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8 08:11

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从战争到战争》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它属于哪个时期?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明确读后感主题: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对战争的理解、人性的探讨、对和平的渴望等。
3. 概括作品内容:在作文开头,简要概括《从战争到战争》的主要内容和情节,让读者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 分析作品主题: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如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战争与和平的关系等。
5. 表达个人观点:在分析作品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谈谈对战争、和平、人性等方面的看法。
6.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或人物,进行举例论证,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7. 情感真挚:读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思考。
8.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主体部分分析作品主题,表达个人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9.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

一次失败的伏击战告诉我们什么

越南战争中的美军炮兵阵地

北越人民军在越南战争中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釜底抽薪是我国古代“三十六计”中的一条经典谋略,“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也”。该谋略意指无法打败强大的敌人,就要设法消除其所凭借的力量,这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

军队作战离不开兵员、粮弹和油料等诸多保障。拿破仑曾说,“整个战争艺术的奥秘,就是使你自己成为交通线的主人”。刘伯承元帅论述得更为直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避强击弱、断敌补给、毁敌辎重,历来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途径。然而,越南战争中,北越人民军组织了一次伏击美军运输队的作战行动,想要对美军釜底抽薪,结果却误入美军圈套,惨遭失败。

1966年,北越人民军第272团得到情报:7月9日,美军一支运输队将由安综出发,前往明盛,护运兵力很少。机会难得,北越军决心打一场伏击,第272团全部出动,力求速战速决。

当日11时,美军运输车队缓缓驶进北越军伏击圈。车上的美军士兵斜挎着枪,有的嚼着口香糖,有的在吹口哨,还不时发出肆无忌惮的大笑。散漫悠闲的美军令北越军更加自信,敌人骄横无备,必败无疑。伏击战斗按计划打响,出乎意料的是,遭到伏击的美军运输队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像经过演练一样沉着应战,战斗技能娴熟,相互配合默契,而且兵力越打越多,10分钟后,已经有一个步兵连和两个装甲骑兵连投入战斗。接着,不知从何处飞来显然是经过事先精确测定的炮弹,地面美军还得到战机近距离空中支援。北越军到嘴的“肥肉”,转眼就变成啃不动的“硬骨头”,令其大惑不解。

苦战两个小时后,北越军决定撤出战斗,却猛然发现,周边道路都被美军航空兵和炮兵的火力严密封锁,而且美军迅速空运来3个步兵营在外围完成反包围。北越军无路可退,只好就地死守,战至次日黄昏,幸存北越军才借助雾气掩护,钻密林、绕山沟,侥幸逃出生天。

事实上,这是一场美军有预谋的反伏击战。战前,美军发现越军第272团活动积极,严重威胁己方补给线,于是以运输车队为诱饵,精心策划了代号为“埃尔帕素”的欺骗计划,故意泄露车队行动时间、路线,在沿途5个可能设伏的地点部署兵力、火力,设下圈套。越军歼敌心切,贸然出动落入陷阱,损失惨重。

自孙子提出“兵者诡道”的思想以来,2500多年来,战场上充满诡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纷繁复杂。列宁说,“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对抗双方都追求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因而都会人为制造许多假象,示形动敌、蒙蔽对手。真实的企图与暴露的行动往往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弱军对抗强敌,应汲取类似北越军此次伏击失败的教训,既要千方百计避免不利态势下的决战,也要敢于和善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釜底抽薪、避实击虚,是以弱胜强的破敌之道,但首先要通过可靠的情报、周密的侦察和严谨的分析,准确判断敌人的企图和强弱,否则就成了一厢情愿,有可能设伏反中伏,主动变被动,落入敌人精心布下的圈套。

用战争赢取和平——读《战争和人》有感

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晨读时间,粗略看完了作家王火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战争和人》。该系列分为《月落乌嘀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三个单行本,多达五十六万余字。

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更何况我写的是那个令人压抑痛苦的一去不复返的时代,进入创作时,许多悲惨故事使我时分激动、沉重。心理反过来又影响了生理。”我在看书时,也深深的被书中描述的那个年代的悲惨所震撼,为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而忧伤,为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而愤慨,也为共产党人始终奔腾向前的精神所感染。

该书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起始,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闭幕,推翻国共重庆“双十协定”结束。以国民党中央司法部行政秘书长、中央惩治委员会秘书长童霜威全家的政治、生活、思想、信仰转变历程为轴线,徐徐展开描写了日寇侵略,抗战八年的社会百态。

主人公童霜威是留学日本归来的法学专家,国民党高官,在南京潇湘路建有公馆,生活优越,为人正派,爱国,思想左倾,因前妻柳苇加入共产党,后被逮捕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对共产党抱有成见。日本侵华后,南京遭受空袭,国民党中央党部搬迁至重庆,童霜威虽有才学但因是中间派,无背景靠山,遭受排挤,党部搬迁时无官无职。只能靠着当时办案时徇私的富翁县长江怀南,逃离至江苏南陵县。随着南京的沦陷,童霜威携妻子、儿子、女佣一家四口,开始走上颠沛流离流亡之路,先至武汉,看到国民虽抗日情绪高涨,但政府乱序无章,一心想谋求职位,却终不得志。然后从武汉到香港,期待等战争结束后再回南京,火车途径广州时遭受日军飞机轰炸,女佣金娣身亡。

寓居香港虽暂无日寇炮火,但童霜威缺少了生活来源,妻子方丽清忍受不了孤寂的生活,独自回到上海娘家。自己交友中又遭遇军统和日本间谍的笼络利诱和威胁。在1939年,逃离香港回到沦陷地魔都上海,然而,日本特务机关、伪政府和以妻子为代表的上海方家并没有放过童霜威,再次威逼要求其出任职务,童霜威在儿子童家霆和柳忠华的鼓励帮助下,装病辗转周折逃离上海,冲过封锁线,千辛万难至重庆。

千里奔袭重庆的经历和来到抗战大后方重庆的见闻,让童霜威再次认识到国民政府的腐败,上层的法西斯统治、特务横行、手段肆无忌惮,高官的灯红酒绿生活,军官的腐败贪污,谎报军情,官商勾结大肆倒卖,贫苦百姓饿殍遍野。让童霜威逐渐对国民党政府丧失信心,在身边友人的影响和引导下,走上了呼吁和平、民主建国之路。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人人向往的。但如果战争来临,因为残酷而拒绝战争,那么亡国奴背景下的和平更是可悲、可怕的。日寇攻陷南京,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沦陷区的扩大,抗战胜利的无望,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政府提出了“和平建国之路”,企图以和谈解决战争,但和平不能靠祈求和恩赐,不能不加选择地从敌人手中去接受诓人的和平。幸好,普普通通的中华儿女,诸多的劳苦大众是不愿接受亡国的和平之路,用自己的方式奋起抗战。如庄嫂、尹二、刘三保等普通民众;如童军威、吕大鹏等热血爱国军人;更有下江学院的章老师、施永桂等信仰共产主义的先驱,宁愿献出生命,也要抗击侵略,明知此去阴阳两隔,但无怨无悔,义无反顾。

战争是带来残酷、流血、死亡的怪物,它是人类最大的痛苦。但一旦不幸发生了战争,用正义的战争去消灭非正义的战争,换来和平是必经之路,共产党人深知这点。但许多事实说明:有人在战争中用消极出世的态度去逃避战争的残酷,显然“此路不通”。书中的欧阳素心是个悲剧人物,和童家霆两人情深意笃,郎才女貌,但因具有母亲日本人的血统和对战争、和平的认识偏差,结果被强行加入军统,最后精神错乱,疯癫身亡。

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迎来抗日胜利。沦陷区的汉奸、伪政府头目又摇身一变成了地下工作者,甚至地下工作者证明在军统明码标价,如此的颠倒黑白,已为国民党政府的最后垮台埋下伏笔。抗战胜利之时,已是内战危机之时,虽然大家对战争已经厌倦之极,但为了长久的和平,给民众一个长期的清明的政府,战争已经无法避免,战争已经来临。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