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19:0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湘西笔记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湘西笔记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和内容。
2. 深入阅读:在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湘西笔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故事背景。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湘西笔记的作者、背景和主题;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文章的中心思想。
4.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湘西笔记中的重点内容,如作者的观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
5.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你可以谈谈自己在阅读湘西笔记时的所思所感,或者将书中的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6. 运用修辞手法:为了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这有助于丰富文章的语言表达,提升文章的档次。
7. 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
□王佳怡(同济大学)
《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中篇小说。《边城》以湘西一个名叫茶峒的边境小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哀而不伤的爱情悲剧。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了大量笔墨打造了一个仿佛世外桃源的湘西边境小城: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风物也趋于自然和美,富有独特的天然气质。实际上,茶峒独特气质的形成离不开沈从文的湘西书写。
《边城》中具体的湘西书写依据对象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对湘西方言、湘西风物以及湘西人民的描绘。
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有过这样的评语:“《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的确,沈从文在《边城》中对语言的运用臻于化境,文风自如流畅又不失民族特色,犹如一股扑面而来的清爽的风。其实这与沈从文的湘西方言背景息息相关。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受环境影响,湘西“土话”,即湘西方言,成为了他不可磨灭的语言底色。《边城》中湘西方言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边城》中人物的对话富有湘西乡土气息。比如爷爷对曾经拿火把送翠翠回家的人说:“嗨嗨,你这个人!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爷爷的本意是想这人去家里喝一杯,以表感谢,但口头上却仿佛在责怪他,好似反语。这是与都市人平时礼貌客套的对话相区别的。
更多地,这种湘西方言的影响已经有机融入了行文,变成了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船总顺顺家中有天保和傩送两个儿子,分别称呼为“大老”和“二老”,而这是湘西当地广泛存在的对孩子的昵称。类似的湘西方言经沈从文处理后丝毫不显突兀,为小说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湘西位于湖南西部,被武陵山与雪峰山形成的天然阻隔所困,交通不便,环境因此较闭塞。类似的封闭,在《边城》中也有体现:“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觉到。”
同样因为封闭,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三个节日,即端午、中秋和过年。其他时候,则都是一样的庸常。沈从文在《边城》中重点写了边城人民庆祝端午的热闹场面:“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必可以”,两个“莫不”,都强化了语气,体现了端午是怎样地激动了这些边城的人。
山之外的另一个要素就是水。流经茶峒的是酉水,又叫白河。《边城》对白河有这样的描写:“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多山的较封闭的环境,也保护了当地的水,它得以维持澄澈、清明。
船和吊脚楼依白河而生,成为湘西文化的鲜明符号。尤其是吊脚楼,它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建筑,采用特殊的建筑结构,依水而建,因独特外形而得名。《边城》也选用了这个文化符号。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是一个理想化的田园梦乡。从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中,可以看出他对故土湘西的无限眷恋。在湘西的特色民族乡土文化日益被都市侵占的当下,沈从文的湘西书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启迪。
贺羽湘西写生作品 矮寨高桥
对于湖南人乃至于世人来说,湘西是一个颇有几分神秘感的所在。个中原因不难理解,湘西历史久远,文化独特,还有着数不尽的民间传说。而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湘西则是一个写生采风的好地方。我向往着去湘西已经很久很久了。
我初中毕业即去北京读书,虽然寒暑假会回到家乡株洲,但一般不大出门,工作以后也没有到家乡画过写生。不过对湘西我还是有几分向往的,高中时读过沈从文的小说,像《边城》中描绘的山乡小镇,那些偏安一隅、悠然自得的生活,溪水一般平静流淌的故事,在脑海里留下过一些印象,相信读过他的文字的人对湘西也都会有几分好奇。
2018年11月,父亲的好友、湘西著名画家刘鸿洲老师在长沙与父亲相遇,他通过父亲热情地向我发出,同时认为湖南画家没有到过湘西是不应该的。此外,他向我推荐吉首市附近的矮寨镇作为此次写生的目的地,说吉首作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被认为是湘西特征最鲜明的地域之一。就这样,我约了好友杜安,带上我父母,从长沙驱车于12月初来到吉首矮寨镇。
矮寨镇的地形很有意思,它就好像是峡谷里闲云野鹤般过着日子的一个人,不太管外面的世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原因来自一样东西的衬托,即矮寨头顶上那座空前的“矮寨大桥”,桥面离地350多米,跨度超1公里,一个“矮”字仿佛是对普天之下高度的一种嘲弄,这是创造了几项世界第一的高难度工程。
这座凌厉而醒目的大桥很快就成为我画面上的主角。记得刚到没两天遇上了赶集,天还下雨,我不想跑出去画了,就在街边支开画架,借着一位店主大姐的大伞遮雨,打算画张街景。构图时发现,本来很正常的小镇景致,生生在半空中多出了一段红灰色的直线,非常超现实。我甚至想过直接把大桥忽略掉。后来又画了几张带有大桥的画面,取景都很费劲,因为搞不好就会显得画面不完整。不过画了几张后却觉得也有一种别样的味道。而且阴雨时,矮寨大桥经常雨雾缭绕,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倒也增加了一份诗意。
这样阴雨迷蒙的景观,以前很少碰到,画进去后发现还是挺有意思的。只是后来再看其中有几张因为避雨而躲在廊檐伞下,遮雨的同时也遮挡了光线,导致画面有些偏粉。这是户外写生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光线偏暗的地方画写生,色彩关系容易画得比正常时要亮一些,这样就会产生“粉”的感觉,这是以后我要注意的问题。
这次写生时已是隆冬,加上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云雾湿气很难消散,导致天气格外阴沉。临走那天也没有放晴,大桥依旧裹在阴云中。阳光中的矮寨镇是什么样至今我还不知道,是一种遗憾。但转念一想,这十来天中只休息了一个下午,其余时间不是在写生,就是在去写生的路上,已经收获不小,一点小遗憾也就不算什么了。
湘西之行的故事没有就此完结。这次写生一共画了16张作品,回到长沙后,这批画连同我后来在湘江边画的几张写生,在新落成的湖南日报社新媒体大楼的联合利国文化产权交易所展厅举办了一次观摩会。画不多,却请到了很多家乡好友莅临指导,其中有家乡政府的老领导,也有画界的老师和朋友,尤其是湖南画家萧沛苍、陈和西、曲湘建等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和鼓励。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