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初一语文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9 07:4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初一语文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初一语文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读后感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整篇文章、某个段落,还是某个观点或人物。主题要具体、明确,有助于展开论述。
2. 仔细阅读原文:在写作前,要反复阅读原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 突出个人观点:读后感作文要求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对文章进行评价。在写作过程中,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4. 结构合理:一篇好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合理。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内容,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感悟。
5. 适当引用原文: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语句,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过多引用会导致读后感作文显得堆砌,缺乏个人观点。
6.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7. 注意篇幅:初一语文读后感作文一般要求在600字左右,篇幅不宜过长。在

看王崧舟《爱上语文》有感

七八月间,央视《百家讲坛》连播王崧舟先生十二集《爱上语文》,看了很有感想。他是我们章镇人,现在是杭师大教授,国内语文界“诗意语文”教学的创立者,2010年评上全国劳动模范。之前,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播出,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如今看他上《百家讲坛》,果然是文采斐然,言无虚发,可谓“含英咀华”;旁征博引而又清扬自如,称得上“侃侃如也”。但我以为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所切入的问题都相当精致,不落窠臼,富有新意,又发挥得融会贯通而恰到好处。这都同文化判断力相关,是真功夫,是他从教三十一年来始终专心读书和认真教书的结果,更是他勤于总结、善于创新的丰硕成果。

王崧舟的《爱上语文》多涉及诗歌——诗是他的最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他最崇拜孔夫子。孔子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想必王崧舟对这些话有着独到的领悟,所以他讲授诗歌深入浅出,又能举一反三,如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也因此,他的讲课学生子喜欢,像我这样的老童生也爱听。我想,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这个课题,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多出诗意,无论什么课文都要教出有情有趣的诗意人文,然后才能达到让学生“爱上语文”的目的。显然,这个要求具有普遍的引领意义,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其实是一个很高的人文要求,因为必须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创新,其实质意义是对语文教学常态模式的突破。较长时期来,语文教学受“语文工具论”及其应试教育控制,很被动地从事形式上的“精讲多练”,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语文内容的人文性。从小学到高中,大体因袭着字词句段篇的结构教学模式,重文字不重文学,重记背不重能力培养;诗意文心常被回避,因为被认为无关考试。照理,语文学科应当是一门最富文化教养的学科,而之所以总被批评为苍白枯燥等,主要不在于教材的单薄与固执,也不在于教师的“先天不足”或匠气太重,关键在于“题库教学”下的模式体制使然。因此,王崧舟的身体力行,他的“让诗意语文回归课堂”的奔走呼吁,首先体现了锐意改革的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学,曾经遗忘了“乐学”这个教学原则和“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常以应接不暇的作业试题取代文本阅读,让学生以题目为伴而不以诗书为伴。王崧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即首先是教材怎样以足够的文化含量,然后教师怎样以足够的文化水准,从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审美陶冶。他主张教师应该以有声有色令学生难忘的启发指导,来助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夫在尽可能多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丰富以致深厚。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很好地学习和发挥了于漪老师的“教文育人”、“文道统一”和“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的思想理论,即: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一句话,王崧舟注重以文化熏陶教育,强调“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提倡知、情、意的全面教养,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立身、立德、立业打好基础。

在《百家讲坛》上,王崧舟讲的最后一集是“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他通过三首宋词来讲授寻求学问的过程境界: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很适合王崧舟本人的治学过程,他的《诗意语文》成功的足迹,就是经过大量的阅读体验,艰辛的集中课题研究,再经过千百度寻求之后的成果获得。现在他正年富力壮,如晴空一鹤。祝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路上秋光正好,太阳正红。

看一张初一语文试卷有感。


这几天小学初中期末考试,我看了同事群对试卷的一些议论。看了一张初一的语文试卷。这张语文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个小时,不少了。

我将这张语文试卷大致理了一下。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语文基础知识,占20分,其中与教材有关的。名句默写6分。名句阅读,3分。看汉字写拼音2分,改错别字2分,修辞1分。解释带点的字,1分。计15分。二,阅读理解,占40分。其中文言文阅读,教材中的,13分。以上15+13分=28分。三,作文40分。

现在的中小学生,都在叫苦叫累,作业多,学习时间长。家长也累,不用我多说了。老师其实更累,担心自己教的班级的学生考不好,担心期末的辛苦复习有没有复习到,担心试卷出了偏题怪题,试卷出的有没有超出课程标准(以前说超纲),以致学生不会做。等等。

从上面这张初一语文试卷的占分比例,可以看出,考书上的也就是教材上的内容并不多。老师们反映:考试不考书上的,这个语文怎么教?都在叫苦,现在的语文没法教。阅读,肯定不是书上的。100分的试卷,书上内容仅28分。因为在手机上看的,可能有遗漏,即便如此,试卷上考书上内容仅占30%左右。

潮爷也认为,现在的语文老师难当,语文难教。不知道那些专家,教研员,把语文教学指向何方?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