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14: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花木兰》读后感的1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突出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花木兰》的读后感,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2. 简洁明了:由于字数限制,作文要尽量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3. 突出感受:在100字的篇幅内,要突出自己对《花木兰》的感悟和体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4.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简要介绍《花木兰》的背景,中间阐述自己的感受,结尾总结观点。
5. 语言精炼:运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式和词汇。
6. 修辞手法: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作文更具表现力。
7. 举例说明:在阐述感受时,可以适当举例说明,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8. 避免雷同:在众多读后感中,要尽量使自己的作文与众不同,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以下是一个参考示例:
《花木兰》让我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和女性力量。花木兰替父从军,勇敢面对困境,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激励我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随着女儿升入初中,我的书单也随着她的阅读书单作了相应调整。《白洋淀纪事》的阅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初中阶段,我也依稀记得读过这类文章,还对荷花淀派掌门人孙犁影响深刻。如今再读,有种老友重逢之感,夹带着股浓浓的淳朴之风。
很难再能读过类似的作品了。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中有大量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为支持抗战,稳定大后方做出的无私贡献,也反映了冀中等地人民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倒的几个妇女形象,她们勤劳、朴实、善良、乐观,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她们是最可爱的人。
水生嫂是文中着墨较多的一个妇女形象。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惠、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和爱家的关系。
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山地回忆》中,文中的我在河边遇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当她得知我是抗战人士后,为我做了一双结实的袜子。
当我穿上那双袜子后,她自豪地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一个普通的山村女孩,一双普通的白布袜子,是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也是对抗战必胜的乐观情绪。
还有那个无所不能的吴召儿,我太爱这个女孩子了。
初识吴召儿,是在名校识字班,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背后掩藏着一颗假手榴弹,被点到名后,端正地站直,认真大声的念起了书。
第二幕是敌人扫荡,游击队转移需要一名能干的向导,村长意外指派了一个女孩子。
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来人正是吴召儿。
村长埋怨她怎么穿红衣服,怕暴露目标。
召儿反驳:尽是夜间活动,不怕。再说我没有别的衣服,只有这一件。
说完就领着队伍去了神仙山。
在这阜平最高最险的山上,吴召儿如履平地,对山上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让山沟里的枣子当作了游击队员的干粮。她是那样的自信:我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原先以为一个女孩子做向导,能跟得上队伍吗?
结果她总是爬在最前面,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后面的队伍笑,像是在乱石山中,突然开出的一朵红花,又像是山谷中浮起的一片彩云。
夜半三更,她把队伍带到了山顶的姑姑家,取火烧水,煮倭瓜,忙里忙外,仿佛一点都不累。队员们吃了香的、甜的、热的倭瓜,都有了精神,热炕一直热到了他们的心里。
第二天,敌人果然来搜山扫荡了。
由于队伍中多是伤员,不宜作战,只能转移。
勇敢的吴召儿挺身而出: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
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本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们提醒她,红棉袄不行。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
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不久,让队伍转移后,便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在以后的日子中,作者时常回忆起这个勇敢能干的姑娘。
我也常常想念吴召儿,不知道她后来怎么样了。
在孙犁的作品里,虽然描写的多是惊心动魄的抗日战争的事情,但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残酷,也没有悲壮、凄惨的故事,有的就是这么一个个善良淳朴的妇女同志。
70年过去了,吴召儿们可能垂垂老去,可能早已撒手人寰,但她们鲜活地在中国北方的土地上生活过、奋斗过,我们要永远地记得她们。
她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
生平简介
李林(1915.11.15—1940.4.26),原名李秀若,女,福建龙溪人。幼年遭弃被侨眷收养,侨居印尼。1929年底回国,1933年参加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救亡青年团”。1936年后半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奔赴太原,参加山西牺盟会在国民师范举办的军政训练班。
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坚决要求上前线,先被派大同,后在今朔州市参与创建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方组织。1937年底,李林被任命为她亲手创建的晋绥第八抗日游击队队长。1938年春,担任八路军120师雁北独立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屡建战功。贺龙称她是“我们的女英雄”。1940年4月,日伪军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疯狂“围剿”,她为掩护我抗日队伍突围而不顾身孕率骑兵排勇猛冲杀,壮烈殉国,时年不满25岁。
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李林说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写于1935年,李林的读书时代。
●“木兰替父赴战场,红妆挥戈胜儿郎。卫国何须分男女,誓以我血荐炎黄。”
——1935年,在上海爱国女中时,在一篇题为《读<木兰辞>有感》的作文中,李林表达了自己效法花木兰杀敌报国的决心。
●“如果我倒下了,你们要接过去,红旗绝不能倒!”
——1936年12月在北平为“七君子”事件游行时,作为队伍的总旗手的她说出此言。
●“当黄色的风沙吹起在沙滩上,我的战马快如飞,飞过山岳,飞过平川。风啊,我和你比一比;敌寇的血,染红了我的马蹄;敌寇的头,滚在我的脚底。”
——1937年,在训练游击队过程中,李林驯服了烈马菊花青后,写下即兴短诗《心爱的战马》。
可能很多人都无法理解,81年前,她所做出的那个抉择。
那是1940年春,本是最美人间四月天,她腹中五个月的小生命,和这个季节孕育着的一切生命一样,勃勃萌动。这时,她未满25岁,第一次成为准妈妈,欣喜、期盼可想而知……
可现实的“春天”却并未到来,在当时她所在的晋绥边区,甚至更广阔的中华大地,都“春风刺骨”!
随着日伪军一次次的“大围剿”,4月26日,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700余人被包围。为了掩护队伍突围,作为第11行政专员公署秘书主任的她,不顾怀有数月的身孕,率骑兵排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在多处负伤后,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颗子弹射进自己的颔下而壮烈牺牲,也决绝带走了她未出生的孩子。
她,就是烈士李林!她,就是“我们的女英雄”!
81年后,当我们回顾那个春天的往事时,仍心有戚戚。为一个年将25岁如花生命的凋零悲恸,为一个蕴含希望胎儿的早夭遗憾,为一个遗孤永远无法成为母亲的梦碎心悸,更为祖国失去这样一位好女儿痛惜!
但,一切选择,皆不偶然,正如李林。她的故事,还要从1915年11月那个冬天讲起,李林的生父母在她出生40多天后,就将其遗弃于福建漳州塔口庵,幸被侨眷领养,3岁后侨居印尼(荷属爪哇)10年,身受殖民统治压迫。
1929年底,经济危机袭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侨民遭遇疯狂排华,养父的商业也遭严重打击。14岁的李林,怀着对于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祖国的憧憬,随养母回到故乡,进入厦门集美学校读书,并加入集美抗日救国会义勇队。
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发生,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席卷全国,这时李林抗日救国的热情迅速增长。到了1935年春,李林在就读上海爱国女中时,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救亡青年团”,当时才20岁的她就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1936年7月,李林为寻找职业革命家之路,来到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北平,入读北平民国学院政治系。这一时期,她一面从马列主义著作中吸吮营养,一面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同年12月12日,北平学联为抗议国民党政府在上海逮捕救国会“七君子”事件,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李林被选任总旗手。当她的总红旗遭遇警察抢夺时,李林舍命护旗,头部被警棒打伤,鲜血洒在红旗上,最终保住了红旗。这时,她已经初具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气魄。
一个星期后,21岁的李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这一信仰的终生实践者。
年底,她奔赴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国民师范举办的军政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她和同道的女学员们,也成为抗战前夕在国统区公开武装起来的第一批女战士。
1937年,震惊华夏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李林的热血沸腾了,坚决要求到前线去工作。遂被派到大同,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后二出雁门关,随晋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到今朔州市平鲁区参与创建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方组织。到前线后,组织开办训练班,编写军事、政治教材,亲自授课,教育和武装青年……李林还利用工作余暇时间走村串户,拉起一支20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并被组织上任命为游击队的队长兼政治主任。
1938年春,当各个地方游击队被改编为八路军120师雁北独立六支队时,李林随队担任了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屡建战功,威震晋绥。对于这位骁勇善战的女英雄,敌人又恨又怕,悬赏5000大洋捉拿李林,但老百姓用心掩护着她。两年后在晋西北人民代表大会上,贺龙称赞她是“我们的女英雄”。
同年9月,晋绥边牺盟工作委员会成立,李林便被调任到边委工作,任宣传部部长,兼管地方武装,她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当时,敌人对晋绥边根据地进行第7次“围剿”,调集4000多名日伪军,把几十个村子团团包围,妄想困死和根除抗日武装。面对严峻形势,李林带领游击队发起了围魏救赵的奇袭岱岳之战,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李林威名再震,也越来越成为敌人的心头刺。尤其是日益巩固的洪涛山抗日根据地,正处在敌人战略地区的腹心地带。因此,敌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前来进攻。果真,更疯狂的“围剿”在第二年春天到来。
1940年4月,日伪军又调集1.2万兵力,分兵6路猛扑,对我根据地腹地发动第9次“围剿”,来势空前。
而这个时候的李林已经结婚并且怀孕,军队其他人让她在后方准备撤离,她坚决不肯,誓死要在战场上杀敌。
本文最前的那一幕出现了——4月26日,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700余人被包围,情况十分紧急。李林不顾数月的身孕,一马当先冲在前面,率骑兵排勇猛冲杀。
在后来的一些史料里,详细记录了那天发生的一切:为了掩护机关与群众团体突围,李林故意在马上站立,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的主力被她吸引过来,开始围追李林和她的战士们。机关和干训班的同志们利用这个机会,迅速沿着右沟南岔疾走,翻过南山突围而去。
李林催马正往前赶,打到西短川村口,本来已经完成掩护任务并身处安全位置,但她担心我队伍突围状况,掉转马头,二次攻击,冲上郭家村背后的荫凉山。
这个时候,她的战马不幸中弹倒地,身边剩下的两个战士都已负伤多处,而她的腿部和胸部也多处负伤。日军从四面扑上来,围住她们嚎叫着要“抓活的”。李林和受伤的战士奋力拼战,冲向山顶的一座小庙。
最后,她把驳壳枪的子弹打光了,小手枪里也只剩下一发子弹。眼看日军越来越近,她见突围已不可能,坚决不当俘虏。于是,她用最后一颗子弹打进自己的颔下……
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而她腹中的孩子终未能看一眼这个世界、喊一声妈妈!
5月26日,中共中央妇委从延安发出哀悼李林烈士的唁电。延安《新中华报》《中国妇女》杂志,重庆《新华日报》,全国解放区和大后方的许多报刊,都发表了李林烈士的英雄事迹,悼念这位抗日女英烈。
其中,中共中央晋西北党委机关报《新西北报》在《悼李林同志》的社论中高度评价说:“有不少民族女英雄……但能指挥武装部队,领导工农群众与敌人冲锋陷阵、血肉相拼,一直坚持三年之久,创造了辉煌永远不可磨灭战绩的,恐怕只有李林同志了!”
……
而今,她去世的荫凉山早竖起了“民族女英雄李林同志于1940年4月26日光荣牺牲之地”的石碑;朔州市平鲁区烈士陵园,也矗立起她跃马提枪、飒爽英姿的塑像;在上海爱国中学、厦门集美中学也都有李林烈士塑像和纪念碑。
历史不会忘记,即使时光已经走过了81载。而面对她当初抉择的不解,时间也终于给了我们答案!
相信此时,她一定在天堂里微笑注视着华夏大地,繁花似锦、江山秀丽,再没有倭寇战乱、再不需血染征衣,这盛世如你所愿,请君安息!
山西晚报记者 范璐
(本文鸣谢: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宝国)
记者手记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句话:“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这些天,当我一遍遍温习李林的故事、书写李林的事迹、感受李林的人生时,这句话总会不自然地跳出来。
她是如此不幸,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遭遇过那样的经历、人生并未展开就匆匆凋谢;但她又是如此幸运,她真的从不曾被后世人忘记。她离开81年了,除了那些石碑、雕塑,还有影视剧、书籍中,总是有人不断在传颂着她的故事。
去年,我就曾两次与李林“相遇”,一次是审读一个名为《红色晋绥》的剧本,其中为她着墨不少;另一次是在单位组织的党员活动,参观当年山西牺盟会所在的国民师范学校旧址,观看她当年的事迹。在她去世后的这么多年,她正是以这样的方式,留存于后世间。
我想,没有比这样的“活着”更长久!
(责编:candy)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