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小黄和小蓝 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8 10:41

写作《小黄和小蓝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小黄和小蓝》读后感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故事背景":首先,要了解《小黄和小蓝》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故事发生的地点等。
2. "主题分析":明确故事的主题,例如友谊、成长、包容等,以便在作文中有所侧重。
3. "人物形象":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如小黄和小蓝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
4. "情节分析":梳理故事情节,关注情节的发展、转折和结局,以及这些情节如何体现了主题。
5.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运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6. "观点明确":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避免空泛的议论。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1. "开头":可以用引人入胜的开头,如描述故事中的一段情节,引起读者的兴趣。
2. "正文": - "分析主题":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阐述故事所传达的主题。 - "人物评价":对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如小黄和小蓝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等。 - "情节解读":分析故事情节,解释其如何体现主题。
3. "结尾": - "总结观点":简要总结文章观点,强调故事

《小蓝和小黄》:感受色彩魅力,学会交友

儿童最开始接触这个世界,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颜色,白色的墙壁,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树叶…明度越高,、饱和度越大的色彩,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尔纳的实验证明: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大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这也导致了许多儿童在开始学画画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一些色彩表现比较强烈的颜色来进行绘画。而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个绘本,不近色彩丰富,可以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还会带领儿童了解关于颜色的魔术,这个绘本就是《小蓝和小黄》。

在色彩的世界里,居住着很多的颜色,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小蓝和小黄,小蓝一家都是蓝色的,小黄一家都是黄色的,他们都有很多的好朋友,比如红、黑、棕、黄、紫……

一天小蓝去找小黄,这里找没找到,再去那里找还是没找到,最后终于在拐弯角上找到了小黄。他们高高兴兴地抱在了一起,这个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绿色,他们玩啊玩,终于玩累了,要回家了,可是到了小蓝家,蓝爸爸和蓝妈妈说他不是小蓝,因为它是绿色的,到了小黄家,黄爸爸和黄妈妈也说他不是小黄,因为它是绿色的。小蓝和小黄听了非常的伤心,他们哭啊哭,流出了蓝眼泪、黄眼泪,一直哭到全都变成了眼泪,最后他们把自己收拢到一起,又变回了原来的小蓝和小黄,蓝爸爸和蓝妈妈见到他们的小蓝,开心极了,又是抱又是亲,然后看到旁边的小黄也把小黄抱了起来,这个时候她们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原来黄色加蓝色就是绿色,那刚才的小绿其实就是小蓝和小黄在一起,于是他们就到小黄家来报告这个好消息,大家高兴的互相拥抱在了一起。

这本绘本的作者是李欧•李奥尼,这部《小蓝和小黄》是他的第一部绘本,他被誉为儿童文学界的预言大师,擅长用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来表达出伟大的人生智慧,是一位当代颇为重要的图画书大师。

这部绘本适合3到8岁的儿童进行阅读,虽然这本绘本是用简单抽象的图形来制作的,却不动声色的赋予了绘本丰富的内涵。这部绘本首先通过简单的色彩表达,表现出了色彩,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色彩可以相互叠加,告诉了儿童蓝色和黄色在一起就是绿色,而且绘本还告诉儿童们,除了蓝色和黄色,还有其他许多颜色的朋友,这也会启发儿童,可以尝试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叠加在一起,说不定会产生其他不一样的颜色,会让儿童们发现关于色彩的魔术。

同时,这部绘本不仅仅传达了关于色彩的艺术,还通过小蓝和小黄两个人的友谊,一开始如胶似漆,到后来伤心,分开告诉了儿童,什么是最纯粹的友谊,如何在友谊中重新发现自我和实现自我。

所以对于儿童的社交,家长们也需要十分的注意。儿童生活的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父母为主导的成人世界,另一个则是同伴的世界。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发展中起着父母等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对于儿童来说,一起玩就算是好朋友,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朋友,而且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要进行交往。

同伴交往对儿童来说有以下几个好处:一可以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处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儿童逐渐会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这个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可以满足儿童的一些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表明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儿童来说也是这样,生理需要以及安全需要会从家庭中得来,而且他的需要或多或少都会从同伴交往中得来,不要觉得儿童不需要尊重,其实他们有时候也会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个时候家长们不要因为他们小就不听取,这时候不论对错都要细心的听取,如果出现错误的地方,家长可以跟儿童进行沟通。三是可以促进儿童了解社会和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与他人交往可以说是现在年轻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倘若在儿童期能够有这样一个意识,那么在上学后,乃至以后迈入社会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也可以早早的明白什么是竞争和合作,如何融入到个人和群体中等等。四是与同伴交往,可以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格,在与其他同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摩擦,承担责任,谦让住人等品格也会在此时形成,这个时候家长的教育就至关重要,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除了这些遵守规则,完成任务,团结协作等等以后社会生活主要内容也会让儿童提早体验,这也是将来学习生活,工作等等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小蓝和小黄》这部绘本一开始通过简单的色彩融合,让儿童了解到色彩的魔力,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也可以提高儿童的动手协作能力,让儿童能够通过色彩来了解这个世界,然后也通过一开始小蓝和小黄融合在一起,变成绿色,到后来的分开,会让儿童了解同伴的重要性以及在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儿童学会如何正确的交往,让儿童能够明白即使感情再好,也不可能永远的如胶似漆,也能够让儿童及早的了解到社会生活的一些技能,为将来的学习以及踏入社会做准备。《小蓝和小黄》是一部十分好的教育启蒙书籍,家长们可以为孩子们准备起来啦。

西安小学教师常媛媛:《小蓝和小黄》绘本解读

常媛媛

常媛媛,冯爱虎工作坊成员,陕西省教学新秀。西安小学青年语文教师,兼任三年级二班班主任。曾执教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项目”国家级示范课,曾荣获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教学设计二等奖。

最近在读何捷老师的《绘本的魔力》,书上说“绘本是依靠文字语言和视觉图片的相互关系来共同起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作用的图书类型,绘本书中的图片作为书的内容在每一页中都出现,并对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起到不可缺少的工具性作用。”这一席话为绘本书中的图画正名,充分肯定了图画在绘本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此外,还有著名儿童作家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对绘本下过定义:绘本不单单是“文+图”,而应该是“文X图”。可见图画在绘本中占据着最为核心的地位,绘本中的图画作用大于文字,不再是文字的附庸,既不是对文字的补充说明,也不是美化装饰。从封面到环衬、扉页、正文、封底,图画与文字的搭配关系都要符合“美”或“艺术”的要求。

因此,我认为读好绘本需要要充分结合绘本的图片与文字,正视图片在绘本中提供的大量线索信息,不应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少量文字上。

绘本《小蓝和小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每页的文字基本上都不超过20个字。而图画与文字相比,其中包含的信息体量更大,我们除了在文字的帮助下进行解读外,还可以用欣赏艺术品的眼光,来多角度地品味这个故事。

首先拿到这本书,我们会本能地在文字的引领下,以一种原生态的方式来翻看整本书。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小蓝和小黄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常常在一起玩。有一天,小蓝偷偷溜出家,遇到了小黄。在它们紧紧拥抱彼此之后,它们的色彩结合,变成了小绿。可是回到家,爸爸妈妈却认不出它们了,于是它们哭啊哭啊,蓝色和黄色变成了眼泪,又收拢在一起。小蓝和小黄这才回归了家庭,与家人团聚。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主线情节简单易懂,但同时意象非常丰富的绘本故事。

当故事面向的是学龄前儿童时,我们可以将《小蓝和小黄》作为生活文学类绘本来读,故事情节贴近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等日常生活,在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遵守约定、外出活动要告知家长,得到家长允许后再行动等等。绘本的画面简单,只有涂抹的色块,因此能够让低龄儿童关注到故事情节,达到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

在小学低学段学生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可以只将主线故事作为背景。低学段学生虽然阅读能力稍弱,但是这本书故事简单易懂,绝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读明白这本书要讲的故事。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重心放到情感教育和艺术欣赏这两个方面。

通过和学生交流分享,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还可以做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练习。薄薄的一本书,却可以玩出许多有趣的活动。

而当学生读到小蓝和小黄变成了小绿,不能回家的情节,肯定会跟着一起焦急,这里除了正确引导学生的焦虑情绪之外,还可将此作为学习的契机,思考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会怎么证明自己。在学生七嘴八舌想办法的过程中,开拓了思维,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还能更深入地走进故事,走入情境。而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要提到作者在环衬和扉页中重点点题的关键——蓝色和黄色融合后会调和成绿色。

说到这本书的艺术性,不得不说,作者李奥尼不仅匠心独运,还是一位对美很敏感的艺术家。李奥尼是一位从荷兰走出来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当代颇为重要的图画书大师。他用简单的基础色为主角,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刺激着小读者的视觉,培养着美感和混色知识。

在中年级的绘本阅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目光要更有深度,利用绘本可以进行写作练习。如仿写、续写、故事改编等,从“图画书”向“写作书”进化。高年段学生一样可以读,高年段学生在读绘本时,可以探索故事中的哲学思辨。例如小蓝和小黄因为变成了小绿,爸爸妈妈就不认识了。那么对于小蓝和小黄来说,何为“本我”呢?颜色变了,可记忆、情感都没有变化,“我”还是“我”吗?爸爸妈妈认定小蓝和小黄的标准是什么?合理吗?作为我们自己,变换发型、化妆、改变穿衣服的风格之后,还是原来的自己吗?经过多年的读书学习之后,见识增长、想法变化之后,还是原来的自己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义自己。学生可以就“无论长相、性别、衣着打扮等等,能不能改变一个人”或者“当我改变想法时,我还是原来的我吗”这样的话题进行辩论,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因外在的穿着打扮、长相缺陷等用偏见定义一个人。

一本优秀的绘本,解读的方向不同,获得的收获也不同。我想,有时候读书不必贪多,把一本书吃透,变换着“调味料”来吃它,也会有丰富的收获。一本优秀的绘本,应该是适合全年龄段的,不同年龄的人都能从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