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10: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梁祝》音乐赏析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作文的核心主题是《梁祝》音乐赏析,强调音乐作品本身及其情感表达。
2.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梁祝》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以及作者。 - "主体":详细分析音乐作品,包括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方面。 - "结尾":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对《梁祝》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3. "内容丰富": - "音乐分析":不仅要描述音乐元素,还要结合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 "情感表达":探讨《梁祝》音乐如何传达爱情、悲伤、希望等情感。 - "文化内涵":分析《梁祝》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4. "语言表达": - "准确规范":使用音乐术语和描述要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富有感情":表达自己对《梁祝》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人色彩。
5. "引用资料": - 在分析《梁祝》音乐时,可以引用相关文献、评论或专家观点,以增强说服力。
为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解锁“全民阅读”,上海音乐出版社在4月15日至21日举办“乐·读周”活动。4月15日晚,“漫游俄罗斯——从柴科夫斯基到肖斯塔科维奇”率先在上海城市剧院举行。在接下去的几天里,“蝶之恋——听何占豪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惠民讲座还将继续举行。春天里,一起在魔都邂逅音乐与书香!
(以下讲座均免费对市民开放)
蝶之恋
——听何占豪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何占豪、陈钢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共同创作的作品,创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在上海兰心大剧院首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梁祝”以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部分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是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全曲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较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4月20日上午9点45分,“梁祝”作曲者之一何占豪与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王勇将在杨浦区图书馆聊聊“梁祝”的那些事儿,现场还将有青年小提琴家王禹哲演奏作品的相关主题。本次活动由杨浦区图书馆、上海音乐出版社、何占豪工作室及《音乐爱好者》杂志合作举办,纪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
时间:2019年4月20日 9:45
地点:杨浦区图书馆2楼报告厅(长海路366号)
主讲人:何占豪、王勇、王禹哲
缤纷韵律伴孕期
——《孕期40周音乐伴侣》图书分享会
胎教是在妊娠期间给孕妇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孕育环境,促使胎儿正常发育和优生,以提高人口先天素质的方法。孕妇的心理状态可影响胎儿的健康,因此需要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欢悦的心情、乐观的情绪、文化的熏陶,以利胎儿生长、发育。
4月20日19时,上海市音乐学科特级教师、《孕期40周音乐伴侣》作者邰方将在新天地三联书店举行“缤纷韵律伴孕期”——《孕期40周音乐伴侣》图书分享会,与准妈妈们分享胎教心得,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在温馨和快乐的氛围中,让参与者领悟胎教真谛,轻松培养快乐健康、自信阳光的“聪明宝贝”。
《孕期40周音乐伴侣》为身处不同孕期的孕妇提供大量适合聆听的胎教音乐,并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指导,帮助孕妇轻松而愉快地度过整个孕期,提供能够促进胎儿在母体中健康生长发育的有效途径。
时间:2019年4月20日 19:00
地点:上海三联书店READWAY(淮海中路333号新天地瑞安广场4楼)
主讲人:邰方
浪漫四季 聆听肖邦
——首届上海长宁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开幕式
浪漫主义音乐巨匠肖邦是波兰籍作曲家和钢琴家,素有“钢琴诗人”之称,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
2019年是肖邦逝世170周年,2020年是其诞辰210周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将策划出版多种图书并组织举办系列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钢琴家。拉开系列活动序幕的便是本社作为协办单位参与的“浪漫四季·聆听肖邦”——首届上海长宁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暨“未来的肖邦”选拔赛。音乐节开幕式将于4月21日举行,欢迎您的到来!
时间:2019年4月21日 14:00
地点:上海中山公园大草坪(肖邦雕像前)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图片:上海音乐出版社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李翰祥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感
李兴亮
李翰祥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老片,黄梅调,歌好听,故事很美,演员长得很好看。一句话,值得看。
但我要说,如果你只看这些东西,还不如不看。
个人在乎的是,看了这片子,我们要反思一下自己,遇事是不是要多一点生活智慧。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说过,“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心中之物”。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认知框架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想得多宽和多远。
个人以为,《梁祝》虽是一部情感好戏,但因主人公过于缺少感情之外的训练,剧中人从“变通”的角度来看,实在都很傻。
在梁祝里,祝父的头脑基本只能走直线,理解力很差,在祝父看来,祝英台简直是逆反得很,可以说主要是这个人断送了祝英台的幸福。他根本不理解女儿,遇到问题也缺乏变通,一根筋认定“马家有势又有财”,实在笨,而且还有些市侩(虽然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祝英台的母亲自然是怎么都行的那类人,缺乏决断力,推动不了生活情节的发展。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梁祝二人自己。首先是梁山伯这个人,实在被“前理解”遮蔽得厉害。因为已经认定祝英台男性,故总以“男同学”这一知识框架去和眼前的女同学打交道,根本无法回到“事实本身”,对祝英台表现出的任何女性症候,可谓钝感十足。十八相送一场,面对祝英台苦不堪言的种种暗示,梁山伯总是以“荒唐”来解释其言说的不合理。即便观众为这“呆头鹅”“笨牛”着急,又有什么办法呢?随他去。
梁祝所读的书,很可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古代有“书呆子”,在今天也有读书犯傻的人,梁祝这对“杭城书生”的缺乏危机应对能力,实在也不值得奇怪。
在李翰祥版“梁祝”里,主演乐蒂应算最为出彩。或许也因为比较起来,她还算最有智慧的一个人。至少在剧中故事里,她的智慧和反抗,让人印象深刻和同情。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命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是什么人就什么命。纵然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局中人难免不受到“礼教”的束缚,但是梁祝二人世俗生活的本领,实在不够高啊。
比如“订婚于马文才”这类事儿,在其他故事里或许没有什么吓人的,至少不至于一点办法也没有——想一想《西厢记》的崔莺莺多会想办法就知道了,那个既被动又主动,令多少人为之向往。但梁祝二人就觉得有马家这道婚约,对他们的感情来说就是越不过的高墙。
于是山伯气病,吐血,“年纪轻轻就说这种话”,于是哭坟,于是化蝶。
我想,于是的于是最好是大多数人都应该明白,这凄美的故事只是个传说。俺也不是要苛求古人,就是叫你不要信得太老实。
在日常生活中,感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书生之所以无用,就在于他们往往只知道感情而不懂得使用谋略考虑政治经济等“硬的一手”。“情到深处人孤独”,一旦爱得深,很多人就脑瓜短路,完全成傻子,动不动寻死觅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书生都那么傻。《西厢记》的张生就不同,先是多情,继而就开始思考理想爱情如何得以实现的问题。张生善于利用强盗制造的危机和寻求红娘、白马将军等人的帮助,故事起承转合,终有“大团圆”结局。
生活智慧缺乏的人,如能将《梁祝》和《西厢记》都看一看,比较一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今日社会里,也有很多“脆弱的人”,稍不注意就鹰击长空,要么就鱼翔浅底,把年纪轻轻的生命,以缺乏生活智慧的方式轻易抛弃。又或动不动就祈求苍天显灵,或埋怨生活总是给出绝路。这些人的思维,大致属于梁祝二人的“外界压迫归因型”思维。
这或可以理解为缺乏生活的智慧。
如果单纯是为了催泪而看影视作品,不妨看看一些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作品。但如果希望在情感满足和智慧收益方面有双重收获,那最好看看作品主人公是不是还好好地活着。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故事的主人公一般都不会白白地死掉。有道是“天无绝人之路”,如果不是导演故意制造苦情戏给人看,那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多半只能理解为艺术家也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这样的作品可以“审美”,却无法“审智”。有人或许说生活本身不是喜剧,但那些善于把剧中人“通通搞死”的编导们,你又怎么能肯定生活就是一出悲剧呢?
说到底,悲喜剧都不过是一种艺术选择,是若干言说方式的一种言说而已。在文艺接受史上,一些关涉权谋和侦探艺术的文艺作品(如电视剧《雍正王朝》和“福尔摩斯”小说系列)之所以受到人们喜欢,跟作品中“智慧”含量极高很有关系。这类作品不会让人脑残还能“长知识”,何乐而不为?但遗憾的是,很多文艺作品,甚至包括《三国演义》这类“智慧小说”,也不知不觉走向情感主线。当《三国演义》的后半部诸葛亮老泪纵横强调托孤之重时,那个曾经聪明的诸葛亮,智慧却被僵化的思维禁锢得打不开转身。
心好并不意味着行动笨拙,感情深也并非要生死相许。可惜很多作者和读者,对于这一点,到现在都还不是很明白。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