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8 22: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好家长》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读后感的核心观点: -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对《中国好家长》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是对书中提到的教育理念表示赞同,还是对某些观点持有不同意见?明确核心观点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条理。
2. 选取合适的段落进行阐述: - 在读后感中,要选取书中的关键段落或观点进行阐述。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感受,对所选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3.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 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引用书中的观点,阐述其内涵; b. 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观点的实用性; c. 分析自己或他人的家庭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将书中观点应用于实际。
4. 语言表达准确、生动: -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尽量用具体、生动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5. 适当引用书中的名言警句: - 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名言警句,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 总结全文,提出个人观点: - 在文章结尾,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或期望,以引发
“被整齐”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管理的一种范式,不知从何时起,学校教育成了军事化的管理,失去了学生成长的原生态。
本文作者: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赵宝
看完李镇西《做最好的家长》后,我才知道自己在育子、育生的路上犯了许多错误,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就像吴非老师说的:多年之后,反思做班主任、做老师的一路经历,我有一些觉悟,为一些事感到遗憾和内疚,我的学养有限,性格有缺陷,在学生需要帮助和引导时,知识局限以及时代局限,让我把一些未必可靠的选择教给了他们;如果我的学养能高一些,有现在这样的认知能力,我的学生的成长或许将会少一些烦恼。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正在当下铺展开来。回想从教以来的18年,我竟然觉得自己有些不称职——以前做班主任时候,总想让学生顺从自己,以至于经常会激化跟学生的矛盾,最后总是用驯服的方式让他们“归降”。现在想来,自己对教育规律的无知贻害了好多学生,我的内心是不安的,也是诚惶诚恐的,所以在到了不惑的年纪越发觉得学习的重要。
有人曾把教育喻为农业,需要精耕细作,需要给其生长必须的土壤、肥力、和适合的阳光雨露,而这些都被整齐划一的管理取而代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长,因为家庭环境等外部原因,外加自身的因素,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不整齐,可我们非要用整齐的管理让其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以至于在这样的生产线上,许多孩子成了“半成品”,成了问题生。想想都觉得惋惜,他们本可以在我们的引导下,在我们给其充分的阳光和雨露中成长起来,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我们却在做着揠苗助长的事情。
当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我们是否要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孩子应该在我们培养下成为什么样的孩子?不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捧着一颗教育之心,就是不称职的,因为没有科学的引导、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科学的教育,孩子们的天性就会被扼杀,于是,也就走了如今学校管理的“被整齐”。
吴非老师说:大多数人接受教育,但未必能真正地认识教育的价值。此刻,我们可能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为数不少的教师甚至到退休也没能正确认识职业的价值意义。不懂教育的真谛,就无法解释教育领域中为什么总是存在很多难题,许多时候,我们的管理实际上是在逃避问题,而不是敢于直面我们的管理漏洞,许多问题,我们不是疏通,而是千篇一律的采取堵的解决之道——校园各种规章制度的禁令不都是堵的表现之一吗?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都懂,可是到了我们身上,我们就成了当局者,开始犯迷糊了。
希望我们能够成为学习型、专家型的育人者,少一些无知的蛮干,多一些有质量的引导,让孩子能够在我们科学管理下健康成长,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爸爸、妈妈,也是更久远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的形象会深入几代人,所以我们必须要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不断丰盈我们自己,做一个学习型的老师,才能让我们手下的学生都可以自由成长!
编辑:关中小伙
文 | 群美育儿
远见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我们从那些享有盛誉的商业大亨身上,都可以总结出他们有一点共同特征,那就是具有远见。
远见是卓越的代名词,现代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觉得自己很有远见,带孩子的时候提倡快乐教育,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口号,实则是为了图自己清闲。然而有远见的家长并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的成长,而是能合理的引导和规划,在适当时候学会“逼”孩子一把的家长。
在《家有儿女》有一集中,刘星对刘梅说,应该从小培养自己学乐器,什么萨克斯、吉他、贝斯等等。刘梅告诉刘星,那时候有让他去学习的,可是他不学,这也不能怪在自己身上。刘星听完之后说了一番话,让刘梅当即哑口无言:我不愿意学,您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难道您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让我学,逼我去学才对。
《家有儿女》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成长题材电视剧,而这一集也告诉了全天下所有父母:究竟该如何去带孩子。有些家长在送孩子去学跳舞、学芭蕾的时候,孩子学两天就不想学了。这个很好理解,毕竟刚开始学习是很痛苦的,万事开头难,孩子并没有理解这些带来的快感,所以才会觉得只苦不甜。有些家长受快乐教育的影响,觉得既然这门课程不会让孩子感到开心,孩子对这门课也没有兴趣,那就应该按照孩子的想法来。所以直到最后,一些坚持下去的孩子逐渐有了成就,而那些中途放弃的孩子一无所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勉励芸芸学子坚持学习,也是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家长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明白,但是这种传统育儿理念与西方自由思想的育儿理念相冲突,导致最后的产物四不像:家长既不能秉承国产式的教育方式,又无法领会自由教育的精髓,最终把孩子放了羊,错过了大好的学习时间。
孩子不喜欢,就不要强求。有些家长心里会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们在帮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也是在主观意义上觉得学这个好,并不确定孩子就真的喜欢这个,所以当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叫苦不迭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动摇的念头。但是家长们还是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需要家长引导和强制。如果任由孩子进行选择的话,很难对孩子的良好作息做出改善。
那么有远见的家长都会怎么做呢?
有远见的家长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坚持一段时间,比如说学习舞蹈半年或者一年,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欢这门课程,那就如孩子所愿。但是当孩子上一两周就叫苦不迭,哭着闹着不想要学习的时候,家长却不能就这样随便依了孩子的性子,而要引导孩子,告诉他虽然现在学习起来很吃力、很艰难,但我们可以尝试坚持一段时间(如半年或者一年),到时候如果你依旧有这样的打算,我们就不用再学习这门课程。
当然了,有远见并不仅仅是在兴趣课上的选择和坚持,有远见的家长同样热衷于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孩子喜欢看书吗?这不尽然,毕竟孩子更喜欢的是玩耍和去游乐园,那么想要孩子养成勤读书的习惯,就需要家长多操心这一方面。想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首先要让孩子产生读书的兴趣,不能等着孩子上学之后接触汉字了才培养孩子读书,要在此之前就让孩子产生读书的欲望。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大多数家长一看到“培养读书习惯”,就千方百计买书给孩子看,孩子不看就生气。实际上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并不是从“看”开始,而是从“听”开始。在孩子1岁之后,家长就可以拿着绘本给孩子讲故事,当孩子一岁半或者2岁的时候,对这种模式已经习惯,并且能对书本中的内容产生兴趣,而这个兴趣就是孩子阅读欲望的动力。
家长不仅需要每天晚上或者其他时间段固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还有另外一点同样重要:家长本身就有读书的习惯。现在一些人有个习惯,那就是好囤书,囤书不读书,这是因为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家长带孩子的过程中,讲究言传身教,家长平时是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孩子就会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如果家长平时不看书只是玩手机、看电视的话,孩子的心思就不会在书本上。
有些家长总说“孩子不爱看书,拿他没办法”,实际上是自己没有做到位,没有给孩子树立榜样。当家长玩手机的时候,却呵斥孩子去看书,孩子心里就会想凭什么你们就可以玩,我却要去看书,偏不。而随着这种逆反心理的负面增长,孩子逐渐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更不利于孩子培养阅读习惯。
环境改变个人,家庭氛围对孩子生活习惯影响甚大。如果家长们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爱看书的榜样,平时也应该带孩子多去图书馆、博物馆,陶冶孩子情操,而不是陷入死读书的处境。
对于有些人来说,放手也是一种智慧,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孩子。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坚持,在坚持中寻找快乐,然后快乐产生动力,如此源源不断。家长最忌讳的是让孩子过早的尝试放弃,当孩子过早尝试到放弃后,就会在遇到难题时产生逃避的心理,从而习惯性的躲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所以无论是让孩子坚持学习某门课程,还是让孩子养成好读书的习惯,都是为了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立和坚韧。
学习的苦是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事,当孩子第一次品尝到这种“苦”而产生退缩心理的时候,家长就要站出来鼓励孩子坚持下去,适当时机也要“逼”孩子一把。正如有句话所说,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孩子亦是如此,这才是有远见的家长需要做的事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