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真假孙悟空的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8 06:26

精心挑选《真假孙悟空的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真假孙悟空的读后感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是围绕《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展开,还是要从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出发,探讨其性格、命运、象征意义等。
2. "理解原著":在动笔之前,要确保自己对原著《西游记》中关于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有深刻的理解,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
3.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你的观点要明确,无论是支持真孙悟空,还是认为假猴王有可取之处,都要有理有据地表达。
4. "分析故事":在作文中,可以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何通过真假猴王的故事展现了孙悟空的个性,以及这一故事对整个《西游记》的意义。
5. "人物分析":深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如机智、勇敢、忠诚、叛逆等,以及这些特点在真假猴王事件中的体现。
6. "象征意义":探讨孙悟空这一形象在《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如他代表着追求自由、挑战权威的精神。
7. "结构合理":作文要有合理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故事背景,主体部分分析故事和人物,结尾部分总结观点。
8. "论据充分":在论证过程中,要提供充分的

《西游记》读后感——猪八戒,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

猪八戒,似乎好多时候人们对他的印象都是偷奸耍滑,贪恋美色,不停地向唐僧进谗言。但是读完西游记以后,我反而觉得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很真实,更像一个真实的人。这可能和我是农民的孩子有关,我觉得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就和农民很贴切,或许有一些小的毛病,但总体来讲,人却并不坏。

大多数人对于猪八戒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他因为调戏嫦娥被罚下凡。以及后来的高老庄入赘,然后人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猪八戒是个色狼。

但其实如果你仔细的去阅读了文本,你会发现猪八戒更多的不是贪恋美色,而是寻求一份安定,想娶媳妇。就像我们自古以来,很多人的想法,一定要安家立业。

可以说,猪八戒是奔着以结婚为目的的耍流氓。

猪八戒在高老庄入赘之前,还入赘过一次,在福陵山云栈洞和一个叫做卯二姐的女妖怪结过婚。猪八戒的两次婚姻经历,都是倒插门。

但是猪八戒的本意其实都是好好的过日子,在云栈洞的时候,他也是为了好好过日子而入赘的。只是后来卯二姐死了以后,他没有了生计,才开始了吃人。

这就很像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农民,但凡给农民一条生计,他一定会勤勤恳恳,很努力的去劳作,但是当他没有了生计来源之后,也很有可能变成暴徒。在农民的心里活得下去的时候,我敬畏法律;实在活不下去了,法律又算什么东西?更多时候,农民是在求一份安定。

后来到高老庄,除去猪八戒的形象比较吓人之外。他其实是一个很能干的农民,能吃又能干,在他的本来面目没有显露出来之前,所有人都对他很满意,但是当它的真实样子露出来之后,大家对它变成了恐惧。

关于猪八戒的贪财,我也想为他辩解一下。

在取经的路上,猪八戒一共存了四钱六分的私房钱。虽然对比孙猪八戒不算很厉害,但是猪八戒同样也会三十六变。如果他想,他随时可以存下更多的钱,甚至于用自己的三十六变去骗取别人的钱。我都不知道,猪八戒是怎么样在取经的路上存下这四钱六分的

而且虽然猪八戒每次都吵着闹着让孙给他钱,但是每次被骗之后,他也并没有强求。

就比如,在乌鸡国,让猪八戒下井去捞真国王。孙骗猪八戒说,井下有宝贝,后面猪八戒把尸体捞上来之后,发现没有宝贝竟然抱怨,但是他也并没有做出其他的行为。

关于猪八戒最让我讨厌的一点,可能是他一直向唐僧进谗言。当然这也是因为,猪八戒和孙有过节。

比如第一次孙和唐僧因为杀人的事情吵架以后,猪八戒一直在旁边跟唐僧说,让唐僧念紧箍咒。后面真假孙,也就是六耳猕猴的时候,猪八戒也一直不停的在向唐僧说孙的坏话。而唐僧是一个耳根子很软的人,本来被孙哄好了的,结果猪八戒一开始进谗言,唐僧又开始念紧箍咒了。

猪八戒真是一个让人有时候很讨厌,但有时候又觉得很可爱,很喜欢的角色。

《西游记》原著真假孙完整解读

真假孙是《西游记》原著小说中期的一个小高潮,包括“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以及“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三个回目。无论是剧情设计还是写作手法,这三回都堪称精彩绝伦。

此事件的解读,需要解答一些问题:

1. 假到底是谁?

2. 假是怎么出现的?

3. 真假头上的紧箍和手里的武器,是一模一样的吗?

4. 在灵山被打死的是哪一个?

5. 事件产生了何种影响?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

孙两次打杀强盗,惹恼了唐僧,取经路上第二次被驱逐出队,因自忖无处可去,只得往南海观音处诉苦;

不久之后又一个孙出现在唐僧身边,打晕了唐僧,抢走行李;

沙僧受命前往花果山索回行李,却发现孙组了一个假冒的取经队伍,完不成任务的沙僧只好也往观音菩萨那里告状;

两个孙,观音不能分辨,念紧箍咒时表现相同,天庭照妖镜中并无二致,地府谛听虽能分辨却不敢明说;

两个孙打到西天灵山请佛分辨,如来佛祖提出“四猴混世”之说,金口断言指其中一猴为“六耳猕猴”,并助另外一个将其击杀;

最后如来佛祖许孙以莲台佛果,差观音将他送回取经队伍并解释缘由安抚唐僧,事件完结。

表面看起来,事件前因后果清楚,发展过程明确,结果皆大欢喜,仿佛这就是全部的真相,甚至连回目标题都在引导读者这么理解。

然而通读全文之后才发现,这些都是作者故意展示出来的“表面文章”,真相反而被掩盖了,读者若是不清楚前后伏笔、不了解人物关系,那就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从而掉进作者设下的文字陷阱。

下面我们就来破解谜团,发掘真假孙的全部真相。

如来曰:“人有二心生祸端”,作者标题也写“二心搅乱大乾坤”,我们且先按这一说法,将假孙称作“二心”。

那么这二心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人认为,孙杀死强盗,反被唐僧诘难驱逐,所以生了二心。这一点不能说错,驱逐行为可以视为事件的导火索,但我认为它还不是生二心的根本原因。

回顾白虎岭第一次被逐:一日之内被误解三次,紧箍咒都不知念了多少遍,而孙只是含泪挥别,临走还不忘叮嘱师弟遇事报他大名,以解灾厄。宝象国唐僧遭难时,孙被八戒请回,途中经过大海,特意下水洗去身上妖气,以免师父不喜,可见猴子确实是视师如父,情深意重。

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孙棒打强盗、出手即死,唐僧絮叨埋怨时他出言恐吓,甚至故意将割下的强盗首级向唐僧展示,挑衅之意溢于言表,与白虎岭被唐僧斥责时的苦苦哀告判若两人。

从白虎岭三打白骨精孙第一次被逐,到毒敌山消灭蝎子精,时间跨度为贞观十五年夏到贞观十八年夏,约三年。期间师徒四人所历依次为:黄袍怪(唐僧变虎),平顶山遇险,乌鸡国除妖,号山观音收圣婴,黑水河降小鼍龙,车迟国除虎鹿羊,陈家庄观音收金鲤,金兜山青牛拦路,女儿国、琵琶洞唐僧历劫,从中我们并不能找到唐僧与孙之间有过什么冲突。那么,在经历了三年的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之后,孙对唐僧的感情为什么反而变淡了,甚至不惜故意杀人触怒唐僧呢?师徒之间出现如此剧烈的情感转折,显得太过突兀,不符合作者一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因此其中必有伏笔预埋。

时间回到女儿国倒换关文的那一刻:

【女王道:“关文上如何没有高徒之名?”三藏道:“三个顽徒,不是我唐朝人物。”...女王道:“我与你添注法名,好么?”三藏道:“但凭陛下尊意。”】女儿国王虽是与唐僧说话,然彼时通关文牒是由孙上前递交给女王,因此女王与唐僧说话时,孙正站在旁边,听在耳中,只是当时作者并没有多着笔墨,故意淡化了孙的反应。

初看这一段时,我也是有些想当然:通关文牒上注名,不过是功成之后让唐王以及南赡部洲的凡人百姓记颂,对于自诩天上地下威名赫赫的齐天大圣来说,俗世的虚名应该并不放在眼里。

然而作者显然不是如此设定的。

来看看下面两段剧情。

1. 花果山假猴王凑了一队冒牌取经人,对沙僧说:【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这里先不管这猴是真是假,功成则万代传名,说明“他”十分在意凡世的名声。

2.朱紫国中,因会同馆馆使将师徒四人安置在客房,不上正厅,孙感觉被轻视了,恨恨不已,唐僧给他解释:【“他这里不服我大唐管属,又不与我国相连,况不时又有上司过客往来,所以不好留此相待。”】猴子听了仍不解恨,说:【这等,我偏要他相待。】于是便有了揭招医皇榜,却要求那国王亲自来请的桥段,可见这猴子的争名好胜之心。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二心”的起因,归根结底是一个“名”字作祟:由于一路之上孙尽心竭力降妖除魔,不辞辛苦护持唐僧,自认劳苦功高,然而取经事业的代表性文件通关文牒上却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功成之后自然也无人会传颂其名;唐僧的态度可有可无,明知可以加,却从未主动添名其上,还要一个外人来提议。不满的种子就此埋下,静待发芽。

女儿国之后路遇强盗,我们来看看唐老师的一番表现:唐僧被惊马带着先行,遇强盗被拦下,先是耐不住强盗的棍子,说徒弟身上有银子,把猴子推到前面顶缸;孙赶上前来救他,他又不顾孙独自逃命【那长老得了性命,跳上马,顾不得行者,操着鞭,一直跑回旧路。】而孙将强盗打死之后他又开始碎碎念,【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名为超度亡魂,实则在说“这是猴子一个人的错,与我无关”,引得猴子嗔怒,直言自己人脉广阔,随便哪里去告都不怕,唐僧听了心惊,又连忙改口说:【徒弟呀,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你怎么就认真起来?】

唐老师这番作为让人大跌眼镜,丝毫没有高僧的德行。至此,师徒矛盾已经严重激化,【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猴子的戾气越积越深,正愁无处宣泄,第二天强盗赶上,可以说正好撞在了枪口上,白白送了性命,孙杀完人还故意提着杨老汉儿子首级到唐僧面前耀武扬威,实在是赤裸裸的挑衅。

戾气暴发、完全失控的猴子,又是行凶杀人又是恐吓唐僧,却忘记了唐老师手里还捏着杀手锏。结果猴子就被咒得死去活来,继白虎岭之后,第二次被唐僧扫地出门。

我们看一下孙的心理状态变化。

女儿国王与唐僧讨论关文上注名时,孙只是心怀怨怼,还有一点小委屈,但是并未有所表现;唐僧撇下唐僧独自逃跑时,激发了这种怨气,孙打死强盗就是在发泄,而唐僧的絮叨埋怨让猴子的怨恨加深,间接引发了第二次杀戮;被唐僧赶走后,猴子左思右想无处安生,曾回去向唐僧求饶,但是唐僧态度坚决,毫不心软,猴子又白吃了二十多遍紧箍咒。此时的猴子心里想着:【“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到了南海,被善财童子调侃了几句,【行者满怀闷气,一闻此言,心中怒发】,等见了观音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可见此时孙是怀着怨恨、愤怒、委屈等情绪的,读者可以代入一下,这个情绪后面分析会用到。

孙去南海的目的,一为诉苦,同时也向观音表明,不是我不去取经,属实是唐僧不要我了;二是想让观音菩萨褪下紧箍,恢复自由身。然而观音却告诉他如来只传了三箍三咒,没有什么《松箍儿咒》。闻言直接告辞准备往西天灵山找如来去。

菩萨一看这架势不行啊!作为取经项目负责人,眼看得力干将要辞职,一来项目要完不成了,二来如果猴子向如来去请辞,那领导对自己的观感就差了,因此说什么也不能放他走。菩萨立马叫住了孙,说帮他看看唐僧的祥晦。

于是菩萨【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霎时间开口道:“,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你只在此处,待我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孙大圣只得皈依,不敢造次,侍立于宝莲台下不题。】

请注意,作者的第一个文字陷阱出现了。

读者可还记得十万天兵围剿花果山时,玉帝与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等一众神仙在灵霄宝殿等待消息,此时观音到访,玉帝说了今番蟠桃会的情形,最后道【“朕心为此烦恼,故调十万天兵,天罗地网收伏。这一日不见回报,不知胜负如何。”】菩萨闻言,【即命惠岸行者道:“你可快下天宫,到花果山打探军情如何。如遇相敌,可就相助一功,务必的实回话。”】彼时灵霄殿上那一番描写,说明天庭一众神仙以及观音菩萨等,并无一人具有“慧眼遥观,遍周宇宙”的能力,否则岂会“不知胜负如何”,又何需派人“打探军情”?

所以,此时的观音菩萨端坐莲台之上,不过是装模作样,给旁边诸天看的。而她对孙说的话,也暗藏玄机:唐僧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但她不是让孙快去解救,以体现猴子的重要性,却让他“只在此处”,是何道理?而孙的反应,说明他领会了菩萨的意图,但普陀崖人多口杂,接下来的行动又不能明说,所以作者用了“不题”二字含糊带过。

故事的后续发展,完美地按照观音菩萨所预言的剧本上演了:“假”出现,唐僧真的有了“伤身之难”,沙僧也在“不久”之后前来寻孙,最后也是观音为孙作了不在场证明,说服了唐僧,让孙回归取经队伍。

既然观音菩萨并不具备感应和预测的能力,那么事实发展与“预言”的完美贴合,也就证明了,整个事件就是观音菩萨导演、孙执行的一出闹剧,所谓的假,不过是猴子的变化之身而已。

当然,仅凭以上的分析,说服力尚嫌不够,我们继续深挖细节,将其中的隐秘一一洞悉。

首先,西游记中出现的妖王,只要是“野生”的,都有山头地盘,另外一些“家养”的,也必有出处,而这假凭空出现,既无根无脚,出现之后就去占了花果山水帘洞,也没有哪个仙佛神圣出来声称对其负责。这与作者一贯的写作设定不同,事出反常必有妖!

其次,假将唐僧打晕又抢走了行礼,说明他从开始就有自行组队取经的设想了,但他用铁棒打那凡僧时,却只让其晕了过去,后面自述时,也说是【打唐僧,抢行礼】而非“杀唐僧”,那么他留了正牌唐僧一命,岂不是给自己的取经行动留了后患么?

第三,沙僧飞到花果山用了三天时间,这段时间假在干什么?原文说他是【高坐石台之上,双手扯着一张纸,朗朗的念...】并且是【念了又念】,有水帘洞不住,非要在外面显眼处,一遍又一遍念关文,这等人的姿态是不是太明显了?

第四,假说:【“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假设他是六耳猕猴,但他现在是假冒的身份,通关文牒上是“孙”,功成之后东土大唐传颂的自然也是“孙”的大名,一路辛苦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

第五,沙僧的实力比孙差了太多,而假又是跟真不相上下的,然而沙僧在花果山打死假冒自己的猴精之后,却能杀出重围去南海告状,如果假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为什么要放走沙僧?

第六,沙僧来到南海观音处,【忽见孙行者站在旁边,等不得说话,就掣降妖杖望行者劈脸便打。这行者更不回手,彻身躲过。】我们之前分析了孙的心态,他是带着怨恨、愤怒、委屈等情绪的,昔日师弟四日不见,一见面就劈头盖脸打上来,若是猴子真的全不知情,会有什么反应?(我被师父赶走,无家可归才跑到观音这里来,你当日不说情也就罢了,现在见我就打,都当我好欺负吗?)不把沙僧胖揍一顿,也要破口大骂吧?然而他只是一言不发,彻身躲过。这个反常的表现,说明孙非常清楚沙僧为什么打他,这与后面他跟沙僧一起到花果山时,【这大圣怒发,一撒手,撇了沙和尚,掣铁棒上前骂道:“你是何等妖邪,敢变我的相貌,敢占我的儿孙,擅居吾仙洞,擅作这威福!”】表现得像是刚知道假的存在,明显矛盾。

第七,天庭照妖镜下,两个猴子【金箍、衣服,毫发不差。】若是真有个六耳猕猴,这一模一样的箍儿哪里来的?有人说是如来安排的六耳猕猴,那以如来的实力,为什么不先把真猴子灭了再放出假的呢?再说衣服,即使是双胞胎长得一样,也不可能穿久了的衣服一模一样,那么就是作者暗示,另一个是变化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毫发不差”。

第八,森罗殿上,谛听听出了真假,却说【“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真假既然实力相同,那真加上幽冥之神自然可以强过假的,为什么谛听不敢说呢?显然是因为两个都是孙,谛听道破其中秘密就是得罪了他,故此不敢说。

第九,灵山佛前,【大众听他两张口一样声俱说一遍,众亦莫辨;惟如来则通知之。正欲道破,忽见南下彩云之间,来了观音,参拜我佛。】观音来的目的是什么呢?【菩萨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宫、地府,亦俱难认。特来拜告如来,千万与他辨明辨明。”】观音对于二猴的行踪了如指掌,自然是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到了灵山。然而既到灵山,那如来自会分辨,观音此来是不是多此一举?来的时机是如来“正欲道破”之时,赶得也太巧了吧?观音的到来打断了如来本要说的话,那如来原本要说什么呢?按照常理推论,应该是与后面说的不一样吧?

第十,如来提出“四猴混世”(注意,这里是作者的第二个文字陷阱),这一段我在探讨菩提祖师身份时曾经分析过,“灵明石猴”与孙相似,“赤尻马猴”与“通臂猿猴”在花果山各有两只,被孙封为四健将,然而如来却说:【“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又说:【“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言下之意天上地下除他以外无人知晓。作为在场唯一能知晓前三猴的孙,自然很容易将“混世四猴”与自身经历联系起来。当初灵台方寸山学艺,孙对祖师说:【“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故而如来“六耳猕猴”之名一出口,孙就知事情败露,又惊闻如来原是自己授业恩师菩提祖师,明白这戏演不下去了,只能让分身逃离。如来罩住假身,孙顺势打灭,师徒二人默契地配合完成了收尾工作,瞒过了在场除观音外的所有人。

最后,真假打到灵山时,两个的诉求都是【“与弟子辨明邪正,庶好保护唐僧亲拜金身,取经回东土,永扬大教。”】而假身被灭以后,孙却改了口:【“上告如来得知。那师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却不又劳一番神思!望如来方便,把松箍儿咒念一念,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前后的区别,一是观音来了,二就是如来暗中表明了身份。两位大佬一个是取经项目负责人,一个更是师父兼取经项目发起者,都惹不起,孙知道取经仍然势在必行,所以借着刚刚归认师门,趁机以辞职为名向师父要些好处。如来也不吝啬,许诺“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此时的观音也是有点懵,这猴子原是将功折罪,怎么一下子就要跟自己平起平坐了?(从头到尾,如来跟孙的暗语交流旁人是听不懂的。)

至此,我们了文章开头提出的五个问题其中之四。还剩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假孙头上的紧箍、手里的金箍棒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孙有个“分身法”,也叫“身外化身”或“大分身普会神法”,这个法术的特点是可以复制身上的一切,包括紧箍和金箍棒。

关于可以复制金箍棒的证明,原文摘引如下:

第四回:【好大圣,喝声:“变!”也变做三头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变作三条,六只手拿着三条棒架住。】

第五回:【大圣见天色将晚,即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嚼碎了喷将出去,叫声:“变!”就变了千百个大圣,都使的金箍棒。】

金箍棒可以复制,那紧箍是不是可以复制呢?原文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是作者提供了线索。

车迟国中,孙与虎力大仙比赛砍头,砍下的头颅被土地按住,无法收回,【那头一似生根,莫想得动。行者心焦,喝声:“长!”飕的腔子内长出一个头来。】沙僧道:【“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个头哩。”】根据原文的描述,被砍掉的那个头并没有收回来,已经算是“死”了,孙失头复长,以及沙僧的话,说明长出来的这个头也是真的。而这新长的头上又戴着紧箍,自然就能证明,孙变化的分身也能复制紧箍,或者说一定会复制紧箍,否则,孙舍弃一颗头颅,岂不是可以摆脱紧箍的控制了?

我们再从头理一遍事件的完整经过:

女儿国时孙因通关文牒上没有自己的名字,心里开始埋怨唐僧;孙打杀强盗发泄,被唐僧赶出队伍;孙去观音那里诉苦,观音担心孙撂挑子,暗示他变化分身打唐僧出口气,自己可以为他作不在场证明;孙见天上地下无人可辨真假,心态有些膨胀,竟然想去灵山试如来的眼力;观音怕如来说破,及时赶到灵山阻止;如来从观音的话里也明白了不能说破实情,无奈向孙暗中表明身份,解决了分身之事;孙趁机向如来要保障,如来许诺他莲台佛果;如来差观音将孙送回,并安抚了唐僧;取经队伍恢复满员,继续出发。

此事件的影响,一是观音菩萨为孙在取经队伍中的位置作了背书,以后唐僧想再惩罚猴子时,也要掂量掂量;二是孙得知了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就是如来佛祖,从此对取经事业更加尽心尽力;三是孙得到了如来的许诺,今后保底也是跟观音平级;四是孙向来自傲,从此也不好意思再去求助观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