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中国近代史蒋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0 12:41

中国近代史蒋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蒋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方面展开。是蒋氏生平、政治理念、历史贡献,还是个人品质等方面的感悟?
2. 突出重点:在文章中,要抓住蒋氏生平或思想的某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对蒋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3. 结合史实:在论述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史实来支撑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相关历史事件、文献资料等。
4. 展开论述:在阐述观点时,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蒋氏生平及家庭背景:介绍蒋氏的出生地、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为读者了解蒋氏的成长环境提供背景。
b. 蒋氏的政治理念:分析蒋氏的政治理念,如三民主义、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等,探讨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
c. 蒋氏的历史贡献: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蒋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d. 蒋氏的功过是非:在评价蒋氏时,要客观公正,既要肯定其成就,也要指出其不足。
5. 表达情感:在文章中,要表达自己对蒋氏的敬佩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说起中国近代史,不得不提一本书,那就是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毕竟在旧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上都是“因袭”蒋廷黻的史学观点。这本书也被称为“史上有名的小书”,学术含量高,迄今仍是近代史上的一个经典。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折射出了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都说“存史存文”,而存其文而原其人,每个人的历史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的政治倾向影响,但是只有“知人 ”才能“论世”,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蒋廷黻其人,再讨论一下他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决非对客观史事的客观描述,而是努力探索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


大家可以各抒己见,但不要无为谴责,仅是个人观点!


蒋廷黻 出生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一个家有田产的农户,从他祖父起就务农经商,家中也算有小资产。4岁发蒙就由私人教师教读,6岁进入私塾接受旧时教育。10月由于清政府停止科举取仕制度,就进入了新式学堂,开始逐渐接触新学,学习英语。 在校期间,他耳濡目染民主革命思想,有了探索求知,赴美留学的打算。后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所在的学校停办就辍学了。次年,在学校校长的帮助下,以半工半读进入了美国的派克学堂读中学。在这里进行了3年的半工半读生涯,不仅锻炼意志和强壮身体,也让他在这美国人给他大病时的真诚而终生难忘。


1914-1918年,蒋廷黻在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读大学,主修历史,选读多门自然科学课程。20多岁的就对祖国国内的军阀纷争和混战所引起的各种问题产生了探究欲,他希望能通过学习历史课能获得将来在中国从事政治工作的知识和经验。课外他也阅读了许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著作,对俾斯麦、加富尔、马志尼、加里波第等德意政治家非常崇拜。这对他日后瓷王中国摆脱中世纪状态,努力建成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史观的确立,有很大的影响。

1919年,蒋廷黻进入哥伦比亚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刚开始,他想做个能左右中国政坛的新闻界大亨,后来觉得要左右政坛就必须得懂政治,便进入了政治研究所攻读政治学,后又发现政治课讲的都是理论而非实际,转而专攻历史,师从著名的政治历史教授卡尔顿海斯,学的是美国的“新史学”。

此学派以实证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实用价值。认为人类以往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包含在历史研究的范围之内,要对“旧史学”只讲王朝兴替、军事征战、外交阴谋乃至宫闱丑闻等局限于政治史的传统进行无情挑战,历史发展不只是政治因素的一种动因,而是有着经济、地理、文化、社会心理的诸多因素的运动。历史学家必须注意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里联系,做综合性多科性的研究,要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去观察与研究历史。


历史的功能就是了解过去,服务现在,推测未来


而《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中的讨论主题“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得话,我们的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得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这个历史观就是在导师那得到的感悟,研究实践来自“新学史”基石的进化史观。

1923年,28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美国11年使他在思想和生活上都是美国化,向往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后来回国,在南开大学出任历史教授,教学之余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在南开的6年里,他搜集和鉴别有关史料,利用假期和讲学机会,到各地参观走访考察研究,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开创了“中国之有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先河。

1929年,在清华大学担任历史系主任,为清华历史系改革,引进年轻教授,开设新课程,配备一流阵营。与此同时,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鼓励优秀青年进清华研究院,学习相关国家语言,设法推荐去国外深造。在此期间,出版了《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两卷以及发表了《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等学术论文。他从外交史研究中感觉到仅从外交一点难说清楚,必须要追溯到民族性、社会心态,乃至社会组织,经济变化,促使了他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百年历史的整体思考。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蒋廷黻与其他教授一起讨论和战问题,大家都坚持主战,他选择主和。后来日军占领东北,又向平津渗透,四周都是侵略战争,他开始转变观念,主张备战。想为国家做点事就选择创办刊物,“讨论并提出中国面对的问题”,由胡适、蒋廷黻、丁文江等组成的知识分子创办了《独立评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目的是引起社会上对时政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1935年,蒋廷黻弃学从政,开始为国民党政府服务。直到1965年退休,30年里一直为国民党的官场里奔忙,从一介书生变为一个政党的官僚,国家机器的一个部件,他再也回不到《独立评论》时代自由议政的那个旧梦里了。

而《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正是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的年代。这本书也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句号,此后周旋于官场,再无时间和精力做学问。

晚年蒋廷黻

他薄薄的一本《中国近代史》,为何吸引我读了二十多遍?

#以书之名#

文/青峰

在我的一生中,至少到现在为止,很少有一本书让我读过三五遍后,还有浓厚兴趣继续再读一遍的。

但是,有这么一本书,自2007年以来,我通读了不下二十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情况呢?

这一切要从2007年的春天说起。

2007年初,谋划了一年多的从国企辞职的计划终于尘埃落定。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轻松,尽管对于前往北京发展也有一丝担忧,但是,我仍然充满了信心。

对于一眼可望到头的国企工作,我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激情,辞职去北上广成为了我当时首选的目标。

经过反复思考与权衡后,我选择去了北京。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夜,整个北京一片繁忙,热气腾腾。

到北京后,用了不到一个月,我很快在一家私营企业安顿下来。

初去这家私营企业后,由于事件也不太多,每周休息2天,尽管当时收入还不高,但工作的环境与可预见的发展前景令我颇为满意。

初去北京,朋友与熟人极少,应酬与交际自然也少得可怜。

不过,这也正好合我的心意。

工作之余,我有大把的休闲时光可供挥霍。

干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广泛阅读。

电子的、纸质的,只要合我口味的,我是来者不拒。

这一时期,是我平生阅读书籍量比较多且较集中的一个岁月。

突然,有一天,从电脑上阅读到了一篇较长的文章,文章标题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标题——《中国近代史》,作者蒋廷黻。

那时,我对蒋廷黻是何许人矣,还并不熟悉。但这篇不短的“文章”完全吸引了我。

我连续花了大约7个多小时,一口气通读完了全文。

读完后,我调阅资料,了解作者蒋廷黻的生平,才发现我刚才读完的“文章”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专著,书名就叫《中国近代史》。


图:蒋廷黻(1896年一1965年),湖南邵阳市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外交家


这本书的文字一共不过才5万多字。但是,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完后的感受:吃惊、震撼、困惑、感叹、惭愧、自责等各种各样的心情充斥着我内心。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中国的近代历史是这样的,历史原来如此生动有趣。

蒋廷黻这本薄薄的史学专著,从此开启了我学习历史的方法,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有一种“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

这种感觉非常非常之好。

为了反复阅读,我决定尽快购买到此书。

在当时,淘宝与京东线上购物还处于原始的初级阶段,此书无法从线上购买获得。

为此,我跑遍了北京王府井与东单、西单各个书店,只为找到这本书。

很可惜的是,偌大个北京城,我找了好几周,也没有发现各个书店有这么一本薄薄的、署名作者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仿佛这么一本在中国近代史学上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著作,从来未曾出现在人间。

失望之余,我只好在电脑上下载后,计划通篇打印。

好在单位打印机十分先进,我向单位说明情况后,取得了老总的理解,同意我打印出来阅读学习。

由于电脑上的此书,排版与文字字体及大小,我并不满意。于是,我又不得不花费两个晚上,边再次阅读边加以排版,并对我有启示或令我耳目一新或令我震撼的史学史料加以文字调色,以备再次阅读时有重点或对史料简略的部分寻找资料,加以延伸阅读。


图:笔者本人拥有的第一本打印版的《中国近代史》,“书”中彩色部分为第二次阅读后,认为精彩的部分


经过两晚的辛苦,终于排版并将重点内容完成调色。

在单位打印出来后,我开心极了。整个打印耗费A4纸张50多页,消耗彩色油墨也不少。

这次打印版的《中国近代史》成了我收藏的此书第一个版本。


图:笔者本人拥友的打印的第一本《中国近代史》


此后的五年中,我一有大段的空闲时光,便一个人静静地阅读“此书”。并对书中所涉及的史料,找来相关书籍或文章,加以延展阅读。

可以说,这本小小的《中国近代史》完全开启了我对中国近现代的一扇大门,同时也让我告别并彻底抛弃了过去中学时代、大学时代所学的历史与历史学习的方法。

对于历史,我从过去似陷莽莽森林,完全找不到方向与出口的状态,一下子变得前方有光,胸中有路,脚下平坦的景像。

这本书从此不只是改变了我对历史学习的认识,也从此开启了我对中国近现代史上人物研究与解读的方法。

过去了无生气如同画像的近现代史上各领域的著名人物,一个个开始如此生动鲜活,仿佛能感受到他们从历史中走了出来。

五年后的2012年,我才购买到此书的第一个版本,武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接着,是2016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发行的版本。再后来是201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版本;2020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的版本;2022年贵阳人民出版社的版本。


图:《中国近代史》2012年版

到今天,这本书我前前后后拥有了五到六个版本。每次拿到书,尽管书中的内容,我早已烂熟于心,但仍然是爱不失手,如同见到多年未见的好友,有一种“人生若止于初见”的感觉。

这本书真有我说的这么好吗?

我只能:它不仅仅是只有我说的这么好。

该书的精彩对于热爱阅读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是一把打开近代历史的钥匙,是阅读历史的读者朋友们的灯塔,是开启普通历史爱好者的密码。

在此,笔者我本人不妨分享一下我对此书的理解与感受。

一、该书是以国际视野,在前卫、公正、开明的态度下,书写中国近代史的,把中国的近代历史置于宏阔的国际背景之下,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蒋廷黻,写作此书时,正值全面抗战的第二年。那时的中国国内,各种“亡国论”、“投降论”、“议和论”、“技不如人论”盛嚣尘上,只有极少数具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对延安提出的抗战最后一定会胜利充满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自少年青年时代起,就充满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的蒋廷黻,面对国内舆论上的混乱与哀叹,其内心充满了忧虑。开始思考一个重大的社会政治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衰败到如今这个局面?我们这个民族到底在近代史上范过什么样的错误?我们这个古老而又辉煌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史上丧失了哪些宝贵的历史机遇?

带着这一连串的思考,时年42岁的学者蒋廷黻于1938年5月至6月间写出了这一部被后世好评如潮的、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力作,该著作于同年一经出版发行,震动了中国当时整个史学界。

年轻的蒋廷黻以其独特的视野,在这本在其还只认为是初稿、仅仅5万多字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中,以高屋建瓴的历史大视野,举重若轻地为中国近代史划下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对近代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细节的描述和对某些看似轻微实则重大的事件做了全面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性。

比如,作者对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等人的描述与解读,远远超过我们过去从正规历史教科书所获得的认知。

他在书中讲到林则徐时说道: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责,不敢公开提倡(改革)。

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在谈到鸦片战争失败时,蒋廷黻在书中道: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段在内,是中古的人民。


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那么)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此文中蒋廷黻所提出的“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句话如此简单,却是如此的震聋发聩,掷地有声!

笔者以为,就这一句话比起某些史学专家动辄几十万字、长篇大论的一本书还有价值,来得也深刻得多。

在谈到中国十九世纪以前中国的外交时,蒋廷黻先生他写道:

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则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他的一切解读都严格地建立在严谨与充分的史料基础之上,决不泛泛而谈,也不凭空论断。真正做到了“有几分史料,就讲几分话”。

二、该书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以“中国能近代化吗”这一主线,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主要历史进程参与重要人物的生平娓娓道来,却给读者清晰展现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让读者有一种站于山巅俯看历史演进走向的明豁之感。


图:《中国近代史》2016年版


在我们过往所读到的近代历史书籍中,由于作者往往堆砌史料,在一些枝微末节中打滚,抓不住历史进程的宏观主线,使读者陷入繁杂而又可有可无的史料泥沼之中,让人四望茫茫,不知所归。

该书则在史料的运用与剪裁中往往点到为止,决不废话啰啰嗦嗦。

在此书中,作者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时,完全不同以往历史中重点讲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如何,而是找寻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中国近代史上对外的不断失败,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其中的教训?对我们抗战建国有何贡献?

在讲到近代史上的一些不平等条约签订中的条款时,作者心情沉痛地指出: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成功?为什么没有再进一步由物质方面的改革推进到制度方面的改革?作者在该书中指出:

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对此,蒋廷黻引用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的话道:

(李)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下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该书在探求讲述中国近代失败的根源时,所引用的史料皆为第一手材料,决不找第二手甚至第三手材料,更不会做搬运工,流于人云亦云。

三、书中作者批露了近代中国大量外交第一手史料,以横向的比较方式,让读者了解到与之同时代的远东各国的发展与历史现状,从而给人以启示: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伍?原因何在?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蒋廷黻的这本“小书”,虽说写成于八十多年前的抗战初期,可是其对历史的剖析与对国运论断,至今读来仍感新鲜与亲切,没有时代的隔阂之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一点上与蒋廷黻的求学之路和后来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蒋廷黻,189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市,1906年,在其11岁时进入了湖南湘潭的长老教会性质的学校,从小便接受到了比较先进的西方式教育。1911年,16岁时便由基督教青年会介绍,只身赴美求学,先后在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修历史,师从当时著名的卡尔顿·海斯教授。


图: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蒋廷黻的老师


海斯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外交家、民族主义史学研究专家。在其严格的学术熏陶下,蒋廷黻得其学术真传,尤其是西欧国家外交史、政治史深有研究。

蒋于1923年博士毕业后回国,旋即由南开历史系再到清华历史系任教,度过了11年的纯粹学者生涯。

1934年,因得蒋介石的青睐,转而以学者身份投身政界。1934年夏,蒋廷黻以蒋介石私人代表身份赴苏联与欧洲访问,同时收集苏联、欧洲关于中国外交史的资料。

抗战前夕的1936年10月,蒋廷黻被政府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从此走上了职业外交家的道路。

我们了解了蒋廷黻这一背景与经历,就不难明白,为何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等著作中,会出现大量的第一手外交史料,且能阐人所之未阐,议人所之未议,得人所之未得之判断与结论。这一切的得益,无不源于此处。这些都是其它史学家所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

该书中,作者一开篇便紧扣了“中国与西方的差别,本质上是‘中古’与‘近代’的差别”这一宏观的主线,逐步深入展开,从而最终得出结论:中国要改变落后的现状,只有努力去消除这一差别,使中国尽快实现近代化。要实现近代化,那我们就非要承认我们的落后不可,接受西方的近代的先进文化,实实在在地向西方国家学习。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近代史》这本史学著作,是蒋廷黻以一位职业外交家的眼光与视野写就,所以它能令读者读来耳目一新,80多年过去,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四、该书不是没有缺憾,然而,其缺憾也最终成为了该书的优点之一。

由于此书成书时间仓促,作者蒋廷黻是利用从苏联莫斯科回国叙职,在武汉汉口等待新的任命这一个短暂的休闲间歇期匆匆写就。从酝酿到成稿,前后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所以该书的许多章节与作者的研究思考未能来得及全面展开,使得该书中的不少观点及论述都只是点到为止,让读者有隔雾看花,隔纱观景的感觉。

这是此书的缺憾。对于这一缺憾,作者是心明如镜的。所以,蒋廷黻先生在写成此书后,书名最初叫《中国近代史初稿》,以示未最终定稿成书。

1949年,该书第二次付印时,作者蒋廷黻曾这样交待过此书的写作动机与心愿。他说:

“我在清华教学的时候,原想费十年功夫写部近代史。抗战(开始)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于一天,我在汉口的那几个月,身边图书虽少,但是我想,不如乘机把我对我国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

所以,书中呈现给读者的缺憾,正是因为作者当初只是把此书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来完成而造成的。

不过,在笔者我本人看来,这个缺憾正是此书的优点之一。这此作者来不及展开的东西,正好让我们后来的读者顺着作者的手指方向,去探求与发掘,从而带来更多更丰富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就好比采矿,有人已经明确指出了矿场宝石的选采区间与范围,有什么样的矿场宝石,我们只要顺着他的指点去一心一意开采就好了。我想,这个过程并不比作者把一堆矿石珠宝直接堆在我们的面前要快乐吧。

人一生中,在学习与求索的过程中,有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更让人心驰神往,更让人着迷。

与书为友,我们永远不会孤寂。

一本好书便是一位好友,它让我们人生从此不再孤单,内心从此变得丰盈。它是寒夜中远望可见的一团篝火,它是沙漠中影约可见的一片绿洲,它是归航之人站在船艄远远望见的故乡风景,它是久别孩子的母亲见到孩子时天真的笑脸。

在这个宣嚣的世界,让我们以书为友,从现在开始,去读一本好书。(全文完)

——笔者青峰2023年4月23日于手机屏写毕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