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0 05:4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节俭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一、明确主题 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节俭读书”这一主题展开。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文章紧扣主题,突出节俭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二、丰富内容 1. 举例说明:在作文中,可以列举一些节俭读书的例子,如家庭中父母为孩子买二手书、学生在图书馆借阅书籍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引用名言:适当引用一些关于节俭读书的名言警句,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等,以丰富文章内容。 3. 结合实际:从个人经历或身边事例出发,阐述节俭读书的益处,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三、合理安排结构 1. 开头:简要介绍节俭读书的背景和意义,引起读者兴趣。 2. 主体:分别从节俭读书的重要性、具体做法、实际效果等方面展开论述。 3.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节俭读书的积极作用,并呼吁更多人加入节俭读书的行列。
四、注意语言表达 1. 语句通顺:确保文章语言流畅,避免出现病句、错别字等问题。 2. 修辞手法:适当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3. 语气恰当:根据文章主题和内容,选择
文/郑深宇
唐太宗李世民从18岁开始,就长期在外统军征战。一路走来,他亲眼目睹了百姓艰难,亲身经历了隋王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对“骄奢亡国”的教训有着清醒认识。即位后,他力戒奢侈、躬行节约,并且以上率下,开创了戒奢尚俭的“贞观之治”。
以俭律己
主政之初,李世民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秦始皇营造宫殿,同样是动用民力,为什么前者百姓拥护,后者怨声载道?
他接着解释说,大禹旨在为民谋利,而秦始皇纯粹是想满足私欲,因而民心向背截然相反。并由此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俭则人不劳”,二是“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基于正反两条结论,李世民“新官上任”,就定下戒奢从俭的4条规矩,给全体官民提出硬性要求——“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作为规矩的制定者,李世民很快就树立了榜样。
住房上,他提出“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的理论,坚决反对大兴土木。贞观元年,百废待兴,李世民想要营建一座宫殿,展示“新朝气象”,木材都已备齐,但“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第二年夏天,群臣以“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为由,建议“营一阁以居之”,结果又遭到果断拒绝。臣子们以为新皇帝只是讲讲客气,于是再三请愿,李世民又搬出汉文帝的故事——汉文帝本准备修造一个露台,台基都已建好,但得知这一工程要消耗“十家之产”后,立即下令停止。李世民说,修建宫殿“糜费良多”,自己“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绝非“为人父母之道”。造殿之事就此作罢。
丧葬上,李世民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的风气。他一改秦汉以来“封山起冢”,即在平地将封土堆积成山的做法,直接选取九嵕山“因山为陵”。并明确提倡薄葬,要求墓中“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
在吃穿用度、出行、婚嫁等方面,李世民的节俭,可以从一段对话中大略窥知。贞观十年,李世民对房玄龄说:“朕每一食,则思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意思是,他时刻不忘民生多艰,不敢只顾自己纵欲享受,让老百姓受苦和“埋单”,所以“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
以俭率下
上下同欲者胜。有李世民带头,朝野上下尚俭成风。即便是位极人臣的宰相,也大多过着节俭清贫的生活。
比如中书令岑文本,贞观政府的最高命令都出自其手,可谓“权倾天下”。但他居住的地方又低洼又潮湿,屋子里“无帷帐之饰”,非常简陋。有人劝他买房置地,改善居住条件,他连连感叹道:“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劝说的人只好悻悻而退。
户部尚书戴胄,掌管着整个王朝的钱袋子,算得上“富甲天下”。可他同样“居宅弊陋”,去世后连个像样的祭祀场所都找不到,更别说什么“棺椁极雕刻之华”、“冥器穷金玉之饰。”最后,李世民只好下旨,“令有司特为之造庙”,并厚赠钱物,才把戴胄的丧事办成。
太子太师魏征,一生向唐太宗进言200多次,因敢于直谏而“名闻天下”。魏征病重之际,李世民前去探望,竟发现其住所既无正堂,又缺家具,只能勉强遮蔽风雨。感慨之余,李世民立刻命人将准备建造小殿的木材运到魏征家里,为他建造临时的客厅,并派使者送去魏征平时喜欢的素面布褥。魏征去世后,他的夫人力辞“一品礼”,送葬时连茅草扎成的人马也没有。
庙堂之上,君臣一心,江湖之远,百姓们也终于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贞观政要》记载:“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以俭教子
天下渐安,如何将节俭基因传承下去?
李世民深刻认识到,不论是他的弟弟还是儿子,皇室子弟们“生而富贵,不知疾苦”、“百姓艰难,都不闻见”,所以往往不知节制,奢侈成性。如果把大唐帝国的重担,交付给这样的“接班人”,他实在放心不下。
贞观七年,李世民命令魏征编辑《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希望皇子们研读后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他还叮嘱官员,在辅佐太子时“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要“敦之以节俭,劝之以文学”。一旦见到储君有奢侈骄纵之事,必须“切言直谏,令有所裨益”。
知子莫若父,太子李承乾的表现和李世民的预测基本一致。李承乾对治国理政兴趣不大,一门心思花在“骑射畋猎,饮酒酣乐”上。他“所应用物不为节限”,两个月内“用物已过七万”,太子右庶子张玄素由此感慨“奢侈之极,孰云过此”。
李承乾还十分在意房子和面子。他居住的东宫由隋朝建造,本就十分奢侈,但他仍觉不够,在此基础上“更有修造,财帛日费,土木不停”。而且不顾百姓死活,选在“盛农之时”动工,工程浩大,累月不止,聚集在龙楼之下的工匠们敢怒不敢言。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见李承乾“侈纵日甚”,指出“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恣情奢侈,乃败德之本”,一再劝规他“停工巧之作,罢久役之人,绝靡靡之音,斥群小之辈”。可是李承乾非但不听,反而派刺客深夜行刺。结果刺客潜入于志宁的宅子后,发现他寝卧在草席上,正在为母守孝,实在不忍心下手……
4年后,李承乾因密谋篡位被废。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李世民痛斥他“酒色极于沉荒,土木备于奢侈。倡优之技,昼夜不息;狗马之娱,盘游无度”。
汲取了李承乾的教训,李世民对如何教育新太子李治尤为用心。他曾说“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吃饭时,则问李治“汝知饭否”,教育他“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到李治骑马,就问“汝知马乎”,并引申说“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
李世民还在《帝范》中单列“崇俭”一章,告诫李治要“俭以养性”、“守之以约。”经过一番亲自教导,李治继位后轻徭薄赋、节用民力,一时边陲安定、百姓富足,史称“永徽之治”。
“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唐太宗修身治国的这条重要经验,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下和未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分享—
潘碧灵(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说,“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3月5日,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这句叮嘱,发人深省。艰苦奋斗是执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执政党的政治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举目的程度,不仅经济总量跃升到了世界第二位,而且每年的财政支出达到了23.5 万亿,人民生话水平不断提高高,一段时期以来,无论是在党员干部之中,还是在企业和社会上,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曾一度盛行。中共十八大以来,执政党坚决反对“四风”,以上率下,以党风带民风、家风,基本刹住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但也应该看到,随着财力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的设立,一些地区和单位资金支出不合理、不规范,资金使用时效不高等问题也从巡视、审计报告中反映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奢靡”“,同样需要坚决反对,认真加以整改。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总书记这样谈“紧日子”与“好日子”之间的辩证关系。李克强总理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在经济下行、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中央财政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作为政府工作部门,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明确要求,一方面,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带头提倡节约,坚决反对浪费,减少文山会海;叧一方面,要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把更多的财力用在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上,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使用规范、绩效突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