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听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8 13:58

推荐《听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听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通过听红军故事,表达自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红军故事的主要内容,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红军故事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红军的历史背景、英勇事迹等,使读者对红军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b. 红军精神的内涵:分析红军精神的核心价值,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阐述这些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c.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听红军故事后的感悟,如对红军英雄的敬佩、对革命先烈的缅怀等。
d. 红军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分析红军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如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等。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流畅,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观点鲜明: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可以引用红军故事中的事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一颗红心,三代传承”有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钟赤兵将军的右腿被子弹击中,先后进行了三次截肢,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用独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贵州遵义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门口,五年级学生马兴蕾声情并茂的讲述,感染了许多游览者。

“红军纪律最严明,心中听命令,万众一条心……”遵义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门前,老红军何木林的孙女何莉唱起《红军歌》,在场的人全都屏息倾听。

“听我父亲说,那天红军过河后要急行军,拔我家和袁国良家的萝卜充饥。红军走后,我们收到了萝卜钱——被扯的每个萝卜坑里都有一个铜圆。”今年80岁的袁栋成是赤水市石堡乡的“嗑子匠”(宣讲员),他在茶馆里讲述的故事总能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跨越了时空,不断激励后人。“高于天”的理想追求,“红透底”的革命信仰,“一条心”的政治觉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正是这些红色基因,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党拥有了打不垮的钢铁脊梁、稳如山的革命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百年奋斗再出发,革命历史是干事创业的鲜活教科书,也是滋养人生的最好营养剂。

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永放光芒,“传”的主动意识至关重要。老红军何木林去世后,儿媳林成英留在旧居坚持为过路游客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孙女何莉受到激发,主动成为“四渡赤水纪念馆”的红色义务宣讲员,并用红色故事教育5岁半的小女儿。一颗红心,三代传承,一个个家庭形成传承革命精神的家风,全社会就有了赓续红色血脉的强磁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要求,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在干部群众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红色基因就能代代传承。

“承”的时代责任非同一般。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有助于让人们更好了解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还可以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在遵义,像马兴蕾这样的“小小宣讲员”,一开始只是给游客“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后来通过一次次宣讲,对党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信仰信念信心力量,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赤水市天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嗑子匠”在党史故事中融入乡风文明、消防安全等政策宣讲,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宣讲方式,让传承红色基因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凝聚成连接历史、贯通当下、瞩望未来的强大力量。

红军长征胜利充分表明:“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大力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4日 04 版)

挖掘红色资源 讲好红军故事——《红军长征在静宁》读后感

曲文姣

《红军长征在静宁》一书是静宁县委党校李忠良教授编著的地方党史资料。该书详细记录了红军长征过静宁的路线、在静宁发生的战斗和红军静宁会师的情况。向读者呈现了在静宁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以及界石铺在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红色政权,组建游击队伍,阻击敌人,发动群众,宣传政策,践行群众路线等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工作,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这本书的出版为我们追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以及数万名红军将士在平凉静宁的足迹,弘扬长征精神,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激励着我们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提供了历史借鉴。

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结构安排精妙。红军长征的缘由、过程和意义是人们所熟知的,有关的书籍、专题片等资料是很丰富的,因此这部分概括叙述简明扼要,其中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重心由南方向北方的转变,缓解了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出现了国共合作的可能,不乏新意。对几支红军队伍到达静宁宿营、战斗、会师、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些内容叙述详尽,对队伍的番号、将领、到达与离开的时间、途径的地方做了详细交代。

详细考证了红军三大主力在静会会师的历史。从1936年10月7日开始,至10月23日结束,师级以上的红军会师共发生了9次,会师地点至少有8处。这部分内容补充了之前我们所了解到的红军会师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前资料做了纠正和修改,提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的称谓,应加上“西吉”;地域宽广东起六盘山西麓西至华家岭西端,南起界石铺北至达拉池1000多平方公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时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既不能是会宁会师的10月9日,也不能是将台堡会师的10月22日,应统称为1936年10月。

深入分析了“界石铺中心基点”的形成及作用。“界石铺中心基点”的提出,最早见于1936年9月13日中革军委的电文,此后一个多月的多封电文中多次提到,这足以显示中央对界石铺“中央基点”的重视。界石铺成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军队驻防物资保障、国民党各部队“围剿”红军的布防和当地群众基础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界石铺作为红军三大主力静会地区会师的“中心之有利基点”是大会师的前哨之地,又是大会师的后方基地;既是中央与方面军之间联络的枢纽,又是方面军之间纵横联络的通道。在党史、军史和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史料详实,叙事多层次、多角度。书中记录的红军长征的路线、人物、战斗、电文、部队番号和历史事件既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方面军战史》、《毛泽东选集》等中共党史权威编著,又有国外亲历者和学者的一家之说,如奥托?布劳恩(李德)、勃沙特、斯诺、索尔兹伯里、史沫特莱等,还有甘肃省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著的《三军大会师》、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铁流汇陇原》等地方党史刊物。另外,同一事件的叙述既有资料中查阅到的信息,又有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和见证人的采访记录,考证相当充分,真实还原了这段伟大的历史,堪称地方党史著作写作的典范。这样高质量地挖掘当地红色资源,不仅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更是一部集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为一体的生动教科书。

潜心研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无限尊重。这本书是李教授多年潜心研究党史、地方史的结晶,也是课题组成员倾注大量心血,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崇高礼物。包含着编者们对中国共产党及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比崇敬和对家乡静宁的无限热爱。著作出版了,但课题组成员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仍然没有结束。2019年11月2日课题组召集了当地几名党史爱好者一起从张易堡王套村出发徒步翻越六盘山,重走长征路,寻找毛泽东足迹,继续考证历史。历时6个半小时到达了彭阳县古城乡小岔沟村阳洼社毛泽东长征宿营地。这一路虽然艰险,但他们走访了解到了山中有几位红军烈士的墓地,而且体会了红军当年在敌人的埋伏和追击中艰难行进的勇气和英雄气概,感到非常值得。一个多月后,12月26日,他们一行再次出发,进山再寻红军墓,祭奠烈士告慰英魂。在当地百姓的指引和帮助下他们最终完成了诺言,为烈士竖碑、献花、诵致辞、鞠躬致敬……追寻红军足迹唤起了社会对各地无名烈士的关注,让人们敬重烈士,祭奠烈士,缅怀烈士。

红军长征已成为历史,但红军长征的精神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取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潜心研究挖掘平凉红色资源,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长征精神在新时期彰显时代价值和内涵。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