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12: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仁医胡佩兰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了解胡佩兰的生平事迹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胡佩兰的生平事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她的成长背景、医学成就、仁心仁术等方面。这样有助于在作文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
2. 确定作文主题 根据胡佩兰的生平事迹,确定作文的主题。例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胡佩兰的医术与仁心 - 胡佩兰的敬业精神 - 胡佩兰对医学事业的贡献 - 胡佩兰对人生的感悟
3. 明确写作结构 在写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 - 引言:简要介绍胡佩兰的生平事迹,引出主题。 - 主体:从不同角度阐述胡佩兰的仁医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胡佩兰的仁医精神,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4.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在作文中,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5. 结合自身实际 在阐述胡佩兰的仁医精神时,要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这种
胡佩兰(资料图)。
4月15日,本报官微以《中国最具正能量省份:河南!好人最多的省份:河南!特别提到大驻马的一个人!》为题报道了胡佩兰。《人民日报》官微也为天南地北不断“感动中国”的河南好人点赞,其中提到了大驻马的一位老人,大爱仁医——胡佩兰。
“她的病人在等她”
胡佩兰是驻马店市汝南县人,是一名医生,退休前在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工作。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据郑州文明网记载,胡佩兰学医行医70年,接生过的新生儿有6万多名,看过的患者不计其数。她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
退休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却不愿意闲着。“活着总得对人有点儿用处。”胡佩兰说。
正是在“有用”思想的激励下,她创办了“胡佩兰妇科专科医院”——郑州最早的民营医院之一,用自己的专长奉献社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满头银丝、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的胡佩兰,每天都要接待病人。
家人回忆,胡佩兰老人在89岁高龄时,还坚持在临床一线做手术。“没日没夜,拼命工作”是家人对胡佩兰的印象。她的大儿子: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微博里称,母亲可能是中国年龄最大的坐诊医生了。
2012年,胡佩兰96岁,在郑州市一家社区医院做妇科大夫。虽然出门只能坐着轮椅,但她说,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她的病人在等她。
确实,在她那间不到15 平方米的诊室里,几乎每个出诊日的上午,病人都会把这里挤得只剩下一条过道。
“多活一天,就干一天。只要还能看病,我就要上班。”对胡佩兰来说,工作是她长寿的秘诀之一。她必须每天8 时30 分准时出现在医院,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破坏的“ 铁律”。
直到一个雪夜她在走下医院台阶时,摔断了三根肋骨,才被迫休息了几个月。
胡佩兰的病人不少是慕名前来找她看病的,有的是一家几代人,有的是同一个社区或村子里的居民。胡大夫换医院了,很多病人打听出来新地址,再去找她看病。
胡佩兰从来都是为患者着想,开药便宜有效。有的家境贫困的患者付不起医疗费,她还要帮忙垫付。
捐建“希望书屋”
胡佩兰生活节俭, 却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2000年,她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两次打电话强烈要求参加。2001年4月,她终于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从此开始为公益事业奔波。
从2005年开始,她先后捐出了7万多元的退休金和坐诊收入。那时,胡佩兰每月都会从1200元退休金中拿出800元单独存着,积攒到一定数额后捐出,并计划到百岁时捐够10万元。生前老人已经捐赠了7万元。
2014年1月24日,胡佩兰老人遗体告别仪式上,她的大儿子胡大一代表家属承诺,要完成老人的遗愿。
1月27日,胡佩兰老人的儿子李宁一、胡心一、李建一等人来到郑州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表老人向希望工程捐赠3万元。这笔捐款将用来新建12个以胡佩兰名字命名的“希望书屋。”
胡佩兰是“真英雄”
2014年1月21日晚上,胡佩兰老人休息前,跟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依然是她的病人。1月22日清晨5时30分,“中国最年老的出诊医生”胡佩兰走了,享年98岁。她用简单平凡的一生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
胡佩兰的感人故事被省会媒体报道后,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在内的100多家网站竞相转载,一时引发全国网友热议,在微博上也掀起了转发热潮,网友写诗赞美胡佩兰是“真英雄”。
2014年2月10日,胡佩兰当选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彤给出的推荐理由是: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胡医生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更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
2016年7月2日晚,以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胡佩兰生前事迹为题材的高清数字电影《仁医胡佩兰》在革命老区河南新县首映,随后在全国上映。
“医生是一个有博爱精神的职业,应该感情投入的职业,应该是有医德的职业。不应该光看着钱。”胡佩兰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说的一番话,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令人回味。
做胡佩兰一样的人
□栗晨曦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给胡佩兰的颁奖词。
“人活着,就要留下脚印,要经得起检验。我老了,更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守好这个阵地,多为群众看病。”这是她在河南电视台2013“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道出的心声。
在胡佩兰的眼中没有病人的身份及其贫富,只有病情。她说“当医生的第一堂课是医德课”;“医生最开心的事是看着一个个病人带着痛苦而来,经治疗愉快而去。当医生不能想发财”。胡佩兰的一生,是心系患者的一生。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仁心大医的深刻内涵。
她退休后在社区服务中心坐诊27年,即使在腰椎间盘突出病情严重时,仍坚持坐小推椅每周出诊6天,从未间断。行医70年来,她看病坚持在有效的前提下尽量开便宜药,药方很少超过100元,努力为病人解决身心的难题。她生活节俭,但经常拿出微薄的收入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为病人看病,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她心怀大爱,崇仁厚德,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履行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谱写了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
作为医生胡佩兰的医德不仅值得当代医生好好学习,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要学习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心系群众、济世救人的大医情怀,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凝聚正能量,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传递正能量。我们要做像侯佩兰一样的好人,为家乡争光,树立和维护驻马店形象。到那时,我们走到哪儿都能自豪地说我是驻马店人。(驻马店网)
□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曼英 郑晶晶 通讯员 崔毅 周绮书 袁嘉欣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仁医胡佩兰老人的颁奖词。
很多人并不知道,胡佩兰就是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的母亲。“我兄弟四个,两个随母亲姓胡,两个随父亲姓李。我从医受母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贯穿我一生的。”前日,胡大一在江城分享了自己对“什么是医生”“如何做好医生”“如何平衡好医患关系”的看法。
胡大一教授在武昌医院讲课
母亲对工作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记者:您1岁到9岁都在武汉度过,一晃六十余载,如今回武汉寻根,您心中的感受如何?
胡大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的父亲母亲曾在原武昌铁路医院(现武汉市武昌医院)工作。父亲李公恕曾是位眼科医生,1951年任医院第四任院长,母亲胡佩兰曾任医院妇产科第一任主任。我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母亲的为医之德。来看看父母曾经工作的医院,也是我多年的心愿。
记者:您走上行医道路,是否受父母亲的感染?
胡大一:我在高考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想当医生,但由于家庭出身,可选择面比较受限。现在是“爱一行干一行”,当时是“干一行爱一行”。直到干了很多年医生,我才发现母亲对工作的态度,始终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比如母亲特别强调医德,她会在家人面前发脾气,但我从来没见过她对患者发脾气;她工作敬业、拼命,有极强的责任心,从不推卸责任。我记得有次一个患者病情很重,很多人不敢接收,母亲毫不犹豫接下了患者并为她做了手术。这样的例子很多。
记者:母亲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胡大一:我小时候对母亲的印象就是忙忙忙。就连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总能听到屋外有人喊“胡大夫急诊”,母亲就会起床去医院。
母亲很早就坚持为病人随访。那时电话还不普及,她的本子上写了很多病人的地址。要治疗不孕,不是看一次病就能解决,她需要随访,为妇女调理月经,看患者的家庭情况,夫妻、婆媳关系是否和睦等。后来有了电话,她的地址本就变成了电话本。有了手机之后,她又存了很多患者的电话号码。在不同的时代,她都坚持随访患者。
母亲的这些习惯,也深深影响了我,我也坚持随访患者。我认为,医生是在随访与不断纠错中进步与成长的。医学的未知数太多,大量的是未知的。即使已知的,也不可能做到“开的药就一定有效,没有负作用。”要随访,是确定正确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纠正错误的医疗方式。我的手机里存有许多患者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对于疗效不确切的,如果医生不随访患者,一是很难让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治疗;二是医生自己根本无法提高。
过度医疗浪费资源,并不能真正看好病
记者:从医半个多世纪,您如何看待医患关系?
胡大一:我认为,医生看病,看到的应是一个被病痛折磨的、有痛苦的患者,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有病变的器官。我从长年的医疗实践中,设身处地为被疾病折磨的患者着想,不断反思现代西医的局限,1995年开始意识到,不认真学习精神心理这门必修课,很难体贴患者的疾苦,尊重患者的感受,进而明确提出并带头实践“双心医学”。根据多年的“双心医学”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一看病情,二看心情,三谈生活工作经历与事件,四看性格的看病模式,这使我能从多层面、多角度,力争全方位理解一个个有疾病的人。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五指学说”,这也是非常需要强调、却被我们忽视的基本功。所谓五指,第一个(拇指)就是问诊,是调查病情,和患者感情沟通的重要渠道,作为一个医生,患者是否相信你,问诊的过程非常重要。第二个(食指)是望触叩听。第三(中指)就是低成本的无创检查,比如多年行之有效的心电图、X光片等。第四(无名指)是无创伤的检查,成本相对较高,比如超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最后(小拇指)才是CT、核磁等。
我曾经说过,有些医生过度医疗,他们往往本末倒置,上来就先做第三、四步,做成本高的创伤检查,动不动就上支架,而忽略了问诊。没有问诊的时间,忽略了这些基本功,既贵效率也不高,浪费了很多医疗资源,并不能真正看好病。
只重治疗不重科普,医生必然越来越累
记者:您认为,医生的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哪里?
胡大一:我认为,医生的成就感,不应仅仅来自于抢救病人,更应考虑如何减少发病。《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治未病,才应该是中国医生最需要继承的优良传统。比如说很多35岁、40岁的人突发心肌梗死,这是人生的悲剧。实际上,心血管事件与其说是治疗的开始,不如说是医疗的失败。大部分心肌梗死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发生的。这就需要更多的医生走出诊室,面向大众,成为健康教育的领军者,占领健康科普的制高点。因为实践证明,只重临床治疗,不重健康科普,医生必然越来越累,患者也越来越痛苦。
记者:这也是您从很多年前起,就转型成了健康科普专家,倡导通过运动、营养等综合处方来做好慢病的防控的重要原因?
胡大一:是的。当前,生活方式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都已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4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我多年也一直坚持做脏器康复相关的医生、患者宣教,提出心脏康复要落实“五大处方”:药物处方、心理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戒烟限酒处方。如今我已经70多岁,仍坚持每天步行一万多步,并且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比如在高铁上、在候机时、在打电话的间隙。作为医生,坚持运动,身体健康本身就是一种示范。
心肺预防康复事业,需要向基层推广
记者:你这些年一直在推进心肺预防康复事业,它的意义是什么?
胡大一:社会传统上将康复局限于肢体功能的伤残,而对脏器康复的认识非常欠缺。就像大家常见的,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安装支架后,就处于放养状态。他们不了解心肺康复具有手术与循证用药基础上附加的防病治病效果,有益于减少疾病复发、反复住院和再次手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并降低医疗成本。我国心肺预防与康复事业迫切需要向基层(社区和乡镇)推广普及,探索社区(乡镇)康复、家庭康复或二者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电子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预防/康复+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
心肺预防与康复事业的再次起航,将成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移,改变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坐堂行医、重治轻防,甚至只治不防,越治越忙的被动局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人群、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和医疗保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