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9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包身工》读后感的300字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突出主题:首先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对《包身工》这部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可以从作品的内容、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分点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3. 紧扣作品:在论述过程中,要紧扣作品内容,避免脱离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包身工、老板、工人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
b. 情节安排:分析作品中的情节安排,如包身工的生活、劳动、反抗等,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 主题思想: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揭露社会黑暗、呼唤人性关怀等,阐述自己的理解。
4. 表达真情实感:在论述过程中,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结合自身经历: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自身经历相结合,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b. 运用修辞手法:恰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每次看夏衍先生《包身工》一文,我的心里边就极度愤怒极度心痛,以至于我不忍心再读下去。
那些可以把“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欺骗包身工们父母的带工老板多么可怕。罪恶的旧社会是多么可怕,旧社会的天灾人祸多么可怕。那个时候的苦难人民,既躲不过可怕的天灾,更躲不过可怕的人祸!人祸是两大类,一个是当时的反动统治阶级统治者,一类是乘火打劫的鼠辈屑小,比如文中所说的带工老板,以及文中说的“打杂的”。
看到芦柴棒被冷水当头浇下,那是寒冷的冬天!外面刮着寒风!什么叫做人吃人?这就是啊!
都是人,竟然如此对待自己的同类!
我看只有万恶的奴隶社会和那些害人性命的恶人才比这个更残忍吧?
感谢伟大的文学家们,把那活生生发生过的人世间的罪恶和一些恶毒之人的歹毒记录成文字,让这种记录罪恶的证据成为永恒!时时刻刻警惕预防着恶毒的恶人们,是一切所有善良而正义的人们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正义善良的人们,应该记住旧社会,在人世间曾经存在过,那些嚣张跋扈的恶人坏人们,比如文中带工老板!
记住那些受苦受难的可怜的人们!比如芦柴棒,小福子。
想起她们,我觉得自己活在当下是多么幸福!“忆苦思甜!”“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振聋发聩的伟大语言是多么伟大正确!
旧社会人们的苦难也提醒着正义善良的人们,要警惕坏人,使自己每一天都不懈怠,都奋力有为,以免自己“懈怠于安乐”之中,忘记了自己捍卫正义保卫善良的重于“泰山”之天职!
在文中,夏衍先生详细地向我们记录了包身工们吃的,住的,穿的,以及做工境况。文中记录的包身工们的悲惨遭遇,是多么让人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啊!
我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讲述自己以前吃的苦,比如夏天吃晚饭时被蚊子猛咬,犹如针扎一般;在炎炎夏日在水田插秧还被蚂蟥吸血咬,在炎炎夏日去大山里砍柴长路担柴,觉得自己很苦很累,可是看看夏先生写的包身工一文,想到文中那些可怜的女孩子们,我觉得自己受的所有的苦,其实都是在享大福啊!根本都不算是“苦”!
果然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哪里是受了苦的?我被蚂蟥咬过吸血的苦哪里算苦啊?我分明就是在享福啊!
看看包身工,看看芦柴棒,看看小福子,我的心很痛!
万恶的带工老板说“打死不干事”。那摩温打小福子时在东洋婆面前打得更着力,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这个小姑娘坏得很,懒惰!”
可怜的小福子们,就这样在万恶的外国人和万恶的本国人的双重折磨下,生不如死!
我每次看到现在一些人家的小孩子不喜欢读书就是感慨万分。为孩子们因为年纪小不懂事而惋惜,同时又为他们感到幸福。他们是多么享福,生活在了一个善良仁慈美好的社会,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可以吃好住好穿好玩好,而且还可以不喜欢学习,有权做出这样不对的选择!
而包身工们,却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包身工们简直生不如死啊!
看了夏衍先生《包身工》这篇文章,我心情真的很沉痛,久久不能平静。
开栏的话: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浙江大学开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专栏,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坚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信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
他曾为新电影劈山开路,也为新戏剧鸣锣击鼓,为新兴文学披荆斩棘,更为报界别辟蹊径。他的生命档案里装着中国的半部近代史、半部当代史!
在浙大玉泉校区的鸣春园内,一座夏公亭永恒铭记着他,他就是著名革命艺术家——夏衍。
“愿听逆耳之言,不作违心之论。”夏衍的一生都被家国情怀萦绕,为抗战文艺四处奔走,历经磨难而不悔。他曾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了12年;曾与鲁迅共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无论是风云诡谲的飘摇年代,还是蓬勃发展的激情岁月,夏衍的笔杆从未停过……
夏衍年老照片
沿杭州严家弄前行100米,一扇铁门打开一片空旷之地,右侧矗立着一座江南风格建筑,夏衍旧居便在此:严家弄50号。
1915年,年轻的夏衍入读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即浙江大学工学部前身,开始了他五年的中学生涯。“甲工”是浙江省“实业救国”思想的大本营,夏衍在这里也遇到了令他终身难忘的恩师谢遒绩,后来常回忆起谢老对他写作的悉心指导。1919年,激昂的五四运动蔓延到杭州,夏衍成为学联主要骨干,深入大街小巷宣传抗日,和同学一起组织了杭州“五·八游行”。
9月,夏衍和十来个同学,经过不到10天的筹备出版了一份铅印的八开小报,取名《双十》,后改名《钱江新潮》,成为浙江省内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青年们通过这份刊物抒发己见,夏衍也曾在上面激烈抨击北洋当局。
夏衍年轻时
“在少年的时候,中学校的王国,我如火如荼的事业,受同学们狂热的欢呼,痛烈的攻击,多是我现在憧憬不堪的往迹。”夏衍的自传体小说《圣诞之夜》中这样提到当年那段时光,意气风发,年少轻狂。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1920年夏开始退潮,对学运积极分子夏衍来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求职并不容易,但好在此时“甲工”重新带来了转机,愿意为夏衍提供学费前往日本留学。赴日本留学后,夏衍开始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职于中共特科,从事地下宣传工作。
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开始的第3天,对夏衍来说,是难以忘怀的日子。
夏衍应潘汉年召唤,来到两人经常见面的上海大光明咖啡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刚碰面,潘汉年便拦了辆出租车,带着夏衍来到蒲石路一幢双开间的石库门房二楼。
轻轻叩门,一位身着白衬衫、深灰色西装裤的中年人出现在眼前。他紧紧握住夏衍的手,热情说道,“还是叫你沈端先(夏衍原名)同志吧。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未等夏衍开口,来人再次说道,“我,周恩来。”
周恩来表示与国民党谈判合作的事大致已定,想让夏衍今后以进步文人的身份做统一战线工作。此时的夏衍,已经以半公开的身份活动在上海文化界,能够更好地团结各界文人力量,发挥宣传和统战作用。此次面谈,也决定了夏衍之后几十年的工作方向。
同年8月24日,《救亡日报》创刊,每天销售1000份,最高日售三、五千份。作为总编辑的夏衍,不仅负责报纸的编辑、发行、印刷、对外联络、约稿工作,还亲自深入前线冒着枪林弹雨采访。有一次,他和田汉前往嘉定前线,一路上敌机轰炸,他们一次次跳下车,躲到树下或稻田中,等敌机飞走又接着赶路。
《救亡日报》
飘摇中的《救亡日报》3次停刊,2次复刊,4年辗转3省市,夏衍和同事们曾躲在上海老弄堂的厨房里写稿编辑,门窗外是成堆的垃圾,他愤怒地写出《失去了太阳的都市――上海》,一经刊登,销售一空;他们也曾在广州长寿路的编辑部里遭遇狂轰乱炸,夏衍连续发文《广州在轰炸中》、《把这旷史上的惨剧记录下来》等,向世界控诉法西斯暴行。
1941年1月17日,蒋介石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名义命令全国报纸刊登颠倒是非的电讯稿,诬蔑“新四军叛变”,夏衍坚持拒绝刊登这则消息,让《救亡日报》头版开了个大“天窗”!
南京东路353广场,原为大陆商场,1937年《救亡日报》编辑部设于此
至此,《救亡日报》社报馆受到严密监视。夏衍不久便接到通知撤离,在处理完报社工作后他匆匆赶往机场,登上一架小飞机,飞往香港,继续新的革命活动。
夏衍在文学方面所涉体裁广泛,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文艺评论、翻译等作品,尤其在报告文学、话剧和电影方面成就斐然。
1936年,他在报告文学《包身工》中刻画出活在“鸽笼一般”工房里的包身工“芦柴棒”尤让人触目惊心,揭露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赤裸裸的人间地狱样貌。
1937年,其现实主义倾向的标志性作品话剧《上海屋檐下》中,一场雨从开幕到终场就未曾停过,暗示着动乱年代中中华民族的风雨飘摇;1942年,他在《法西斯细菌》中塑造了一位“悲剧的英雄”,把十年间抗战中各阶层人民的苦乐一一剖出来给你看,力图“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
相关创作作品剧照
电影《时代的儿女》《风云儿女》讲述了青年知识分子到革命战士的故事,《春蚕》讲述了一个浙江蚕农如何变成中外蚕商……这些角色从前几乎未在中国电影史上出现过。在“九一八”事变前,大荧幕上不是武侠,就是颓唐的恋爱故事,创作者们逃离现实矛盾,试图躲避时代巨浪的冲击。而夏衍则“紧追时代,直博现实”,各式人物被他引进电影文学中,时代电影的创作朝着关心祖国、触及人民痛痒转向。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但他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闪烁着的人格风采和人性光芒,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
夏公亭
在浙江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夏公亭在浙大玉泉校区落成,永恒地铭记着这位艺术革命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求是学子。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生李安泽说:“作为传媒学子,我唏嘘其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敬佩其永不磨灭的斗争思想,感叹其经历的磨难之多。在人人提枪的时代,夏衍用戏剧丰富了人们的内心情感,激发了人们对新时代的渴望,当之无愧是同时代剧作家第一人。”
参考文献:
刘诗晨. 论夏衍《上海屋檐下》的现实主义探索. 四川戏剧,2020(7):34-38.
倪迅 夏衍和《救亡日报》.光明日报,2005年8月6日
雏凤新声——世纪骄子夏衍的早年岁月.年求是”丛书–国立浙江大学历史文库.
http://www.ncku1897.net/history/2017/11/01/539/陈坚, 陈奇佳. 夏衍传. BEIJING BOOK CO. INC., 2018
周黔生. 夏衍与故乡杭州.浙大校友:2019(1)
刘涛. 以话剧抗战——论夏衍抗战时期的几个话剧 中国作家网 2012年10月17日
柯灵. 夏衍电影剧作集•序.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10月
李月红. 夏衍:戏里戏外皆传奇. 浙江日报. 2015年8月20日
本文文字:杨金丨扎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叶静
责任编辑:周亦颖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