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06:41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鲁迅《山海经》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理解作品背景:首先,要了解《山海经》的起源、历史背景以及鲁迅对这部古籍的研究。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鲁迅的观点。
2. 鲁迅的观点:在阅读鲁迅的《山海经》时,要关注鲁迅对这部古籍的解读和评价。注意鲁迅在文中提出的问题、观点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主题:从鲁迅的视角出发,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民族等元素,探讨鲁迅对这些元素的理解和解读。
4. 结合时代背景:鲁迅生活在民国时期,他的作品往往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写读后感时,要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他对《山海经》的解读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联。
5. 比较与对比:在分析《山海经》时,可以将其与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探讨鲁迅在不同作品中的观点和表现手法。
6. 个人感悟:在阅读《山海经》和鲁迅的解读后,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看法,以及鲁迅的观点对你产生的影响。
7.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鲁迅的背景;主体部分分析作品主题、鲁迅的观点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古代著作。通过神话的形式,既记载了全国的山水矿藏,又记载了动植物,还记载了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民俗学、地质学等等,可谓汗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远古蛮荒世界长什么样子呢?妖魔鬼怪的长相遗传吗?传说里的故事是不是都是骗人的?最近,我阅读了《山海经》这本书,解答了我的许多疑问。这部古代文献不仅是一本地理书,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而神秘的世界,使我流连忘返。
首先,我惊叹于书中描绘的地理景观。《山海经》中描述了各种奇特的山川、地貌和水域,有些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探索着未知的领域。每一段描述都给我带来了新鲜感,令我有了探险的冲动。
其次,我感叹于书中所描绘的神兽与怪物。从龙、凤凰到千奇百怪的巨兽和神仙,它们可谓是“法力无边”。书中的描述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和崇拜。
同时,我也在《山海经》中发现了一些关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其中描绘的一些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和伏羲创世,启发我对人类起源、生命的意义和命运进行深思,让我思考我们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山海经》虽然只有三万字,但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对自身的存在有了新的思考。
暑假刚开始,妈妈就买回来好几本书,其中一本书的名字叫做《山海经》。妈妈说,看这本书可以了解到神奇的上古世界。文章里有注释还配有生动的图片,真是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很多奇特的神话人物,比如说人面兽身的神仙陆吾,猪头人身的测量鼻祖——竖亥。对了,书里还有很多神话故事相信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了,例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天狗吞月》等。
除了奇特的神话人物,这本书还是一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百科全书。里面说到了一些神奇的事物,例如不死树和不死泉,我想,如果我们有了这些宝物那岂不是人人都可以长寿了吗?合上书我在默默地思考,如果这些是曾经有过的世界,他们后来又怎么样了呢?不过我又想,这也许就是古人的一些想象,只不过时光流逝,被后人加以夸张的手法,所以就变成今天看到的样子。
《山海经》可真是一本千奇百怪的书!妈妈说,你想要知道书里的所有答案都不在书内,而是在那些好奇里,未知里,未来里……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古老的百科全书名叫《山海经》,收获了很多。
《山海经》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生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比我们常见的小狐狸多八条尾巴的九尾狐,有羽毛美丽、端庄典雅的凤凰,有不知满足、喜欢大吃大喝的饕餮,还有长了四只翅膀、三只尾巴的怪鸟,真是既让我感到好奇,又让我心生畏惧。
读了《山海经》,我发现很多以前就有所耳闻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它们都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盘古开天辟地,比翼鸟等。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精卫填海了。
“精卫填海”讲述了炎帝的女儿女娃一次去东海边玩耍时不慎落入海中,化身为精卫鸟,不知疲倦地在山海之间来回飞,衔起树枝石头抛入东海中,只为了能够把海填平。精卫不怕困难,敢于和大自然做斗争,渴望改变自然,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不停努力。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就像书中的精卫一样,努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她的精神感染了我,我也要向她学习。我要和精卫一样,不向困难低头!
《山海经》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它就像天空和海洋,深不可测。我今后也会更加喜爱中国文化,去探寻更加精彩的世界!
暑假时我读过一本名叫《山海经》的神话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古代的传说, 记载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古代神兽, 比如像鸟头蛇尾的旋龟,虎身人脸的陆吾,还有长得像猪并且有大獠牙的当康。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名叫《龟驮息壤》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的是上古时期经常发生洪水,天神鲧为了拯救百姓,一心就想治水。他听说天帝的宝库里有一件名叫息壤的宝贝,它只要接触到土壤就会变大。鲧就把息壤借来后筑成了一座大坝。鲧死后,他的儿子禹继承他的遗志,并得到旋龟和应龙的帮助,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成功治理了洪水。
读了这则故事我想到的是, 大禹的父亲鲧他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来治水,可惜失败了。大禹接过鲧的意志并总结了之前的经验,集思广益,终于用新的方法成功治理的水患。
我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咱们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环境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全力为整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通过一代代人不断的努力,咱们的祖国才能建设的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新时代好少年,迎接我们的是一条充满红日之光的大道,我们更应努力学习,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牢记使命,做祖国的栋梁。
今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山海经》。里面集结了许多家喻户晓、趣味盎然的神话故事。读后,我不由地对中国辉煌的传统文化赞叹不已。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女娲以自己的身体为模板创造了人类,但未曾料想人类世界发生灭世灾难,她不忍生灵受灾,不畏艰辛,用五色石块填补了天空的裂缝,保护了人类的居住环境,维护了宇宙的秩序。女娲用行动告诉我,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心怀善意和奉献之心,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就能够创造出奇迹。
这个故事还蕴含着关于人性和团结的思考。女娲成功补天不仅仅是女娲一人的努力,还是许许多多的人目标一致、齐心协力的成果。这启示我,要学会珍惜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山海经》不仅仅是一部神奇的动物图鉴,也不仅仅是一部神话故事小说集,更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宝库。这本书十分值得阅读!
曾经听爸爸说起过,有一本秦始皇焚书抗儒都不舍得烧掉的书,有一本鲁迅爷爷梦寐以求的书,有一本陶渊明用古诗称赞的书,这本书就是《山海经》。暑假里我也得到了这本书,一拿到手就停不下来了。
《山海经》分《山经》和《海经》,一共十八卷。它包含了地理、历史、神话等很多知识。我们听说过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都是来自于这本书。《山经》里介绍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山,包含了山里的动物和植物。我记得南山经有12座山,东山经有14座山,西山经有16座山,北山经有7座山,一共有四十八座山。《海经》除了介绍我们的神话人物和他们的英勇故事,也讲述了国外的一些奇异风貌。
书里面介绍的飞禽走兽也很神奇,都是我们现在看不到的,有白鹿、帝江、毕方、相柳……大禹治水里面大禹杀了相柳,相柳是一种九头蛇,有剧毒、生命力旺盛,只有把最中间的头砍下来才能结束它的生命,而且其他的八个头无论砍多少次都可以再长出来的。
书里面介绍的灵草植物也很稀奇,不仅没看见过,有些名字也很优美,比如沙棠、丹粟、葶苧……印象最深的是有一种树,在昆仑开明北面,叫“不死树”。吃了不死树所炼制的丹药可以长生不死。而据说不死树是掌握在西王母的手中,因此上古许多大神包括伏羲、后羿等都曾前往昆仑上向西王母讨要不死药。
读完整本书,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上古时期,古代的人想象力非常丰富,那时候的生活虽然没有现在先进,但是非常有趣,能接触到那么多神奇的动植物,这真是一本奇妙的书!
在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时代,曾有奇人,在一次次挥笔中,将整个华夏的奇闻异事绘入一书之中。那些看似荒谬可笑的生物、神奇隐秘的传说,在一本《山海经》中交织出一幅精彩的画卷。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记录了丰富而神秘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书中包含着大量关于山川、水域、神怪、动物等各种自然和神话元素的描述,如巨兽、龙、凤凰、神仙等。这些描述常常带有超自然的色彩,给人以传奇之意与神秘之感。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如伏羲创世、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
其中,有两种奇异的动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是比翼鸟,每只鸟只长了一只翅膀,所以两只鸟必须并在一起才能飞得起来;还有一种叫相柳,它长了九个头,可以同时吃九座山上的食物,它到过的地方都被掘成了沼泽和溪谷。真的是十分神奇了!
书页在指尖翻飞,而我仿佛穿越了古今。《山海经》不再是一部晦涩难懂、令人避而远之的“高端”古籍,而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神奇世界,让人感受到那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和奇幻想象力的远古世界的魅力。
■聚焦统编三科教材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内容。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改革开放以来,总计有50多篇鲁迅作品被选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统编中学语文教材总共收录鲁迅作品12篇,总的看来,这些作品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入选的都是“最经典”的篇目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7篇鲁迅作品,包括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入5篇,包括小说《祝福》《阿Q正传》、杂文《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些作品堪称“最经典”的课文,每一篇都曾入选十套以上的语文教科书,都是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篇目。这些文章无论从思想主旨还是语言形式,都极其适合学生学习。
第二,根据文本难度和学生理解水平有序排布
统编语文教科书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文本内容的难度和“双线组元”的指导思想等,对鲁迅作品进行了有序排布。
七年级以散文为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写了鲁迅对童年的回忆,富有童真童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到八、九年级,以小说为主。在《故乡》《社戏》《孔乙己》中,闰土、杨二嫂、孔乙己,鲁镇、咸亨酒店……许多人物和场景成为一代代读者的集体回忆,成为象征性的符号,从中可了解作品折射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作品中饱含的那份爱与痛、热烈与冷峻,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人生形成更深刻的体认和理解。
高中教材除了选入小说《祝福》《阿Q正传》,杂文数量大幅增加,思辨要求明显增强。“拿来主义”的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其深刻的针对性,阅读《拿来主义》,学生还能学习鲁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会发现问题,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杂文,除了需要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体会烈士的崇高形象,还要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
第三,以拓展阅读深化学生理解
除了课文,统编教科书中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拓展阅读。
一是通过课后的“思考探究”题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学完《藤野先生》,拓展阅读《〈呐喊〉自序》,深入理解作者思想;阅读《社戏》,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原文的开头部分,通过完整的文章阅读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学完《孔乙己》,拓展阅读《示众》《药》等小说,通过比较阅读,分析、理解其中的看客形象。
二是通过“名著导读”板块拓展阅读。教科书在七年级上册设计了“《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活动,聚焦鲁迅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从“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等专题开展《朝花夕拾》的整本书研读。
三是通过选入其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或片段)丰富对鲁迅的认识。比如,七年级下册选入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通过生活琐事,还原一位“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这种“1+X”的拓展阅读、引入他人写鲁迅的方式,与课文中的鲁迅作品共同形成一种立体结构,引导学生立足不同视角、通过不同文体、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真正走近鲁迅。
“教”鲁迅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许多中学教师觉得鲁迅的作品难理解、课堂教学不好把握。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在教学鲁迅作品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要避免标签化解读,通过语言文字“还原”作品
对于鲁迅,人们常站在“斗士”的角度去解读其人其作。统编教科书从多个角度选择鲁迅作品,并有意识地设计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解读,避免标签化。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材在练习设计上避免对主旨给出几个选项让学生进行选择,更没有给出一个倾向性观点让学生结合文本去“验证”,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从文中找出依据,找出先生“矛盾的表现”并进行评价。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走进语言文字本身去发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要在教科书“结构”中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文章一旦被选入教科书,就成为教科书“结构”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供阅读的文本。教师要结合单元导语、阅读提示、任务设计、练习设计等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比如,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选入《阿Q正传》,编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单元。单元导语提示: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阅读这篇小说,自然须探究鲁迅“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动机,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探寻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联系整个任务群的要求,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折射出百年来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组织专题研习。
要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语言素养的发展
鲁迅作品无论是在观察、分析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式,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是现代文学的巅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极佳样本。比如教学《祝福》,可以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提升思考的深刻性和敏锐性。一是体会鲁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祥林嫂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但阅读时不能停留于感受底层妇女在旧社会的悲惨命运,而要剖析造成她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即当时的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二是分析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观察和批判,可以联系多部作品进行“互读”。比如《祝福》中的“看客”,如同《孔乙己》《示众》《药》等作品中的看客一样,都是底层的普通贫苦民众,他们本性善良而又愚昧麻木,甚至其善良成为了杀人的利器。当时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揭示出的是民族的悲哀。三是学习鲁迅对自我灵魂的审视和剖析。鲁迅作品常用多重视角,作品中的“我”在观察,现实中的“我”又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如《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我”痛苦却又无能为力,想改造社会,却又陷入困境而彷徨。四是学习鲁迅在冷峻背后的真切和热诚。鲁迅作品深沉、冷峻,却不令人感到沉重和绝望,反而迸发出生命的快意和热切的期望,用文字筑起“中国的脊梁”。
从艺术表现力上看,鲁迅对语言的驾驭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他为祥林嫂三次“画像”,鲁四老爷关于“谬种”的詈骂和口头语,柳妈的高论,祥林嫂“我真傻”的独白式呓语,等等,都值得细细品味、揣摩。
我们应从鲁迅作品中学什么
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占据如此地位的,鲁迅是绝无仅有的一位。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总是能轻而易举地触动大众的神经,激起舆论的热潮,有说鲁迅文章难懂要缩减篇幅的,有说鲁迅作品不适用于当今时代需要删减的,有为鲁迅某篇作品退出教科书而惊呼“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等等。
今天,我们可以从鲁迅作品中学什么?
鲁迅以他的丰富矗立在20世纪文化的中心点上。正如北京鲁迅博物馆原馆长孙郁所言:“鲁迅的文字永远闪烁着生命的辉煌气象,那轰鸣着的、带着光和热的意象,穿过了历史,穿过了现实,一直向你滚来……鲁迅的世界不仅仅类属于个体生命的价值,他更多地承担着社会与历史的价值。”这就是中学生要学鲁迅、读鲁迅的理由。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温情与博大,在苦痛和无奈中尽力捕捉人性的良善与美好;学习他冷峻的观察和剖析,让自己的精神之途更远、更深一些,去努力触及“人类文明与中华民族文明的根柢”;学习他“真的猛士”的勇气,面对生存的苦涩和困惑,“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学习他张扬的生命热力,饱含热切希望去寻找光明,“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学习他“泥土”的精神,“眼光向下”,根扎于大地,“要不怕做小事情”……
鲁迅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写作的开创者之一,是一位语言大师,他“以口语为基础,有机融入了古语、外来语、方言的成分,把现代汉语抒情、表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钱理群语)。鲁迅的语言固然不好模仿,但我们可以享受他那简洁洒脱、恣肆遒劲的语言的魅力,学习他鲜活、灵动、自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者单位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
《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09日第5版
作者:胡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