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9 02: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绘本读后感的200字作文,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你的主要感受或观点是什么,这将是作文的核心。
2. "简洁表达":由于字数限制,语言要精炼,避免冗余和重复。
3. "突出重点":挑选绘本中最打动你的部分,如故事情节、角色、插图等,进行详细描述。
4. "情感真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情感共鸣。
5. "结构清晰":开头简要介绍绘本,中间阐述感受,结尾总结观点。
6. "避免剧透":不要过多透露故事情节,以免影响他人的阅读体验。
7. "语言生动":使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使作文更具吸引力。
8. "字数控制":确保作文在200字左右,不要超字。
9. "检查语法":作文完成后,仔细检查语法和拼写错误。
10. "个人风格":保持个人风格,让作文具有独特性。
徐丹丹,冯爱虎工作坊成员,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教学能手,雁塔区教学名师,全国首届和谐杯高效教学名师,现任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教研主任兼语文教师。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等组织的评优赛教、观摩研讨等活动。
《共读绘本的一年》是工作坊的冯爱虎老师推荐的精读书目,第一时间加入购物车,拆开包裹,我有点怀疑——如此薄的一本理论书籍。快速地翻了一遍,满眼的对话,目录中也没有我期待的“绘本的作用”“如何读绘本”“如何设计绘本课”等字眼儿,有点失望。
一天下午,阳光暖暖的,斜照进来。我坐在窗台上,拿起这本“绘本理论书籍”淡淡地读起来。不料,阳光却跳过窗台,沿着眼前的文字,带着一位老师和一群孩子悄悄爬进了我的心里。我也似乎穿越到美国某幼儿园的284号教室和一群热爱李欧·李奥尼的孩子见面了。
瑞妮是一位哲学家。她机敏,果断,爱思考。对待问题有独到见解。思考角度与众不同,也有自己的理由支撑,并不是妄言。拥有辩证思维和哲学思想,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瑞妮也是整个集体的引领者,名副其实的“大boss”,然而她只有五岁。是的,没错!瑞妮就是一个只有五岁的黑人小女孩。为什么她如此神乎其神。因为她遇到了薇薇安。薇薇安就是本书的作者。一个仅剩一年时间就退休的幼儿园教师,她的另一重身份是美国杰出学前教育专家。薇薇安以教师的视角记录了自己和孩子们共读一年绘本的故事,温暖的笔触让一个个甜甜的故事跃然纸上。“这是我跟随孩子们一起探索未知领域的最后机会,从来没有哪个孩子像瑞妮一样,如此乐意地引领我。”这是全书最感动我的一段话,薇薇安老师把瑞妮的行为视为引领自己。孩子引领老师,这是老师的大智慧。从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瑞妮不仅在引领老师下一本书读什么,这一本书是表演还是歌唱的方式理解。同时也在引领老师思考问题,认识自我。“这个跳舞的棕色小女孩就是我!”这是瑞妮说的,薇薇安老师想到自己也跟幼儿园老师说“这个跳舞的犹太小女孩就是我。”她觉得是毫无可能的,不禁笑了笑。瑞妮不卑不亢地和布鲁斯辩论小孩子是不能说“嗨!宝贝!”的,薇薇安也想到自己小时候都不敢告诉父母自己被欺负了。瑞妮对自我的认知如此笃定,薇薇安最大的智慧就是不放过。她抓住了瑞妮的这个特点,跟随着瑞妮的脚步,一路读起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开启了长达一年的探索之旅。
薇薇安是一位教育家。她不是简单的即将退休的幼儿园老师,阿甲老师在序言《倾听天堂里花开的声音》里写到:在我们的文化里,从幼儿园教师成长为著名作家的例子也是有的,但是身为作家却以幼儿园教师身份执业直至退休的却无先例。他说的就是薇薇安。薇薇安在幼儿园从教三十几年,她热爱这份职业,更热爱孩子们。没有教学计划,没有教学设计,跟随孩子的脚步,结合问题的走向,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这绝不是漫无目的!相反,这是境界,这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以学定教,这是我们心之向往的以孩子为中心。薇薇安老师做到了,她在孩子身上汲取了营养,实现了教学相长。
我是“后悔药”!我跟随着瑞妮,感受到田鼠阿佛的思考和诗意;感受到小鸟蒂科的举棋不定,左右为难;感受到鳄鱼哥泥流的坚定不妥协。万万没想到,读到“奥利佛”,我被重重地一击。这一击敲开了我尘封的记忆,这一击敲破了我的自信,这一击敲碎了我的美丽光环。我读到擅长画兔子同时也会讲兔子故事的奥利弗因布鲁斯弄脏了他的画就开始尖叫,怒吼着躲进“他的藏身处”。这一刻,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不就是我教过的一个孩子小S么。同样爱画画,同样画得忘乎所有,同样不允许任何人碰坏他的作品。有一次他因为同学拿走了他心爱的彩笔而发怒,在课堂上就举起了椅子要砸向同学。我当然是制止和批评。但从未关注过他画的是什么,更没有给他把作品和同学们分享的机会。总是“逼着”他写字,“逼着”他听课,“逼着”他学语文,在教室里他也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藏身处”。现在,我后悔了,却已来不及——他转学了。薇薇安老师在书中写到:“这段日子我经历的每一次心灵之旅似乎都是向内的,通往我藏在心中的回忆和遗憾。李欧·李奥尼也可以将我写进书里,起个名字叫‘想当初’或者换个更好听点的,叫‘后悔药’。”我觉得如果李欧·李奥尼如果把我也编进去,也可以叫我“后悔药”。
“我好奇她怎么会知道,学校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在不破坏每个人个性的基础上找出共性的教学方法。”这是薇薇安对瑞妮的评价,同时也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的教育同仁,不论你对绘本是否感兴趣,相信薇薇安老师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和书中充满灵性的对话以及探寻李欧·李奥尼的快乐,都不会令你失望。
这是一本小书,一本充满魔力的小书。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各位亲近母语的同伴,大家好!我叫叶翠婷,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同时是一个3岁半孩子的妈妈。今晚我领读的绘本是日本作家筒井赖子著、绘本名家林明子绘的《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感谢大家的聆听。
相信大家都应该读过龙应台《目送》里的这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养育孩子是最神奇的一件事情,他/她从你的母体来,你用一生的时间去爱他/她,他/她却用一生的时间走向独立,离开你。
初读《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这本书,我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报读儿童阅读师资认证时更没想到这是推荐必读书目。通过这段时间的研读以及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一些经验,我才发现《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孩子看的,同时也是写给父母看。这是一本教会我们父母放手,让孩子鼓起勇气走向独立、收获自信与成就感的暖心之作。
今天我将从孩子的角度、父母的角度及亲子共读感悟三个方面来进行品读。
梅子涵老师在讲《儿童文学审美的新启蒙》一课时说过:“真实不真实不重要!不是用生活来对照,而是文学上的真实!”
五岁的美依在听到妈妈让自己一个人上街买东西时,第一反应是“跳了起来”;当小伙伴阿友得知她自己一个人去买东西时,第一反应也是瞪圆了眼睛。
当我自己在重读这本绘本时,也不禁回想自己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年龄,我自己是在上小学之后才第一次拿钱去村口的小卖部买零食吃,那时候农村的路上车几乎没有汽车,小地方也不会有拐卖儿童类的事情发生,路程不远,自己一个人出去也不觉得害怕。还记得刚入职的时候,一位同事就跟我说起过,她怎么偷偷在背后跟踪一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
这样一想,五岁这个年龄就选得很恰当了,这正是一个孩子独立意识萌发的时期,这个年龄的不少孩子可能刚刚成为家里的姐姐,在幼儿园里也是大姐姐了,她有独立想法但可能会勇气不足,而接下来故事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这让读者充满了期待。
故事发生在日本一个宁静的小镇上,路上行人不多、车也不多,整条街上,我们只看见一辆自行车、一辆电动车以及一辆汽车,危险系数不算大。
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镇,跟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很像,开篇美依家日式的木制家具、烧开的水壶、哇哇在哭的宝宝、一排排的楼房、家门口的信箱、柱子上的广告贴纸、当然还有全景图中弹吉他的少年、发现鹦鹉飞走面红耳赤的年轻人、也有在家中绘画的少女、更有在家里练钢琴的小女孩以及店铺中忙碌的商贩、筒井商店背后那蓝白相间的天空,像极了宫崎骏电影里的美妙的场景,使整个小镇不仅有了生活气息,还充满了温情。不光这些,书中还有更多的细节等着孩子们去发现。
3. 探险式的情节发展从封面就可以看出小女孩是故事的主角,她手捧一盒鲜牛奶,露出灿烂的笑容,让人不难感受到她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看封面时,我们可以便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你猜猜小女孩第一次买的东西是什么?她成功了吗?孩子很自然地就会被带入故事当中。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次上街帮妈妈买牛奶,就像是一场大冒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我们来看小女孩都遇到了什么困难?
(1) 路上遇到自行车冲过来
(2) 被石头绊了一下,摔倒了
(3) 钱滚走了
(4) 小店里没有人
(5) 大声喊还是没有人出来
(6) 被墨镜叔叔抢了先
(7) 被胖大妈挤到一边
……
美依买牛奶可谓一波三折,我们总认为成年人的世界不容易,但其实透过这个绘本,我们发现小孩子的世界也没那么简单。人生中有那么多个第一次,而每个第一次都需要他们蓄能以待!我们来看看美依遇到这些困难是怎么应对的?
我们看到了小女孩在妈妈问她能一个人上街买东西的时候,先是跳了起来,然后充满自信的说:“能!我都已经五岁了。”
在自行车冲过来之际,她虽然紧张,却仍能连忙紧紧地贴到墙上躲避自行车;
在跑得太急被石头绊摔倒时,胳膊和腿也痛得要命时,她没有哭,反而因为担心滚走的钱,坚强地爬了起来;
在钱滚走的时候,她没有灰心,来来回回找了几圈儿,找到后又劲头十足地朝着斜坡上头跑去;
来到小店一个人也没有,她可以深吸一口气,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二次大声喊却又被汽车声盖过去了,等墨镜叔叔买了香烟,美依第三次鼓起勇气喊,却又被胖大妈挤到一边,但美依正蓄起了满满的能量,这次她大声得连自己都吓了一跳,喊出:“我要买牛奶!”当老婆婆终于注意到她时,她终于松了口气,眼泪“啪哒”地就掉了下来。
来到这里,我们发现,美依不仅很勇敢,还很坚强,这眼泪是一直忍着的,她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哭,而是在快成功买到牛奶的一刹那留下了眼泪,这眼泪包含太多了,也许有她沿途遇到困难,也许有她不被大人看见的委屈,也许有成功的喜悦……
买完牛奶转身就跑的细节也是充满童真,很真实,这与她手心里攥得热热的钱形成了照应,原来孩子真的是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才能克服内心的恐惧。
在斜坡下面,妈妈抱着宝宝,正冲她挥手这个细节就更赞了,没有什么比历经困难后再次回到信任的人身边更让人开心的了!
2从父母的角度赏析绘本从为人父母的角度,在忙碌的日常中,能让孩子帮忙减轻自己的负担,本身就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
美依的妈妈不是随便交给孩子一个任务就算的,而是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小心路上的车子,二是别忘了找钱。从妈妈在美依出门后的仍站在门口张望的表情可以看出,妈妈心里其实是担心不已的,毕竟这是孩子第一次自己一个人上街买东西。
妈妈在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到底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我相信任何一个为人父母的都深有体会!孩子会不会被车撞了?会不会遇到坏人?她会不会迷路?这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本能。但是信任终结了这一切胡思乱想,这位信任孩子的妈妈止步在自己的家门口,尽管我们在绘本里看到她那如此担忧的表情。
2. 爱对孩子的担心本身也是一种爱的体现。但是这个绘本,我想它的意义所在,就是告诉我们当父母的,相信孩子吧,学会放手其实也是一种爱。有些路孩子总是需要自己一个人走的,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一路的风景,可我们就是永远无法代替孩子走一生。
我们可以像美依的妈妈,在斜坡下面等着孩子凯旋,但我们就是无法一直陪伴着孩子走过那一段路程,因为孩子需要成长,他们需要在这无数的第一次中,找到自己的勇气和自信,在一次次挑战自己中,获得成就感。在勇气、自信、成就中成长的孩子,一生都会充满幸福的能量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这个特别的开学季,我三岁半的女儿也是第一次入园,从适应班的隔天哭一次,到正式班的完全适应,每天乐呵呵地去上幼儿园。这期间她在幼儿园发生的一切,我都只能靠她的只言片语来了解。
她说在幼儿园想妈妈了、她说有个调皮小朋友坐她隔壁,踢她凳子,踢她脚、她说中午睡觉时有人哭吵着她了,有一天排队上厕所没忍住就尿了,她说她怕老师不喜欢她……孩子已经在我看不到的地方逐渐成长了,她有那么多的困惑、遇到了不少困难,我能做的是什么?
我能给她的只是更多的爱,每天睡前我都会跟她读故事,跟她说我爱她;一有时间便送她入园,接她放学;每天聆听她的想法,与她交流;在她难过的时候抱抱她;周末和晚上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她。
因为我总觉得,父母的爱与信任可以打开孩子的勇气之门,那些贮蓄在孩子身体里的爱会让孩子充满能量,让她有勇气去面对幼儿园里的每一天。
这本绘本的封底正映衬了我的想法,这是回家后的情景,美依和妹妹都在满足地喝着牛奶,美依的膝盖上,是妈妈已经处理过的伤口。这便是孩子用以抵抗无数困难的勇气和底气——来自家庭的爱。
3我的亲子共读感悟1. 第一次共读我和女儿初读这本绘本是在她两岁的时候,那时候她就好像进入了阅读敏感期,疯狂地想去读各种各样的绘本,我就只好把提前囤的绘本也拿了出来。那时候的她很喜欢美依这个姐姐,还有里面出现的猫咪,除此以外,我们都没有太大的收获。
2. 第二次共读在接到这次分享任务后,我又跟女儿重新读这本绘本,这时的她已经能理解书中在讲什么,读完之后我尝试问她,你最喜欢绘本的哪些地方?她说,最喜欢美依去买牛奶。我想大概是欣赏美依的勇敢吧!因为她还说过,她还没试过一个人去买东西,她说等她长大,就可以。
但我想,这样的书,一定会在孩子的心灵播撒一颗叫做勇气的种子。等她有天长大了,她也一定能勇敢地迈出那属于她的第一步。
在这次的共读中,女儿还有了新的发现,我觉得很有意思,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美依的爸爸呢?为什么美依的爸爸不帮他们买牛奶?
其实这个问题不只在这本绘本出现,我发现现在很多绘本都是讲母亲与孩子的多,说实话,讲父亲的绘本少之又少,这背后的原因相信大家都懂,但是怎么解释给孩子听呢?这会是绘本研究中的一个不错的话题。
3. 拓展阅读推荐两本风格相似,同样打动人心的绘本,一本是作者相同——林明子著的《阿秋与阿狐》,一本是题材相同——《第一次自己睡觉》,这三本绘本的风格都非常相似,画风温暖,内容贴近生活。
《第一次自己睡觉》中的樱子同样是个独立的孩子,她制定计划自己一个人睡觉,有一天妈妈发现樱子能自己一个人睡觉的秘密是因为有不同的动物玩偶的陪伴,于是妈妈也来到动物玩偶队列中排队,想和樱子一起睡,那天晚上樱子看到正在排队的妈妈吃了一惊,但却紧紧地抱住妈妈。
我每次与孩子读到这里都会忍不住落泪。不是孩子不够独立,也不是妈妈离不开孩子,而是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有太多这样的时刻,我可以离开你了,但我仍然想着你。这种亲子连接,并不一定会阻断孩子的独立,相反,她会让孩子知道我是被爱的,我很幸福,我可以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有勇气。
不同的角度,但却是同样充满温情的绘本,非常值得一读。
(本文来自亲近母语“点灯人教育”微信公众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