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14: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扶贫心得体会的20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个人在扶贫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主题要鲜明,有深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扶贫心得体会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扶贫工作的背景、意义,以及自己在扶贫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
b. 正文:正文部分是作文的核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介绍自己在扶贫过程中参与的项目、工作内容、实施过程等。
- 扶贫工作的成果:阐述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如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等。
- 扶贫过程中的感悟:分享自己在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挑战,以及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经历。
- 扶贫工作的启示:总结扶贫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如对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表达自己对扶贫事业的热爱和决心。
3. 语言表达:语言要朴实、真挚,富有感染力。注意以下几点:
a. 避免空洞的说教,用具体事例和数据说明问题。
b.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是一场"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征程。党中央提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措施,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因而它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教师,更应该用爱和责任去关注和爱护每位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心智和良好的品行。
近年来我先后与8名贫困学生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回顾这几年帮扶历程,让我对教育扶贫的意义有了更深刻、更久远的认识。开展帮扶工作,我主要通过上门家访、与学生"一对一"谈心等方式,宣传教育扶贫政策,全面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做孩子的领路人和朋友。
我帮扶的这些孩子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有的家里有家人患有重大疾病,因为生活上的贫穷严重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帮扶老师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是尽自己所能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状况,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重拾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希望。
在帮扶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雪娇这个孩子,她家共六口人,住的是没有装修的平房,父母均为农民,主要依靠几亩农田和父亲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家中四个孩子,老大脑瘫一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其他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姐姐现读高二,弟弟读五年级,她自己读初一,家庭负担较重,孩子对学习、生活都失去了信心。
在学习方面,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对她进行一对一辅导,及时解决课业问题,同时购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书籍送给她,让她通过书籍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
课堂上也格外关注她的表现,孩子的学习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学习也很用功,成绩进步很快,现在已经稳定在班级前五名。在生活方面,每周坚持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疑惑和困难,让她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自己努力用知识才能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慢慢的她从开始的孤僻、内向到现在的活泼开朗,一放学就照顾瘫痪哥哥,帮助弟弟辅导功课,主动帮父母承担家务,这让我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希望,也着实为她的改变而感到高兴。
挥洒大爱启迪心灵,平凡之举感念师恩。今年开学之前,我回到学校不经意间发现一张皱巴巴卡片塞在我的门缝里,上面写着"老师,谢谢你的帮助,我一定好好学习。"片纸有形但真情无价,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礼物,因为经过我的努力改变了她,令我无比骄傲自豪。我坚信通过她自己的努力拼搏,将会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谱写未来美好的篇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的进步需要新鲜的血液,国家的富强需要青少年的助力,民族的振兴需要青少年的铸魂。通过这几年的帮扶经历,使我明白志智双扶才能鱼渔相授,经过共同努力,我相信教育扶贫定能斩断贫困家庭的穷根,被帮扶的青少年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弘扬中华美德,传递社会大爱,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铜川市印台区阿庄中小学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7月10日出版的《中国民族报》,发表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巴特尔署名文章《走向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读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有感》。文章认为,《摆脱贫困》中的思想,不仅成为当地(福建宁德一一编者注)脱贫奔小康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而且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学习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力量,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7月10日出版的《中国民族报》,发表了巴特尔署名文章《走向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读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有感》。
走向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重读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有感
□ 巴特尔
今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回望新中国70年来的民族工作和扶贫工作历程,特别是重温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很有意义,也很有感触。
习近平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福建赤溪村村民。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实现从穷山村到美丽富裕村的巨变。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的基本立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把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通过发放救济粮、救济款和生产工具,开展民族贸易,诚心诚意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也是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等区域开始的。福建宁德赤溪村,就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高度重视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后来集结成《摆脱贫困》一书出版,对当地脱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2016年2月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赤溪村,了解到全村贫困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92%下降到1%时高兴地指出,“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的实践印证了现在的扶贫方针,就是要精准扶贫。”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从“十户人家九户贫”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些都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温暖。
2016年4月到国家民委工作后的当月,我就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赤溪村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到福建宁德等地实地调研,亲身感受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总的感到,《摆脱贫困》中的思想,不仅成为当地脱贫奔小康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而且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学习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力量,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摆脱贫困》,习近平著,199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是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基本立场。宁德是全国畲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当时,畲族多居住在山高偏远的地方,生活比较贫困。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立足这一实际,明确指出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强调“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可能谈民族的真正平等”,强调“要制定一些扶持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这些论述,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等重要思想是贯通如一的,体现了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基本立场,体现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关怀。
二是从“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落后应有的精神状态。面对上世纪80年代宁德地区集“老、少、边、岛、贫”于一体的实际,习近平同志在1988年明确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等。这些重要思想观点,总书记在新时代均进行了强调,比如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等。这些重要论述,都深刻指出脱贫攻坚要扶到点上、根上,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不断激发各族困难群众人穷志不穷、居贫不安贫的自觉和干劲,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是从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针对畲族经济囿于区域性狭隘圈子的特点,习近平同志在1989年深刻指出,“畲族经济要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强调要“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中对民族地区提出了明确定位,总书记还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加快边疆开发开放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都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规律,提出了推动各民族在交融开放中走向繁荣、走向世界的政策导向。
四是从“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摆脱贫困的精神追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思考》一文中的核心观点,也是当时对宁德民族工作的总体设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没有各民族团结奋斗,就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也就没有各民族繁荣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要把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上。前后这些论述,都揭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启示我们要以团结促发展、以发展促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五是从“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在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民族工作是我们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强调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扶贫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民族工作“关乎大局”,扶贫工作是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强调要“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这些重要论述,都点明了做好民族工作、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
被绿色环绕的赤溪村全景。 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习近平同志当年的探索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萌芽、一个渊源,至今闪耀着理论的光芒、焕发出实践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多次调研考察、看望慰问、回信勉励,突出强调、创新发展了这些思想观点。正是在这一思想引领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奔小康始终与全国保持了基本同步,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从2012年底到2019年底,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3121万下降到11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8%下降到0.79%,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成功脱贫的独龙族群众回信,指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前不久,总书记对毛南族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在宁夏调研时进一步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我们相信,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56个民族一定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