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0 02:56

精心挑选《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本书的感悟和体会。可以从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思考。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本书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引出自己的读后感。 - 正文: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多个角度阐述对这本书的感悟,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等。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3. 内容充实:在正文中,要充分运用书中的具体事例、人物形象、情节等,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进行深入剖析。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简单或生硬的词汇。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观点明确: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立场坚定,观点明确。避免模棱两可,使读者难以理解。
6. 举例论证: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7. 适度抒情: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要适度抒情,避免过度夸张或悲观。

《我和我的祖国之回归》观后有感:万水千山,游子必归家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家饱受战争侵蚀,人们精神萎靡,衣衫褴褛,杂乱的街道旁,充斥着眼神迷离的人,这个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东方巨龙,好像沉睡了。

街拍的清朝鸦片时期的民众

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本就是受害方的清朝却被迫签下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租借新界。从此,香港彻底沦为殖民地,本是一奶同胞,奈何母亲孱弱,岌岌可危,忍痛,只能将香港拱手相让。

......

历史的巨轮从不会停止转动,巨龙已开始重新抖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的祖国母亲,正在日夜思念游子

终于...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

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反复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实行一国两制制度,从此,香港便彻底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时光荏苒,你好,2019

宣传剧照

今年是祖国母亲的70岁的生日,为庆祝伟大祖国的诞辰,国庆档期间,一部《我和我的祖国》,C位出道,抢占大多数人的眼球,虽说同期上映的大片实力也是不俗,但毕竟在这样的日子里,祖国,值得占据所有焦点。

如果说,在这个时代,什么样的情怀永远不会过时,那么,便是我爱我的祖国

坐在影院,一直在思考,爱国情怀的命题式电影应该如何才能吸引观众,不能像其他电影一样,落入俗套吧,直到看完整部影片,一共才恍惚意识到,这部电影真的很精彩,所有伟大的盛典背后,都是由一个个平凡而鲜活的人物组成

本部电影由7组小故事组成,以平凡的小人物的角度,亲身经历着新中国的7个历史瞬间,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香港回归。

下面就一直让我们重温剧情,不,是重温历史.

《回归》开头,一架飞机从上空呼啸而过,从而拉开了故事的序幕,细心地朋友会发现,许多香港电影在高潮部分都会有飞机从主角头上飞过的情节,许多人说,这象征着崭新时代的到来,香港回家了。

一秒都不能差,这是尊严

1997年6月30日晚,数百万香港民众翘首以盼,过了今晚12点,香港居民便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居民,从此不再受制于英国,阔别一百五十四年之后,香港终这个游子于回归祖国母亲怀抱。

不过,关于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中,中英双方还曾有过一场“两秒之争”。

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交接仪式总指挥安文彬在《朗读者》节目中回忆:

安文彬老先生本人

我们和好英国人谈了20多轮,单单就香港回归,中国国旗升起来要在7月1日0零0分零秒我们就谈了16轮。

主持人董卿问道:16轮谈判就为了这个时间?

安文彬坚定的说:对!16轮,当时和我谈判的是英国大使——戴维斯,他也经不起我们的拉锯战,最后无奈的说道“这样吧,我们双方各让一秒,英国的国旗将在6月30号,11点59分59秒落下。

话语刚毕,安文彬便义愤填膺的说:升国旗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奏国歌的,我们的军乐团是要有指挥的,指挥棒抬起来一秒,落下去一秒,一共有两秒的要求,却被你无理的拒绝,百般的刁难,戴维斯先生,如果我们明天召开记者招待会,向世人宣布,我们150多年和两秒之争,请你想一想,你该如何向世界公民解释?

戴维斯听完后,尊敬的走到安文彬先生的面前,和蔼的说道:我理解你们中国人的要求。

其实哪有什么理解,只是我们有了谈判的资本,两秒之争,我们中国人大获全胜。

剧中安文彬老先生的饰演者

尊严已守,血性不减

看过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的朋友应该都会被当时在交接仪式中,霸气的中国军人感染到。

中英香港防务交接仪式也同时进行,谭善爱中校向英军艾利斯中校说:“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

语气铿锵有力,态度坚决果断,礼貌的言语中,却充满力量。就好像在说,我们已经强大起来了,孩子该回到妈妈那里了,你们,一路顺风。

谭善爱

影片中,升旗手的演员杜江,为了能够更好地角色带入,还特意跑到军营进行训练,他穿着军装,白色衬衣,扎着绿色领带,戴着军帽,挺直军姿,严肃的神情,倒是颇有军人之风,而他的教官则是当年真正的升旗手——朱涛

朱涛

颜值竟然不亚于现在的小鲜肉,甚至更帅,当然这种帅并不只是颜值上,更体现于身上的军装,更体现于抛开国旗,让其缓缓上升时,中国军人的脊梁,中国人民的血性!

影片升华—平凡人,不平凡的爱国归属感

说完了主线的剧情,其实,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暗线——由香港著名演员任达华和惠英红老师出演。

在影片中,钟表师傅(由任达华饰)与女警莲姐(由惠英红饰),在短短二十多分钟的“回归”篇里,多次出场,从影片起始,中间,至影片结尾,合体或者分镜出现达至少6个场次之多

钟表师尽心调校手表机芯,以格林威治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对准时间,力求做到误差在0.75秒以内。

0.75秒什么概念,比眨眼的时间还短,这就需要钟标师一点一点的进行调校,他说:一点点调校,可是很贵的“

经理说:钱不是问题,对方是香港交接仪式的负责人,多少钱都肯出的“

师傅听完抬头看了一看,好像若有所思,平静的说道:钱再说吧

一个普通民众,也在为这场盛典力所能及的尽一份绵力。

最让人动容的便是他念的一首诗:故地有月明,何羡异乡圆

此段诗词,典故出处是《赤壁赋》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在此处诗句被重新定义,钟表师华哥叹息“故地有月明,何羡异乡圆”,既是他当年历经生死磨难,也身处异乡的游子对家园刻骨的思乡之情。

何来磨难?我相信细心的观众也注意到了,在钟表修理行狭小的空间里。他背后的橱窗里,有一份年代久远的黑白报纸,标题却赫然写着“一批大陆难民受伤被警方人员截获并救援”。

随后,钟表师又对妻子说“当年发大水被冲过来,丢了一条腿,捡个好老婆,都值得。......”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将近一百万人用身体或性命丈量了从内地去往香港的距离。在新的他乡,这一百万人,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在港的生存机会。

他们拼命工作、奋斗,成为迄今香港最重要的一部分中流砥柱,可以说,香港的辉煌离不开他们,但香港不回归,根,好像找不到了。

钟表师的第二次出场是他坐在公车上仰望城市高楼林立。繁华的城市犹如背景画面迅速略过,映衬出钟表师额头清晰的皱纹,略显沧桑。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犹如日新月异,岁月变迁,他是一段岁月的见证者,所以更是情真意切。

经此种种,不免能看出一个平凡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故事接近尾声,老婆要去仪式的现场进行保卫工作,钟表师傅说出了一句让人意味深长的话语:

有借有还——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这不正是我们相对英国人说的话吗,百年之荣辱,百年之发展,香港的回归是多少人的翘首以盼的结果,故土难离,香港回归对于有幸经历过这场盛典的人来说,无疑是骄傲的。

写在最后

这部影片让人感到热泪盈眶,感人的点我觉得不是那些辉煌的伟迹,而是伟大的背后牵连着无数个平凡人的心血,新中国一路旖旎前行,发展到如今的繁荣昌盛,又是倾注了多少人的世代心血,衷心的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愿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团结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漂泊了154年的游子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国与香港血浓于水,不管未来如何,中华民族必定越战俞勇,神圣不可侵犯。

我是李大头先生,文章写于凌晨,仅此表达爱国热枕和祖国70岁生日,感谢观看。

爱我中华,报效祖国

——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有感

沾化区滨海镇实验学校六年级二班 贾晓露

当我读完《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地记住了钱学森说的那句话“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每当回忆起这句话,我就会感动不已,我深深地感受到钱学森那浓浓的爱国之情。

尽管国外的条件好,待遇优厚;尽管当时的中国与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是个“穷”国,但是钱学森还是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费尽周折,终于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要在自己的故土上散发光和热,为祖国做出贡献。

可是如今却有许多人认为能够出国是件时髦的事,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许多“才子”们为了自己的前途,都出国安居乐业去了。国外的五彩缤纷,丰厚薪水,诱惑了一个个“才子”远走他乡,并且一去不复返……

现在,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要靠我们来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也应该像钱学森那样热爱祖国,长大后要把才华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

我会把这段话牢牢记在心间:“振兴中华靠我辈!让我们永远像钱学森那样,学成之时,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指导教师; 郭庆霞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