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9 07: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莺》读书笔记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作文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莺》这本书的哪些方面进行阐述。可以是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
2. 突出重点内容:在读书笔记中,要突出重点内容,如书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这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你的观点和评价。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该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写作:
a. 引言:简要介绍《莺》这本书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等。
b.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
c. 情节结构分析:分析书中情节的安排、发展、高潮和结局。
d.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书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
e.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书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讽刺等。
f. 总结与评价:总结自己对《莺》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并给出自己的评价。
4. 引用原文:在分析书中内容时,适当引用原文可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5. 语言表达:读书笔记的语言应简洁、准确、生动。避免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明代董其昌的这句至理名言,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觉得品松江,心里有"数",也是一个看点。自古以来,松江风光,数字点染,量词出彩。九峰三泖,山骨水肤;五茸之域,蹄花飞扬;山呼十鹿九回头,水吟鲈乡四鳃红。北宋诗人梅尧臣过华亭,不仅有感断岸三百里,萦带松江流,一去几千秋的谷水流觞,而且诗叹"晴云唳鹤几千只,隔水野梅三四株。"清代占籍太仓的华亭人陈崿描写《光福道中》的景色是:"十里五里路,南枝北枝花。花梢万蝴蝶,花底数人家。"
游松郡百里黄金水道,看云间六千年文明发祥,感叹树有根,水有源,万物起于一。《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可见,一是中国最简单也最古老的汉字,是万物之源,大道之根。故,探源寻根,神驰九峰周边地区。在青浦古文化遗址中,看到"一马当先"的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存;在松江汤庙村、广富林遗址中,见到"松粮钱广"的富庶景象,亦即谐音为"松、粮"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钱山漾、广富林文化;在闵行的马桥文化中,又见"一马殿后"的青铜时代早期文明曙光。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是始见于《吴志·陆逊传》中东汉年间的一个乡亭之邑。唐天宝十载(751),今上海地区有了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县治华亭县。在此前后,江南文化概念逐渐形成。所以,在我看来,富有诗情画意之美的华亭和云间,是吴越文化托举的一座亭,飘逸在江南文化天地间的一朵云。北宋唐询《华亭十咏》,王安石和唐询《华亭十咏》,梅尧臣和唐询《华亭十咏》,以及南宋许尚《华亭百咏》,是咏唱云间风物最早的组诗。
史载松江历史悠久,地以人贵,文以书彰。用数字表达的松江人文精彩,若云间繁星、似五茸繁花。如《松江人物》上下卷中,收录名人名流3688位,就是一个例证。另据《松江历史文化概述》载:以现在的行政区域考察明清两代,松江出进士457名,数量之多,在全国名列第三。但将明清两代分开计算,明代松江出进士287人,为当时全国第一。明清时期蔚为科举大邦的松江,不仅有"兄进士,弟进士,一天雨露;南御史,北御史,两地风霜"的包氏兄弟载誉一方,且有祖孙、父子同为进士和一门四进士的家族荣耀。故,感言"十里一鼎甲,三里一进士,里里有举人",并非浪得虚名。此外,明代松江作者约500余人,著作近1100种;清代松江作者比明代多出三四倍,不含寓居作者著作,清代松江人著述经部约426种,史部460多种,子部820余种,集部2430多种,共4148种,作者人数在1600人左右。从中可见,数字花开,硕果累累。
在松江这本打开的书里,数字是诸多历史名人的文化符号。云间"二陆",系西晋吴郡陆机、陆云兄弟。"几社六子",是明代松江几社创立者夏允彝、陈子龙、周立勋、杜麟征、徐孚远、彭宾。"云间三子",为明代以诗文齐名的陈子龙、李雯、宋徵舆。又如"天下文章在云间",说的是明末我国地方乡邦文学中呈现三大文学流派,即云间派、虞山派、娄东派,以云间派称首。松江"三文敏",指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张照。赵孟頫是南宋湖州人,因族兄出家于松江府城本一禅院,常来松江讲学授艺,当时华亭文士以书法知名者皆以孟頫为宗。因其既为华亭小蒸人管道昇的夫君,又对华亭书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且占籍华亭之故,为松江入志人物。赵、董、张三人皆卒谥"文敏"。"三公街",明代为一条松江府城隍庙前东至南内路,西至县府路的老街,因"三公祠"而得名。"三公"系董文敏公其昌,沈文恪公荃,李忠节公待问。明代"二沈"与"二张","二莫"和"三曹",即沈度、沈粲,张弼、张骏,莫如忠、莫是龙,曹时和、曹时中、曹时信,皆以书法成就名载史册。慨叹云间文学、书画,彰抗衡五岳之风采,显竞耀三辰之辉光。有联语云:"三绝诗书画,一方天地人"。
历史上,松江有不少量词载誉典故相传,如天马山"三高士墓"、华亭"四友斋"、佘山"三影斋"、凤凰山"千桃公"和"北山四窗"等。"三高士"系元代寓居松江的著名文人杨维桢、钱惟善和华亭人陆居仁,三人相传生同游、死共眠的佳话。"四友斋"是华亭人何良俊的书斋名,有《四友斋丛说》等著作传世。何良俊与弟何良傳都是明代有名的大才子,时人以"二陆"比之。何良俊自称与庄子、王维、白居易为友,故题书房名为"四友斋"。续说明代隐于西佘山的施绍莘,仰慕北宋词人张先,两人有太多的相通之处。张先字子野,施绍莘的字也是子野;湖洲人张先诗词俱工,如其曾作七言律诗《松江》,但词名更盛,甚至盖过了自己的大名,人称其为"张三影"。施绍莘词曲功底深厚,又好作艳词,不仅以一唱三叹的《送春》《感梅》《佞花》《惜花》,开《红楼梦·葬花词》之先声,而且筑有"三影斋",即梅影、杨影、柳影是也。施绍莘留下词曲合集五卷,名为《秋水庵花影集》。所以,施绍莘是继张先之后以词曲留名的又一道别致"花影"。另据崇祯《松江府志》记,俞樵云,名悦山,乃月公长子,其于凤凰山山月轩之左,种桃千树,千叶大红者名绯桃,又名绛桃,千叶白者名碧桃,千叶粉红者名孩儿桃,自号"千桃公"。又据云晨《施蛰存传记》载:中国文坛将施蛰存重大文化成果誉为"北山四窗",北山指施蛰存在福建工作过的地方。"四窗"即四大方面的重要贡献,分别为:"东窗"指中国文学为主的东方文学创作;"西窗"指西方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南窗"是指文学创作;"北窗"是指金石碑版考索。
此外,著名画家张大千,原名张正权,法号"大千"二字是1919年在松江禅定寺为僧时,逸琳法师据《长阿舍经》"三千大千世界"之语为其所取。"松江二雏",系早期加入南社的姚鹓雏和朱鸳雏。"三千三百方富翁",说的是一生藏印三千、藏砚三百方的金石书画收藏家松江朱孔阳,1958年后,他将收藏守护了一生的宝物,陆续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朱孔阳晚年曾隶书五言联,1986年与刘海粟、高络园的作品同时入选"中国当代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选展"。人们以刘海粟的"海"、高络园的"络"、朱孔阳的"孔"字谐音,称之为沪上"海陆空"三军。还有民国时期的上海报坛,一时传有"无松不成报"之说。以当时影响最大的《申报》为例,不仅有松江史量才接办后倡导"三格",即"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而且史量才被暗杀后,接任他的马荫良也是松江人。在此期间,《申报》有"三支笔",即总主笔陈景韩、副总主笔张蕴和、总主笔协理张叔通,都是松江人。过去松江流传一句话,织布要学黄道婆,种田要学陈永康。改革纺织工具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革新纺织技术,是元代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的四大革新创造之举;而由泥腿子走进科学殿堂的当代水稻专家松江农民陈永康,在"老来青"种植中所创的看苗诊断技术名为"三黑三黄"。
我在《松江府志》等书中看风景,不仅读到过松江古有"五个半状元",且民国时期有"两把半胡琴"。前者为南宋卫泾,明代钱福、唐文献、张以诚,清代戴有祺;"半个状元"是南宋华亭人许克昌,虽然皇帝已亲点他为状元,但事后查实,他是在职官员,不能当状元,降为榜眼。松江"二把半胡琴"是陶爱菊、谢永泉和张杏明。陶、谢是张杏明的师傅,张杏明二胡拉得好,笛子、琵琶等乐器也在行,所以称他是"半把胡琴"。还有,松江五教俱全,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上海地区现存13座佛塔,5座耸立在今松江区境内。松江古有八大名寺,旧俗八月初八烧"八寺香"。"八寺"谐音"八字",民间俗呼烧"八字香"。一般认为"八寺"系东禅寺、西禅寺、南禅寺、北禅寺、普照寺、龙门寺、超果寺、兴圣寺。另有一种说法来自清代王文珪《听莺仙馆随笔·八寺香》,云:"所谓八寺者,东禅、西禅、南禅、北禅、普照、妙严、超果、西林等寺也。"本土道教文化建筑松江岳庙,不仅供奉天、地、水"三官帝君",温琼、岳飞、马胜、赵公"四大元帅",而且有执掌生死善恶的杨侯大神,他那把大算盘警醒作恶者,机关算尽也无济于事,因为"任你千算万算,不如我这里一算"。
岁月如流,云间之光折射点滴积累,成时光浸泡的数字胶片闪闪烁烁,一览楼、二里泾、三凤坊、四铜鼓斋、五色泉,六磊塘、七间村、八角井、九曲弄、十里长街、百岁坊、千步泾、万安亭桥等接踵而来。而在松江民歌民谣中,从一唱到十或从一月唱到十二月的为数不少,如《十修歌》《妇女十要》《十泡茶》《十房媳妇》《十只台子》《十嫁郎》《十二月农事》《十二月歌》《田家月令歌》《十二月花名》《十二月生辰灯》《十二月昆虫歌》《四季农时谣》等。续说明清时流传的松江谚语诗,如《穷汉度岁诗》云:"那得铜钱三十千,挑来堆在眼睛前。三镶鞋袜登时换,两件皮袍顷刻穿。腌肉鲜鱼三白酒,胡桃栗子八仙桌。从今不嚼盐筋豆,锣鼓冬冬过好年。"再说松江方言中与数字有关的话语烟火气、泥土味十足,什么"污之念三""小八腊子""四金刚摇船一一大推野板""年三十罚咒,年初一照旧";什么"三对六面""板板六十四""三日两横头""三人六主张";什么"十五只吊桶打水一一七上八下""六月里冻煞一只胡羊一一说来话长"。
文章写到此,想到一个问题,即当代俗风中有忌"四"之说,如婚宴排桌号要跳开"4"数,门牌号、手机号、车牌号喜"158",忌"154",说前者谐音吉利,后者有不祥之兆。这次武汉疫情爆发,四面八方驰援,五湖四海加油,终于迎来了疫情防控实现"四个零"、四季如春的祥光。我由此觉得"四"字很温馨、很亲切。其实,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四"字大吉大利。龙的传人敬畏四海龙王,古贤必读《四书五经》。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露,为四喜临门。中国有四大发明、四大美女、四大名著、《四库全书》,且以四室同堂其乐融融。具体说到松江泗泾,得名于"四水会波","六十四两一一泗泾",是当地的一个歇后语。旧制一斤十六两,六十四两为四斤,谐音"泗泾"。泗泾古有四件宝,一塔三桥,"三弓一箭安一方"。又如明清至民国时期,米行、米厂、酿造、竹木行四大行业乃泗泾四大经济支柱;而张、陈、王、沈四姓,又为泗泾四大姓氏。我喜欢泗泾下塘街老建筑,井四方,院四合,街坊四邻,亲如一家。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这辈人的婚宴席上,尚无避讳"4"数一说。据说,改革开放之初,去日本打工的人较多,带回了忌"4"的俗风。
抚今思昔,在这方曾经创造"衣被天下""赋税甲天下""天下文章在云间"的神奇土地上,如今承前启后,"云时代"数字如歌,云端飞翔,九座城市同唱一台好戏,携手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中国舞台上扮演长三角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引擎”角色,谱写"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主阵地的雄浑乐章。喜看当下松江,数字在危中求机、化危为机、逆势飞扬中呈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心中有"数"看松江,是昨天的一串串记忆,今日的一道道风景,连接未来的一个个希望。文章写到接近尾声时,想起1988年91岁去世的中国著名作家、长篇小说《散花寺》作者胡山源先生,1986年写的一篇散文《松江好》,文中说:"我觉得松江人大都是可爱的,男的善良能干,女的聪明伶俐,为别处所少见。"这篇散文以小词四首结尾,一吟"松江好,浩气九霄腾";二咏"松江好,教育绵绵百年开";三颂"松江好,一片好风光";四叹"松江好,印象十分深"。
综上所述,接祖宗魂、续文化根、律动一座城的数字,如绵绵春雨,朵朵浪花,似星斗闪烁,音符飞扬,汇入江南文化之河,融入上海扬帆之歌,彰显华亭地域特色,折射松江人文魅力。我不由得想起现仼松江区文联主席陆军说过一段仰望人文星空、继往开来的话:炼成过人之"招",一人一"招",招招出挑;一会一品,品品嘹亮,与人民同行,为时代添彩。我曾与父老乡亲近距离促膝交谈,听他们算过一笔笔新旧对比账,数字连动脸上的表情,表露出现实可感的幸福指数。总之,无论是感恩新时代,还是怀古贴近乡贤心灵,力求成就当下更好的自己,心里有"数"看松江,举一反三品人生,则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脚踏实地,勇毅笃行,触摸梦想,步步走近。
编辑:孙欣祺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保护鸟类,必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同时还要增强保护意识,不断壮大爱鸟、护鸟者的队伍,形成严密的鸟类守护网。最近,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有代表性的摄影爱好者,听他们讲述用镜头拍鸟、护鸟的生动故事,也希望大家一起携手,共同守护可爱的“天空精灵”。
——编 者
图①:河南三门峡市灰堆石村,红腹锦鸡正在漫步。沈锦潮摄
图②:北京永定河畔,崖沙燕捕虫回巢哺育幼鸟。郝志全摄
图③: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莲宝叶则山上,胡兀鹫展翅飞翔。沈锦潮摄
图④:上海崇明东滩保护区,小天鹅飞往江边滩涂觅食。姜添翼摄
图⑤:西藏墨脱县原始森林中,火尾绿鹛俏立枝头。肖辉跃摄
图⑥:湖南宁乡市靳江河畔,大斑啄木鸟正在觅食。肖辉跃摄
图⑦:四川康定市高山上,一对白腹锦鸡正在嬉戏。沈锦潮摄
图⑧:青海湖畔,大天鹅在休憩。肖辉跃摄
浙江省金华市退休教师 沈锦潮
我今年69岁,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一名快乐的“拍鸟人”。7年来,我去过20多个省份,自驾行程超过5万公里。粗略一算,拍了差不多400多种鸟,总共50多万张照片。
7年前,有一次我去参观金华市老干部摄影协会在公园办的鸟类摄影展,那里面一幅幅鸟类照片拍得可真好!没想到我们的城市里有这么多漂亮的“小家伙”,我当时就有了拍鸟的想法。
儿子很支持,不久就买来了一套专业摄影设备,从此我便走上了拍鸟之路。很快,我就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比如拍鸟一般选择春冬两季,春天的鸟最活跃,羽毛也最漂亮。到了冬季,有一些过境鸟会飞来,能拍到一些平时难以遇到的鸟类。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这两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拍到的鸟类越来越多,观鸟的人也越来越多。周末,很多人会到公园寻鸟,辨别它们的种类,观察它们如何觅食、迁徙、社交。不仅如此,周围互通“鸟讯”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各个观鸟人,我们间接形成了一张鸟类保护网。
刚开始我就在金华地区拍,不仅拍到了翠鸟、鹪莺、水雉、白鹭、白琵鹭、绿头鸭等,还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白鹤以及东方白鹳。
后来觉得不过瘾,我开始到全国各地拍鸟。去年2月底,我和3位好友出去了40天,到11个省份去拍鸟。记得在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我们在山上等待了2个小时,终于拍到了在雪地上觅食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腹锦鸡。
拍鸟首先要爱鸟、懂鸟。无论是用相机,还是用无人机,拍摄过程中都不能大声喧哗惊动鸟类。每当发现有不文明的拍鸟行为,我都会上前制止。
都说动物有灵性,我在拍鸟的时候感受到了。有一次,我正在拍鸟,头顶上忽然飞来一只鸟叫个不停,后来又飞到鸟巢下面的草丛中。我意识到有幼鸟掉在了草丛里,鸟妈妈应该是在向我求助。我捡起小鸟放回鸟巢,鸟妈妈很快便安静了下来。
我经常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照片,并标注好对应的鸟类名字。每年4月浙江的“爱鸟周”,我都会把这些年拍的鸟类照片做成展板,为大家科普和宣传鸟类保护知识。
照片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鸟类小精灵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守护好身边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鸟类的和谐共处。
(本报记者窦皓采访整理)
湖南省生态文学作家、摄影师 肖辉跃
“黎明,天空一片靛蓝,浓雾在河中缓缓流淌。”
“一只小白鹭的歌声从浓雾里升起,贴着水面落到河西岸的一块大石边。接着两只、三只、五只,相继有十一支歌起飞。”
这是我在2023年出版的书籍《醒来的河流》中的一段文字,也是我从家乡——湘江一级支流靳江河丰富的动植物生态资源中观察到的一抹寻常。在这条河边,我用约10年的时间,捕捉到了192种鸟类、32种鱼类、16种蜻蜓、28种两栖爬行类以及8种哺乳动物的踪影。
追寻蓬勃生命景象,特别是鸟类的迁徙,让我如痴如醉。
2014年初冬,我被一则报纸上的野生动物保护广告吸引,来到了鄱阳湖。茫茫的草地上,一群白鹤从头顶飞过,整个鄱阳湖上空都回荡着它们的歌声。同行的老师告诉我,白鹤在全球只有2000多只,而全球98%的白鹤都在鄱阳湖越冬。为什么白鹤要飞到鄱阳湖越冬,为什么数量又如此稀少?这些疑问吸引我爱上了观鸟。
近几年,我发现靳江河的鸟类资源非常丰富,有我童年时代没有见过的白鹭,也有在当地“消失”了近20年的喜鹊。
是什么原因让白鹭和喜鹊回归?靳江河流域还藏着多少大自然的秘密故事呢?为了探寻这些谜团,我开始了“家乡寻鸟之路”。
绿头鸭、苍鹭、白顶溪鸲、金头扇尾莺……第一趟观鸟,我就记录下40种鸟。我压根儿就没想到家乡有这么多鸟类。我首次看到金头扇尾莺是在靳江河。
10多年前初次接触观鸟时,我拼命找国内外各种工具书,恶补鸟类学知识。当时,国内这样的生态文学作品还比较少。
我是否也能写一本与鸟有关的生态文学呢?从那时起,我拿起笔,开始一边观鸟,一边写作。
2019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观鸟笔记,也是一部自然文学作品《飞跃高原》。近10年间,我在靳江河连续、系统地观察,几乎每一天、每一年都有惊喜和收获。那些独特的经历,促成了我的第二部自然文学作品《醒来的河流》。
凭借长时间的观察,我能看到人与自然、人与鸟的关系的一个演变过程——北灰鹟与喜鹊如何回归、家燕在本地的居留……这些细节如河流一般,在我笔尖之下丝滑流淌。
现在,我又开始了新的观鸟之旅——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创作我的第三部生态文学作品。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在生态保护、科研科普等方面发挥作用,给大众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本报记者申智林采访整理)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装配工 姜添翼
我是一名95后退伍军人,开启拍鸟之路完全出于偶然。我购买了相机和长焦镜头后,一开始只是拍拍风景和花草,后来又跟着摄影爱好者去公园里蹲鸟,等鸟飞近时拍鸟。
2023年,因为工作变动,我回到家乡崇明岛。我家离世界自然遗产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有30分钟的车程。这里是亚太地区春秋季节候鸟迁徙的停歇地,也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拍摄资源。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每到周末,趁着天还没亮,我就开车往东滩跑,这时鸟类活动最活跃。一开始对周边环境不熟,一路停停拍拍,一天下来也拍不到什么。在崇明区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赵天天老师的指导下,我渐渐了解了东滩的鸟类分布。从那以后,我转变为记录鸟类迁徙的观察者。
抓拍飞鸟有技巧,光线也有讲究,清晨和傍晚的光线,照射在鸟身上能拍出美丽的画面。东滩保护区地广人稀,北部、中部、南部都存在不同的生境,栖息的鸟类也不尽相同,吸引着观鸟人在不同区域间往返。为了赶时间,我就在车上啃点干粮充饥,从凌晨拍到傍晚。
做鸟类观察者需要有相关的知识,一开始我并不识鸟,现在我一眼就能认出是什么鸟。两年来,我已经累计拍摄到200多种鸟。在我的相册里,保存着东方白鹳、勺嘴鹬、黑脸琵鹭、震旦鸦雀等众多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珍贵照片。我会定期把拍摄到的鸟种类记录上报给上海野鸟会,作为科学研究的补充数据。有时候,我还会去东滩保护区志愿者活动会听课培训。
拍鸟最大的快乐来自意外。有一次,我和几位朋友在东滩南部观察到一个家燕与短嘴金丝燕的混群,随手拍摄了几张照片。在检查照片时,燕群中一只不同花色的鸟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似乎是崇明从未有过记录的种类——白腹毛脚燕。经上海野鸟会确认,这不仅是崇明拍摄到的首例白腹毛脚燕,也是上海市自1994年以来第一次对白腹毛脚燕确切的野外记录。那天,我激动得几乎睡不着觉。
我在一个社交平台上开设了两个鸟类相册,一个叫“东滩观鸟记”,一个叫“上海观鸟记”,发布了700多张照片,还获得了该平台“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共创伙伴”称号,这让我感到骄傲。观鸟、拍鸟让我在平常生活之外,找到了人生另外一番天地。
拍鸟让我重新发现家乡之美,我也希望通过我的镜头,唤起大家保护自然的意识。
(本报记者田泓采访整理)
“自然之友”野鸟会观鸟活动领队 郝志全
我今年28岁,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2020年,我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环颈雉。透过望远镜观察,只见它华丽的羽毛散发出金属的色泽,颈部呈绿色环带,长长的尾巴在微风中颤动,非常漂亮。从此,我迷上了观鸟,一有时间就背上相机、望远镜去寻找鸟儿的踪迹。
回到北京后,我经常和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一起观鸟、拍鸟。此后,我担任“自然之友”野鸟会观鸟活动的领队,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领鸟友们到圆明园观鸟。
作为野鸟会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鸟类调查项目,圆明园观鸟从2002年至今已经持续开展了20多年。圆明园鸟类调查有东线和西线两条路线,东线路线较短,水域面积多,水鸟相对易于观察,适合新手和体力不好的鸟友。西线线路长,徒步需要4个小时,适合体力好和有经验的鸟友。观鸟时,我会一边带着大家观察,一边讲解鸟类觅食、求偶等行为,并记录当天观察到的鸟种、数量和位置。最多的一次,我们记录了49种鸟,在一个市区的公园中能看到这么多种鸟,大家觉得不可思议。
观鸟不仅能带来视觉的震撼,也是一种听觉享受。鸟儿们求偶时会鸣唱,和平时的叫声不一样。譬如被称为“百舌鸟”的乌鸫,在求偶季的叫声特别优美。清晨走进公园,各种鸟儿在鸣唱,好似在开一场演唱会,听起来非常美妙。
拍鸟时间越长,护鸟意识越强。去年6月17日,有鸟友在微信群里发布消息,说是有关方面准备铲除永定河特大桥南边的一处细沙崖壁,实施护坡工程。这处崖壁是北京最大的崖沙燕栖息地,当时正值崖沙燕繁殖季节,至少1/3的雏鸟还未出巢。大家迅速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很快,工人暂停了施工,工程队和机械设备撤出现场,之后,治河方案也进行了修改。小燕子的“家”保住了!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北京的鸟类越来越多。新疆鸟种白眉歌鸫和田鸫,以及过去并不常见的北长尾山雀、原本生活在东南亚的爪哇池鹭都在北京现身。
观鸟的人也越来越多,队伍中经常可以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一些中小学还设有观鸟社团,学生们的鸟类知识越来越丰富。
这些年来,我给鸟儿拍了10多万张照片。未来,我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爱鸟、护鸟行列,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和谐美丽。
(本报记者施芳采访整理)
吕 偲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鸟类具有捕食调节、播种授粉、营养循环、环境指示等多种生态功能,比如鹰隼等猛禽可以控制野兔、旱獭等啮齿类动物种群数量,保护草原植被;雁鸭取食水草藻类、莺雀捕食森林害虫,可以维持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等。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我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干扰、自然种群衰退、气候变化影响等因素,我国鸟类保护形势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做好鸟类保护工作,我国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有关部门发布《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35年)》《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并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国家保护鸟类等犯罪行为。同时,在鸟类影像和鸣声人工智能识别、环境因子物联网监测传输、生态特征变化预测和预警等智慧感知技术方面,我国也取得积极进展,为科学护鸟提供有力支撑。
鸟类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数据显示,我国观鸟爱好者已达34万人,他们用镜头记录下鸟儿的千姿百态,也在盗猎举报、野生救助、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等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保护鸟类,人人有责”蔚然成风。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鸟类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为全球濒危鸟类种群恢复作出积极贡献。比如在开展朱鹮拯救保护的过程中,我国帮助日本、韩国建立人工繁育种群,实施放归自然,向世界讲述了共同保护朱鹮、完善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国故事。
全方位织密鸟类保护网,让“天空精灵”自由飞翔,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报记者董丝雨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