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19 20: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已亥杂诗》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已亥杂诗》的哪些方面展开,如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历史背景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已亥杂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你的阅读感受。 - 主体: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 - 结尾:总结你的读后感,表达你对诗歌的感悟和评价。
3. 深入分析:在主体部分,要深入分析诗歌的各个方面,如:
- 主题: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 情感:分析诗歌中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 -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韵律美等。 - 历史背景:结合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探讨诗歌的时代意义。
4. 结合自身:在分析诗歌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使读后感更具个性化和深度。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义不清的情况。
6.
撰稿丨徐悦东
每当大家提到龚自珍,就会联想到龚自珍著名的《己亥杂诗》。龚自珍几乎是将己亥年变成了自己的专属年号的历史文化人物。为何己亥年对龚自珍来说如此重要?那一年对中国的近代史来说,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龚自珍又是在何种人生境遇和社会背景下写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年也是己亥年,在当下重新读两甲子前的《己亥杂诗》,又能获得什么启发呢?
9月8日,初岸文学和建投书局,在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举办了《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的新书发布会,了此书的作者余世存和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一起对谈龚自珍在己亥年的历史和人生。
兼顾学术和社会敏感度,龚自珍是那个年代最有见识的官员和思想家之一
每当大家提到龚自珍,许多人也许会想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名句。雷颐认为,龚自珍不仅仅是个诗人,他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就是“经世派”的一员,他们认为当时的社会需要变革,包括传统的学术界,因为当时的学术界的风气太过注重训诂考据的小学,不够关注现实。
龚自珍父亲这一系是走仕途的,其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仕途都很顺。他母亲这一系是研究学术的,他外公是段玉裁,是大名鼎鼎的学者。他的家世可以说政学一身。这种家庭环境使他在关心学术的同时又敏感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因此,龚自珍最出名的学问是公羊学,而公羊学在鸦片战争后影响了像康有为这样的启蒙思想家。
《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余世存著,初岸文学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版
同时关注学术和政治,也使他在追寻文人的理想和从政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结果他仕途不顺,反而以诗文传世。雷颐提到,龚自珍的政论其实也很有研究价值,他在鸦片战争还没开始的“盛世”年间,就已经感受到了一定的危机。他曾提出要在新疆设省,还提出了很多漕运方面的意见。这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敏感度。
龚自珍和林则徐都可以称为那个年代最有见识、最有思想的官员和思想家。但他们毕竟还没有接触到另外一个世界,所以龚自珍提出的建议还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
早在18世纪,广州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英国的商船上就已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中国海关官员都去查过,但并没有引起什么重视。1831年,两艘蒸汽轮船来到广州,当时的中国官员觉得很新奇,不断去观看,就像去看一个新奇的玩具。当时,根本没有人意识到蒸汽机时代的到来。龚自珍、林则徐当时也没有提出完全有效的建议来,这也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还不够了解。
雷颐
在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马上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龚自珍这时已经去世了。龚自珍的死亡是个谜。他的桃色事件不断,他的出轨对象往往是有权势者的妻子。在一个桃色事件发生不久后,他就在丹阳暴毙了,特别有戏剧性。
余世存认为,中国人对己亥年的重视并不够。今年就是己亥年。回溯三个甲子以前的己亥年,就是1839年。那一年六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意味着文明的冲突,而今年也发生过一场大火——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这仿佛是文明冲突的一个象征。不过,因为我们还置身于其中,我们今天还看不清楚这场文明的冲突将会发展到何处。但我们今天貌似很有优越感,觉得自己这个时代要比前两个己亥年进步和优越得多。余世存看到今年上海costco超市的热抢的风潮,突然想起清末的时候,富庶的江南地区发生了抢米的风潮,民众的表现和一百年前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依然在现代化门口徘徊。
龚自珍的诗与当代人的语言更加贴近
余世存认为,龚自珍在当时有许多粉丝。他的外祖父也是他的读者。一直到现当代的胡适、鲁迅和费孝通,他们都受过龚自珍的影响。在近现代的知识精英中,龚自珍是一个必读对象。胡适在给读者开一个最低要求的国学书目的时候,就包括了《龚自珍全集》。只不过,在解放之后,传统文化断裂。因此,在当代知识分子当中,龚自珍失掉了这份影响力。
以前读书人喜欢玩一个叫“集龚”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是在熟读龚自珍的诗的基础上,把它的诗句拿来不断地转接,从而变成一首新诗。他的315首《己亥杂诗》就可以打乱顺序,在这首诗里面挑一句话,在另外一首诗里面找一句话,最后拼凑出一首新诗。这个游戏,在同治光绪年间就开始流行。冰心就曾说,她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玩“集龚”游戏。
余世存在读龚自珍的诗之后,也喜欢上这种游戏。因为他的诗句跟当代人的语言更贴切。余世存的同学文钊曾说,中国诗人前十名当中肯定有龚自珍。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句都很好,但是他们的语言跟当代人差得有点远。如果当代人去读龚自珍的诗,就会发现他的语言跟当代人的语言挨得很近。他的诗是一个很好的文字资源。
余世存
此外,龚自珍的诗里,不仅蕴含着很好的文字资源,更有许多用于安身立命的思想资源。龚自珍有着段玉裁传授的文字学,刘逢禄先生传给他的今文经学,还有佛教思想资源。因此,他对那个时代有着洞察力,认为那个时代要出事,想找出路,即使他没有找到最终的出路,他活着也能很安心。
而当代人没有强大的思想资源,生活就会惶恐不安。即使我们移民到另一种文化当中去,我们的身心还是不足以得到安顿。这也是余世存认为当下中国人为何如此撕裂的原因。画家刘小东曾说,他在全世界各地行走,一看到那些复杂、扭曲、焦虑的面孔,就知道那是中国人。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让中国人承受了这么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使得中国人面孔太复杂、太焦虑不安。
为何己亥年对龚自珍如此重要?
余世存提出,龚自珍的目标远大,想做宰相,像王安石一样变法。但是终其一生,他只能做一个小公务员。他的理想丰满,现实很骨感,一生都是一个失败者。
在龚自珍47岁的时候,他的人生面临着重大的转折。他的叔父当了高官,成了他的上司。按照官场规则,他必须避嫌。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回乡。1839年4月23日,他离开北京,整个精神状态一下子就被全部打开了。清朝的官场是不准官员风花雪月的。他一离开官场,就去逛青楼了。所以,他在己亥年就谈了两场恋爱。己亥年给了他一个机会,使他得到了解脱。
己亥的“亥”字是地支年的最后一年,所以会出一些总结性的东西。章太炎在谈辛亥革命的时候也说,到了地支年的亥年,历史会给出一个答案。余世存觉得,己亥年对有中国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人提供了一份参照性的答卷。也许,龚自珍写诗写到快到年底的时候,就意识到这315首《己亥杂诗》多么重要,让他进入到了跟李白、杜甫、苏东坡并肩的行列。己亥年让龚自珍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极大的宣泄。中国精神在遇到至暗时刻的时候,有人把它说了出来。龚自珍也帮我们说了出来,这使得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觉得就像读到了我们的心坎里。
龚自珍小像
雷颐也表示认同,龚自珍在己亥年的出走,让他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同了。这种突然放下,不必纠结和计较的放下,也可能来自他的佛学和道学底蕴。研究者得有佛学和道家的底蕴,才能对他的佛道思想和作品进行评判研究,同时去考察佛道思想如何影响了他。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都痴迷于佛道,他们不会觉得佛道互相矛盾冲突,而是把佛道变成了一种心灵追求,看重他们的功能性,这也是中国不会有宗教冲突和排斥的原因。
作者丨徐悦东
编辑丨李阳
校对丨翟永军
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初中《语文》第2册 人教2001年版
作者介绍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