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9 10:3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书笔记作文的主题。你可以围绕莎士比亚的生平、作品、戏剧理论、文学地位等方面展开。
2. 突出重点:在读书笔记中,要突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亮点,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选择你感兴趣或者有深刻体会的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引言、正文、结论。
a. 引言: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以及你选择的主题。
b. 正文: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结构:
- 按照时间顺序:从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到晚期作品,逐一分析。
- 按照作品类型:分别从悲剧、喜剧、历史剧等方面进行分析。
- 按照人物形象:选取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
c.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主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4. 丰富论据:在论述过程中,要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撑你的观点。可以引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台词、人物对话、情节描写等,也可以引用其他学者、评论家的观点。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
名字代表什么?玫瑰换个名字,同样芬芳。——《罗密欧与朱丽叶》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李尔王》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哈姆雷特》
世间的很多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更为浓烈。——《威尼斯商人》
......
这些浪漫而饱含哲理的句子,均出自于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一个个惊动世人的作品。自18世纪期开始,莎士比亚剧作从德国开始传遍欧洲,再传入俄国,又于清朝咸丰年间传入中国,迷醉了世上一代又一代的人。
莎士比亚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高的赞誉。从高官到平民,从精英文豪到贩夫走卒,都对他大加赞扬,就连马克思也说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然而,有一位同样是世界级的文学巨匠,却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感到反感。这个人就是19世纪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根本不能称之为“艺术”,甚至不能称之为“戏剧”,而人们对莎士比亚的追捧,是受到了蛊惑。而且,托尔斯泰用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最严厉的字句“这一切,如同所有的谎言一样,乃是一种大恶”。
如此与世人看法背道而驰的评论,一开始就遭受到莎士比亚追捧者的排斥与嘲笑。托尔斯泰还因此与自己的好朋友屠格涅夫(另一位俄国大文豪,代表作《猎人笔记》)发生争辩,导致二人决裂17年之久。
托尔斯泰为何会有这些不合时宜的说法?
难道真的是“文人相轻”?往世俗一点想,难道他想碰瓷高手,达到出名的目的?
并不。
写出《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的列夫·托尔斯泰,自身便是一位不遑多让的硬核文学家。
列夫·托尔斯泰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他,一岁丧母,十岁丧父,年纪轻轻便继承家业。他博览群书,曾两度参军,开过学校;从沉迷酒色赌博的花花公子,到成为一个在沙皇天下默默支持社会主义革命的作家,一生经历巨大的思想转变。
这样的人,绝不屑于通过诋毁他人来获取名声。
其实,托尔斯泰也曾思考过自己是否过于偏激,或者阅历不够,所以才会得出那样不受欢迎的结论。他持续50年,多次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直至他75岁高龄时候最后一次重读,托尔斯泰不但没有改变看法,反而加深了这种反感。
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剧照
在日常的读书随笔中,他首先从莎士比亚作品本身开始解构,又把这些作品与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做出显微镜式的对比,再从莎士比亚走红的原因观察,自上而下地剖析出莎士比亚现象的种种前因后果。由此得出莎士比亚“三宗罪”。
第一宗罪:矫揉做作。
“莎士比亚的所有人物都不是用自己的语言说话,而一直是用着同一种莎士比亚式的、过分雕琢的、不自然的语言。”
比如《李尔王》中的李尔王说,如果女儿不原谅他,他就要在灵柩中与妻子离婚。
这是一个正常父亲会对女儿说的话吗?
再比如《奥赛罗》中的奥赛罗准备动手杀死自己的爱人前,在床前向熟睡中的她独白,希望她被杀死之后仍像活着一样,即使她死了他也要爱她,而现在他要尽情呼吸她的芬芳。
这究竟是一个深情的爱人,还是一个变态狂的话?
托尔斯泰认为,这些不合情理和人物性格的语言打造,无不深深烙印着莎士比亚式的歇斯底里。而这些情感的宣泄受到追捧,恰恰反映着上流社会的空虚。莎士比亚为骚动不安无所事事的贵族阶层打开了挣脱道德限制,以趋于随心所欲的放纵出口。
托尔斯泰与妻子
第二宗罪:拙劣改编。
莎士比亚的多个名作,是对前人作品的改编,包括《李尔王》、《奥赛罗》、《哈姆雷特》等。托尔斯泰认为,改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改编成拙劣的成品。
比如《李尔王》的多个情景往往不能自圆其说,没有前因只有后果,完全失去原作起承转合的韵味。作品利用断裂而跳跃的情感,冲击人们的神经,达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感悟。
托尔斯泰敏感的意识到,莎士比亚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文学上,而在于调度出优秀演员的激越表演能力。那么,即使摩擦掉了原作人物的部分棱角与魅力,也能在演员的大显身手中触动世人。
托尔斯泰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第三宗罪:缺乏分寸感。
“没有分寸感就不会有艺术家,特别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就完全没有这种分寸感。”
托尔斯泰认为,戏剧首先应当在读者或观众心中引起幻觉,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剧中人物所感受和体验的事物;剧中人物的独白,无论怎样娓娓动听、含义深刻,一旦过于泛滥,就会破坏戏剧的关键——幻觉。
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都恨不得一次性把心中所有心理活动都公告天下,那种叨叨絮絮把一切说尽,即使最后使得人物性格偏离,也要让观众无话可说。这便是作为一个艺术品的分寸感的缺失。
既然如此,莎士比亚为何能够在19世纪开始红遍全世界?
对此,托尔斯泰认为,生在16世纪英国的莎士比亚在两个世纪后成名的起因,是由德国文化圈子的需要所推动。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
当时德国在政治文化上需要一种新的戏剧风格,去反对原有的拖沓、沉闷的法式戏剧。而作为德国文化圈子的领袖歌德,选中了与自己世界观吻合的莎士比亚风格。
于是,整个圈子开始为了迎合这种风格,重新定义戏剧的美学;并以莎士比亚为标杆,大量创作“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作品。而莎士比亚的盛名由此延续至今。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托尔斯泰读书随笔》中,详尽地记录了这些让人恍然大悟的分析。
英国女作家伊芙琳·霍尔曾说: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托尔斯泰代表作《复活》剧照油画
我们在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并不祈求他人的认同,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人们对莎士比亚等作家的热爱。当中的每字每句,都单纯地反映一位文学大师对文化的深度思索,闪耀着托尔斯泰决不放弃自己完整自洽的独立思考逻辑,并且用一生来维护它们。
这才是一位文学巨匠矜贵的精神所在。
《莎士比亚论》
杨秀波 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关于本书
作者杨秀波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书运用新视角、新材料、新观点,以“意象→心理→命运”为主线,对莎士比亚的七部戏剧进行论述,旨在通过对人物心理的阐释使读者对莎剧的深邃与洞察力有更深刻的认知。专著研究人物各种心理特质、揭示人类心灵世界:
1.聚焦人物“激情”,阐释其心理特征。现代心理学的新发现将意象等从意识边缘移至中心。专著据此从意象入手揭示人物命运机理;
2.关注莎剧舞台表演的历史演进,以“历时”研究观照莎剧评论及舞台表现变迁,系统论述中国大学校园莎剧演出历史、现在及成就;
3.关注莎剧与历史的互文,考证历史事件在莎剧中的指涉,论述社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
4.关注莎剧艺术美学特征。
本书创新之处
辟有“大学校园莎士比亚演出”章节,这是国内首次对大学校园莎剧演出的系统观照,展现了当代大学校园中莎士比亚戏剧演出的蓬勃生机。
作者简介
杨秀波(Yang Xiubo),桂林理工大学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莎士比亚研究。曾在《译林》《外国文艺》《四川戏剧》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过多篇翻译作品和论文。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美国文学大辞典》(批准号:11FWW012,商务印书馆出版);教育部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持的“211工程”三期资助项目:中国外语战略动态。主持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莎士比亚研究及莎士比亚翻译研究(项目号:SK13LX494);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6JGA391);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研究”(批准号:18BWW002)。
曾出版专著《读哈姆莱特》(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权威机构收藏并获颁证书。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1
02
03
04
自序
寻找最适合阅读莎士比亚的方式
英国文论家尼古拉斯·罗伊尔(Nicholas Royle)的一句话堪称经典:“最适合阅读莎士比亚的方式——阅读字里行间的深意……”但,实现这一切,要去寻找。最初读莎士比亚作品的时候我十九岁,那时发现莎士比亚的作品优美有趣,便去图书馆搜寻索引盒里的卡片,找出所有能找到的他的书。一个个陌生却充满奇趣的崭新境界在我面前铺展开来……
那时读的是朱生豪的中译本,做梦也想不到,十几年之后,我竟然也开始阅读英文版莎士比亚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学校有专门讲授莎士比亚的教授,一次课只讲一首十四行诗,而我的整个夜晚也常常只看一首诗。我也时常去复旦大学蹭课,多是与一个活泼可爱的本科生一起。
第一次去听课,见台上站着一位浓眉大眼的老者,头上覆着新雪的皎白,不由心中震动。听同行女孩介绍,他叫陆谷孙——一位英文界的大家,还介绍说,他家人都在美国,只他一人留居国内。之后每每透过办公室敞开的门,看他拿着讲义,闭着眼睛,口中念念有词,显然是在备课,我心里满是感动!一位名满天下的教授,教本科生的课却如此认真,令人赞叹!
有一次他问:“哪个是上外的?”我就在他眼皮底下,却一声不吭。平时,我只在学业困惑时才拿起手机,请教他我该怎么办,或者用稚拙的英文写邮件给他。后来,听经常一起去复旦的女孩告诉我,他在博客里盛赞我,说一个自学英语的学生,却能写下洋洋洒洒的英文长文,了不得。一次他在信中提醒我:“Be aware of the glaring mistakes。”展信读后,深觉羞惭,此后再写完英文信件,必仔细检查后方才发出。从他那里,我懂得了什么叫严谨。
陆老师睿智,又不乏风趣。一次上课的时候,正值冬去春来、天气转暖。我换下厚厚的秋冬服装,一上课,他看看下面,然后说:“You are the small version of yourself(你现在是缩小版的自己)。”闻听此说,深觉诧异——语言如此惊艳,果真不负盛名。他的博学多才浸染课堂,成为我那段生活的斑斓底色。
一次临近期末,许多学生在下课的时候跑去讲台,争相与他合影留念。我也凑热闹让一个同学帮我照了一张。再上课时他笑着说:“我的功能是——”,停顿片刻,然后说,“道具”,同学们不禁哈哈大笑……那些日子就在树木抽芽、开花、花儿凋谢中匆匆而过。我问过他:“如果毕业后我去了很偏僻的地方,如何读书?”他说:“我每年寄给你几本书。”一句话舒展了我心上郁郁的褶痕。
我很想听陆先生讲莎士比亚,一直期待着“下一个”学期他能开课,然而他说是他的学生在教,他不会再开这个课了。好遗憾!他是世上最好的老师,永远悦纳他人——即使我并不是他的学生。我请教他该用怎样的书作参考去读懂莎士比亚作品,他提笔写在了我复印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资料上,给予指导。
听课是我从事莎士比亚研究的基础。毕业时恰逢经济危机,英语专业首当其冲遭受冲击,我远赴西南边陲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
一次陆老要我的地址,我问意图,他向我做了“保证”,我才放心地把地址给他。没想到后来便收到一张汇款单。他耐心劝说我接受,我不肯,他说:“我一个七十来岁的人了,在邮局排好几个小时的队才把钱寄给了你,你还要我去取吗?”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不便坚持……他体恤学子的殷殷之心让我感动不已。
人在天涯,难免苦辛。陆老却时而来信鼓励。他向我讲述他年轻时扛大包、腿上叮了蚂蟥的场景,鼓励我战胜一切困难。
毕业不久,我申请一个研究项目,没想到被批准了。我搜集各种国内外资料,用陆老赠予的那些钱买了些旧书,以节约开支,又向其他学者借阅一些,自己买一些。毕业后第一年只是阅读资料做笔记,没写一字。第二年开始利用积累的一些笔记检索新资料,陆续写下若干论文。
读莎士比亚也不断让我有新的感悟。
一些学界前辈如王佐良等人对莎士比亚有精彩评述。在我阅读资料的时候,也感觉出一部分老一代学者的评论受到旧时观念的过多影响;新一代学者有的解读是按照译本做的,但译文与原文有出入,而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造成原文意义“弯折”。每每展读,发现无法同意许多评论的观点,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请编书经验丰富的资深莎士比亚研究学者史璠老师指点修改,前后达16次之多,删减了非常多的内容。此刻,想起了虞建华教授说过的话:“写多容易,写少不易。”只有想要做到言简意赅的时候才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就这样,我的第一本专著《读哈姆莱特》问世了。这本书是阅读莎士比亚“字里行间”的记录,是陆谷孙先生教诲、扶植的结晶,更是我研究莎士比亚的发端。
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我曾请教过东华大学美籍教授杨林贵老师,他热情地给我寄来各种书籍,还鼓励我尝试一下文学创作。
我的第一本书出版后,按照保留的汇款单图片地址第一时间找到陆老——尽管我从未想到我们的人生竟还会有交集!峰回路转,却让我们在转弯抹角的人生路上一次又一次相遇!当我进到他家里,惊讶一个闻名遐迩的大学者居然住那么简陋的旧式房子!见面时他刚刚出院,才回家几天。他为我写了出版赠言:“筚路蓝缕,可喜可贺!”虽病体羸弱,字迹却依旧挺拔——那是我们今生的最后一面。
之所以矢志不移做科研是因为陆老等学者不断的鼓励。我写出了国内第一本《哈姆雷特》人物研究专著——《读哈姆莱特》后,书籍被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并获颁证书,来信同时告诉我在英国各处都可查阅到这本书。
《读哈姆莱特》出版后受到关注的程度令我始料未及。南开大学学者王宏印到广西民族大学做讲座,我赶过去听。听说我写了关于哈姆雷特的书,他急切地想要看到。但我手边没有了,最后从别人那里临时调来一本给他。他接书时手竟在微微颤抖,激动地说:“没想到来广西有意外收获!”他称我“教授”,还在赠言处写下:“遇见研究哈姆雷特的教授是一生的幸运!”很快他读完书籍,发短信来:“新见多多,不辱教授!”他还告诉我他最喜欢的是写奥菲利娅的那一部分。听他的讲座弥漫着浪漫色调,有一种醉人的旖旎,自然他是喜欢舞台上的浪漫传奇的。其实我并没有想涉足舞台演出,但是在查阅外文资料的时候,那一部分内容实在太吸引人了,没办法丢弃,只得将最精彩的部分写进去。上海戏剧学院曹树钧教授评论说这是将“文本研究与舞台研究结合”的“开创之举”。哥伦比亚大学斯皮瓦克教授表示要“慢慢读”,啃一啃这难懂的方块字。
出版《读哈姆莱特》之后,觉得有些问题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莎士比亚这部恢宏的剧作有多元色调,几乎涉及灵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大学的各种教科书中无一例外地呈现众口一词的“单一”观点,赫然写着哈姆雷特“延宕”,在拖延复仇。每每见到,总让我感到莫名的不安,似乎听任这种引导是我的过失——没法做到心安理得地“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文学史是一个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体系,而我们的权威书籍似乎停留在历史中已然过去的某个时刻,没有随时间前行,没有新的声音“并置”,没有呈现评论、理解、阐释的“众声喧哗”!
这是一种过去时代的认知。在原本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内容上加之以“单一色调”的评论,与文本本身的复杂性颇不相称。名人评论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认知却应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逐渐深入,对莎士比亚这样的天才作家最优秀的著作来说尤该如此。剧作家经历了人生中的困顿、困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辟出一条成功路。莎士比亚集演员、剧作家、股东于一身,他是一位学者、一名艺术家,也是商人——一个繁杂多面、立体的形象。他的人生即便在他那个时代已呈辉煌。环球剧场的熙熙攘攘、人流如织见证了他辉耀的过往。在他卓越才华的背后是他复杂的人生。他的作品征服了千千万万人,源于他的天才和人生体验。作为一名研究者,对此怎能视而不见?
或许因我是理科出身,知识结构与其他人不同。在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莎士比亚学术会议上,郭英剑教授是我所在讨论组的组长。在听完我做的莎学与天文学研究结合的报告之后,他表扬了我在内的四名年轻学者,说我们选题新颖,并且特别指出我所做的跨学科研究“国内罕见”。我做报告时说:“我住在离世界很遥远的地方,那个地方离天空很近。当人们仰望星空,看到的是几十亿、几百亿年前从某个星球上发出的光。它旅行了漫长的时光,才进入人们眼中……”听完我这段话,大家脸上似乎焕发出奇异的光彩,气氛里有触摸得到的热烈。
研究莎士比亚难,难如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在艰难的情况下,真想放弃!但是许多学者、专家老师鼓励着我,许多青年学生注视着我。在做莎士比亚研究最艰难的时候,老师们的教诲、学生的倾诉让我感受到了力量。我走过了一段陡峭的路,但终于走出来了。
莎士比亚是高山,是大海,是峰峦叠翠、山外有山的景观,永远说不完、诉不尽。所有的研究者都要在字里行间追索深意——正如本文开篇尼古拉斯·罗伊尔所言。
资料: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段鹏程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