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0 06: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胜利走向胜利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胜利的意义、胜利的途径、胜利的心得体会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在正文部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论述。
3. 内容充实:在作文中,要充分展示胜利的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同时,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悟,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口语化、粗俗化的表达。同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胜利的意义、胜利的途径等。观点要鲜明,有说服力。
6. 举例说明:为了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如历史上的胜利故事、身边的成功案例等。
7. 引用名言警句: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可以增强作文的文采和深度,同时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8. 注意篇幅:作文的篇幅要适中,不宜过长或过短。一般来说,初中作文在600-800字左右,高中作文在800-1000字左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这短短几分钟的电波,彻底改变了中国百年命运。这场历经14年的浴血奋战,不仅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的重生之战,更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转折点。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这场胜利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
一、从"东亚病夫"到全民觉醒:被点燃的民族精神火种
这场战争的序幕,早在1931年就已拉开。九一八事变中,日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仅用4个月零18天就占领了东三省。但侵略者没想到,这片黑土地上,"杨靖宇们"的枪声已经响起——这位东北抗联将领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战斗五昼夜,直至壮烈牺牲。他的事迹像火种般传遍全国,让沉睡的雄狮逐渐苏醒。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彻底激怒了全体中国人。淞沪会战的硝烟中,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台儿庄战役里,李宗仁指挥的桂系部队以弱胜强,歼敌万余人。这些战斗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世界看到:中国人一旦团结起来,将迸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面前放下分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115师歼灭日军千余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武汉会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坚持四个半月,成功实现战略转移。这种超越党派的团结,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二、三大战役定乾坤:教科书没告诉你的战略智慧
在这场长达14年的战争中,有三场战役堪称扭转乾坤的关键节点:
淞沪会战:用血肉迟滞钢铁洪流
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展开空前惨烈的较量。蒋介石调集70万大军,与20万日军激战三个月。这场战役虽然最终失利,但成功将日军由北向南的进攻路线,扭转为由东向西。正如军事学家所言:"淞沪会战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纵深,让日军陷入持久战泥潭。"
百团大战:游击战的巅峰之作
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105个团、近40万兵力,对华北日军展开大规模破袭战。这场持续105天的战役,毙伤日军2万余人,摧毁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更重要的是,它彻底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让世界看到中国军队的战略智慧。
长沙会战:三次反围剿的奇迹
薛岳将军独创的"天炉战法",在三次长沙会战中大放异彩。通过逐次抵抗、诱敌深入,中国军队累计歼敌11.75万人,创造了抗战正面战场的辉煌战绩。日本战史甚至承认:"对长沙作战,完全是一场消耗战。"
三、从边缘到中心:中国如何重塑国际格局?
抗战胜利的意义,远不止于赶走侵略者。它让中国第一次以大国姿态登上国际舞台:
-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一地位的获得,不仅是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可,更为后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埋下伏笔。
- 废除不平等条约:抗战期间,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订新约,废除了自《南京条约》以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租界等主权。
- 重塑亚洲秩序:中国主导审判日本战犯,收回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确立了在东亚地区的大国地位。
这场胜利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徒步三千公里南迁,在炮火中坚持办学;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捐款捐物,累计支援祖国抗战15亿元。这些故事证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最艰难的时刻反而愈发强大。
四、历史照进现实:这场胜利教会我们什么?
今天,当我们站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万人坑前,当我们抚摸着台儿庄古城墙上的弹孔,更能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抗战胜利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也警示着我们:唯有自强,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积贫积弱到伟大复兴,从任人宰割到国际舞台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用一场胜利完成了凤凰涅槃。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崛起,从来不是靠施舍和侥幸,而是靠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尊严与底气。
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评论区聊聊:你印象最深的抗战故事是什么?欢迎分享!
伟人毛泽东著作图片(一)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伟人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总结,是一篇弱军战胜强军的方法论,是一篇实现伟大转折的军事著作。
红军胜利图片(二)
一、实现了弱军战胜强军
一是一至四次反“围剿”胜利。《毛泽东选集》原文,“江西红军打破第一次“围剿”,从初战到结束只有一星期,打破第二次“围剿”只有半个月,打破第三次“围剿”就熬上了三个月,第四次是三星期,第五次就熬了整整的一年”。一至四次反“围剿”胜利,是伟人毛泽东军事原则的成功运用。
二是运动战跳出重兵包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江西红军失去瑞金而出走,然后是湘江浴血,红军极大地消弱,由八万红军锐减到三万。遵义会议后,伟人毛泽东的运动战快速机动灵活,四渡赤水出奇兵,走出了敌人万千围困,走出了国民党妄想落空,走出了红军三万部队得以保存。
三是弱军战胜强军的标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打破敌人的“围剿”就是胜利;跳出敌军铁壁包围给敌人以重创就是胜利。
红军长征会师图片(三)
二、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由听命共产国际走向自主决策”。第五次反“围剿”,理论脱离实际,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了领导地位,红军付出了巨大代价,第五次未取得反“围剿”胜利。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原则,确定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我党由完全听命共产国际,走向我党自主决策,走客观实际独立自主的军事路线,完成了我党从挫败到胜利生死存亡的伟大转折。
第二个伟大转折“长征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十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四渡赤水堪称中国革命史上经典战役,体现了伟人毛泽东军事智慧的独特魅力。红军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壮举,途经十一个省,长途跋涉两万五千里,红军克服了千难万险,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的伟大转折。
第三个伟大转折“准备对日作战”。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武装侵华战争,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一九三七年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伟人毛泽东完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著作后,当时曾在陕北红军大学作过讲演,客观上培养了战胜民族敌人的高级指挥员,准备对日作战,同时也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论持久战》战略的基础。
红军“会理会议”图片(四)
三、从理论到实践将复杂战略简单化
第一个简单化“复杂战略通俗易懂地写明白”。伟人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当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在战争实践中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研究到极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战略著作。例如,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说明了集中兵力的两层含义,每段都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和道理,每段都是指路灯塔。
第二个简单化“复杂战略简单明了地讲明白”。伟人毛泽东在战争中研究战争,首先总结战争的发展规律,然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红军指战员讲课,发挥了领袖的领导和引导作用。例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解释了当时红军兵力不足,没有阵地战所需的补充弹药,“运动战”成为弱军战胜强军的一个方法。十年的战争历史证明,伟人毛泽东运用其战略战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走向了正确的军事战略。
第三个简单化“登山道理解释运动战”。遵义会议后,长征中的经典战役“四渡赤水”是运动战的成功运用,但红军部队长途行军,急行军,夜间行军,走弓背路,走回头路,部队十分疲劳,军中存在不满情绪,一位红军将领要求“换将”。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县召开专门政治局扩大会议,称为“会理会议”。当时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前有长江天堑,风高浪急过不去,上有敌机轰炸,下有四十万敌军铁壁合围,三万红军的出路只有运动战。会议中,伟人毛泽东用“登山走直路上不去,多绕几个弯路就上去了”,简单的道理讲明白了复杂的运动战,受到全体参会将领拥护,统一了思想为红军继续长征实现战略转移解决了思想障碍。
个人学习体会,供参考! 2025年2月21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