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留在大武汉心得体会》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9 23: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留在大武汉心得体会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留在大武汉的原因、经历、感悟等。主题要具体、明确,便于展开论述。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而言,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留在大武汉的背景和原因;正文部分详细描述在大武汉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经历;结尾部分总结心得体会,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3.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4. 内容丰富:在大武汉的心得体会中,要尽量丰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生活环境:描述大武汉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生活氛围等。
- 工作学习:阐述在大武汉的工作或学习经历,包括遇到的挑战、取得的成果等。
- 人文交流:讲述与当地人的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分享彼此的感悟。
- 个人成长:反思在大武汉的时光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如心态、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5. 情感真挚:作文要表达出自己对大武汉的热爱和留恋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挚情感。
6. 突出个性:在描述大武汉的心得体会时,要结合
留在武汉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我自己选择留在武汉是因为在武汉读的大学,然后大学期间去创业了,在毕业的时候还在创业,人在创业的时候满腔热血,雄心壮志,觉得在武汉的前途一片光明。
所以压根就没有想过去其他城市比如北上广深,所以留在了武汉,一直到现在,已经有14年的时间。包括我现在熟悉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我这样的情况,因为读大学从外地来到了武汉,选择了武汉,他们分别来自四川、广西和广东。正常情况下我应该是去到广东或者福建的,我老家挨着福建和广东,我那些混的比较好的亲戚朋友都在广东深圳,我大学同学在广东广州,所以我大概率也是往广东跑。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不来武汉读大学,那么肯定不会留在武汉,这是可以肯定的。其实可以肯定的说外地人如果不是来武汉读大学,肯定不会来武汉上班或者创业!除非已经有认识的熟人在武汉混的特别好,然后有老乡朋友过来投靠。比如我有位老乡当年在武汉混的特别好,年入千万那种,然后他村里来了不少年轻人跟着他干,不少也赚到了钱在武汉定居了。当然也有因为公司派遣的原因,我去年年底认识的就是跟着公司过来的,从东北来到的武汉。还有就是其他方面的了,更多就是感情的原因,因为家人在武汉所以来了武汉。而这些数量还是属于少数,在汉总人口当中根本没有存在感,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反正就是外地人一般不会选择来武汉的,包括上班和创业,有也极少,我认识的屈指可数。所以呢选择留在武汉的基本上都是湖北人,比如我熟悉的仙桃、潜江、荆州、恩施这些地方的。武汉毕竟是湖北省会,从周边任何一个城市过来都比较方便,最远的恩施、十堰来武汉也只需要4个多小时的时间。总之外地人很少会来武汉,来也是因为在武汉读了大学,而选择在武汉的基本上都是湖北本省的人。
领略东湖风光,学子直呼“武汉太宜居了”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3日讯(记者刘克取 通讯员武小青)11月22日,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的百名师生走进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示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科学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馆和欢乐谷,近距离感受东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厚重的人文底蕴,不少学生感叹“武汉宜业宜居”。当天,“青春武汉 约你同行”在汉百万学子行城市融入专场东湖风景区暨生态环保主题活动顺利举行。学生参观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示馆。长江日报记者刘克取 摄在东湖之畔,坐落着一座以湿地为主题的展馆——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示馆。2022年11月,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举办。作为大会的重要成果,展示馆围绕《湿地公约》及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的履约成效,通过声、光、电、影像等多媒体互动体验,记录公约发展历程,向世界讲述中国保护湿地故事,并成为公众认识湿地、了解湿地、爱护湿地的重要平台。学生参观展馆,了解生态及湿地保护的重要性。长江日报记者刘克取 摄远望展馆,双曲面屋面造型如振翅的鸿鹄,翩翩欲飞,掩映在湖水和水杉林中,呈现出栖霞落雁的景象。学生们在以“保护湿地,聚焦中国履约成效”“认识湿地,感悟人与湿地的关系”“走进湿地,开展湿地保护实践”为主题的3个展厅中,感受人与湿地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了解生态及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我在东湖边长大,小时候湖水泛绿,现在水质清澈,这一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武汉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上的决心。”严宇飞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展示馆,他了解了生态保护相关立法和政策性文件,对于武汉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方面的系统规划和具体举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武汉是我的家乡,这些年的变化都看在眼里,这里宜业宜居,希望身边的同学能多多留在武汉。”严宇飞言语真挚,今年研二的他十分看好武汉未来的发展,日后就业第一选择还是家乡。同学们近距离查看标本。长江日报记者刘克取 摄走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科学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馆,丰富的水生生物标本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这个博物馆展示面积达1000平方米,包含我国淡水鱼类标本一千余种、40余万尾,来自国外34个国家和地区的鱼类标本600余种,藻类标本2万多号,以及各类群的无脊椎动物标本。“以前只是听说过的动物,今天看到了标本,很震撼。”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魏健雄站在展柜前,目光紧盯着活化石矛尾鱼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白鳍豚和二级保护动物江豚、山瑞鳖、大鲵等的标本,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次近距离的观察让他内心深受触动,深刻体会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青春武汉 约你同行”在汉百万学子行系列活动将持续带领广大在汉学子了解各类产业发展,“沉浸式”感受城市文化,不断丰富“遇见武汉”的美好体验,引导青年人才了解武汉、留在武汉、扎根武汉,增强在汉就业创业信心和意愿。【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