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07: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给予是快乐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保作文的主题是围绕“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
2. "阅读理解": - 理解书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包括作者为何认为给予是快乐的,以及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内容以及你为何选择阅读这本书。 - "正文":分几个部分来阐述你的观点,如: - 对书中观点的理解 - 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 - 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观点的深入思考 - 分析给予的快乐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 "论据充分": - 提供具体、有说服力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可以是书中的例子,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现象。
5. "情感表达": - 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你对这一观点的认同或反思。
6. "语言表达": - 使用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或过于复杂的专业术语。 - 注意作文的文风,既要保持学术性,也要有一定的文采。
7. "逻辑
常有人问我在学校是做什么的。起初,我会不假思索地“我是教数学的”;现在,我常常会说“我是老师”。这里有一段我的心路历程。
之所以以前会特别强调我的学科,是因为那是我真心热爱的工作。入职初期,我还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们在我教的学科上取得好成绩,哪怕晚上做梦,梦到的也是向学生讲数学课——那个时期,我心中装着的全是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分数。
我的职业生涯也因为我的努力给了我很大的回报,由于我的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错,我在短时间内就从新手教师晋升为优秀教师,工作两年我就被县委、县政府给予了“记大功”奖励,个人专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各种荣誉接踵而来,职称评定也是一路绿灯。这些荣誉和利益的背后都离不开教学成绩的支撑!
原本,我想我会一直在学科教学这条路上走下去。但20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位成绩优异的女生在毕业茶话会上悄悄告诉我,她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内心并不快乐。严苛的教学管理、过重的学习负担、单调的学校生活,让她一度感到世界是灰色的。最让我吃惊的是,她虽然学习成绩很好,却对学习毫无兴趣。
听了学生的倾诉,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连优秀学生尚且如此,那其他学生的内心还会有阳光吗?我对我的职业有了第一次怀疑。
之后,我开始反思我的课堂,我用尽了方法让学生弄懂一个个定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我的教导,这的确是有什么地方不对——我在用压抑他们心灵的方式来换取优异的成绩,这到底值不值得?
教师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育人”与“伤人”往往就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我开始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变革,我想把讲台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为同伴讲解知识要点;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把评价奖励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提出进步之后的奖励方式,唱一首歌、踢一场球、搞一次野炊,我都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在成为教研员之后,我积极引领县域教师进行课程建设与课堂革命,构建了立德树人的学校课程和素养导向的“学本”课堂,努力打造高质量的育人体系……
这么做不只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好的成绩,而是我感到教师有义务让孩子在课堂上舒展自己,主动积极,充满阳光,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年轻,他们有活力,他们理应活成这样,这是我对教师职业的责任范畴的第一次拓展。
再后来,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我又遇到了一位我很久前的学生,那一刻她也即将做一名教师,交谈中她绘声绘色地聊起两件往事:一是我在课前弹着伴奏曲,领着全班同学精神抖擞地唱歌;二是我带领学生去小溪边野炊,我和他们一起动手做的饭菜成为她终生难忘的“美味佳肴”。正是这两件事,让她体验到教师可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快乐的种子,这些种子会成为他们一生幸福的源泉。
说实话,这两件事我都记不太清了,只有个隐约的印象,而我记忆中更多的则是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的一些好课,包括很多充满欢笑和收获的生本课堂。不想在我的学生那里,记忆深刻的反倒是这些“边角”上的小事,这也引起了我的不少反思。
如果孩子将来不再继续理工科的深造和工作,我的数学课能给他们留下什么东西?即使他们将来还要再与数学打交道,一位小学老师教的数学也会成为基础的基础,很多小学学习不好甚至没上过小学的孩子,最终也都能在生活或工作中掌握四则运算的。反复思索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价值,或许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能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有点帮助吧?在学生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老师,而一位老师能留给学生的或许真的不多。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留下更多的东西呢?
我又想到了那次领唱和野炊,两次活动就给一个孩子心里种下了快乐的种子,这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却产生了这么好的效果。于是,我有了对教师职业的责任范畴的第二次拓展,我要用那些“边角”的时间让孩子的生命更丰盈,让他们的三观更正,这就是教师的另一重身份,另一种价值: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用自身的修为和作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真情让他们未来的路更笔直中正,未来的生活、工作更有韧性,让他们的人生态度更乐观,更积极。
《道德经》有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告诉我们:车子、陶器、房子,不能只利用其“有”的部分,更要利用其“无”的部分。教育也是如此,很可能在那些不起眼的边角上,甚至我们看不到教育价值的一些行为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机会。
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放下当下的教学,而是说我们的日常教学是育人的一部分,我们“为人师表”,努力做一个优秀的自己,每天都践行自己的理想,也是育人的一部分,我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影响学生。一般来说,我们都更看重学科教学,事实上它只是育人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多做一些使学生生命更丰盈的事,就我所知,周边就有语文教师主动利用特长开发了电影课、书法课,音乐教师开发了舞蹈课……这些由教师主动开发的兴趣类选修课程,不强求学生参加,却拿出真诚和专业的魅力吸引学生,期望能影响学生未来的志趣,期望能给学生的生命留下更多的有色彩的东西,让他们的生命增值,让他们成长中的三观更正,这也是育人的重要一部分。(作者:李云辉,单位:山东省海阳市教学研究室)
《人民教育》杂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日常生活就是我们每天经历的一切,困惑的一切。
法国思想大师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看做是一种剩余物,即它是被那些独特的、高级的、专业化的结构性活动挑选出来用于分析之后所剩下的“鸡零狗碎”。
然而正是这些哲学家们不屑研究的“鸡零狗碎”才真正构成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人们日夜奔波操劳着,为的就是能够保证所需衣、食、住、行的满足,好让这种日常得以持续下去。
身处日常中的普通个人很难去抽象地思考其中的含义,食色性也最终也不过是人的本性使然。
哲学家则相反,他们最终拾捡起那些日常的碎片重新拼接后发现,在人们看似铁板一块的生活里涌着一汪活泉,源源不断并且充满创造性。
他们看到劳动人民有无穷的智慧,尽管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对工人的异化和对人类的异化,他说工人劳动不能使他们更幸福,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越多反而越发受到资本家的压迫。
但现实是,即使身处再恶劣的环境下,那些活生生的人们同样各自营生,各安其位,努力活着又不仅仅满足生存,他们同样追求幸福和圆满。
想想那些叙述劳苦大众的文学作品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浸泡在汗水里的工人们在逼仄的厂房里高唱工人之歌,劳动过后的一杯苦艾酒给予他们快乐;
炎炎烈日下在顿河岸边劳动的老人、妇女们一边割麦子一边嬉闹聊各家的新闻,回家的途中与心上人的偶遇令那些少女感到幸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活着却不囿在其中,他们在那里筑起了意义之塔,让日常在尘俗千虑中腾出一块空白以抵抗现实生活的平庸和琐碎。
这个塔在对于阿城笔下的“棋呆子”王一生来说就是下棋。
作家阿城
王一生是小说《棋王》里的主人公,它是中国当代作家阿城的首部作品。
1984年7月登上《上海文学》后引爆全国,读者们都惊叹于阿城的才华和他“道骨仙风”般地笔触。
《棋王》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背景是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
小说中的“我”同主人公王一生在火车上相识,他们一同去往被下放劳动的农村,后来“我”才知道王一生是个棋迷酷爱下棋,并且还有一个“棋王”的称号,因为跟他下棋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被他镇住。
《棋王》不同于以往描写知青生活的作品,它们花费巨幅诉说清苦、寂寞以及农村劳动生活单调等消极的感情。
作者通过写王一生从一个村子走几十里路来到我所在的村子里探望我,继而和当地的知青朋友一起下棋对弈的情节让我们感受到,即使在乡村这样一个闭塞的空间中,来自城市的青年也并非过着一种苦不堪言的生活,而是重新建构起了自己的生存世界,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都建立起了属于个人的精神空间。
阿城短篇小说《棋王》
小说里有一段关于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十分经典的讨论,以“我”和王一生的对话展开。
王一生来看我时问我过得如何?
我感叹地说:
“钱是不少,粮也多,没错儿,可没油哇。大锅菜吃得胃酸。主要是没什么玩儿的,没书、没电,没电影儿。去哪儿也不容易,老在这个沟儿里转,闷得无聊。”
他看看我,摇一下头说:
“你们这些人哪,没法儿说,想的净是锦上添花。我挺知足,还要什么呢?你呀,你就是叫书害了。你不错,读了不少书,可归到底,解决什么呢?是呀,一个人拼命想活着,最后都神经了,后来好了,活下来了,可接着怎么活呢?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
王一生认为人能吃饱就不错了,可我常烦闷什么呢?
为什么就那么想看看随便什么一本书呢?电影这种东西,灯一亮全醒过来图什么呢?
我隐隐有种欲望在心里,说不清,但我大致觉出是关于活着的什么东西。
《中国知青回忆录》中曾有知青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时说:生活上的苦大家都能藐视它,心灵上的苦可就不容易受了,总想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人人都在寻求出路和快乐。
这种出路和快乐令沉闷平凡的生活变得可以忍受,对于“我”来说就是在劳动之后能有书读,有电影看;对棋呆子王一生来说就是能下棋,即使没有棋,他也能够在脑子里布局一场对弈。
王一生抱怨我净想“锦上添花”,人能吃饱就行,但其实他的棋就如同我的精神食粮书一样不可或缺。
王一生的母亲劝他下棋不能当饭吃,要他用功读书。
但他不可能放弃。下棋给他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供了渠道,甚至他人生全部的信念和原则都来自于棋道:太盛则折,太弱则泻,以柔化之......
阿城在另一部作品《树王》中写知青李立。
他在进村的拖拉机上放了一箱书,木箱极重,那些青年对这只木箱充满敬意,几个人小心地抬起放下,在夜晚小油灯下,众人围在一起像举行神圣的仪式般地打开书箱,昏暗中书籍漫出来,大家就对着油灯亮看。
这种神秘仪式难以重演,甚至在今天看来觉着过分正经而好笑,但当时确是如此。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在消费主义的异化下受到严重威胁,马克思·韦伯认为,现代工具理性的泛滥不仅造成价值理性的失落,更严重的是造成人生命意义的塌陷。
我们被网罗在无边的互联网之中,传播学家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成为现实,但同质化的内容和消费逐渐雕琢出一个个同质化的个人。
科技精进,物质极大地丰富似乎并没有使人感觉比过去更加幸福,反而“丧文化”大行其道。
在疲倦焦虑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建立起意义之塔?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花未眠》中写道: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要活下去。”
一朵花开得鲜艳就给作家活下去的希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那或许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许是置身摇滚乐现场,或许是亲自种下一株植物等待开花......
总之,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在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张力间还需要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来填充。
但是,人们必然要先处于日常生活之中,首先满足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发现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中仍有奇特之处。
所以阿城才说,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
不要轻视“平庸”中包含着朴素的意义。
“平了头每日荷锄,自有真人生在里面”。可生活又太具体太琐碎了,衣食是本,不错,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THE END>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