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0 15: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过一本书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即这本书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或感悟。这有助于你在写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内容、背景等;正文部分重点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要尽量用具体的事例、情节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观点鲜明: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明确、坚定。可以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或对书中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5. 语言表达:读后感写作要求语言简练、流畅,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同时,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6. 遵循逻辑:在论述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书中人物形象: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探讨人物形象对读者的启示。
b. 故事情节:总结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以及故事对读者的启示。
c. 主题
学习札记|读书,读到春暖花开
作者 崔洪国
近日读邓拓的《燕山夜话》,有一篇《不要空喊读书》,说的是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不要空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喜欢读书的人应当很有益处,摘录分享:“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紧到图书馆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就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这是读书最好的一种遵循。
到学校集中学习这段时间,放下平时的应酬和俗务,心无旁骛,如果再能够从手机浏览碎片化信息的习惯中解脱出来,一个月的时间能够读不少的书。就如刚入学那天,学校领导在开班式上提出的,有的学员入学前雄心很大,要在一个月时间内读多少本书,还从自己家里或者办公室带了好多本,结果上完课回到宿舍往床上一趟,就和手机离不开了。即便看书,也心不在焉,沉不下来,心里杂念太多,看不了几页就要看看手机有没有微信或者速递新闻,心思也放不到读书上,三天打鱼,两天筛网,一个月一本书也读不了。要求我们学习的同时,要想读书就放下身外事,专心致志,哪怕读一本两本,也是很大的收获。这话说得很实在,要是想读书,不用找理由,读就是了。不想读书,累,忙,有事处理,时间不够,千条万条,有的是理由,总结一条,就是不想读,不愿读。
我平时很喜欢读书,自然特别珍惜到学校集中学习这段宝贵的时间。入学第一天下午,入学教育活动刚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学校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二楼三楼可以借书和阅览,一楼是各种各种的期刊和报纸杂志。只要自己喜欢的,都能找到,有的就放在显眼的位置,有的放在不起眼的角落,寻寻觅觅中,说不定在那个书架就偶遇了。图书馆非常安静,隔不远就是一两张对着的书桌,取一本杂志就近坐下慢慢看,很快就被代入。第一天去图书馆一楼阅览室看了一本《南风窗》,看了一本最新的《中国国家地理》,读了关于首发经济的一组文章,看了国家地理关于格陵兰岛的一篇深度报道,那感觉真得就如同回到了当年在烟大上学,在图书馆读书的时光。学校四方红顶的图书馆和尖顶的科技馆倒影在三元湖中的情景瞬间清晰逼真地呈现在眼前。此时手捧一本书,好像有了穿越的力量,把我又拉回到当年那个平行的时空,感觉实在美妙。
入学之前,我也从家里带了几本书,有《在时间荒原上》《船夫日记》《朱元璋》《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一本汪曾祺文集,这是我走到哪里都会带的。我平时特别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不仅自己的创作能够从中找到遵循,更多的是能够从他的散文中找到解脱困惑和热爱生活的方法和捷径,那种文字中流淌的,信手拈来的人间烟火能让人时时感觉到生活的温度和情感。那天下午我还从图书馆隔壁的新华书店买了《阿勒泰的角落》和《额尔古纳河右岸》,利用早晚的时间,一本已经快读完了。《在时间荒原上》和《船夫日记》都是随笔式哲学散文和评论,因为对两位作家生活的背景了解不深,所以感觉有些晦涩,我就坚持好读书,不求甚解,读得懂的就细读,读不懂的就粗略读,慢慢消化。宿舍的书架上还摆了一排排在校期间的必读书目,《论党的自我革命》《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改革开放史》,把时间利用好,一个月下来,就脑补不少的知识了。平时感到的知识恐慌想必也就没有那么恐慌和焦虑了。
集中学习安排的课程满满当当,每天上午下午都有课,有时晚上还有选修。到如今已经系统学习了生态文明、党的建设、意识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沂蒙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等课程。以前在单位学习和外请报告中也学习过相关知识,但有些是零散的,系统性不够。这次集中学习正好系统地补全了有关的知识体系,很有教益。在记录各种知识点的同时,我还有意识地从各位老师的授课中寻找课件提到的一些书目,及时备注下来,下课后到京东书城下单购买,主要是想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有关课程内容的背景深入了解,掌握和领会更加全面。如在听课中我记下的书目《生死关头》《延安二月》《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美国陷阱》《芯片战争》《震撼世界的十天》等书目,我都下单到了购物车中,充实到自己的书籍库中,逐渐提升自己的阅读和知识增量。
从课堂找书,从书中找书,这也是我买书读书的一个重要诀窍。如同这次从课堂听课的课件中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目一样,之前我读有关的文学评论和有关作家专家的讲稿,也会习惯性的从中寻找和发现一些很好的书籍。去年阅读高维生老师的大散文专辑和《来吧,我的灵魂说》,从他的阅读书目及与好友的书信来往中,我像大海捞针一样发现了不少自己之前没有读过的书籍,很快就从网上买来了《伍尔夫日记》和她的小说《到灯塔去》,以及孙犁的全部文集,读得如饥似渴。后来阅读张炜老师的《文学——八个关键词》,我根据他的讲稿系统梳理了一个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的详细书单,陆续买来充实到自己的书架上。
去年冬天,我利用晚上的时间,一个月就读完了麦克维尔的《白鲸》,本来担心会被亚哈船长在茫茫大海上与大海和白鲸搏击的惊心动魄和孤独苍凉影响,自己也变得苍凉和孤独,没想到读完后,那份苍凉和孤独成了自己这个冬天最难忘的慰藉和陪伴—人最大的困惑和挑战不是来自那条伤痕累累的白鲸和那片无边的深海汪洋,而是自己内心念念不忘,舍弃不了的执念,如果用这种执念给别人戴上道德的枷锁,就把一个人的悲剧放大成了一个群体的悲剧。所以,读懂之后,我们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与这个世界和解,而不是互相疑忌和失信。读完后,这一个冬天我内心充满了一种别样的温情脉脉,到现在成为我与单位同事相处的人生信条和处事方式。
当然了,读书对一个人来说,所遇到的也并不都是一路豪歌向天涯,如人生的跌宕起伏一样,沟沟坎坎的时候也有,行到水穷处的时候也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时候也有。但是抱定了通达的目标导向,最后都能达到坐看云卷舒,柳暗花明又一村,无限风光在险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新视界和新境界。如此读书的好处,自然需要躬身入局,捧一本书细读才能找到感觉。我这感觉也是在读书中慢慢悟出来,找出来的。有一段时间读书,我喜欢把好几本书摊开,一本书读个十页八页,如果不用书签隔开,几天就忘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读书效果并不好。有时,从别人的评论和阅读书目中买来一本书,因为对背景缺乏了解,晦涩乏味,深入不进去,又想到书中探个究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不得真谛。所以后来就改为一本一本读,读完一本,写完读后感和读书心得,再换一本,很快就找到了读书的无限趣味。
当然了,对于一时难读懂的书,偶尔也有自寻的烦恼和放弃的想法,就换了读书不求甚解的读法,相关的背景了解通透了,一本书也就了然于胸了,比如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籍,我就先后读了不少版本的传记和名著,对一些深层的历史背景就能够贯通了。有时,读书或读文章读到忘我或欣然,我就用书签把读过的部分分隔开,有时间返回来重读。有的好文章读完后,感觉意犹未尽,就用搜索引擎从浩瀚的文字中把文章搜寻出来,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什么时候想读打开就读,这是最便捷的方式。对有的精彩段落,或者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或者打印出来,粘贴在自己的活页记事本上,随身携带,走到那里都可以翻开看看,其乐无穷,收获自然亦是无穷。
古人读书,留下了很多的传世名句和佳话。“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都是说的读书的真知和乐趣。邓拓在《不要空喊读书》中,还引用了唐代鲍坚《武陵记》一书中的一个故事:“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马融之所以被人号称绣囊,更多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我有时很后悔自己当年上学的时候有那么好的图书馆,不天天泡在图书馆里,读到不知昏晓,如果能够那样专注和投入,即便不是学富五车,知识积累也会比现在要丰盈得多。
所以,参加这次集中学习,我一刻光阴也不想浪费。所有的时间都是不可逆的,不可追的,这样想着,两三周的时间就过去了。我天天读,才读多少书啊!所以,除了上课认真听讲,从老师的课件中淘宝那些好书,有时间还要到图书馆,到最美的天堂,相遇那些大家名著,最近距离地听那些大师们的苦吟和求索,只要有可能,就把逝去的光阴补回来,追回来,一直读到春暖花开。
壹点号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作者:洞见CC
人为什么要读书?
莫言说:“读书,是为了以后不在碌碌无为中周而复始,不在柴米油盐的计较中磨灭希望。读书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价值的捷径。”
林语堂说:“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余秋雨也曾坦言:“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
这些作家的话,都指向一个答案:
读过的书,终会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人民日报的这6张图里,也说透了阅读的意义。
读懂它们,你便能摆脱无知和平庸,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1黑塞曾说: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读书,其实就是一次向内的滋养。
你读过的书,在短时间内,也许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改变。
但坚持下去,你学到的知识,会一点一点滋养你的心性和灵魂,进而让你成长,让你觉悟。
史铁生年轻时,命运就给了他一记重击,让他变成了终身残疾。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之中,甚至几度想到了自杀。
然而最终,还是读书,把他从绝望的边缘拽了回来。
他读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从中找到了阅读写作的意义;
他读刘小枫的《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一改之前的悲观消极,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崭新的态度。
可以说,是读书滋养了他奄奄一息的灵魂。
也是读书,让他在苦难中成长,从一个羸弱的病人,蜕变成了思想上的巨人。
人如果不读书,生命注定是一片荒芜。
但一个经常读书的人,哪怕他的人生的起点再低,哪怕命运给他再多苦难,
他也能像一朵倔强的野百合般,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2春秋时期,闵子骞非常仰慕孔子的才华,于是便拜孔子为师。
他刚来到孔子这里时,面色蜡黄,形容枯槁。
可过了一段时间,他不仅气色渐好,整个人也变得神采奕奕。
孔子见状,惊讶不已,便问他原因。
子骞答道:“来到这里,受到老师的教化,常常读书,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学会了如何辨别是非美丑,遇事心平气和,脸色自然红润起来。”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貌。
正如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一个不读书的人,哪怕皮囊再美,但他看世界的眼光是迷茫的,面对时间的变化是慌张的。
一个经常被知识浸染的人,却能从容地应对岁月的磨蚀,优雅地走过漫长的光阴。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些读过的书,终将会化作一个人的气质和风骨,让你活成最好的模样。
3林语堂曾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无知且固执,恰如井底之蛙,盲目自大;
而另一部分,则是活得无比迷茫,遇事没有主见,做事没有想法,总是人云亦云。
因此,惟先读书,而后可以谈人生,观世界。
每一次阅读,都是在不断地拓宽你的认知边界,让你看清世界,明白自己。
罗翔曾是一个有着地域歧视,并且对身边人也很冷漠的人。
但后来,他却通过不断的阅读,窥见了自己的偏见与狭隘,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和三观。
在《罪与罚》中,他直面内心的幽暗,对于宽恕和关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复活》中,他学会了赎罪与慈悲,更知道了如何爱身边具体的人,而不是爱抽象的人。
读书,让他走出了自我的狭小,摆脱了世俗的偏见。
有句话说得好:
你越阅读,越是站在知识的巅峰,你望尽天涯路,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让思想觉悟的过程。
当你读的书足够多,见过的世界足够广,就算前路茫茫,你也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4很多人总是惆怅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走遍世界。
却不知,读书,才是最低成本的旅行。
在书中,我们可以拥有千般经历,万种人生。
正如尼采所说:“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
比如,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你就能够感受到浓厚的陕北气息,了解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朴实与坚韧;
读莫言的《红高粱》,你也能切身体会到东北高密乡的风土人情,以及那个年代的人身上的蓬勃生命力;
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你也能跟着她的文字一起,去到那片广袤荒凉的沙漠,找到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通过阅读,你可以去见那些你或崇拜或喜欢的人,与今人交流,与古人对话。
通过阅读,你也可以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看长河日落,看星辰大海。
不读书的人生,浅薄且单调;读书的世界,丰富且多彩。
当你静下心来读书,你就会发现:
一本本书,就像一台台时光机,翻开它们,自能穿越到你想去的世界。
5很赞同一句话:你把时间花在哪,人生的花就开在哪。
你把时间花在娱乐消遣上,得到的自然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生。
但你若把时间用于读书,你所学到的知识,都会化作一层层台阶,把你送到生活的高处。
俞敏洪曾在演讲里,讲过他的经历。
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造化弄人的是,他接连经历了两次高考,都没考上大学。
同村的人都劝他放弃,他却不肯认命,反而更加发奋苦学。
终于在第三次高考时,他考上了北大。
然而大三那年,他又不幸患上了肺结核。
一开始治疗时,他还会忍不住唉声叹气。
过了一阵子,他发现抱怨对他的病情于事无补,于是便开始认真学习。
在住院的一年里,他读了200本书,背了一万个英语单词。
正是这些积累的知识,让他独具慧眼,找到了从商的途径。
而如今,他早已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成为著名的“文化商人”。
从俞敏洪经历我们可以看出:
其实读书,就像一场投资,一次播种。
你现在读的书,铺的是以后的路。
终有一天,你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会开花结果,丰盈你的整个世界。
所以,一定不要觉得读书无用。从你读第一本书开始,书便已在改变你的整个人生。
6杨绛先生曾收到过一封读者的来信,信中多处抱怨社会浮躁,人心难测。
杨绛看罢回他:“你的问题主要在于书读太少,而想得太多。”
书读得太少,眼界难免受限,阅历难免浅薄。
遇到一点问题,就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困,久久出不来。
而一个人要是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就可以轻易地从前人的经验中,找到困难的破解之法。
一本好的书籍,如同一位良师益友。
你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去书中寻找答案。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熬过人生的低谷,不妨多读一读名人传记。
比如《苏东坡新传》《曾国藩传》《富兰克林自传》……
他们的人生经历,将会让你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足以与艰难对抗。
如果你对人生感到很迷茫,也可以读读哲学类书籍。
比如《人生的智慧》《沉思录》《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也许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人这一生,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产生数不清的烦恼。
但80%的烦恼,都可以靠读书治愈。
人多读书,便可以不盲从,不迷失,不焦虑。
哪怕人生处处险滩,你也能找准自己的航向,乘风破浪。
▽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曾问李健:
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
李健笑了笑,温柔且坚定地:“书中自有everything。”
每一本书,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你读的每一行字,看的每一句话,都在无声中,给予你滋养;
你从书中体会的每一个观点,明白的每一个道理,都将带你去到更加高远辽阔的地方。
点个赞吧 ,让我们一起翻开手中的书,铺开脚下的路,去与更好的自己迎面相逢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