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22:0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萧红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萧红的基本情况: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萧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她的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等。这样可以使你的读书笔记更有深度和广度。
2. 明确读书笔记的主题:在写作之前,要明确你的读书笔记主题,例如:萧红的生平、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文学风格等。主题明确有助于使你的读书笔记更有条理。
3. 分析作品内容:在读书笔记中,要对萧红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分析时要结合作品原文,用具体事例支撑你的观点。
4. 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读书笔记中,要表达自己对萧红作品的理解和观点。这可以是关于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方面的见解。观点要明确,有理有据。
5. 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你的读书笔记更具表现力。
6. 注重结构:一篇好的读书笔记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萧红及其作品;主体部分对作品进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观点和收获。
7. 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力求
1942年冬日的香港,玛丽医院的临时病房,萧红的生命在战火与咳嗽之间摇摇欲坠。她不过31岁,眼里只剩模糊的天花板和护士的白大褂。弥留前,她不断说着回家的话,只是想再见一眼东北的冬天。有人问,东北哪?她喘了一口气,说呼兰。这个词在她嘴里发涩,却是她用整个青春咀嚼过的地方。
呼兰是她记忆最深的起点,也是决裂的地方。很多人知道《呼兰河传》,却忽略了,那条河两岸的冷,和张家大院每一个夜晚的压抑。1911年,是端午节,父亲张廷举在院里摔碎了茶碗,只因为她刚出生、偏偏是个女孩。萧红写过父亲看她的眼神,像盯着瘸腿的猫。男孩是天赐,女孩呢?不祥吧,命薄吧?母亲生了几个小的活不下去,只剩萧红和个弟弟。父亲的期待和冷漠,是一层无形的窗。
她八岁那年,母亲去世,家里的气氛冷得彻骨。继母梁亚兰进门,带来新的“规矩”,也带来更加严苛的惩罚。偷了馒头分给穷人,就挨门闩。萧红在《永久的憧憬和追求》里说,父亲打她是常态,弟弟一次都没受过那么重的手。那个冬天,她窝在爷爷书房里度过,窗外一条条鹅毛大雪,屋里吱吱的炉火。可她永远搞不明白,为什么长成的光只能投在男孩身上?
18岁,本该读书的年纪,因为拒绝嫁给汪恩甲,被封禁在家,几乎丧命。家族有人提议勒死埋掉,以绝后患。张廷举默认了。深夜,小姑偷偷撬窗,把萧红带了出去。也是那年,她的人生线路开始拐弯。
只有祖父张维祯不一样。黄瓜棚下,爷爷教她背诗,讲外面的世界。临终时说,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她长大了,天却依旧矮,飞不起来。
萧红所有的作品,都绕不开对父亲的恨。她说父亲贪婪,冷酷,像把所有善意都关在门外。祖父死后,萧红成了这个家的陌生人。继母的冷言,父亲的责骂,弟弟的冷漠,她被困住,没有出口。17岁,她选择逃离。
搭上已婚表哥陆哲舜的车去北平,张家一下成了呼兰的笑话。父亲气得把登报断绝关系,辞了教育局长,搬家避风头。可有意思的是,张廷举其实受过新教育,做过校长,常挂嘴边“男女平等”。萧红求学,他默许过。她私奔,家族踩着他脊梁,最后还是藏着掖着送了600大洋给女儿——这笔钱撑起了她和汪恩甲亡命哈尔滨的一切希望。当时经济状况已经很差,他甚至没多说一句话。
讽刺的是,萧红在《弃儿》里狠狠讥讽父亲,根本没提起这救命钱。她的笔锋越是锋利,反而越转不过内心的孤独。母亲早走,继母像个影子。父亲给她“严父”的疼,但温柔全都消失在门外的夜风里。她常说打完父亲,她一个人蹲在爷爷屋里,可父亲有时候也守着她房门口抽烟,叹口气。不说出来,一起烫着夜。好多事,她都没写进去。
父亲后来的确有点变化。张廷举杀伐坚决,也有软弱的犹豫。他儿子参军,给对联:革命家庭。儿女都一样是他的脸面。这话没公开说,但家里人都知道。弟弟张秀珂说,父亲其实很以她为傲。后来又悄悄把银镯送给萧红嫁人,哪怕她摔碎了。萧红一边把父亲当成旧世界的冰冷父权,一边还是不可控地期待一个解释。谁又不是这样?
插一句:她三次被男人背叛,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各有各的理由。父亲从未真正挽留。这事到底是恨多还是心碎多?很难说。
其实到后来,父亲一直没公开反对过什么。私下总有人说,正是张廷举暗地托人,才让萧军敢带萧红走,避开牢狱之灾。张廷举表面冷酷,但背地里的手一件没少做。1938年,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婚,父亲还托人送了银镯,那时张家早已分崩离析,父亲靠教私塾过活,所有积蓄就这么点东西了。
她没法接受,直接摔碎。旁人劝也没用。其实,她根本就不想看到父亲在自己最软弱的时候示弱吧。
萧红死前三年,香港被轰炸。肺结核缠身,她活得像个幽灵。有天弟弟来信,说父亲老人一天天神志都不清,翻来覆去找她的作品,还逢人介绍:“我女儿写的。”那一晚她哭得很厉害,对朋友说,她终于明白父亲了。都是固执的人,都是不肯让步。
这一对父女,其实一直不得不伪装成对立面。拳头和眼泪都只敢在背后流。他们的爱钢硬得像家族的旧家具,搬不开扔不掉。死讯传来,张廷举三天没出门。在家整理了一堆女儿的遗物,把所有作品誊抄了一遍,还写下几个字:“吾女乃莹,魂兮归来。”
外人觉得激烈,实则冰冷。可看过这些年哈尔滨档案馆、端木蕻良的笔记,甚至萧红弟弟的只言片语,你会发现,张廷举做得最多的是“不表达”,也许这样才是那代人的方式。他悄悄做很多,故意不说,女儿就只能永远误会下去。本来一场风暴,落到最后就是两个人一起变老,把误解留给别人。
张廷举的想法并没谁摸得清。有人说他骨子里就不愿言和,有人说只是多年的传统压抑,不肯低头。他自己的信很少,但账本有明确记录,萧红私奔后花了多少钱,谁去送钱,谁给消息。她一点没写,他也自顾自继续做。两条线始终平行,却延迟交汇。
端木蕻良也说过萧红和父亲其实“太像”,都死扛,都不肯妥协。他们活成了彼此最不愿承认的样子。父亲面对旧日亲家族和舆论压力,照样顾女儿;萧红面对所有的家庭羁绊,嘴上再恨,最软的那根弦还是牵在家里。
等到萧红走了,张廷举老得像萧红书里那些被风吹僵的老人。他并不是那种极端坏人,但也绝不是好父亲。你说这算和解吗?还是妥协?其实他们谁都没有真正赢过。
萧红的悲哀不只是她个人的苦。张廷举的沉默,让小镇上所有父母都觉得没毛病,女儿的叛逆又成了另类。家庭像一张网,你怎么挣都是旧的捆绑。
时间拉远了,所有苦都成了故事。她在病房喊回家,未必真想回,只是太久没有停靠的地方。父亲收拾女儿遗作,也是顺手的事。两个倔强的人,谁也没给对方台阶下。
就这样,旧中国亲子关系留下一个不得不接受的裂隙。问题说透了也不过如此。人和人之间,有时候只能各走各的长路。你说说,这到底是萧红的不幸还是张廷举的局限?
很多时候,最深的情感不是贴在脸上的热,而是心里哪儿一直没化的梗。时代走过去了,这样的父女大概不会再有,可那点子纠结的爱恨,却有多少人一辈子都躲不开。
萧红这一生,从来没有真正离开呼兰,也没有彻底被张家大院接纳。至于这对父女,谁又算赢呢。
近日,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名家讲经典——张莉:写作者如何书写自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
本场活动也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书香行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承办。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莉讲述萧红的传奇人生并解读作为写作者的萧红是如何书写自身的。
“名家讲经典——张莉:写作者如何书写自身”讲座现场
1942年,萧红病逝时年仅31岁。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女性一生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留下众多文学经典,《商市街》便是其中之一。活动现场,张莉将萧红创作《商市街》的背景和过程向读者娓娓道来。
1931年,年轻的萧红与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商市街25号,并在那里居住了19个月。为了记录那段难忘的生活,也为了赚取稿费维持生活,1935年,24岁的萧红写下了散文集《商市街》。1936年,《商市街》一经出版便备受欢迎,时至今日,仍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复阅读。
《商市街》书封
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中评价《商市街》是“萧红所有作品中最有自传性和最有力动人的作品”。张莉认为,《商市街》之所以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存在于世”,源于它的真实、鲜活,“这部作品是以萧红真实经验写成,某种程度是她的自画像。她写出了自己当年贫困、饥饿的生活状态,毫不避讳,非常坦然,她诚实而率真地把最真实的经历写在纸上,关于贫穷、关于孤独,也关于自身及女性命运的思索”。正是对真实生活的呈现让萧红在纸上重建了女性自我,也使平凡的生活焕发光泽,她使那些不值得写的变成了可写的、有趣的、生机勃勃的,这就是《商市街》的意义。“她写了人们通常觉得不重要的那些经验,那些生活。她记下的生活在另外一个评价体系里面或许是偏僻的,但今天看来却是鲜活而又生动可感的。”
萧红曾经写道:“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张莉表示,在萧红看来,那些“偏僻的生活”恰恰很重要。正因为对生命经验中的吃、穿、寒冷、饥饿及孤独的切肤理解,《商市街》得以重建现代散文及非虚构写作的优秀传统,这部作品开启了随笔式、日常化的女性散文写作风格,其后,这也几乎成为现代女性散文的主要样态。
《我的阿勒泰》书封
张莉结合近日因《我的阿勒泰》受到广泛关注的作家李娟,阐述了女性散文真实自然的特点。“李娟和写《商市街》时的萧红一样,喜欢书写她身在的日常。日常生活经由她们的文字变得温暖、恍惚而令人心生惆怅。其实她们说的也不过是家常话,讲的也都是自然平实之事,但是,却自有一股魔力,那是一种天然的书写本领。”读李娟时会让人不知不觉想起萧红,是因为“她们各有属于自己的纸上原乡,因为她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天真’之气,那是身在大自然中的‘物我两忘’”。
萧红独特的写作气质也体现在她对鲁迅的回忆中。鲁迅是萧红的人生导师、文学导师,张莉通过鲁迅和萧红的文学关系细腻解读萧红是如何书写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在无数的回忆与缅怀里,萧红写出了‘这一个’鲁迅和鲁迅一家,她使历史长河中刹那的鲁迅变成了我们面前永远鲜活的那个人”。尽管萧红在文中并没有提到自己,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她的视角看见一个“眼里有、心里有、笔下才会有”的萧红,看见一个深情缅怀导师的萧红,同时也看见这位写作者如何理解作为写作者的自身。
另一方面,萧红写自己的生活时并不自怜自艾,她分身为二,冷静看待曾经的自己,仿佛在写他人。“克制地叙事,记录下那些过往中的点点滴滴,尽管充满了疼痛和不安,但并不让泡沫情绪控制她的文字。这是她与当时诸多散文的不同。《商市街》之所以流传到今天,在于萧红荡涤掉了个人情绪,将个人经验转化成共同的情感,这是写作者重要的品质。《商市街》是女性视角的代表作,深具女性气质和女性精神。作品中的比喻和表述,深具文学品质,从这部作品开始,萧红建立起了独属于自己的语法。”
张莉认为,对生活和人的不同理解使得萧红的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样貌,“萧红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她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不顾影自怜,透过自己的寒凉生活,她切肤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悲哀,也看到自己作为女性的软弱,但她从这种软弱中生长出了新的自我审视,正是在这样的观看、体察、审视中,她完成了一个作家的自我成长、自我教养”。
为什么《商市街》一经出版便深受青年读者喜爱,七十多年来拥有如此持久的吸引力?因为这部作品写出了一个人面对生活、面对情感和人际的真切感触,面对一切困苦,领受命运带来的一切并将之酿造成了对文学生命的滋养。因为真实,因为真切,因为真诚,也因为诚挚朴素,《商市街》才会拥有动人的文学力量。正是通过《商市街》的书写,萧红得以重新理解自我,理解女性的生活、女性的存在、女性的处境。——写完《商市街》后,萧红逐渐突破文学写作中的刻板框架,完成了她生命中的最重要作品《呼兰河传》,留下了跨越时间的文学经典,让“刹那萧红,永在人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莉
互动环节,张莉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阅读、写作”“如何开展文学评论与研究”等问题一一解答,鼓励同学们善于从经典阅读中汲取营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创作灵感,对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始终抱有开放的态度和客观的研究精神。
本场活动是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首场进高校文学活动,依托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开展。据悉,“名家讲经典”系列活动还将走进北京工业大学举办“徐则臣:关于奥尔罕·帕慕克,一个‘帝国斜阳’的书写者”文学讲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