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21: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文章主旨:首先,要深入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朱自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2. 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注意文章的线索、层次和转折,以及作者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3. 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4. 结合自身感受:在作文中,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以及文章对自己思想感情的影响。
5. 引用原文: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原文,以增强说服力。引用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6. 分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解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7. 指出文章优点:在作文中,要指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优点,如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结构严谨等。
8. 指出文章不足:在作文中,可以适当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如某些地方表达
《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塘在月光下的静谧与美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作者那份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由衷的热爱。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荷塘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纯净的世界。那荷叶上的露珠、微风拂过荷花的细腻,仿佛都在诉说着自然的和谐与美丽。月光洒在荷塘上,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宁静,让人心境平和,仿佛置身于一个超然的境界。
朱自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韵味,他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引发了我对生活中那些平凡而美好的瞬间的珍惜。荷塘的月色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让人在繁忙与喧嚣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这篇散文让我明白,生活中最美的风景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那份纯粹与美好。朱自清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要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世界,珍惜每一个平凡而美丽的瞬间。
总之,《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份心灵的寄托和生活的启示。它让我学会用心去观察生活的美好,感受自然的恩赐,从而拥有一份宁静与淡然的心境。
#《荷塘月色》读后感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每当提起描写皎洁月色下的景色的文章时,我脑海中最先想起的总是朱自清的这篇《荷塘月色》。
同样是快奔三的年纪,我们看到月色的时候,也许脑子中除了“皎洁”、“明亮”、“皓月当空”这样的字眼,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词。
而在朱老的笔下,清华园的荷塘“月色”被写活了。
《荷塘月色》
月光像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叶子和花上,尤记得读书时老师对这个“泻”字专门做了分析,现在早已不记得具体有什么差别,但是读上去就是有那种月光笼罩的神秘感。
而且月光不止是自己足够美,照射万物形成的影子参差交错,也别有一番韵味。字里行间朴实无华,但描绘出来的景象让人闭上眼睛立马就能想到那种静谧祥和的月夜之景,仿佛身临其境。
朱老笔下的荷塘月色是极美的,但除了景色之美外,我还看到了成年人的世界,一个辛苦而又知性成熟的成年人是什么样的。
朱自清写这篇《荷塘月色》的时候,差不多29岁,正是事业、家庭、梦想彼此交织在一起的时候。
法定的成人年龄是十八岁,可我总觉得人要到三十岁左右才算是真正的成年。
因为只有亲身经历过成年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处境、做事的意图、内心的情感,才能彻底适应成年人的生活,担起肩上应有的责任。
尤其是现代,通常正常读完书大学本科毕业都要到二十五、六岁,更不用说那些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博士生了。一直身处“象牙塔”的他们,很多酸甜苦辣是在校园体会不到的。
记得我上上次去理发店理发的时候,理发店的小伙随口说了句:“你头发后面居然有一小撮白发!”
我很无奈地笑道:“都快奔三的人了,有点白发不很正常吗?何况之前的同学或者同事貌似白得更多。”他显得很惊讶,但这是事实。
头发白固然和基因遗传有关,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但生活带来的压力使然已成为很明显的影响因素。房贷、车贷、工作、生活消费,上有老下有小的还需要考虑赡养和抚育、教育的支出,作为需要对所有对象负责的核心人物,成年人的负担是非常重的。
孤独的成年人
而在这个年纪的朱自清,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外,他是一名教育者,肩负着培育祖国希望的重任,还是一名战斗者,为国家的解放时刻与恶势力作斗争;对内,他要负起家庭的经济重担,还要操心家人的安危。
关键是,成年人的路是孤独的。没有依靠,没有扶持,没有人可以吐槽、抱怨,就像是他在《荷塘月色》中写的那句话一样: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说的虽然是荷塘中的蝉鸣蛙唱与自己无关的落寞,但也是成年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写照。
在《荷塘月色》一文,我并没有太关注荷塘的“月色”描写,而是几个主人公的动作细节。
首先是排忧解扰的方式。
当心怀烦恼忧愁的时候,人总会下意识想去做点什么,将心里这股怨气发泄出来。有的人通过打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将敌人暴揍一顿,或者呼风唤雨实现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也有人通过疯狂吃零食或刷剧的方式来转移内心的焦虑,或者找家人或朋友大闹一场,借此宣泄胸中的不满。
还有另外一种很多男人会采用的方式,那就是深夜找个没人的地方,静静地呆着,或者仰望天空远处出神,或者双指夹着一根香烟,猛吸一口,又悠悠地吐出来,袅袅青烟不断扩散,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
独自“借酒浇愁”
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心里颇不宁静”,说明他内心的不安定,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背景也能了解到,国内形势的混乱,深陷洪流中的他不满现实,却又无力改变,于是便产生了这种焦虑忧愁的心情。
然而他并没有将这种情绪带回到家中,而是选择了独自去院中乘凉和去荷塘散步的方式来平静自己的内心。
这在我们看来似乎平平无奇,但真要做到还不是那么容易的。我见过许多的人,喜欢带着白天的情绪回到家中,要么看谁都不顺眼,像炸药那样一碰就炸;要么就是把自己锁在房里不出来,让家人猜测、担心,影响家庭的和谐气氛。
所以在我看来,作者在心中烦忧不断的时候,还能保持着应有的冷静,是值得学习的。
其次,作者出门的几个动作体现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温柔体贴。
第一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衣,带上门出去”。
这里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披衣服”,一个是“带门”。作者在拿衣服披上时是静悄悄地进行的,没有丝毫声音,并且在出门的时候是轻轻地“带”上,没有发出什么声响。
第二是作者散步回来的时候,“轻轻地推门进去”。
如果不是特别学会替旁人着想的人,在做无意识动作时,是很难考虑到旁人的感受的。
体贴的父亲
记得以前邻居的伙伴讲过他的经历。
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有些暴躁的人,这让年纪不大的他面对父亲时总是不寒而栗,但真正让他难以忍受的是父亲行事太过大大咧咧,似乎丝毫不注意影响。
他的父亲无论做什么事,声音都很大,比如吃饭的时候拿碗筷,碗放下的时候特别响,总感觉碗底要被磕破似的;开门关门的时候也是,随手就把门撞在门框上,有时他在睡觉的时候都会被这种声音吓醒。
因为对父亲的这种习惯的反感,他自己反倒养成了做什么都会替别人考虑的习惯,比如做什么事都轻手轻脚,出差在外和别人同住一间房,半夜起来方便的时候他总是不开灯,免得影响到同伴,甚至因为有一次在火车上为了方便别人放脚,宁愿把行李抱在手上也不愿放在座位旁边的地上,还被家里人嘲笑了一番。
但我想,今后无论是谁跟他相处,都会觉得舒服,因为他时刻都在考虑着自己有没有影响到对方。
同样,此时的作者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和父亲,担得起家庭的生活重担,还能给妻子孩子以最贴心的关怀,这是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才有的特点。
再看整个荷塘散步的过程,与其说是荷塘月色的美成就了朱自清的散文,不如说是朱自清的心灵和手笔成就了荷塘月色的美。
荷塘月色
正是因为他内心对于安宁的渴望,才有了“深夜访荷塘”这一想法,去寻找片刻的静谧。
但荷塘也并不是一片沉寂的,聒噪的蛙唱蝉鸣还是有的,如果怀着一颗浮躁的心,这些大自然的声音进入耳朵后只会让自己更加心烦意乱;而像作者这样的呢?能克制的了俗世的烦恼,还能顾及的了身边人的感受,自然也就容忍的了这些不绝如缕的声音,反而在他看来,这就是大自然赐给的天籁。
同样怀着这样的心理,热爱生活、知情知性,荷塘里平日时时见到的事物和风景才会变得具有美感起来。
如北宋文豪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最后所感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风景哪里没有呢?或者说每个地方的风景也许都差不多,但看客不同,看风景的心态不同,映入心里的风景好坏自然也就不同。
恐怕也只有他们这样知性的人看到的才是真正发自内心感受到的美景吧。
曾经有段时间朱自清的散文被各种抨击,被要求从课本中删除,包括这篇《荷塘月色》,原因是里面有些词句让人感觉不妥,比如《背影》中父亲翻越铁轨给孩子买橘子的情节让有些人认为违反了现在的交通规则,容易诱导青少年走向歧路;还有《荷塘月色》中“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个别家乡认为容易引诱青少年早恋。包括鲁迅的文章也是,被认为内容过于黑暗,不适合现代社会美好和谐的主题。
具体如何处理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但在我看来,这样的说辞未免有些牵强。
一方面,他们的文章被选入教材多少年了,能入选必有它的优点;另一方面,说到内容不合适,现在流行的各种文字作品庸俗不堪的多了去了,也没人去抵制,偏偏喜欢从名家作品入手鸡蛋挑骨头,况且我们还要学习历史课呢?难道把所有的血腥残暴又封建迷信的材料都要删除?
重要的还是读它们的人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以正确的方式打开,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内涵,这样的读书和待人处事才是正确而有效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