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保护水资源心得体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0 13:28

如何写《保护水资源心得体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保护水资源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保护水资源,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水资源的重要性:阐述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
b. 水资源现状:分析我国水资源现状,包括水资源总量、分布、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c.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从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个层面,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d.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5. 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支持保护水资源的立场。
6.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适当举例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 引用名言警句:适当引用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名言警句,提升作文的文化内涵。
8. 结尾总结:在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呼吁。
以下是一篇关于保护水资源心得体会的作文示例:
标题:珍惜水资源,共建美好家园
引言:水是生命

学习进行时丨“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记者 张芮绮 吴涛

【学习进行时】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湛江市,考察了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了解当地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情况。对于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看得很重。在他心中,“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与您一起学习感悟。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湛江市,考察了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了解当地优化水资源配置情况。

水,在总书记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分量。

惜水如金——“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对于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珍视。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总书记曾拿空气类比水,强调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他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水情,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多次就水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内考察调研中,我们也总能看到他频频看水的身影。他关心水资源、水安全,“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不能觉得水危机还很遥远”;他重视水环境、水生态,“要强化源头保护,下功夫推进水污染防治,保护重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他珍视水文化、水文明,“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水润华夏,泽被万物。

老百姓要过上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水的滋养浸润;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水是基础性要素;我们要生存要发展,都离不开珍贵的水资源。

水润万物——“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这次调研期间,总书记考察了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重点了解当地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情况。

对如何用好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这个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一切发展,水是基础性资源。规划统筹引领,精确精准调水,城市发展就有了基础性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南水北调、引洮工程、引江济淮……一个个重大引调水工程,大大缓解了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滋养了沿线的百姓生活,推进了当地的发展。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造福沿线城市百姓的生动例证。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广东省迄今为止引水流量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建设条件最复杂、总投资最高的重大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解决粤西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问题,大幅提高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造福逾千万粤西人民。

从南水北调东线江都水利枢纽到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从长江三峡大坝到淮河王家坝闸,总书记多次考察国家水网重点水利工程。他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十四五”时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人水和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实现人水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应有之义。

山川秀美,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诠释治水之道。

在长江岸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黄河沿岸,总书记指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在漓江之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祖国的山山水水映照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情怀,也映照出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登上坝顶,极目远眺长江上下游,详细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发电、水利、通航、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他对工程技术人员说:“今天到三峡大坝来看一看,感到很高兴、很激动。国家取得这么伟大的成绩,这也是你们作出的贡献。”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随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他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要求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像父辈那样,艰苦奋斗写青春

从延安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始终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勇担使命的不竭动力——

像父辈那样,艰苦奋斗写青春

编者按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回望百年征程,延安这片红色热土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孕育了延安精神。20世纪60年代,10万中原儿女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建成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锻造了红旗渠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战胜困难、赢得未来的精神力量。

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在刻下当年300名青年奋战故事的红旗渠青年洞,总书记语重心长:“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应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奋勇前行、不负使命?我们请各行各业青年代表讲亲历、话感受,并特邀曾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英雄、宣讲延安精神的老党员深情寄语。

【一线讲述·青年感言】

艰苦奋斗,走出致富“金道道”

讲述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陕西甘泉县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派驻石门镇魏家沟村第一书记崔院强

2017年7月,我被组织选派担任石门镇魏家沟村第一书记。一开始,我干劲满满,却有种“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感觉。于是,我想方设法融入村里,通过跟老支书老党员唠家常、入户走访、实地查看,一步步摸清了村里的家底,做到“村情户情一口清”。

果农在陕西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一处果园搬运苹果。新华社发

作为县水资源保护中心干部,我为魏家沟争取实施了生产生活用水项目,修建储量达200立方米的灌溉渗水井1座,人饮水蓄水池3处、集中供水点2处,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全覆盖。用上了干净清冽的“幸福水”,村民们认可了我这个能吃苦、村情熟的后生。

村上耕地面积小,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怎么发展呢?思来想去,还是得因时制宜,自力更生,走出致富“金道道”。于是,我多次召集村民商量、讨论,并请专业技术人员做农技培训、效益分析,解决群众技术和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

初来乍到,我发现村里的蔬菜大棚土壤老化、病虫害多、效益不高。查阅资料、求教专家找到病根后,我多次到农业部门争取“石灰氮”项目和种植技术指导,全村每棚菜的纯收入从2018年不足3万元提高到2021年6.5万元左右。我还动员群众养殖湖羊2000只、建设日光温室蔬菜大棚64座、种植山地果156亩,形成菜、畜(禽)、果循环发展模式,使魏家沟村成了石门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区。

大家你赶我超,致富动力越来越强。2020年,魏家沟村全面脱贫,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之后,我没有停步,反而干劲更足了。为村上争取基础建设项目,硬化蔬菜园区道路和村巷道;为村活动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协调资金维修房屋、水渠……经过我和村干部们的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们喜笑颜开。

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农产品出现滞销。我主动请缨,担任县里“第一书记联盟”负责人,带领全县第一书记统一收购、分拣、包装各村滞销的各类农产品,再利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宣传促销,为百姓们解决了烦心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接下来,我会带着全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让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

接力奋战,让红旗渠安全高效运行

讲述人: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张宏伟

2017年,在红旗渠引水工程修建60周年前夕,我有幸参与了“红旗渠安全评估服务”工作,亲身体会到了先辈们修建“人工天河”的艰辛与顽强,感受到了这一工程的伟大。在工作中,我随着指导老师们身背检测仪器、头顶炎炎烈日,勘察红旗渠总干渠、第一及第二干渠。在勘察红旗渠总干渠时,渠道大多位于半山腰,临空侧的渠顶仅1米宽左右,无法行车,不少老专家沿着总干渠连续3天徒步70多公里,对主要干线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全检查,磨坏了鞋、累弯了腰,却毫无怨言。我们这些后辈看在眼里,敬在心中。

我负责的主要工作,是红旗渠引水工程中曙光渡槽的三维有限元分析与安全评价。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许多设计资料已经缺失。我在红旗渠管委会的协助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尘封已久的纯手绘图纸。那规范的线条、工整的文字,处处展现了科研人员严谨用心、精益求精的精神。

为了真实还原曙光渡槽的细微构造、复杂地层及运行条件,我根据图纸开展现场勘察、安全检查,耗时数月,一点点构建起曙光渡槽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研究。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咬着牙始终坚持,最终获得成功。当该项工作被评价为“对曙光渡槽的超龄运行与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时,我感到无比快乐与充实。

每每想起这段宝贵经历,我都骄傲不已。能够与先辈们接力奋战,服务红旗渠引水工程,我倍感自豪。对我们新一代水利人来说,矢志科研攻关,以新技术、新方法确保红旗渠引水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是光荣的职责,也是巨大的幸福。

让群众在家门口有“医”靠

讲述人:宁夏银川市碧水蓝天社区医院医生韩登苗

这些年,随着大健康观念深入人心,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成了件时髦事。我所在的社区就有两万人签约家庭医生,占常住人口的近一半。

起初,“签”起来容易,“约”起来难。以前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共十来个人,全科、专科医生更少,常常是“精准服务有心无力、上门服务人手不够、居民认可度满意度不高”。去年,宁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试点建设社区医院。我们也抓住机会,和银川市中医医院结成医联体,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为社区医院,医生增加到60多人、床位增加到52张,新设了20多个临床科室。专家团队还常态化下沉社区医院,让居民们在社区就能享受大城市医院的康复医疗,为家庭医生履约提供了更大空间。

硬件到位了、阵地扩大了,服务居民也得更主动了。我们干劲十足,白天黑夜连轴转,为签约居民建立“一人一档”,为易被忽略的人群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再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精准化“菜单式”服务。比如,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我们长期跟踪、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行动不便的术后康复人群,我们上门帮其换药;对孕妇、婴幼儿,我们开展定期家访护理……

前不久,银川市中医医院下派了高血压、糖尿病医疗专家来社区医院,成立慢病管理中心,为居民提供用药及生活指导,这下子,我们心里更有底了。今年上半年,我们又签了一个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委托协议书,服务居民增加到7万多人。为了提高诊疗效率,我们尝试接轨“云”服务,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这样一来,居民有个感冒咳嗽、头疼脑热,再也不用挤破头往大医院跑。全科大夫首诊、专科医生解决疑难杂症,在家门口就能做治疗,费用比在大医院少了一半,买药最多能报销60%。花一级医疗机构的钱,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群众拍手称好。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打造针灸理疗、老年病等专科门诊,不断推动分级诊疗在基层落地,让群众在家门口有“医”靠。工作越来越多,我却甘之如饴。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我愿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释放出最大的光和热。

【老党员寄语】

倾情讲述延安红色记忆

讲述人:陕西延安市宝塔区政协离休干部折正千

我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一直在党旗下成长,至今已有69年党龄了。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直抵灵魂的党课。

陕西延安市宝塔山风光。新华社发

延安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炽热的红色记忆。在我家这样一个普通家庭里,就有3位亲人为国捐躯——“七七事变”后,我的哥哥折金门、折金榜倒在抗日战场上;解放战争中,我老伴的哥哥、地下党员毕瑞生因公牺牲……从至敬至爱的亲人身上,从千千万万英雄身上,我深切体会到了记录历史、赓续传统的重要价值。

从1948年参加工作到1998年离休,再到离休后的这20多年,我始终未曾停止过关于延安精神的资料收集和文史研究。离休后,我抓紧时间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全心全意宣讲延安精神,反倒比以前更忙碌了。大家都叫我“延安文史活字典”,这让我既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宣讲时,我常常和学员们一起去革命根据地旧址,招呼大家找块石头席地而坐,给他们讲述当年热血青年们在艰苦环境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最终赢得革命胜利的故事。几十分钟下来,虽然裤腿上沾了泥土,身子困乏酸痛,但看到学员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精神无比昂扬,我就感到十分满足。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时刻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在心。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坚定了我干好这份事业的信心和决心。虽然已年近九十,但我会继续发挥余热,把延安精神宣讲好,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发扬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幸福生活离不开“拼命干”

讲述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前几天,在新闻上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的话语,我的热泪禁不住流了出来。

游客在河南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参观。新华社发

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要奋斗,咋可能没有牺牲?我的父亲张运仁和其他80名烈士,就牺牲在红旗渠建设工地上。没有他们拼命地干,没有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父亲牺牲后,母亲送13岁的我去修渠。临行前,母亲含泪嘱咐我:“不把水带回来,就不要回这个家。”

在红旗渠建设工地上,我年龄最小。大家照顾我,让我做轻活,可我就是拣重活干。不到一个月,母亲做的新鞋磨破了,脚底板磨出血泡,我一声不吭,咬紧牙关接着干。从背钻到撵钻、放炮……一刻也不肯放松。

十年苦干,终于引来了幸福水。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1966年4月,渠水流到了我的家门口——桂林镇南山村。

红旗渠建设劳模大会结束后,我一口气跑回家,进门就喊:“娘,我把水带回来了。”母亲眼泪止不住地流。

修渠结束后,我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宣传红旗渠精神。1988年,我的儿子张学义到红旗渠上工作。现在,他仍然守护着红旗渠的支渠。红旗渠与我家结下了不解之缘,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的传家宝。

退休后,我到红旗渠干部学院当了一名劳模讲师。今年,我74岁了,只要身体允许,就要把红旗渠精神一直讲下去。我经常对年轻人说,今天赶上了这么好的光景,一定要跟着党拼命干、踏实干,让生活越来越幸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王胜昔、张哲浩、王建宏、张文攀、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郭山宝、叶树峰、钱友辉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2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