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08: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师扶贫工作心得体会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教师扶贫工作的心得体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完整:作文应具备完整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扶贫工作的背景和意义;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所思、所感、所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感悟。
3.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亮点和特色,如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需求、关爱贫困家庭等,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4. 实事求是:在描述扶贫工作过程时,要实事求是,避免夸大其词或贬低他人。同时,要真实反映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5. 情感真挚:作文要表达出对扶贫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关爱之情。通过真挚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6. 语言生动: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作文更具可读性。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7.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和看法,如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教育扶贫的作用等。
8. 结合实际:结合自身在扶贫工作中的实际经历,举例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殷殷厚望。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在今年教师节到来之际,代表党中央,向他们和全国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充分肯定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怎样成为好老师?让我们重温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共同感念师恩,感悟总书记尊师重教的情怀。
【“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2016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回到自己度过了小学和初中岁月的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在当天的考察中,面对每一位老教师,总书记都笑着伸出双手,紧紧握住老师的手。
“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习近平总书记说。
在总书记同师生座谈时,八一学校校长首先发言,欢迎首长回到母校。“到这儿就没有首长了,都是学生。”习近平总书记一句话,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正如八一学校退休老教师徐顺意所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尊师重教。”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同母校老教师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走进校园、致信问候、会见交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各种方式,向全国千万教师发出节日问候和祝福,身体力行弘扬尊师重教美德,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8年教师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2020年教师节前夕,在节日祝贺中进一步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202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看望正在研讨备课的老师们,提出深切期许:“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
今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作用思考深远,既是基于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也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价值理念。总书记一次次慰问、一句句嘱托,深刻揭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现代化国家建设、对民族复兴伟业的极端重要性。
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教师办公室同教师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立志成为大先生”,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中青年教师提出这样的期冀。
年过九旬的中国新闻史学专家方汉奇、耄耋之年的哲学家张立文……当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前的广场上,名家云集。
老教授、老专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高兴,希望中青年教师向他们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何为大先生?随后同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总书记提出要求——
“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门前广场上,同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为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颁授奖章,称赞她“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同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促膝交谈,赞扬他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嘱咐“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吝惜对大先生的赞誉和关怀,引导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2019年4月15日,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习近平总书记得知一位乡村教师从这所小学毕业,大学毕业后又回到这里,已任教17个年头,动情地说:“我就希望看到有这样扎根这里的一批乡村教师,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家乡培养这些优秀的后代。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
第二天,总书记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针对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提出要求:“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教育,要保持教师队伍稳定,乡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注教师的待遇保障问题。无论是社会氛围、物质保障,还是精神激励、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体系的构建正是落实尊师重教理念的体现。
“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总书记这一论述,充分考虑到教师在物质生活、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不同层面的需求。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从“国培计划”到“名师工程”,从师范院校到综合性大学,从加强专业教育到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观照现实问题,着眼教育发展需要,始终关心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
面向未来,总书记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指明努力方向——
“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记者杨湛菲、施雨岑)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伟平 实习生 吴金锴
“简直不敢想,现在山里的教学设施和城里差不多……”
10月30日一大早,云阳县江口镇千丘小学教师陈波在“朋友圈”发了一段10秒钟的视频。视频中,40多名学生通过智能化教学“一体机”,聚精会神地回看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
云阳县江口镇千丘小学,教师陈波利用教学“一体机”正在给孩子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视频下方点赞不断,其中就有10多年前陈波教过的学生“火炉女孩”刘兴敏。看到她的留言,陈波很感慨。
从青涩小伙到骨干教师,陈波扎根大山深耕教育事业已有17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他见证了云阳县近20年乡村教育的变迁:从刘兴敏提着火炉上学到义务教育有保障,再到“上好学”的蝶变。
为了安心听课,
孩子们提着火炉上学
2007年,17岁的陈波通过公招考试,分配到云阳县农坝镇云峰村小担任教师。
当时,农坝镇是云阳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其中云峰村小又是农坝小学最远的一个高山教学点。大山阻隔,山里的教学条件十分落后。
村小共有3个年级,20多名学生,大家“蜗居”在一间狭小的教室里,共用几张破旧的条桌。由于坐落在1500米的高山上,每年到了11月山上就会飘雪。严寒笼罩下,孩子们安心听课,就成了一种“奢望”。
“特别是到了寒冬,气温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由于教室没有保暖设施,冷空气直接往衣服里钻,冷得人直哆嗦。”刘兴敏说。后来,大人们用废弃的油漆桶制作小火炉,里面放几块烧红的木炭,孩子们提着火炉去上学。到了学校,再将火炉放到课桌下,身体暖和了,就能安心听课了。
担心炭火熄灭,上课期间,他们要时不时钻到课桌下,掏一掏木炭;课间休息时,男同学还要将火炉在空中使劲抡几圈。
“别看动作简单,要是抡不好,还会被炭火烧到衣服。我那时胆子小,只好靠在墙根,摇一摇火炉里的炭。”刘兴敏回忆道,“2009年,重庆日报记者拍下我穿凉鞋提火炉上学的照片,发到网上,引起全国网友的关心。后来他们便亲切地叫我‘火炉女孩’。”
2009年12月11日,刘兴敏(右二)和同学提着火炉、踏着泥泞路,走向村小。(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崔力 摄
2011年,在爱心人士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云峰村小进行了修缮,并配备了烤火炉。至此,山里娃提着火炉上学成为了历史。
送教上门,
让每一位孩子都接受教育
2015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山上的村民集中搬到了山下,云峰村小撤并到了农坝小学。
那时,很多村小也陆续开始撤并。搬下来的村民为了生计,都选择外出务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在家照顾。“最大的变化是,哪怕再穷再困难,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当时都很少有适龄儿童没有接受教育的,即便是一些特殊儿童。”陈波说。
特殊儿童黄慧(化名)就是受益者之一。
家住江口镇千丘社区的黄慧,从小患有先天性脑瘫,导致双腿和手指变形,无法独立行走和抓握东西,只能坐在特制的轮椅里。父母为了给黄慧看病,选择外出打工挣钱,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在奶奶李天碧肩上。
“吃和穿都不是问题,就是担心孙女的教育。”李天碧说,黄慧父母读书少,也不认识几个字,看到其他同龄孩子都在上学了,自己也很着急。但黄慧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她出门上学。
李天碧一筹莫展时,2018年,千丘小学教师蒋代久带着各种各样的教具来到了黄慧家。
“当时黄慧见家里有陌生人,便躲在了墙角,不敢抬头。后来,熟悉了大半天才不再害怕。”回忆起第一次送教上门的经历,蒋代久记得清清楚楚。
蒋代久经过和李天碧沟通,又为黄慧量身定制了特殊的教案。第一节课是康复训练,第二节课是数数,第三节课是讲故事。
“她的记忆特别好,只要教一遍,基本都能认识。”蒋代久说,“从那以后,我就坚持每周送教上门两次。家访次数多了,黄慧也变得乐观开朗了很多,还会主动与人沟通交流。”
如今,得益于送教上门、控辍保学、教育资助等政策的延续不变,当地的适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温度的教育,做到了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建立“学区制”,
山里娃在家门口上好学
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乡村教育更是迎来质的飞跃。
这一时期,为了保证农村孩子享受好的教学条件,不少乡村学校补齐了硬件上的短板。比如,水泥地变成了防滑塑胶操场,“班班通”升级为智能化教学“一体机”,多功能教室增添了钢琴等。
“要说变化,我的感受是,城乡教育更优质均衡,这就要提到‘学区制’。”陈波解释,这几年,随着家长们对教学质量的重视,不少孩子都进城上好的学校,一些乡村学校出现了“学生荒”,千丘小学便是其中之一。
“高峰时我们学校有700多名学生,现在仅有201人。”千丘小学校长康凯说。
如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1年,云阳借鉴集团化办学经验提出了“学区制”,即在一定辖区内,多所学校组成一个学区,其中教学资源条件最好的学校为学区长,通过定期派遣骨干教师定岗交流等形式,实现教师、课程、设施设备的资源共享。
按照这一设想,江口、盛堡、千丘等多所学校组成“学区”,建立了教育合作结对帮扶机制,定期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
37岁的张燕是千丘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已有15年教龄。去年5月,她被学校派到江口小学跟岗学习半年。“去优秀的学校跟岗学习,比听一些教育讲座来得更快,效率更高。如重点章节怎么处理,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我们学习后,在教学中优先使用。”培训归来,张燕与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分享学习心得,还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江口小学是我们的学区校,我们统一课程建构、制度建设、评价考核等,他们也会定期派遣骨干教师到千丘带教。同时,千丘的教师也定期到江口跟训学习。”康凯说。
在“学区制”的助力下,去年,千丘小学获得了云阳县2022-2023年度“教育教学”一等奖荣誉,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