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紫藤萝瀑布读后感300》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0 0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紫藤萝瀑布》读后感的3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紫藤萝瀑布》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展开,比如对生命、自然、情感等方面的感悟。
2. 结构安排:一篇300字的作文,通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简要介绍书籍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中间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进行总结。
3. 语言表达:尽量使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和重复。同时,注意句式变化,使文章更具节奏感。
4. 观点明确:在文章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书中人物、情节、主题的认同,也可以是自己的独特见解。
5. 情感真挚:读后感要表达出你对书籍的真挚情感,无论是喜爱、感动还是失望,都要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绪。
6. 举例说明:在阐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具体情节或人物,以增强说服力。
7. 避免剧透:在介绍书籍内容时,注意不要过多剧透,以免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体验。
8. 突出重点:在300字的篇幅内,要突出文章的重点,避免涉及过多细节。
以下是一个关于《紫藤萝瀑布》读后感的300字作文示例:
《紫藤萝瀑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
跟《紫藤萝瀑布》学写作:由“物”生“情”悟“理”写出好作文!
同学们,七年级下册宗璞先生的《紫藤萝瀑布》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了文字强大的感染力?那盛开的紫藤萝,不仅仅是美丽的花,更承载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和人生的感悟。这篇散文的结构,是一个绝佳的“写作模板”,掌握它,你的作文就能由浅入深、由景入情、由情入理,不再空洞,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深度写作结构”,并教你如何将它“迁移”到你的作文中。
核心结构拆解:见物 → 忆事 → 悟理《紫藤萝瀑布》的结构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
1. 第一步:聚焦“物象”,精细描绘(眼前景)怎么做?选择一个具体的**事物(“物象”)作为你情感的触发点和思考的载体。对它进行多角度、有层次、融入感官(视、听、嗅、触)的细致描写,让它“活”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描写中已暗含初步的情感倾向(惊叹、喜爱、震撼等)。《紫藤萝瀑布》示范:
聚焦物象:盛开的紫藤萝花。
精妙描写:整体印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比喻:花瀑)局部细节:“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颜色、形态变化)
感官体验:“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视觉、拟人) “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嗅觉、通感)写作小贴士:想想看,你可以描写什么?
一株历尽风雨却依然苍劲的老树?书桌上陪伴你多年的台灯?雨后奋力冲出泥土的新芽?爷爷布满老茧的手?街头巷尾那盏温暖的路灯?2. 第二步:勾连“往事”,触发情感(忆中情)怎么做?眼前的景象触动了你的心弦,
自然联想到与这个“物象”相关的一段往事(人或事)。这段往事
通常带有特定的情感色彩(悲伤、思念、遗憾、温暖等),是情感深化的关键。《紫藤萝瀑布》示范:
眼前景象触发回忆:“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
讲述往事:那时的紫藤萝“稀落”、“伶仃”,后来“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最后“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用过去的凋零反衬现在的繁盛)
关联时代背景(含蓄):“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暗示过去的压抑时代)
流露情感:对过去藤萝凋零、时代压抑的遗憾、感伤。
写作小贴士:这个“事”要与你描写的“物”有内在联系:
老树 → 讲它曾庇护过受伤的鸟儿/爷爷在树下讲故事的童年。旧台灯 → 讲它陪你度过某个挑灯夜战的艰难考试/某个重要亲人赠送。新芽 → 讲上次大雨后它被冲垮,你本以为它没救了。爷爷的手 → 讲这双手曾为你做过玩具/扶你学骑车/辛苦劳作。路灯 → 讲某个深夜它照亮你回家的路/曾见证邻里间的互助。3. 第三步:升华“哲理”,点明主旨(心中理)怎么做?基于眼前生机勃勃的“物象”与带有情感色彩的“往事”的强烈对比(如凋零 vs 繁盛,悲伤 vs 希望),进行深刻的思考和领悟。从具体的“物”与“事”中跳出来,提炼出关于生命、人生、时代、情感等更普遍的哲理或感悟。这个感悟是文章的灵魂。《紫藤萝瀑布》示范:
对比反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深刻领悟:由花及人,感悟到个体生命虽有挫折(“不幸”),但生命整体是永恒的、充满活力的(“无止境”),个体应融入这永恒的生命之流(“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最终获得精神的解脱和鼓舞(“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写作小贴士:这个“理”要自然、深刻,是从前面的“物”和“事”中生发出来的:
老树(坚强屹立)→ 感悟生命的顽强与岁月的沉淀之美 / 守护的意义。旧台灯(默默陪伴)→ 感悟平凡事物的恒久温暖 / 亲情的无声力量 / 坚持的价值。新芽(顽强重生)→ 感悟生命力的不可战胜 / 希望常在 / 挫折后的新生。爷爷的手(勤劳沧桑)→ 感悟劳动的伟大 / 亲情的厚重 / 时间的流逝与传承。路灯(照亮黑夜)→ 感悟微小光芒的温暖 / 坚守的价值 / 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紫藤萝瀑布》结构仿写范例:《盆中苔痕》第一步:聚焦“物象”,精细描绘(眼前景)书桌的一角,那个曾被遗忘的白瓷盆里,竟悄然蔓延开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意。那是苔藓。不是印象中墙角阴湿的斑驳,而是饱满、厚实、油亮得如同最上等的丝绒。它们紧紧簇拥着,沿着盆壁向上攀爬,甚至覆盖了盆沿,毛茸茸的,像给素白的瓷盆镶了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边。几颗晶莹的小水珠缀在叶尖,在台灯的光晕下,折射出细碎如星钻般的光芒。低下头,一股潮湿、清新、带着泥土和森林气息的凉意便幽幽钻入鼻腔。这被忽视的方寸之地,何时孕育出这样蓬勃而沉默的生命?
第二步:勾连“往事”,触发情感(忆中情)这盆苔藓,本是去年初冬买水仙时店家随手搁在盆底的几撮“陪衬”。水仙开败后,枯黄的球茎被丢弃,只剩这光秃秃的盆和盆底干瘪蜷缩的苔藓,如同被遗弃的孤儿。我曾无数次嫌它碍眼,差点顺手扔掉。记得有段时间学业压力巨大,心情灰暗,书桌也懒得整理。这盆子就那么孤零零地、灰扑扑地搁在角落,蒙着尘,盆里的苔藓更是枯槁得如同旧棉絮。那时看它,只觉得和我的心情一样,是一片荒芜,毫无希望。
第三步:升华“哲理”,点明主旨(心中理)眼前的绿意灼烫了我的眼睛。原来,这被我轻视、遗忘在灰尘里的微小生命,从未真正放弃!它需要的,不过是一点残存的水汽,一丝微光的眷顾,和无人打扰的宁静时光。它不争不抢,就在这最不起眼的角落,以最卑微的姿态,完成了最顽强的逆袭。生命的韧性,竟在于此——不在于身处何地,是否被看见,而在于内心是否渴望着生,并默默积蓄着破土的力量。看着这片固执的绿,我心底那点因考试失利而淤积的沮丧,竟如晨雾般悄然散去。是啊,谁的人生没有低潮蒙尘的时刻?只要心向阳光,默默扎根,总能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里,绽放出生命的绿意盎然。我轻轻拂去盆沿的浮尘,台灯的光,温柔地落在这片小小的“森林”上。
万能迁移:让你的作文有“深度”!1. 哪些主题/事物特别适合?自然之物: 一株小草、一块石头、一棵老树、一片落叶、一只昆虫、雨后彩虹、冬日暖阳、夜空星辰等。
日常旧物:一支旧钢笔、一本泛黄的相册、一枚生锈的硬币、一件旧衣服、一盏老台灯、一个破玩具等。
身边“小”事: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无声的帮助、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坚持的习惯、一次失败的尝试等。 (需要将这个“小”事物化或找到一个象征它的“物”来承载)
特定场所:家乡的小河、老屋的门槛、校园的一角、常去的书店、街角的咖啡馆等。
2. “物象”选择与描写的关键点:选你熟悉、有感触的:这样描写才能细致入微,情感才能真挚。
抓住独特特征:找出它最打动你的点(颜色、形态、质地、气味、声音、给你的感觉等),详写。
多用修辞和感官:比喻、拟人、通感(如“听到颜色”、“闻到声音”),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让描写生动可感。
3. “往事”联想的要点:自然触发:眼前景的某个细节(如苔藓的绿/紫藤萝的繁盛)要能自然地勾起那件往事。情感对比是核心:往事的情感基调(如压抑、失落、伤感、遗憾、恐惧)与眼前景象(如生机、希望、温暖、平静、力量)形成强烈反差,这是推动感悟的关键动力。
简洁生动:不需要长篇大论讲述整个故事,抓住与主旨相关的核心片段和情感即可。
4. “哲理”升华的注意事项:从“物”与“事”中来:感悟必须基于前面描写的物象和回忆的事件,切忌凭空喊口号或套用大道理。
具体而深刻:避免空泛的“人生很美好”、“要坚强”之类。力求具体、独特、有个人思考(如示例中“生命的韧性在于默默积蓄力量”、“在卑微处绽放生机”)。
适度含蓄:不一定非要在结尾写“我明白了…”的句式。可以通过对“物”的再次凝望、一个动作(如“不觉加快了脚步”、“轻轻拂去浮尘”)、一句富有哲理意味的内心独白来含蓄点题,更有余韵。
终极速记口诀(背下来!):精细写好一事物,眼前景象用心摹。由此勾起旧回忆,情感对比要突出。对比之中生感悟,提炼升华哲理出!掌握了宗璞先生《紫藤萝瀑布》这种“由物及情、由情入理”的经典结构,就如同获得了一把打开“深度写作”之门的钥匙。它能引导你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你的作文真正“言之有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学们,用心去观察生活,抓住那些触动你的“物”与“瞬间”,运用这个结构,写出属于你的、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文章吧!期待你们的佳作!
“紫藤萝瀑布”带来的生命启示
一次,重庆市举办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一位女教师执教的《紫藤萝瀑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品读美句环节,这位教师讲了三种品读的方法:一是读动词,读出动词饱含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二是读停顿,读出一组否定句的意味,读出作者的震撼与惊叹;三是读抑扬,读出一组叠词的表现力。教师在范读之后,鼓励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读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就这样,一篇陌生的文章在学生反复朗读中不断被理解与吸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每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师应该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这位教师的做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与文本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不断被拉近,提高了朗读能力,培养了语感。
此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钻研课本。在讲到“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长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时,这位教师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读出了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学生读出了紫藤萝迫不及待的心情,教师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位教师的阅读教学保护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注意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鼓励学生向更深的角度体验作者情感,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这节课第三个亮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体现语文课的综合性。在讲解文章的最后两段时,这位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从今昔不同的紫藤萝对比中,从花与人的相处中,探究文本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写成句子:“我是____中的一个,也正是一个个____的我,共同建设一个____的中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运用,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将文本传达的思想与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将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学生要树立的价值观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但本节课也有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位教师在检查完学生预习之后,设置了一个选点品读板块,这个板块选的内容是能够体现作者对紫藤萝情感的句子,用幻灯片直接呈现。我认为,这个内容放在这里有一点唐突,因为学生刚刚预习完课文,不可能初读就能完整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而且教师直接呈现情感的句子也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将这个板块放在“忆花”板块之后,学生就可以运用刚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找描写作者情感的句子,并梳理出作者的情感线索,得出紫藤萝给作者带来的情感变化与生命启示,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信息筛选与处理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非常精彩。这位教师声音抑扬顿挫,情感非常丰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借鉴。
(作者单位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教师报》2019年07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