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0 13: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陈太丘与友期》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深入理解《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只有对文章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写出有深度、有见地的读后感。
2. 明确写作目的: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文章的喜爱、对人物的敬佩,还是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明确目的有助于在写作过程中保持主题的一致性。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内容,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感悟。
4.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通过对重点内容的分析,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结合自身实际: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观点和感受,使读后感更具个性和说服力。例如,可以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共鸣,或者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运用书面语,使文章更具文采。
7. 观点鲜明
《陈太丘与友期》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作品。大意讲,陈太丘与朋友相约中午出行,陈太丘在家等候。到了午时,朋友没来,太丘外出了。朋友到后,没见陈太丘,就问在门外玩耍的小元方,时年小元方7岁。元方说父亲出门了。朋友大怒说:“这人真不是个君子,不地道,怎么扔下我一个人走呢?"小元方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家父与你约好午时在此等你,你没来,你失信,现在又当着儿子的面骂其父,你无礼"朋友听了很惭愧,立刻下车走上前想要与元方握手致谦,小元方头也不回地回家去了。
看到这里,真的很佩服小元方,那言辞有理有据,不亢不卑,那气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能让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无地自容,真可谓文化自信。
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知道守信,知礼,爱父这个道理,用他的言行表现的淋漓尽致。现在7岁的小孩,能有元方这样表现鲜有闻。
孩子的教育,从家长身上也能体现。陈太丘对不守信朋友就如弃敝屐,很干脆。小孩对朋友的握手致谦也回绝的干脆,让他内心受到谴责。
他的气度来自传统文化的教育,来自父亲言传身教。

在写之前我把原文录了下来,文中涉及到太多的省略句和倒装句,就在文中用粗体字直接添加了,注释放在原文后面方便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
——作者: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至)。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而)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戏于门外,倒装句)。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家君)待君(而君)久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曰:“(尊君)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君)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之)。
〖注释〗
【陈太丘】即陈寔(shi),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今河南永城西北地方。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丢下他而离去。舍,舍弃。去,离去
【乃】才
【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谓语所叙述的事情关联这两个不同的主题。委,舍弃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读完这篇短文,我就想起我儿子每次写作文的那股难受劲,内容不管怎样裁剪,就是为了多塞几个字篇幅拉的长一点,每次让他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要一味追求数量的多寡,他就会朝我叫道老师说了要写到哪里,要写到哪里,不然就不合格,我就只能默默了。翻了中考语文试卷作文字数要求在600—800字,高考字数要求在800字,达不到字数要求往往得不到高分,哪怕内容写的很精彩。看了他们课本上教的修饰手法—比喻,排比,拟人,都是为了把字数拉的更长一点。精炼好像是经历了生活的打磨才能体会它的美妙。估计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慢慢的磨灭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文以载道,或情趣,或事理,或叙事,凡此种种,把心中表达的意思写明白就好,文字简练一点难道不好?不需要每个人都学习朱自清,徐志摩,但学校的老师好像都是他们的学生。
闲话少叙,回顾原文,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我们来解析三个人物的性格:
陈太丘,“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守时之人,为人信用,“待君久不至”有耐心。
友人又是怎么样的人呢?“过中不至”——毫无时间观念,是个随意散漫之人。在和元方的对话中,开始是“问”,然后是“怒”,接着是骂(非人哉)感情急剧变化,是个对自己情绪控制很失败的人,像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估计是难得有朋友的。陈太丘能把他当做朋友,说明陈太丘脾气真不是一般的好了。被元方怼了一顿友人立刻“惭”,并“下车引之”,说明此人还是有羞耻之心的,试图用“引”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元方呢?在与友人的对话中就一个“曰”字,镇定自若。“则是无信”,“则是无礼”,说话有条有理,“入门不顾”挺有性格的一个娃。这个友人日后少不得摆一桌赔礼道歉,冰释前嫌。
陈太丘平时是怎么教导小孩的!如果家里的小孩平时也这么条理清晰怼我,我是真高兴。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读过的一篇民国小学生的春游日记,摘录如下: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比之现在的初高学生只强不弱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