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已亥杂诗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8 03:5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已亥杂诗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已亥杂诗》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背景:《已亥杂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创作于已亥年(即1849年)。在写作读后感之前,首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以及袁枚的生平经历,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分析诗歌主题:在阅读《已亥杂诗》的过程中,要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对人生、自然、爱情、友情等方面的感悟。分析诗歌的主题有助于深化读后感的论述。
3. 体会诗歌意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往往富有象征意义,要善于捕捉并解读这些意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4. 比较不同版本:如果《已亥杂诗》有多个版本,可以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影响。
5.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作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悟,谈谈诗歌中的哪些内容引起了你的共鸣,以及这些内容对你有何启示。
6. 注意文章结构: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主体部分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意象;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7.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运用

九州风雷,万马齐喑:己亥年重读龚自珍《己亥杂诗》

撰稿丨徐悦东

每当大家提到龚自珍,就会联想到龚自珍著名的《己亥杂诗》。龚自珍几乎是将己亥年变成了自己的专属年号的历史文化人物。为何己亥年对龚自珍来说如此重要?那一年对中国的近代史来说,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龚自珍又是在何种人生境遇和社会背景下写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年也是己亥年,在当下重新读两甲子前的《己亥杂诗》,又能获得什么启发呢?

9月8日,初岸文学和建投书局,在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举办了《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的新书发布会,了此书的作者余世存和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一起对谈龚自珍在己亥年的历史和人生。

兼顾学术和社会敏感度,龚自珍是那个年代最有见识的官员和思想家之一

每当大家提到龚自珍,许多人也许会想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名句。雷颐认为,龚自珍不仅仅是个诗人,他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就是“经世派”的一员,他们认为当时的社会需要变革,包括传统的学术界,因为当时的学术界的风气太过注重训诂考据的小学,不够关注现实。

龚自珍父亲这一系是走仕途的,其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仕途都很顺。他母亲这一系是研究学术的,他外公是段玉裁,是大名鼎鼎的学者。他的家世可以说政学一身。这种家庭环境使他在关心学术的同时又敏感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因此,龚自珍最出名的学问是公羊学,而公羊学在鸦片战争后影响了像康有为这样的启蒙思想家。

《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余世存著,初岸文学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版

同时关注学术和政治,也使他在追寻文人的理想和从政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结果他仕途不顺,反而以诗文传世。雷颐提到,龚自珍的政论其实也很有研究价值,他在鸦片战争还没开始的“盛世”年间,就已经感受到了一定的危机。他曾提出要在新疆设省,还提出了很多漕运方面的意见。这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敏感度。

龚自珍和林则徐都可以称为那个年代最有见识、最有思想的官员和思想家。但他们毕竟还没有接触到另外一个世界,所以龚自珍提出的建议还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

早在18世纪,广州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英国的商船上就已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中国海关官员都去查过,但并没有引起什么重视。1831年,两艘蒸汽轮船来到广州,当时的中国官员觉得很新奇,不断去观看,就像去看一个新奇的玩具。当时,根本没有人意识到蒸汽机时代的到来。龚自珍、林则徐当时也没有提出完全有效的建议来,这也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还不够了解。

雷颐

在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马上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龚自珍这时已经去世了。龚自珍的死亡是个谜。他的桃色事件不断,他的出轨对象往往是有权势者的妻子。在一个桃色事件发生不久后,他就在丹阳暴毙了,特别有戏剧性。

余世存认为,中国人对己亥年的重视并不够。今年就是己亥年。回溯三个甲子以前的己亥年,就是1839年。那一年六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意味着文明的冲突,而今年也发生过一场大火——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这仿佛是文明冲突的一个象征。不过,因为我们还置身于其中,我们今天还看不清楚这场文明的冲突将会发展到何处。但我们今天貌似很有优越感,觉得自己这个时代要比前两个己亥年进步和优越得多。余世存看到今年上海costco超市的热抢的风潮,突然想起清末的时候,富庶的江南地区发生了抢米的风潮,民众的表现和一百年前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依然在现代化门口徘徊。

龚自珍的诗与当代人的语言更加贴近

余世存认为,龚自珍在当时有许多粉丝。他的外祖父也是他的读者。一直到现当代的胡适、鲁迅和费孝通,他们都受过龚自珍的影响。在近现代的知识精英中,龚自珍是一个必读对象。胡适在给读者开一个最低要求的国学书目的时候,就包括了《龚自珍全集》。只不过,在解放之后,传统文化断裂。因此,在当代知识分子当中,龚自珍失掉了这份影响力。

以前读书人喜欢玩一个叫“集龚”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是在熟读龚自珍的诗的基础上,把它的诗句拿来不断地转接,从而变成一首新诗。他的315首《己亥杂诗》就可以打乱顺序,在这首诗里面挑一句话,在另外一首诗里面找一句话,最后拼凑出一首新诗。这个游戏,在同治光绪年间就开始流行。冰心就曾说,她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玩“集龚”游戏。

余世存在读龚自珍的诗之后,也喜欢上这种游戏。因为他的诗句跟当代人的语言更贴切。余世存的同学文钊曾说,中国诗人前十名当中肯定有龚自珍。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句都很好,但是他们的语言跟当代人差得有点远。如果当代人去读龚自珍的诗,就会发现他的语言跟当代人的语言挨得很近。他的诗是一个很好的文字资源。

余世存

此外,龚自珍的诗里,不仅蕴含着很好的文字资源,更有许多用于安身立命的思想资源。龚自珍有着段玉裁传授的文字学,刘逢禄先生传给他的今文经学,还有佛教思想资源。因此,他对那个时代有着洞察力,认为那个时代要出事,想找出路,即使他没有找到最终的出路,他活着也能很安心。

而当代人没有强大的思想资源,生活就会惶恐不安。即使我们移民到另一种文化当中去,我们的身心还是不足以得到安顿。这也是余世存认为当下中国人为何如此撕裂的原因。画家刘小东曾说,他在全世界各地行走,一看到那些复杂、扭曲、焦虑的面孔,就知道那是中国人。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让中国人承受了这么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使得中国人面孔太复杂、太焦虑不安。

为何己亥年对龚自珍如此重要?

余世存提出,龚自珍的目标远大,想做宰相,像王安石一样变法。但是终其一生,他只能做一个小公务员。他的理想丰满,现实很骨感,一生都是一个失败者。

在龚自珍47岁的时候,他的人生面临着重大的转折。他的叔父当了高官,成了他的上司。按照官场规则,他必须避嫌。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回乡。1839年4月23日,他离开北京,整个精神状态一下子就被全部打开了。清朝的官场是不准官员风花雪月的。他一离开官场,就去逛青楼了。所以,他在己亥年就谈了两场恋爱。己亥年给了他一个机会,使他得到了解脱。

己亥的“亥”字是地支年的最后一年,所以会出一些总结性的东西。章太炎在谈辛亥革命的时候也说,到了地支年的亥年,历史会给出一个答案。余世存觉得,己亥年对有中国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人提供了一份参照性的答卷。也许,龚自珍写诗写到快到年底的时候,就意识到这315首《己亥杂诗》多么重要,让他进入到了跟李白、杜甫、苏东坡并肩的行列。己亥年让龚自珍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极大的宣泄。中国精神在遇到至暗时刻的时候,有人把它说了出来。龚自珍也帮我们说了出来,这使得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觉得就像读到了我们的心坎里。

龚自珍小像

雷颐也表示认同,龚自珍在己亥年的出走,让他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同了。这种突然放下,不必纠结和计较的放下,也可能来自他的佛学和道学底蕴。研究者得有佛学和道家的底蕴,才能对他的佛道思想和作品进行评判研究,同时去考察佛道思想如何影响了他。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都痴迷于佛道,他们不会觉得佛道互相矛盾冲突,而是把佛道变成了一种心灵追求,看重他们的功能性,这也是中国不会有宗教冲突和排斥的原因。

作者丨徐悦东

编辑丨李阳

校对丨翟永军

己亥年谈《己亥杂诗》

2019-02-15 09:04 | 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 张志杰

《己亥杂诗》 封面。

今年是己亥年,与己亥年相关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是龚自珍写于180年前的《已亥杂诗》。《己亥杂诗》雄奇瑰丽,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共有315首,都是七绝,有些是不那么按照格律的古绝,题材极为广泛,涉及诗人生平出处、著述、交游等。

龚自珍(1792--1841),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爱国主义者和文学家,在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位诗人,又是近代社会第一位诗人。这缘于1840年这特殊的年份,鸦片战争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近代史也是从这一年算起。此前一年,他写出了《己亥杂诗》《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病梅馆记》等名篇,此后一年,他告别那个时代和社会。

《己亥杂诗》写作和版本情况

这一大型组诗写于道光十九己亥年(1839)龚自珍辞官返家之时,四月二十三日开始写起,至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止。这一年龚自珍往返九千里,其详细情形大抵是这样的:四月二十三日出北京,行前向一些老朋友告别,然后沿陆路南行。五月十二日抵达江苏省袁浦(现江苏省清江市),再南行至扬州,沿路再见一些友人,渡长江到镇江,历江阴、秀水、嘉兴,于七月初九日抵达杭州。在杭州稍作停留,与旧友相见,八月底回到昆山羽琌别墅,九月十五日再出发北上迎接妻儿。九月二十五日重到袁浦,十月初六日渡河北上,在山东曲阜稍作停留,然后在河北省固安县等候妻儿出都。十一月二十二日,与妻何颉云及儿子昌匏念匏、女儿阿辛等南归,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抵羽琌别墅。

《己亥杂诗》具体的写作情形,次年龚自珍在《与吴虹生书》中曾提及,“弟去年出都日,忽破诗戒,每作诗一首,以逆旅鸡毛笔书于账簿纸,投一破簏中。往返九千里,至腊月二十六日抵海西别墅,发簏数之,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描述的情形类似于唐代李贺的诗囊,而实际的情形,或许有所不同。第178首写自己到家时的情形:“儿谈梵夹婢谈兵,消息都防老父惊。赖是摇鞭吟好句,流传乡里只诗名。(到家之日,早有传诵予出都留别诗者,时有‘诗先人到’之谣。)”从这首诗来看,这些作品并非到昆山后一并整理,可能的情况是边写边整理,然后在朋友碰面聚会时传阅,类似于现代人外出旅行时,发个微信朋友圈。

至于《己亥杂诗》的整理印行,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龚自珍居家把这315首绝句,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刻印,封面题为《定庵续集》,分赠友人。用“续集”命名,似乎是在回应第1首的后两句“百卷书成南渡后,先生续集再编年”。这刻本就是“羽琌别墅本”,但流传较少,后来维新派人士江标崇拜龚自珍,1897年重新加以刊印。

李世南画《清代学者诗人龚自珍》。图片来自网络

为何辞官南行破诗戒?

龚自珍辞官的表面原因是叔父龚守正从都察院左都御史升任礼部尚书,成为他的顶头上司。他是吏部主事,按惯例,需引避,这类似于现在的回避制度。但引避,并不一定要退休,他也可以调到其他部门任职的。但他决意辞官,以父亲龚丽正年老需要他回家侍奉为由。考虑到前一年的冬天发生的两件事,他的辞官南下应该是另有深层次原因。前一年的十一月,老朋友林则徐奉旨南下广东禁烟,龚自珍写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并赠端砚一方(林则徐钟爱这方端砚,两年后充军新疆也带在身边)。前一年的十二月,他被处罚剥夺俸钱,虽然表面上看是经济制裁,但这意味着政治上的打击,他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他经济上本来就很困顿,只好到保定任官的同年托浑布处借钱,勉强度过寒冬。

清朝京官收入低,龚自珍狂放,又不善治生,南下的旅费难以落实,刚好同年朱雘从贵州义兴府知府卸任进京,引见后分派到陕西任布政使,他见龚自珍缺乏盘缠,便慷慨资助。龚自珍农历三月辞官,四月才成行,中间这些日子他到处告别聚会,喝离别酒。他是一个人先回去,雇了两辆马车,一辆坐人,一辆满载书籍和自己的百余卷书稿。

龚自珍有诗才、有文采,但他自己并不看重诗歌创作,他更看重事功。他少年诗作有“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一生有几次戒诗,有《戒诗五章》《破戒草》等作品。古人认为,作诗有害身、害道、害文等弊病,故而有人提出要戒诗。龚自珍戒诗的缘由有二,一是他在《咏史》中写到的“避席畏闻文字狱”。二是学佛逃禅,求心灵的解悟和超脱。辞官虽说是一种解脱,但对于看重事功的士大夫而言,带着苍凉与不甘。学者潘静如认为,诗人祖孙三代在礼部任职、生平以及辞官时的彻骨苍凉,刺激了龚自珍的诗兴,促使他破了诗戒。

《己亥杂诗》的内容

《己亥杂诗》流传较广的是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现实,抑或普遍认为积极向上的诗作。如第5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第125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后一诗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中加以引用,并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传播更广。其他名句,还有“但开风气不为师”“无双毕竟是家山”等。

与政治有关的诗作经常被引用,用以说明龚氏观察如何之深入,对社会形势了解如何之透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给人造成误解,《己亥杂诗》内容全部类于此。中国古代组诗,自阮籍《咏怀》、陈子昂《感遇》至李白的《古风》,大都有颇重的非个人色彩。《己亥杂诗》不少篇章自述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游、生平著述,有着浓厚的个人色彩。(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中说:“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诗歌(七绝)在龚自珍手中不仅仅是言志,还可以抒情、纪行、叙事、咏物、议论,文体功能得到扩充。

《己亥杂诗》中,龚自珍多次提及家世。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龚自珍是个不折不扣的“学三代”“官三代”。他的母亲是古文字学大家段玉裁的女儿段驯,精通诗文,著有《绿华吟榭诗草》。在第58首诗,龚自珍回忆外祖父,“张杜西京说外家,斯文吾述段金沙。导河积石归东海,一字源流奠万哗。(年十有二,外王父金坛段先生授以许氏部目,是平生以经说字、以字说经之始。)”段玉裁喜欢这个外孙,写信勉励他“博闻强记,多识蓄德,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何谓有用之书?经史是也”。龚自珍父亲这边家族,有深厚的读书入仕、诗礼传家传统。第10首诗云:“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先大父宦京师,家大人宦京师,至小子,三世百年矣!)”父亲龚丽正儒家学问深湛,曾任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主讲杭州紫阳书院十多年,著有《国语补注》《楚辞名物考》等。

龚自珍科场之路颇为曲折,1818年第四次应浙江乡试,中第四名举人。1829年,第六次参加会试,中式第九十五名。据说是楷书不得法,导致其多次科场失利。龚自珍中举踏上仕途,大部分时间出任内阁中书一职。在第44首至53首这十首诗中,他回顾自己仕宦生涯得意的政治活动。他的言论活动无疾而终,没有取得事实上的收获,但有着巨大的思想影响。

龚自珍自北京出发,一路南下,沿路拜访朋友、同年,如仔细考证其沿途所写诗作,大体可整理出其朋友圈的情形。这些人除了官员、僧人等显著身份之外,大部分都各有所业,遍及诗人、书法家、经学家、金石学家等各个领域。他在家逗留一段时间后,重新北上接眷属,曾到曲阜礼孔,沿途也拜访新朋旧友。各人所涉领域的不同,彼此观点思想碰撞、交流,一路上激发诗人的灵感。

龚自珍回顾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政论文,颇为自豪。第76首云:“文章合有老波澜,莫作鄱阳夹漈看。五十年中言定验,苍茫六合此微官。(庚辰岁,为《两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两篇,有谋合刊之者。)” 1884年,清政府任刘锦棠为新疆巡抚,正式建立新疆省。李鸿章评论说:“古今雄伟非常之端,往往创于书生忧患之所得。”龚自珍把学术研究与深切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的预见与客观事实发展基本符合。

龚自珍用“选色谈空”四字概括其日常生活状态。第102首诗云:“网罗文献吾倦矣,选色谈空结习存。”选色,即找合意的女人,花月冶游。谈空,即谈论佛教义理。第315首云:“吟罢江山气不灵,万千种话一灯青。忽然搁笔无言说,重礼天台七卷经。” 佛学是晚清思想界一伏流,当时思想激进者,大多学过佛。诗人晚年曾有过风月中事,但并非从此堕落。他认真编辑文集,出任杭州紫阳书院主讲,写了不少抨击时弊的爱国诗文。“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可见作者颇有雄心壮志。而这些表面的行为、举动,有时只是矫情,并不一定真实反映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作者有时故意用酒色麻痹自己,以消除胸中无法排遣的苦闷。

《己亥杂诗》对后世的影响

龚自珍《己亥杂诗》影响较大,在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长河里有大批作家、诗人、学者受《己亥杂诗》影响。

南社诗人受龚自珍《己亥杂诗》影响颇深,1916年中秋节,在上海集龚自珍诗句成《寱词》共24首以志怀。“鲁迅称道定庵七言的风格”(唐弢《鲁迅全集编后记》),其诗“破帽遮颜过闹市”大体脱胎于龚自珍“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第75首)。

郁达夫受龚自珍影响颇深,一再提及龚自珍,其诗作《自述诗》,自注“仁和龚瑟人,有《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予颇谱诵之。郁达夫的《毁家诗记》可明显看出受《己亥杂诗》的影响,其痕迹在于其诗作深植于个人特殊情境。苏曼殊的《本事诗》可看为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同道。

南京大学程千帆和其弟子莫砺锋受《己亥杂诗》影响。程千帆的《俭腹抄》,书名来自第303首“俭腹高谈我用忧”。“俭”,谓贫乏,不丰裕,这当然是程千帆先生胸怀谦虚,“旷兮其若谷”。《己亥杂诗》第301至304首诗,是龚自珍儿子信所写的,教导其子做人、为学上要扎实,其子昌匏后为联军带路火烧圆明园,曾朴《孽海花》中有此细节,不知真假。莫砺锋写文章《莫信诗人竟平淡》追念程千帆先生,题目出自《己亥杂诗》第130首:“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综观全诗,就可知道,莫砺锋选此句做标题的意义了。程门受《己亥杂诗》影响,不是一个孤例,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己亥杂诗》的艺术成就和生命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