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07: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评价、对理想国的理解、对现实社会的启示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理想国》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出自己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分析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思考,可以结合具体章节或观点进行阐述。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现实社会的启示或个人感悟。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自己对《理想国》的理解和感悟,避免泛泛而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分析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探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理念论、正义论、政治哲学等观点,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 - 比较理想国与现实社会:分析理想国与现实社会的异同,探讨如何将柏拉图的理想国理念应用于现实社会。 - 结合自身经历: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谈谈如何借鉴《理想国》中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避免冗长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最高理想。他为这个想象中的完美国度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和规则。理想国中的人处在严格的等级制中,而且诗人是被排斥在外的。
在《理想国》第十卷,“理想国”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城邦,而且代表着柏拉图对心灵的最高理想。换言之,“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心灵。在此,柏拉图详细地阐述了诗人为何不受欢迎。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包含两部分:较高贵的部分和较低贱的部分。前者是较好的那部分,后者是较差的部分。心灵较高贵的部分比较稳定,不容易变化,是理性的。相反,心灵较低贱的部分很容易变化,充满了不稳定因素,是非理性的。柏拉图理想中的心灵是纯理性的,但他也意识到这只是一种理想。退而求其次,柏拉图把理想心灵设定为非理性的那部分可以得到约束和抑制,于是理性的那部分可以成为心灵的主宰。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对伪哲学家褚慎明的描述颇符合柏拉图的这层意思:
跑堂拿上一大瓶叵耐牌A字牛奶,说已隔水温过。辛楣把瓶给慎明道:“你自斟自酌罢,我不跟你客气了。”慎明倒了一杯,尖着嘴唇尝了尝,说:“不凉不暖,正好。”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什么外国补药瓶子,数四粒丸药,搁在嘴里,喝一口牛奶咽下去。苏小姐道:“褚先生真知道养生!”慎明透口气道:“人没有这个身体,全是心灵,岂不更好;我并非保重身体,我只是哄乖了它,好不跟我捣乱——辛楣,这牛奶还新鲜。”
褚慎明非常矫情地说希望人全是心灵,没有肉体。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褚哲学家宣称自己要把易变化的身体照顾好,不让它捣乱,即把身体的易变性降到最低,从而让心灵成为人的主宰。褚慎明这番关于肉体和心灵的议论与柏拉图对于心灵两部分的观点惊人一致。褚慎明口中的“身体”相当于柏拉图所谓的心灵中低劣部分,褚慎明口中的“心灵”则相当于柏拉图所谓的心灵中较高贵的部分。褚慎明希望制服身体,从而让心灵发挥更多作用。这一点颇似柏拉图提出的要压制心灵中较差的那部分,让较好的部分支配心灵。
柏拉图反对诗人进入理想国,正是因为他认为诗人迎合了人心灵中较差的那部分,助纣为虐,激励了心灵中非理性的增长。比如说当一个人遇到伤心之事时,人前他会让理性发挥更多作用,表现得比较克制和平静。但人后可能任凭非理性泛滥,他会忘形,让自己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在柏拉图看来,人的心灵中理性和非理性的斗争此起彼伏,非常激烈。他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理性取得胜利,非理性被彻底压制。然而,诗人不仅模仿心灵较差的那部分,而且损害心灵较好的那部分。以荷马的悲剧史诗为代表的诗歌在心灵的理性和非理性斗争中成为非理性的得力帮凶。
悲剧史诗是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当人聆听悲剧诗歌,观看悲剧的时候,会跟随诗中或剧中人物一起悲伤、一起痛苦。虽然明白这些悲伤和痛苦与我们无关,但这些情感迎合了我们心灵中渴望痛哭流涕以求发泄的部分,即我们心灵中较低贱的那部分。本来在平常的时候,这一部分会被理性强行压制住,但诗人让我们的怜悯之情泛滥。经常接触悲剧诗会让我们逐渐习惯怜悯和悲伤。真正受苦时,我们就很难用理智抑制住悲伤,心灵就会沦陷于非理性之中。这样的结果与柏拉图理想中的纯理性心灵背道而驰。荷马是悲剧诗的集大成者,也是柏拉图最紧要防范的诗人,因为即使是人类中的优秀者,譬如柏拉图自己,也会被荷马史诗吸引,通过阅读荷马史诗来宣泄感情,让非理性占领自己的心灵。柏拉图在此处表现出对荷马爱恨交织的矛盾心情。一方面柏拉图肯定了荷马诗歌的成就,承认自己也非常喜欢荷马诗歌。但同时柏拉图进行了自我批评,认为自己被荷马史诗引诱。为了构筑理想心灵,柏拉图不愿自己心灵中较低劣的那部分屈从于荷马史诗,让这些诗歌“滋养”自己心灵中的非理性。为了遏制荷马史诗对纯粹理性或者相对理性心灵的破坏,柏拉图在理智上认为必须严防荷马史诗,杜绝这类诗歌对自己和其他优秀人物的腐蚀。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在有些观点上异于恩师(比如对悲剧的看法),宣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对诗的态度与其弟子有几分相似之处,即“吾爱荷马,吾更爱理性”。
悲剧之外,滑稽荒诞的喜剧在柏拉图看来对人心灵同样具有腐蚀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会尽力避免显得滑稽可笑,这也是理性对心灵的约束在起作用。观看喜剧的时候,人会放纵自己的情感,随着喜剧中的丑角或可笑人物放肆地大笑大闹,甚至把自己代入喜剧中,暂时荒唐一回。这样的情形多了,即使不看喜剧,人也会不自觉地模仿喜剧人物的言行举止,变得滑稽可笑,不受理性的约束。
更有甚者,柏拉图认为欲望、愤怒、悲伤、愉悦等各种情感都来自心灵低贱部分,都应该被遏制。然而,诗歌培育、加强了这些情感,让心灵的非理性进一步衍生。按照柏拉图的观点,只有压制这些情感,让理性占据绝对上风,人类生活才能更美好更幸福。如果为诸如荷马的诗人放行,欢乐和痛苦这样的非理性就会取代律法和理智统治心灵。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人是没有容身之处的。柏拉图认为诗人不仅没有真知,和真理隔了三层,而且诗歌,尤其是抒情诗和史诗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这是对真理的背弃。柏拉图欢迎颂神和赞美名人的诗,因为它们的功能不是为了娱乐,而是对城邦和人类生活有用,或者说对理性的心灵有用。娱乐和有用在柏拉图眼中是一对非此即彼的概念。既有娱乐性又有用的诗,或者同时体现心灵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诗是不可能出现的。
纯理性的心灵容不下荷马史诗,理想国也容不下诗人,这是柏拉图坚定的立场。
作者: 王改娣(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编辑:李伶
一、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全书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一些哲学家的对话呈现出了他的哲学理论。
读《理想国》,会让你感觉到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聆听哲学大师们环环相扣的精彩对话。他们促膝长谈,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激情飞扬,时而思考,时而争辩,时时流露出大师们的绝妙语言和睿智的思想,摆在你面前的已不再是一本书,而是一场哲学筵席。
读《理想国》之前,你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哲学家,是什么?苏格拉底告诉你:一个热爱并追求真理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哲学家?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明白地告诉你:哲学家是一个具备良好记性,机智敏捷,豁达开朗,温文尔雅,喜欢并且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的人。那么,《理想国》里的哲学家们究竟在谈论了些什么?
哲学大师们的谈话范围很广泛,涉及到了家庭、婚姻、教育、民主、政治、宗教等等有关人类和社会的话题。谈话的主题很深奥,展开话题的方式却很浅显,一些抽象的概念在具体事例中经过层层分析、理解和递进式的延伸,逐步把哲学理论实体化,客观化,这一点也是柏拉图在哲学理念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哲学理论,看似高深,遥不可及,如果能够真正地理解透彻,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师们高屋建瓴的哲学观念,给我们开辟出了一条新的人生理念。有时候,也许它就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却能让我们的思路如醍醐灌顶般茅塞顿开。
二、格劳孔说:不正义的最高境界就是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一肚子坏水
在第三卷中苏格拉底说:“品质越坏的人就越无所顾忌。”格劳孔说:“凡带欺骗性的东西,总是具有魔力般的、蛊惑人心的作用。”在第七卷中苏格拉底曾不客气地说:“年轻人的辩论就像小狗喜欢拖咬所有靠近它的人一样,来用言辞咬人。”
除了这些犀利的语言,苏格拉底还运用了各种比喻来诠释他的论理,例如他借用故事告诉人们,统治者身上如果是加了黄金的,这些人就是最宝贵的;农民和其他技工的身上是加了铜和铁的,但是如果在他们的后代身上发现有金银者,就要重视他们,培养他们,最后,苏格拉底从故事中引出了一句话:“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书中,类似这样的引用和举例比比皆是,柏拉图充分利用老师苏格拉底的语言把自己的哲学观念融入其中,加入阐述,并尽量实体化,具体化,让空洞的理论更具客观性。
苏格拉底在和大师们的交流中,把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归类总结,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逐个分析论证,剖析人性,用哲学的眼光来解析一个国家的理想状态。例如他说:“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丢掉恰当的时节和有利的时机是会前功尽弃的。”
这一句话,给了正在奋斗中的人一个提醒:走路要抬头,不要一味地低头。他说:“任何事物处于最好的状态下,是不容易被别的东西所影响和改变的。”从而引出:“最健康、最强壮的人是不容易被改变的”观念。所以,他提出“一个人从小就应该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的学习建议。
《理想国》里的哲学家通篇都是在辩论中寻求真理,他们通过论证,论述,展开辩论,以期达到最完美的真理。在第六卷中苏格拉底提到了关于哲学家和诡辩家的区别,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天赋贫弱的人是永远不会做出任何大事(无论好事还是坏事)的,就比如诡辩家在用言词说不服的时候就用行动来强加于人。”
接着,苏格拉底用了一些事例来展开自己的观点,雄辩的口才,气场的强大,加上柏拉图式的语言烘托,苏格拉底很自信地说:“如果哲学家的思想没有得到实现,那么它就只能是一堆人为生硬的堆砌词语了,也就是被人们讥笑的梦想家”。的确,《理想国》如果不能被读者真正的理解,它就只能是一种理想和空谈,哲学家的理论只能被当作想象力的成果而不被用于现实。
三、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学习,则需要个人具备学习的能力。一个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当遇到智力方面的事情需要他努力工作时,他就会没完没了地打瞌睡打哈欠。所以,学习哲学的人,首先要观察他的灵魂有没有能力胜任最大的学习。例如:学习善的理念。
所谓善的理念,是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它是认识知识中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纵然都美,但善的理念却比这两者还要更美。如果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把善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那么他的灵魂就会具备不同程度的四种状态,即:理性、理智、信念、想象。
在这一卷关于善念与学习能力的对话里,我学习并总结到了两句话:一个人的优秀学习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的,而在学习中产生的惰性也是一点一点养成的。所以,学习对于优秀的人来说是一种持续的个人能力。
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具备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的身体里,用来学习的器官就好像人的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的话,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从而投向光明的。在这一点上,他推出了自己的“洞穴比喻”。结论是:“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念。”
归根结底,辩论又回到善念上来。可见,柏拉图的哲学理想是要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必须具备正义和善念的品质,他推崇和赞同哲学家统治国家,不仅在正义和非正义上详尽论述,而且还列举了一些哲学家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学习科目,真是用心良苦。
学习,是一种智力上的劳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灵魂的视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最好的灵魂必定要拥有善的理念才能上升到最高度。由此,苏格拉底给国家的统治者有了一个归类和总结:“在凡是被定为统治者的人最不热心权力的城邦里必定有最善最稳定的管理,凡有与此相反的统治者的城邦里其管理必定是最恶的。”
他提倡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一定要是最不爱权力的人掌权,否则就会出现对手之间的竞争。凡此种种,《理想国》里的哲学观应该是最能代表柏拉图个人哲学理念的一本书。
四、《理想国》是一本哲学书籍,同时它也是一本文学书籍
因为在书里,几位大师的语言风格不仅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幽默风趣的对话语言也是随处可见。例如:“只喜爱智力方面劳动的人就像瘸子走路。”“你不要以为政治制度是从木头里或者石头缝里产生的,根本不是。”“让我们就像比赛摔跤一样,再比一个回合吧!”
这些看似不重要的连接语,恰恰是文章中的润滑剂,起到了文学性的审美作用。
从《理想国》里的谈论内容来看,它又是一本教育类学书,政治军事类参考书,还是一本很好的辩论赛参考书。所以在西方国家,《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全科。
读《理想国》,要有选择性地去读,分精读和粗略之读。一是因为西方哲学理念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目前的国情。二是《理想国》里的范围之广泛暂时为我所驾驭不了,故不能强行吞之。总之,《理想国》是能够打开你智慧之门的一本书,很值得一读。
经典名著 《理想国》推荐 ¥39.8 购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038075263439258144"></script>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