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0 12:44
写作核心提示:
读书笔记连笔作文是一种将读书笔记和作文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它既保留了读书笔记的简洁性,又体现了作文的深度和广度。在撰写读书笔记连笔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一、明确主题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读书笔记连笔作文要围绕哪个中心思想展开。主题要具有针对性,既要体现读书笔记的特点,又要突出作文的个性。
二、合理布局
1. 确定结构:读书笔记连笔作文的结构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读书笔记的来源和主题;主体部分结合读书笔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主题。
2. 分段合理:在主体部分,要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层次分明。每个段落应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段落之间要有适当的过渡。
三、注重内容
1. 紧扣读书笔记:在作文中,要紧扣读书笔记的内容,既要展现读书笔记的精华,又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引用经典语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书中的经典语句,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能体现自己的文学素养。
3. 结合实际: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身边事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四、语言表达
1. 语句通顺:作文中的语句要通顺,避免出现语法
春日,晨光透过书架间的层层缝隙,均匀地铺洒在书页上,烘托起阵阵油墨清香。
书桌旁,在火箭军士官学校参加岗前培训的文职人员梁梦霞,正安闲地享受着周末时光。课余时间走进图书馆,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已经成为她和战友们的一种习惯。
4月23日第2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这所军校组织“剑锋”系列读书成才活动。通过阅读的窗口,这些年轻官兵发现了更多成长的可能。
芬芳四月,不止花香。在书香中邂逅美好,邂逅更好的自己。
读书:邂逅更好的自己
■王语晨 卞文静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陈帅
2022年4月,火箭军士官学校组织“剑锋”系列读书成才活动。章杰 摄
读懂先辈,也找到了自己的根
登上“剑锋·红色读书会”的讲台,学员王文杰手捧那本他最喜爱的《砺剑春秋》,为战友们讲述了一场别样的“寻根之旅”。
“也苦,可更有默默无闻、被人遗忘之感。”入学前,王文杰驻守在西北某哨所。那里,与众多坐落在高原的哨所一样——高寒缺氧、人迹罕至。然而,不似“神仙湾”“天文点”般充满浪漫色彩的名字,鲜为人知的它,在战友们提起时,只是一道无名的山梁,或地图上的一个普通数字。
入学时自我介绍,谁都没听说过王文杰所在的哨所,一种说不清的感觉瞬间涌上他的心头。
一个周末,王文杰去图书室打发时间,随手抽出一本《砺剑春秋》。在这本火箭军部队故事集中,他读到了熟悉的红柳林,鼻孔喷着白气的战马,还有被层层冰雪包裹的蔬菜大棚。这种感觉,像极了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尽管,书中描述的并不是自己戍守的哨所,王文杰仍激动不已。他似乎又一次嗅到了高原凛冽而清澈的风。这次万里之外的“无意重逢”,让王文杰萌生追寻自己哨所历史足迹的念头,“我想知道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
通过学校图书馆线上阅读平台,他几乎翻遍了所有曾在青藏高原战斗过的老战士回忆录。他们之中,有的人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布达拉宫广场,有的人为国防科工事业挺进深山“寻宝”,有的人扎根生命禁区为战略导弹“筑巢”……王文杰仔细阅读着,用一根根不同颜色的笔,在中国地图上勾画着老兵们年轻时的足迹。
3个月后,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历史断点,已经连成了几十条接连不断的曲线。它们时而在同一条河谷重合,又在另一座隘口分散,有些线永远断在了戈壁深处,但总有其他线沿着断点的方向继续延伸。
“你找全自己哨所的‘历史’了吗?”讲台下,参加读书会的战友急切问道。
“找到了,又没有找到!”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王文杰翻开读书笔记,那里记录着上百个高原火箭兵的故事。他们有的在高原一干就是十几年,有的将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哨所,还有不知多少人将骨灰埋在了巡逻线路旁。
“这些先辈都不是我们哨所的,可我又觉得认识他们每一个人,是他们的牺牲奉献,汇聚成我们的精神谱系。我找到了我的根,它就在那道无名山梁上。”那天读书会的掌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热烈,更有力量。
沿着先辈的足迹,年轻的军校学子们追寻初心、感悟初心,同时也更加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行。
2022年4月,火箭军士官学校组织“剑锋”系列读书成才活动。章杰 摄
通过书本,眺望更加宽广的世界
“晓军,‘偷艺’呢?”晚自习上,战友半开玩笑地揶揄,把正在学无线通信的李晓军闹了个“大红脸”。
李晓军是测试控制系的学员。刻苦肯钻的他把时间都放在本专业学习上,理论成绩和实装操作都很棒。但是,最近的一次“失败”,让李晓军“破防”了。
模拟对抗中,2号操作手“牺牲”。作为1号操作手,李晓军临时顶岗。不熟悉雷达战法运用的他,面对强电磁干扰根本无法捕捉目标。很快,一颗突如其来的“导弹”命中阵地,发射单元“全体阵亡”。
“这本书你拿回去看看。”课后复盘,指导教员黄雷没多说什么,只是从办公室书架上抽出一本《大国争锋》,递到李晓军手上。
带着羞愧与不甘,李晓军低着头攥紧拳,把书塞进包就冲出了办公室。回到自习室,他呆坐了半晌,才懊恼地拾起扔在脚边的书包,拽出那本书。
漫不经心地翻了两页,李晓军才发现这本书“有意思”。多位国内军事专家透视联合作战和最新军事技术,将战争形态变化、大国军事改革和未来武器发展全方位展示在他面前。
李晓军来了精神,一口气读完数十篇文章。震惊于那些从未涉足过的知识领域同时,他也明白了教员的用心。
“导弹只有飞到弹道顶点,才有机会命中地面的目标。”在笔记本上,他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打仗不仅是操作手中的武器,没有更高的视角和宽广的知识面,真的打不赢现代战争。”
像变了一个人,李晓军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他开始借阅网络攻防、空天作战、人工智能等科普读物。
书越读越多,李晓军的视野也越来越宽。
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李晓军与战友们不约而同讨论起《大纵深战役理论》。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综合运用空降突袭、坦克突击、摩托化机动设计形成的作战理论,竟然对21世纪的“空地一体”“空海一体”作战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从那以后,体系作战的理念就在李晓军的头脑里深深扎下了根。为了过把指挥联合作战的“瘾”,他下载了兵棋推演软件,并与战友们自发结成兴趣小组,边学习军兵种知识,边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4台电脑分成2排,两两相对。屏幕上,不同颜色的导弹、战车图标不断移动、碰撞,一场兵棋上的联合作战正紧张进行。
“想制胜未来战场,不仅要在知识上跑赢你的对手,还要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在读书研讨会上,火箭军导弹专家汪徐胜教授深有感触,“打赢书本上的战争,胜利的天平就会向我们倾斜。”
2022年4月,火箭军士官学校组织“剑锋”系列读书成才活动。王莉 摄
让创造的火花,在阅读中碰撞和迸发
最近,一道以火箭军发展史为主题的连队壁画墙,在学校引起了不小反响。
其中一面墙上,科研工作者拿着算盘计算复杂的公式,部队官兵在戈壁滩打井筑路,还有戴着防护镜欢呼的人群,目光所及处是一朵升腾的“蘑菇云”。
“这幅画的灵感,来自报告文学《天歌》。里面研发‘争气弹’的故事,令我深受感动。”在“剑锋·墨香军营”书画比赛上,学员吕博文向评委介绍作品的创作历程。
吕博文是个热爱绘画的00后。入学后,他很快成为学员队书画兴趣小组组长,并以军校生活为蓝本创作了不少作品,受到战友欢迎。
然而,在接到绘制主题壁画墙的任务时,吕博文却“挠了头”。他出生在新千年,对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历史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一连几天,别说创作“灵感”,就连创作头绪都没有找到。
这天,吕博文来到图书馆,一本从未关注过的旧书无意中进入他的视线。卷边的橙色书皮,褪色的书脊上草书“天歌”两字,怎么看都像放错了书架的歌谱。翻开这本书,吕博文惊喜地发现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细腻的文学笔触,记录了数不清的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为了让中国人挺直腰杆,先辈们从战火刚刚熄灭的上甘岭,从桃花盛开的家乡,甚至历经千难万险从大洋彼岸汇聚到大漠深处,喝了多少碱水,吃了多少风沙,最终炸响了“争气弹”。读着读着,吕博文的双眼湿润了,创作思路也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仅仅一周,他与创作小组就完成了几十米长的壁画墙。画面尽头,威武雄壮的发射车滚滚驶过长安街,恢弘的气势获得战友一致好评。
新学期以来,学校以文体竞赛、学科比武为牵引,积极拓展学员阅读领域,让创造的火花,在阅读中碰撞迸发。
在“执行机构单元测试”课上,教员正使用静态教具让大家了解导弹尾部装置的结构。讲台下,学员魏赫一手托下巴,嘴角咬着圆珠笔,直勾勾盯着教员,可就是想象不出来导弹的动力原理和内部设置。
“我要是发明个能动起来的教具就好了。”这天晚自习,魏赫一走进阅览室,漫无目的地翻着书架上的书,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白天课堂上的那点事。“可我也不是专家,哪有那么容易。”
正准备打退堂鼓,一本《改变世界的120项神奇发明》进入魏赫一的视线。除了电灯、蒸汽机这些耳熟能详的发明外,一篇关于智能手机的介绍引起了他的兴趣——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机并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无线互联、芯片存储、触摸屏等几项成熟技术的组合。
魏赫一觉得自己好像被电了一下。“啪”的一声合上书,他随手抄起笔记本列出一份发明教具所需要的“技术清单”:单片机、模拟电路、3D打印……这些都是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
他越深入思考越有信心,第二天就着手干了起来。在学校科技研发中心教员帮助下,魏赫一与战友合作研发的“某型导弹尾部供电装置”,从草图一步步变为成品。在近期举办的“剑锋·科技节”上,该项发明被专家评价为“体现了较强的知识迁移与实践转化能力”,并一举获奖。
在阅读中汲取营养,收获成长。插上创造力的翅膀,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崇祯十五年的某个深夜,开封城的战火已在百里外噼啪作响。王铎铺开素笺,狼毫饱蘸浓墨,笔锋却在纸上骤然顿住——窗外是黄河决堤的传闻,案头是好友侯恂的密信,而他腕底翻腾的,是整个王朝将倾时的震颤。这封未被载入史册的《与侯恂书札》,如今静静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那些狂草勾勒的线条里,藏着比史书更滚烫的明末秘辛。
王铎的名字,总与“神笔”二字捆绑。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傅山赞为“字林虎豹”的书家,笔下曾流淌过怎样的挣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侯恂作为明军将领正被困城内,而王铎在南京任官,隔着千里烽烟,两人的书札成了暗通款曲的密令。
书札开篇“恂兄左右”四字,尚见行书的端稳,却在“黄河之变,京师震动”处突然破体:“黄”字一竖如裂帛直下,“河”字三点化作惊涛,笔锋绞转间,墨色从浓黑渐成飞白,恰似决堤的河水在宣纸上奔涌。研究者发现,这封信中出现了多处涂改痕迹——“援师”二字被重重勾去,改为“内患”,旁边又添小字“北兵已叩紫荆”。这些被墨痕覆盖的秘密,是否暗示着明军内部的倾轧?当后世惊叹于其“涨墨”技法的神妙时,或许未曾想过,那些晕染的墨块,原是乱世中不敢直书的恐惧。
侯恂是谁?他是明末名臣,更是侯方域的父亲,而侯方域正是《桃花扇》里的男主角。这层戏剧性的关联,让《与侯恂书札》蒙上了传奇色彩。书札中“梨枣之谋,当借楚师为援”一句,曾让学者困惑多年:“梨枣”何意?直到近年发现的明末笔记揭露,“梨枣”暗指南京皇库的饷银,而“楚师”并非明军,竟是张献忠的部将——王铎在信中竟隐晦提议借农民军之力牵制李自成?
更令人心惊的是书末的草押。王铎的签名常作“铎”字狂草,但此处却多了一笔缠绕,形似“闯”字的起笔。这是巧合,还是暗通款曲的暗号?要知道,三年后王铎便降清,而这封书札写成时,他是否已在明暗之间摇摆?那些被狂草掩盖的笔意,像极了他后来在仕清后写下的《拟山园帖》,看似飞扬跋扈,却在转折处藏着难以言说的郁结。
若将《与侯恂书札》的笔法拆解,会发现它颠覆了传统草书的规则。王铎在此处用了罕见的“破锋”技法:“危”字的斜钩突然散开笔锋,形成枯涩的飞白,恰似城墙崩塌的裂痕;“生”字末笔一挑,墨点溅在纸边,宛如溅血的箭头。这种笔法在他传世作品中仅见三次,均出现在崇祯末年。
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书札的扫描图与《崇祯长编》的兵事记载重叠,竟发现“河决”二字的墨色浓淡,与黄河决堤的史料记载高度吻合——浓墨处正是开封城被淹的日期,而飞白处对应着朝廷隐瞒灾情的时段。原来,这幅书法不是闲情之作,而是一份用笔墨密码写成的战报。当后世称颂其“神笔”时,又有谁知道,那些惊世骇俗的转折,原是一个王朝临终前的心跳。
如今,《与侯恂书札》被恒温恒湿保存,墨色早已沉稳如铁。但凑近细看,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里,仍有未干的情绪在蒸腾:“生”字的最后一点,墨色深透纸背,仿佛笔尖在此处停留了太久;“亡”字的竖弯钩,突然甩出纸外,像一只抓向虚空的手。
王铎降清后,曾在日记中写下“吾书学竟成亡国之相”。或许在他落笔写这封书札时,就已预见了王朝的结局。而我们今日凝视这幅狂草,不仅是在看书法,更是在看一个时代的灵魂如何在笔墨间崩裂又重组。那些被史书简化的“贰臣”标签下,藏着多少未被言说的挣扎?或许,这才是《与侯恂书札》留给后世最震撼的谜题——当狂草成为历史的心电图,每一道墨痕都是对命运的叩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