指南”。顾名思义,作者写这本书主要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通过建立起you(“你”)与here(“你所处的世界”)的关系。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还不了解吗?其实不一定。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作者在书中所讲的第一个故事——L1点所见的地球景象。L1点是天体力学中的一个概念,“在该点卫星可以观测到太阳和被太阳完全照亮的地球”。世界上第一张从外太空观察地球的照片,是1972年阿波罗17号太空船船员登月时用手持相机拍的,名为“蓝色弹珠”。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15年发射的深空气候观测卫星,在L1点所拍的照片则让“蓝色弹珠”黯然失色。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看到传回的在L1点拍摄的地球照片时,“高声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我们拍摄的美丽图片,提醒我们要保护唯一的星球’”。可见,这张照片是多么地让人震撼。

L1点所拍的地球景象,第一次让我们全人类得以看见一颗完整、明亮的地球。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并不总是呈现出我们眼睛所见到的景象。倘若我们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地理学让我们对自己居住的这颗星球有了更深的理解。

谈及地理学,我们又不得不提到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内骨骼”,是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在现在,人们出行更是离不开地图。若是没了地图,人就仿佛迷失在了这个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工具”,而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或多或少地天生具有这种能力。“无论位于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人们都能以简单地图为媒介来共享空间信息。”作者在第五个故事中举了很多人们使用地图的例子,并且追溯了地图在人类历史上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地图一直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存,因为地图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个世界。

地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

地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呢?从字面意思上看,“地”指的是地球,“理”指的是“道理、规律”,所以地理学或许就是一门研究与地球有关的规律的学科。这样说虽不太准确,但也八九不离十了。中国地理学会前理事长傅伯杰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即地球陆海表面”,“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的自然性,还要研究它的社会性和经济性”。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理学所研究的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地理学是不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呢?

在《地理的时空》一书中,作者就讲了两个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故事——关于“水的世界”和“城市”。如果我们把地理学简单地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那么这两个故事则分别对应着这两个部分的核心。

首先来看看“水的世界”。在亚马孙河上,雨滴汇入河流,并朝着海洋奔去。“雨滴一旦进入海洋,就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形成云,云接着又凝结成雨滴落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水循环过程。在世界各地,这个过程不断地在发生和重复。地球上的每一滴水,都时时刻刻在参与着这个循环。

水循环养育着人类文明。就陆地而言,大多数早起人类都是 “逐水草而居”的。河流给人们带来了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对早起农业文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作者在书中这样说道:“历史地理学家将河流描述为人际互动的场景,一个线状的引诱剂,吸引着狩猎采集者,吸引着露营与榛子的烹制活动,吸引着打桩的拘留所和游行道路建设,吸引着文明社会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开始。”

而对于海洋文明而言,水循环中的洋流(即海水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规模最大的“温盐环流”对于全球都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各大洋之间分配太阳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输送到深海,并将营养物质输送到海洋表面,来服务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渔业发展”。

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在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聚集,进而产生了城市。

一直到今天,城市化的进程也从未间断。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获得更好的社会服务,而人群的密集,也为各种思想的碰撞提供了条件。由此,作者认为,城市是“智慧的源泉”,“城市是思想的发电站,也是人类的未来所在”。而地理学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地理学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在《地理的时空》一书中,作者所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类世”的。什么是“人类世”呢?这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最早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Paul J. Crutzen)提出。而克鲁岑之所以要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来标志一个新地质年代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强调今天的人类在地质和生态中的核心作用。

今天看来,这种作用或许负面的更多。作者在书中表达出了自己的担忧:“数百年来,我们都在扰乱世界的碳、氮和水循环。10000年前,人和家畜可能仅占哺乳动物生物量的0.1%。今天,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90%左右。”像这种负面的改变可谓不胜枚举,其他诸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物种濒危等问题,也在不断地给人类的发展带来新挑战。

正如克鲁岑所提醒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世”,而这个时代更需要地理学知识的帮助。地理学本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一项生存策略发展成了一门能为海洋研究、城市规划、住房、农业、安全、商业等诸多应用提供信息的科学”。在人类的未来,地理学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

而这也需要我们做好地理教育,做好地理知识的普及。作者尼古拉斯在书中讲的第四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地理学家。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发掘出每个人身上的地理学潜能。

在这项工作中,孩子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就显得尤其重要。作者建议我们从儿童开始就要做好地理知识的教育,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地理想象力,“可以让他们形成一种世界观,为中学教育打下基础,有助于长大成年,并在他们决定这个陷入困境的星球的未来时发挥作用”。

在“人类世”,正如作者所说,“地理从未如此重要”。地球为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但我们已经消耗得太多了。在未来,地理知识是我们人类得以存续下去的最好保障。地理,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

在现在这个时刻,《地理的时空》的出版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作为一本有关地理学的科普读物,它并没有枯燥无味地讲述地理知识,而是尽可能地将地理学与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和考古学等众多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思考地理学对于我们人类以及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我们这个时代亟需地理学知识的普及,而《地理的时空》这本书恰好就呼应了这个需求,并为地理学的普及揭开了一个良好的序幕。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