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9 08:0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乐圣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乐圣的生平、音乐作品、思想理念等方面展开。主题应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有助于读者快速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乐圣的背景和作品,正文部分分析乐圣的音乐特点、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要充分展示乐圣的音乐作品和思想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乐圣的生平经历:介绍乐圣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创作历程等,使读者对乐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b. 音乐作品分析:选取乐圣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音乐特点、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展示乐圣的艺术成就。
c. 思想内涵探讨:从乐圣的音乐作品中提炼出其思想内涵,如对人性、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思考,使读者对乐圣的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运用丰富的词汇,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b. 句式多样:灵活运用各种句式,使文章节奏感更强。
他才华横溢,创作了一曲又一曲传世之作;他命运多舛,26岁患中耳炎,50岁失聪,历经磨难,但却从未屈服。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2月16日,恰逢贝多芬诞辰纪念日。今晚,这里有诉诸之心的旋律,更有扣动心弦的故事。
△贝多芬《致爱丽丝》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作者 | 罗曼·罗兰
NO.1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
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父亲母亲
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1787年,贝多芬失去了他挚爱的母亲。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担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
△贝多芬少年画像
NO.2
有人说他很高傲,举止粗野,态度抑郁,带着非常强烈的内地口音。但他藏在这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唯有几个亲密的朋友知道。他写信给韦该勒(编者注:贝多芬的好友)叙述他的成功时道:“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1796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耳朵日夜作响;贝多芬内脏也受剧烈的痛楚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
在好几年中,他瞒着人家,连对最心爱的朋友们也不说;他避免与人见面,使他的残废不致被人发见;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贝多芬的助听器
NO.3
除了肉体的痛苦,别的痛苦也时常折腾着他。韦该勒说,他所见过的贝多芬总是抱着异乎寻常的激情去热爱一切。这些爱似乎永远是纯洁无瑕的,在贝多芬那里,激情与欢欲之间毫无关系。他的密友兴特勒曾确言“他一生保着童贞,从未有何缺德需要忏悔”。
他这一生,不断地如飞蛾扑火般去恋爱,如醉如狂般痴爱颠倒,不断地幻想着幸福降临,但现实总是如此地残忍,幸福幻灭之后便是痛苦的长期煎熬。
△年轻的贝多芬
如果想探寻贝多芬最丰满的灵感源泉,那就必须在这种时而热爱、时而骄傲的反抗的轮回中去追寻。直到晚年,他与生俱来的热情之火,才在时间的磨砺和悲风凄雨般的隐忍中趋于平静。
贝多芬为朱丽埃塔·居奇亚迪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1年,他热恋的对象是朱丽埃塔·居奇亚迪,可他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首先,这段爱情使他感受到长期折磨他的残疾之痛,敏感的隐秘被再次戳伤,而境况的艰难,使他无法娶自己深爱的姑娘。其次,居奇亚迪是个风骚、幼稚而又自私的女人,这使贝多芬非常苦恼。1803年11月,她嫁了加伦贝格伯爵。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这样的爱情能给人心灵以毁灭性的打击,而像贝多芬这样早已被疾病折磨得异常虚弱的灵魂来说,这样的爱情无疑是一次灭顶之灾。此时,他经历着一个绝望的苦闷时期,只消读他那时写给兄弟卡尔与约翰的遗嘱便可知道,遗嘱上注明“等我死后开拆”。这是惨痛之极的呼声,也是反抗的呼声。他的强毅的天性不能遇到磨难就屈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这爱情,这痛苦,这意志,沮丧和骄傲交替的煎熬,这些内心的悲剧,都反映在1802年所作的伟大作品中。如:第三十一号中的第二奏鸣曲,其中戏剧式的吟诵体恍如一场伟大而凄婉的独白。
NO.4
1806年5月,他和丹兰士·特·勃仑斯维克订了婚。她很早就爱上他。从贝多芬卜居维也纳的初期,和她的哥哥法朗梭阿伯爵为友,她还是一个小姑娘,跟着贝多芬学钢琴时起,就爱他的。
△贝多芬蜡像
这一年他所写的《第四交响乐》,是一朵精纯的花,蕴藏着他一生比较平静的日子的香味。同样渊源于爱情的妥协精神,对他的举动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影响。朋友们说他兴致很好,心灵活跃,处世接物彬彬有礼,对可厌的人也肯忍耐,穿着很讲究;而且他巧妙地瞒着大家,甚至令人不觉得他耳聋。
这种爱情的美好影响一直保持到1810年。靠这个影响,贝多芬获得自主力,使他的天才产生了最完满的果实,例如那古典的悲剧:《第五交响乐》(又名《命运交响曲》)
NO.5
1814年是贝多芬幸运的顶点。在此光荣的时间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贝多芬的朋友与保护人,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在1816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工作中的贝多芬
他虽沉沦于悲苦的深渊中,但仍然歌唱欢乐。他人生最大的欢乐就是创作《欢乐颂》,并要把这作为他某部大作的结局。关于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等问题,他都犹豫踌躇、摇摆不定。
即使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期间,他也不曾坚定过。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想把《欢乐颂》留下来,放在第十或第十一的交响曲中去。
《第九交响曲》从酝酿到完成,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1826年11月底,他患了感冒,随之病情加剧转为了胸膜炎。他钢铁般的运动员似的体魄同病魔抗争了三个月。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1827年3月26日)。
△1820年由约瑟夫·卡尔所做的贝多芬画像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文 | 摘编自《贝多芬传》
插图 | 《贝多芬:音乐世界的英雄》
了解完贝多芬的一生
想知道作为“乐圣”的贝多芬手指究竟有多快、多灵活吗?通过贝多芬作品《悲怆奏鸣曲》第三章感受下
这绝不是一般速度!
你心里
是不是也有一个贝多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在音乐史上,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名字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不仅以充满激情与力量的作品震撼世人,更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失聪的绝境中创造艺术奇迹。从贫寒的童年到声名鹊起的青年,再到被命运重击后的浴火重生,贝多芬的一生,是与苦难搏斗、用音乐诠释生命的壮丽史诗。
苦难磨砺的音乐天才:贝多芬的早期生平
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约翰是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望子成龙的他迫切希望贝多芬能复刻莫扎特年少成名的辉煌,因此对幼年贝多芬采取了近乎严苛的训练。天还未亮,贝多芬就被拽到钢琴前反复练习,稍有懈怠便会遭受打骂。但苦难反而激发了他的音乐天赋,年仅11岁的贝多芬就辍学担任了宫廷管风琴师的助手,13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显露出惊人的创作才华。
1787年,贝多芬怀揣梦想前往维也纳,试图向莫扎特学习。虽然这次会面因母亲病重返乡而中断,但1792年,他再次来到维也纳,正式拜海顿为师,开启了音乐生涯的新阶段。此后十余年间,贝多芬创作出《第一交响曲》《悲怆奏鸣曲》等早期作品,以清新明快的古典主义风格和充满个性的情感表达,在维也纳乐坛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青年音乐家。
命运重击下的至暗时刻:失聪的降临
然而,命运的残酷转折在1796年悄然到来。年仅26岁的贝多芬开始出现耳鸣症状,听力逐渐下降。对于一位将声音视为生命的音乐家而言,这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到1802年,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痛苦地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我不能对人说:大声些,我是个聋子!”失聪不仅剥夺了他聆听世界的权利,更让他陷入孤独与绝望的深渊,甚至一度产生自杀的念头。
但贝多芬最终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他曾在笔记中写下:“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这种不屈的精神,成为他突破绝境的力量源泉。
失聪后的艺术巅峰:在无声世界奏响生命最强音
失聪后的贝多芬,音乐创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1803年,他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三交响曲“英雄”》,这部原本题献给拿破仑的作品,以宏大的结构、强烈的戏剧性和充满英雄主义的情感,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框架,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此后,他的创作如井喷般涌现:充满田园诗意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激昂奋进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歌颂欢乐与团结的《第九交响曲“合唱”》 ,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命运的抗争宣言。
在失聪的岁月里,贝多芬无法再通过听觉直接感知音乐。他发明了特殊的谈话册与他人交流,将共鸣板一端置于钢琴上,另一端抵在牙齿或下巴,通过骨传导感受声音的振动。凭借着超凡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他在内心构建起一个更为宏大、深邃的音乐世界。例如,创作《第五交响曲“命运”》时,那震撼人心的“命运敲门声”动机,贯穿全曲,展现出与命运殊死搏斗的悲壮;而《第九交响曲“合唱”》中,他大胆引入席勒的《欢乐颂》作为终章歌词,用合唱的形式表达对全人类团结与博爱的向往,将音乐的感染力推向巅峰。
永恒的精神遗产:贝多芬的艺术与人格魅力
1827年,在维也纳一场暴风雪中,57岁的贝多芬与世长辞。他的葬礼上,两万多名维也纳市民自发为他送行,致敬这位用音乐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伟大艺术家。贝多芬的音乐不仅是艺术瑰宝,更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从早期作品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到失聪后作品中与命运抗争的呐喊、对人性光辉的赞美,他用音乐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坚守希望。
正如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所言:“贝多芬的音乐是从他痛苦的灵魂中迸发出来的。”他在失聪后创造的艺术奇迹,不仅革新了音乐的表现形式,更证明了人类精神在绝境中迸发的无穷力量。时至今日,当我们聆听贝多芬的作品,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与鼓舞,这便是“乐圣”贝多芬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