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0 1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诺千金》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 - 首先要理解《一诺千金》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即诚信的重要性。了解作者通过故事想要传达的价值观。
2. "明确读后感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一诺千金》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 主体:分析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阐述。 - 结论:总结自己的读后感,强调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3. "注意以下几点":
- "情节分析":分析故事情节如何展现诚信的价值,例如主人公如何通过坚守承诺来赢得他人尊重。 - "人物塑造":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主人公的诚信品质如何影响他人。 - "语言风格":评价作品的语言风格,如是否简洁有力、富有感染力等。 - "个人感受":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谈谈这部作品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以及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写作技巧":
- "语言表达":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干瘪乏味。 - "逻辑清晰":段落之间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紧凑。 - "举例说明":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 "引用
成语跟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我们说话就会经常说到成语、其次就算是做游戏也有像成语接龙这样的游戏,举个例子守株待兔、兔死狐悲、悲痛欲绝等等。中华成语千千万,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叫《成语故事》的书,受益匪浅。
《成语故事》这本书顾名思义就是由许许多多成语故事组成的,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有几个,如掩耳盗铃、老马识途、亡羊补牢等。我觉得真正能让人理解意思悟出道理的又通俗易懂的应该是它们几个。
“掩耳盗铃”从表面意思来看,应该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他讲了一个人去偷一个大户人家的铃铛,他以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别人就不会听见,他真是太笨了。可是在我们面对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常会本能的选择逃避,选择隐瞒,但“自欺欺人”是不对的,这会让我们养成撒谎的习惯。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坏孩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他一天丢了一只羊,这只羊被狼吃了,他却没有把羊圈修好,第二天他又丢了羊,这才把羊圈修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就马上改正,不要知错不改,并且还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并立刻改正。
快乐的成语故事的遨游就到此结束了,我希望大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而不是去做那个“掩耳盗铃”的人,“亡羊补牢”的人。
我利用今年的寒假读完了《成语故事》,他是我又增长了一些知识。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悬梁刺股》这个故事。它诉说了战国时的苏秦。苏秦年轻时,目不识丁,无所作为,连家人都看不起他,常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他为了有所成就,便开始发奋学习。俗话说“少年时学习,像刚初升的太阳;中年时学习,像中午的太阳;老年时学习,像燃烧的蜡烛。”苏秦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就连家人熟睡时,他还在挑灯夜读。苏秦还找来了一把锥子。每当困了的时候,就用锥子猛刺大腿,让疼痛驱除疲倦,继续看书。
哈哈哈。刚才我也用了一个成语———目不识丁呢!那就来说说“目不识丁”的故事吧。
目不识丁讲的是唐宪时,张弘靖手下有两个胡作非为、仗势欺人的官吏,分别是韦雍和张宗厚。一天,韦雍喝醉了。他来到军营,见士兵们正在操练,便大发狂言:“现在国家太平,又没有战争,你们就是能拉开二石重的弓,又有啥用?还不如去认个“丁”字!
自从我读了《成语故事》后,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学到了许多道理:苏秦悬梁刺股、墨翟墨守成规。有勤奋、有聪明,看来,我更应该去看一些好书,让自己变得更棒!
我最喜欢读书了,因为读书不仅仅能够增长知识,并且能够让我懂得许多道理。
我读了很多书,如《三字经》、《好词好段》、《成语故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中有很多小故事:爱屋及乌、不自量力、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其中我最喜欢功亏一篑了。功亏一篑讲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掉商朝,建都镐京。当时的人们对新生政权的建立感到由衷的高兴,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各个诸侯国也纷纷从四面八方携带贵重礼品及土特产赶来朝贺,连离镐京的很远的西戎也派专使带来一条名犬作为贡品。周武王高高兴兴的收下了所有的贡品。担任太保的召公担心武王从此骄傲自满,沉醉于豪华生活,就从旁提醒说:“对国君来说,最值得珍重的是人才,国家没有贤人治理,早晚要灭亡。有作为的君主应当是群臣的表率,每时每刻都要留心我的一言一行,看它是否与德行有违,尤其不可忽视细小的行为。大德有小德积累而成,这如同筑起百尺高的土山,要一筐一筐的堆上去,哪怕仅差一筐土,也是还没到达百尺的高度。”武王理解了召公的意见,成了贤明的君王。
从这则故事中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完成。学习也是一样,不能图一时欢乐而不好好学习。
爷爷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才看了几页,我就被它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成语是中华人民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成语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说明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成语故事》这本书主要分为历史成语故事、神话成语故事和寓言成语故事三类。如:《破釜沉舟》、《画龙点睛》、《守株待兔》。其中我非常喜欢《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它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农民因为天气太热,干完了农活在大树下休息。突然一只兔子从远处奔过来,一头撞死在树干上。农夫见到,高兴地把兔子拎回家,美美吃了一顿。从此,他再也不干农活,天天坐在树下等兔子,结果不但没等到兔子,庄稼却死光了。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懂得了学习和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能总守着以前的一点点经验,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只有通不断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成语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不少历史知识,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从中得到启示。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里边有一百一十二个故事,有目无全牛、南辕北辙、鹏程万里、七步之才等故事。其中我最喜欢七步之才和南辕北辙,先从七步之才开始讲。
七步之才讲的是曹操原来要让曹植继承自己的事业,而曹丕一心想
当皇帝,只在曹操面前说好话,终于曹操同意了让丕当黄帝。而曹操因病而去世了。曹丕找借口说在曹操去世的时候曹植的礼仪不当,要被处死,后来曹丕又出了一道题说走七步背一首诗而且要以兄弟为诗,但是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曹植边走边背,背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免了他得死罪。
南辕北辙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要去楚国去,他的一个朋友看见了问他要到哪里去,那个人说要到楚国去,他的朋友不明白就问:“楚国在南边,你为什么到北边去呢?”他说我的马跑的快。”“他的朋友又说:“马跑的再快,走错方向也到不了楚国。“那个人又说:”没事我带的银子多。“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走。他的朋友又说:”马跑的越快走的越远,走得越远你就越到不了楚国。‘’说玩头也不回的走了。
读了这本成语故事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成语故事》,虽然它外表很普通,可是里面的内容很丰富,能让你明白许多道理,比如拔苗助长的故事,说宋国有个急脾气的人想让禾苗快长大,他每天都到田里看,嘴里还不停的说:“禾苗禾苗你快快长大,早点让我吃到香喷喷的新米。”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要是把禾苗往上拔拔,它不就长高了吗?说干就干,他一直忙到太阳下山。回到家他把事情告诉了妻子,还觉得自己很聪明,妻子听了忙跑到田里一看,吃惊极了,只见禾苗全部枯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要是只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很有可能好心做错事。
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在耕地,忽然一只兔子撞死在了树桩上,农夫高兴极了,捡起兔子回家饱餐了一顿,从此,他再也不耕地了,整天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过来撞死。可是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他也没见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农夫的田里长满了荒草,颗粒无收。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成果,就在那等将是一无所获。
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我看了许多遍,但是还是很喜欢看,并且保护的很好,我会让它一直陪着我成长。
《成语故事》一直吸引着我,一拿到《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卧薪尝胆”“程门立雪”“守株待兔”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我们小学生必读的书。
我对其中一个“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感受很深。这个故事讲述了我国晋朝的祖逖,为了复兴晋国,报效祖国,他每天闻鸡起舞,刻苦练功,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终于练就了一身本领,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
祖逖这种精神震撼了我,他的精神同学身上所缺乏的。我们每天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如果不是怕迟到还真不想起床,学习上遇到困难,如果不是老师“硬逼”着,又有几个同学愿意学习?打开作业本,又有几个同学是认真的。跟先人祖逖比比,我们真的太惭愧,我们这么怕苦,能学好本领吗?现在不学好本领,更待何时?
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认真的对待学习,有朝一日报效祖国。
《成语故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成语故事》使人受益浅深,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以后,我不但要取得养料,还要让我的同学去阅读。长知识,学精神。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中说到一个大财主大摆酒宴。席间划拳行令喧闹如潮,一个老头因牛肉没嚼烂而卡住喉咙,顿时大汗淋漓,翻白眼,众人纷纷为他想办法处理,把老汉左右折腾,老头儿气得大喊而吐出牛肉,财主见状要各位回家说:“有了前车之鉴,要想不再发生这样的灾祸,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
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想起了爷爷跟我讲小时候学走路的事。当时我刚学会了走路,没走几步就会摔倒,但是当时自己都站不起来,然后爷爷把我抱起来放在地上让我接着走,现在想想自己不想站起来,可能是再也不想学走路了,但是我并没有因为摔倒而放弃了学走路。
因噎废食,故事中的财主,因为老头儿被噎着,而放弃了三餐时,我意识到不能因为受到挫折而放弃做这件事情,虽然老头儿因为吃牛肉噎着了。但是是老头儿急于说话所造成的,所以财主因此放弃三餐是不对的,而是要找到事情的原因。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知道两个道理,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是不对的可以在请别人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说话,还有要是想说话就等到嘴里没有东西在说话才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天地广阔,可以任由我们放飞思想,还可以让我们学习到许多知识: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爱屋及乌又是什么意思?九牛一毛有什么故事?神机妙算又有什么故事呢?《成语故事》这本书让我找到了答案。
我就说《神机妙算》这个成语故事吧!
它讲了赤壁大战前夕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弄到十万支箭,诸葛亮笑着说好办,并将工期改为三天。周瑜暗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到期完不成,以军法处置。
诸葛亮要求第三天夜里调拨二十只战船,四周摆满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笑吟吟地邀鲁肃一同登上战船,船向江北驶去,渐渐逼近曹操的水兵大寨。鲁肃惊问:“你要去送死吗?”诸葛亮不动声色地劝鲁肃饮酒。这时大雾满江,曹操听说东吴来袭,认为这是诱敌之计,命令不许出战只用乱箭猛射。大雾散后,诸葛亮二十只战船上全都是箭,一数有十万多只,送到周瑜处复命,周瑜叹道:“他神机妙算,我根本比不上他。”
还有“一诺千金”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说到要做到,承诺的事情就必须办到,不能失信于人。
你们如果喜欢《成语故事》的话,可以去找来读一读。
我在去年的暑假里读完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它使我增长了一些知识。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的成语。每个成语都有释义、出处、指点迷津和一个成语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成语是——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将军吕蒙的故事。吕蒙常常打胜仗,但是他识字很少,孙权劝他以后要多读书,吕蒙却说军事很多,孙权知道吕蒙是在找借口,就给他说了很多道理。从此以后,吕蒙天天用功读书。后来有一天,鲁肃来看吕蒙,发现吕蒙对打仗和国事都有独特的见解,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粗莽的武夫了,不禁感叹“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就是说有志气的人,分别三日,就要重新审视了。我们要像书中的吕蒙一样,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发奋图强,这样你才会有所进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也不要总用老眼光看人,因为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在进步。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我喜欢的成语,例如:班门弄斧、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等,这些成语。
通过读《中华成语故事》,给了我很高的启示,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这本书里有742个成语故事,如:爱屋及乌、草船借箭、画蛇添足、画龙点睛、狐假虎威、打草惊蛇和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故事,在这些故事当中,我最喜欢的是“画龙点睛”了!
这则故事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神来之笔点名要旨。
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擅长画龙。他画龙已经达到了出人意料的境界。最神奇的就是他画龙点睛的传说了。有一次,他在金陵的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但这四条白龙却没有画出眼睛。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就问他道:“先生,您画的龙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一本正经地道:“一旦画上眼睛,龙就会破墙而去。”大家都不相信他说的,纷纷让他画眼睛,看看龙是否会飞出去。他再三解释,点了要飞出去,可大家执意要他画,于是,他拿起笔画了起来。奇迹来了,他刚画了两条龙的眼睛,就雷声大作,暴雨倾盆而下。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墙破裂了,大家一看,两条画眼睛的龙已经飞走了,而两条没画眼睛的龙还留在墙上。大家这才心服。
这本书又可以让我们知道成语,又可以增长知识,我觉得,买这本书值了。
《成语故事》这本书里包含着各个成语不同见解和哲理。比如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故事,比喻用粗浅的东西引出完美。珍贵的东西;再比如声东击西这个成语故事,指制造出要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而有一个故事,叫悬梁刺股,故事里的人物让我深感敬佩。
在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书生,他的身境非常之坎坷,曾到一位隐居深山的鬼谷子那里学习学成后,他想去各国游说,找一个一官半职。苏秦曾来到秦国,在一个小旅店里住了两年,一连给秦惠文王上了十次奏章,宣扬自己治国主张。可是,秦惠王没有采纳,苏秦在心灰意冷的时候回家了。回家之后,亲戚。邻居们都看不起他,这让他感到非常之惭愧,决定要发奋读书。从此以后,他整天都在家里读书。到了晚上如果打瞌睡,苏秦就会拿旁边的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读,终于掌握了更多治国道理。对各国的军事更加的了如指掌。这就后来成为战国时代一位具有响当当的大纵横家。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学会他那种勤学苦练。发奋读书的精神。
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我非常喜欢,篇篇动人的故事吸引了我,段段中华历史震撼了我。
其中,《雪中送炭》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宋朝,太宗赵光义是个比较关心穷苦人的皇帝。有一年,下大雪了,天气非常寒冷,他在皇宫中突然想起了穷苦百姓,于是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京城那些穷苦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京城,雪中送炭的故事也就由此而来。雪中送炭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就是在寒冷的`大雪天,给人送去木炭取暖,让人感到暖和,比喻在别人处于极端困难和危险的境地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不时让我想起在四川发生的地震灾害中,许多人失去了家园,还有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危难的时刻,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为灾区人们送去温暖。
我相信,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一定会战胜困难,迅速展开恢复重建工作,灾区人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程门立雪》则是我觉得最感动、最有教育意义的一篇文章。它讲的是:有一对博学多才的兄弟,程颢和程颐,他们是北宋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一天,仰慕他们的学生杨时和游酢来找老师请教一个难题,但是恰好老师在休息,游酢正想敲门把老师叫醒,杨时却连忙拦住游酢说:“老师正在休息,我们等一会儿好了。”于是,两人便在门口等候。不一会儿下起了大雪,但两人坚持在此等候。待程颢醒来后打开门,看到了杨时和游酢才知道他们在门口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了。程颢认为他们很懂礼貌,心里非常感动。这个故事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求学心诚意坚。我也被杨时和游酢尊师敬长的求学精神深深感动了,下定决心要学习他们这种高尚的品格。
当然,在《成语故事》中这样励志的故事还有很多《孟母三迁》 、《囊萤夜读》 、《凿壁偷光》……还有许多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如《买椟还珠》、《亡羊补牢》、《呆若木鸡》、《邯郸学步》……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教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成语是我国最经定典一种文化,我最喜欢成语故事了。
老师布置我们暑假里好好读书,写好读书笔记,我就找了一本《成语故事》细细品读起来。
在成语世界里,我认识了心口不一的叶公;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愚蠢;领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见证了“掩耳盗铃”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国晋朝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想为国家效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和好友刘琨一起练习武艺。这样,无论是凌烈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们都坚持练习。
由于本领高强,祖逖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这就是祖逖,一个“闻鸡起舞”的青年,一个勤学苦练的模范,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或许还不需要“闻鸡起舞”,但是我们需要“闻鸡起舞”的这种精神。
这就是成语的魅力,简简单单一个小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成语故事里有好多成语故事。有些是讲品德意志的,如《百折不挠》。故事里的乔玄为了让强盗受到应有的惩罚,只好忍痛牺牲自己十岁的儿子。而且他从不向困难屈服。我觉得她很伟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里的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去做了县令。但是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叫人把陶渊明叫去,而且要他穿宫服去,否则就会影响陶渊明的官程。陶渊明终于忍无可忍了说:“我不可能为这个乡里的小人折腰!”说罢,便对邮督交了官印,回家种田了。陶渊明非常有骨气,没有因为五斗米而像这种低三下四的人低头,我十分敬佩他。《过门不入里》的大禹曾经三次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知道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干呢!可见大禹十分爱国,为民着想。
还有讲为人处事的,像《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诸葛亮,为了辅佐后主刘禅用尽了毕身的力量。他曾几次带兵北伐,尽管失败了,但他也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经过几次失败后最后成功了,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的途中。他这种精忠报国的决心令我十分感动。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很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彰显崇高精神之美
——评电影《守岛人》
■丁晓平
电影《守岛人》剧照。
和许多观众一样,我是流着热泪看完《守岛人》的。为什么饱含热泪?因为在观看的过程中,随着影片剧情发展,我的心始终与主人公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心连在一起,由此掀起的情感波澜如同电影中那猛烈台风掀起的滔天海浪,让人激情澎湃、热泪盈眶。
王继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生前任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曾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他和妻子王仕花被评为“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他们守护开山岛的故事,曾经感动了千千万万人。但是,要把这样一位真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拍成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用心、用情去进行艺术创造。让人欣喜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成功完成了这样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守岛人》是以画外音讲故事的口述史形式开场的,让观众在娓娓道来之中走进开山岛,走近王继才。位于黄海前哨的开山岛,名字虽然很大气,但实际上是一个面积仅有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大小。王继才作为守护开山岛32年的“岛主”,一诺千金、无怨无悔,在得与失、苦与乐、荣与辱、爱与恨、生与死的矛盾之间作出了人生的选择,直至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影片选取了王继才守岛人生的经典片段和闪光瞬间,从其登岛初期的犹豫彷徨,到勇救落水青年、打击走私商贩、父亲病逝、暴风雨中接生、女儿辍学、战友临终送别、岛上家庭春晚等情节故事,一组套一组、环环相扣的镜头,凸显了英雄的家国情怀,实现了由家到国的灵魂跃升,鲜明立起了一个奋斗者的形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守岛人》的剧本创作历经多次修改,直至完成拍摄,前后耗费近3年时间,创作团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导演陈力带领创作团队深入开山岛,与王仕花同吃同住同守岛,深入群众、体验生活。从剧本、导演、演员、摄影、特效等诸多艺术环节来看,《守岛人》都是一部用心又走心的优秀主题电影,不仅展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大格局、大情怀、大境界,塑造了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良心的大男人,完成了为新时代“人民楷模”画像、立传、明德的艺术使命,呈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的故事片新面貌,为中国电影艺术人物长廊增添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探索了英模题材主题电影创作的新路径。
有人把《守岛人》比作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有人把它比作成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还有人把它与《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进行比较。事实上,《守岛人》超越了英模人物主题电影的既往模式,借鉴并有效运用当代电影艺术手段,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守岛人》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较好地处理了三个关系:
一是较好地处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守岛人》创作团队没有以个人感受代替受众的感受,而是虚心向受众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电影在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过程中,通过艺术手段对“人民楷模”王继才进行了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讴歌了奋斗人生,刻画了最美人物,细腻又充满质感地表达了父子情、战友情、夫妻情,真实自然、可爱可信、人情味十足。从另一方面看,电影让人们对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信心,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催人泪下。
二是较好地处理了物质生存与精神塑造的关系。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人这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不亏心就不白活。”与其说这是主人公王继才的一句人生座右铭,不如说是《守岛人》的精神主题词。王继才以他的生命作证,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消极懈怠,更没有逃避退缩。他的一生没有白活,因为他的活法是一种高尚的活法。在《守岛人》中,不论是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还是王继才的父亲、人武部部长王长杰,人民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如果从电影的角色视角来看,《守岛人》围绕“岛”和“人”,始终紧扣“守”这个主题,抓住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典型的情节和细节推动典型矛盾和冲突的发展,并以十分节制的叙事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真诚地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冲突,守住了“精神家园”,守住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底线,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三是较好地处理了小家与国家的关系。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从故事叙述的层面来说,《守岛人》的故事十分简单,主人公既没有传奇的故事,也没有豪言壮语;电影叙事逻辑清晰、简洁、干净,既没有故意设置悬念,也没有虚构夸张。但《守岛人》从小故事里讲出了大道理,那就是守岛就是守国,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从“我的小岛我的家”到“我的祖国我的家”的精神升华,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理想信念的光芒,而且体会到理想信念其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达到了培根铸魂的艺术效果。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生活中本来就蕴含着文学艺术创作素材的富矿,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是我们身边的真心英雄,是先进分子和优秀党员。《守岛人》不仅是一部主题故事片,也是一部意蕴丰富的影片。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岛”,它是理想、是信念、也是精神,我们能不能坚守呢?《守岛人》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守岛人》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电影,除了冲击力、震撼力极强的镜头语言之外,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又意味深长的印象——王继才去世后,只剩下王仕花一个人升旗,在她挥舞国旗的时刻,镜头切换出一幕声画,王继才微笑着对妻子说:“你挥旗的样子,比我好看。”看到这里,瞬间就有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温暖涌上心头,哀而不伤、缠绵悱恻,一种诗意的真善美打湿了你的眼睛。
文艺更要热爱人民。《守岛人》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守岛人》作为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电影作品,是军队文艺工作者为人民群众奉献的一部具有艺术良知的优秀作品,可以说是军事文艺从高原向高峰努力攀登的一个明证。因为,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书写和记录了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平凡人生走出英雄路
■吕雁芹
日前,反映“人民楷模”王继才真实故事的电影《守岛人》,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影片深刻阐释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崇高精神和时代意义,为我们坚守初心、坚定信仰,点亮了心中不灭的灯塔。很多人观影后表示:电影特别感人,看似平凡的守岛,却坚持了32年,听起来不可思议,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令人动容、发人深思。
《守岛人》用充满艺术感的视听语言、朴实的叙事手法,让王继才的形象鲜活、充实、丰满起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对王继才的精神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立体的感悟。
深挖内核诠释崇高
天下至诚,莫过于忠。王继才守岛从一开始答应的15天到时间逐渐延长,虽然也有牢骚抱怨,但既然答应了就决不食言,一位义无反顾、一诺千金的苏北汉子形象展现在银幕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王长杰临终前交给他的那面战旗,让他认识到这不仅是承诺也是传承。这种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珍贵品质滋养出炽热的家国情怀,让王继才在“小我”与“大我”面前,用坚定抉择书写着对感情、事业和国家的忠诚。
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在走和留的单项选择题上,王继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为了这个选择,他舍小家顾大家,把一生都献给祖国的海防事业,留下父亲去世缺席、女儿因生活压力辍学等遗憾。守岛不是一个人的奉献,是背后一个家庭的付出。“你守岛,我守你”,王仕花放弃自己心爱的教师工作,毅然和王继才一同守岛。父母用饱含爱意的蟹笼和饺子,传递着对儿子的支持。开山岛上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永不熄灭的“眨火”、晒得脱皮的脸庞,都见证着他们无悔奉献的赤子之心。
王继才不亏心,他的人生是精彩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他初心如磐、信仰坚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让观众感受到了奋斗者的力量。
穿越银幕汲取力量
我们都是“守岛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守岛人》讲的不仅是王继才的奋斗故事,也是千千万万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王继才是普通的一名民兵,他既没有彪炳史册的功绩,也没有传奇人物的色彩,只有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事迹、平凡的付出,但正是这样的平民励志故事,才更有“烟火气”和“泥土香”。影片通过普通的生活片段展现人物的魅力,对不同岗位、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普遍的启发意义,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王继才的可敬可爱、可学可鉴。
守岛人故事是一面镜子。英雄不是从天而降的,也没有谁生来就是英雄。登岛初期的王继才也有普通人都会感到的恐惧与彷徨,从坚持、坚定再到坚守的心路变化,从诚信、担当、忠诚到信仰信念的价值升华,都能让观众从不同阶段的王继才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见贤思齐,王继才的故事让我们反思自己在价值观念、思想境界、奋斗精神、工作作风上的差距,自觉做到自知、自明、自警、自励,从而更好理解英雄、学习英雄、争当英雄。
守岛人故事是一盏明灯。每个人在奋斗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自己的“开山岛”,有过对个人前途的失意迷茫、对困难矛盾的担心畏惧、对坚持梦想的犹豫彷徨、对现实生活的埋怨……面对困难,不同的态度和境界,就有不同的结果。影片中,王继才像一位睿智的人生导师,又像一位宽厚可亲的兄长,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只有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奋斗的姿态,才能行稳致远。这座心灵的灯塔,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点点微光汇成星河
在建党百年之际、在新征程扬帆起航之时,学习守岛人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个英雄模范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正是因为有无数像王继才般的平凡人接续奋斗。他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一定有坚守岗位的牺牲奉献。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是一名普通的掏粪工人,“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为各行业推崇和弘扬;“马班邮路”王顺友是一名普通的邮递员,在高山峡谷间送邮行程达26万多公里,把报纸和邮件送到大凉山乡亲手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他们也是为党和国家干好了“一件事”,却激励着每一位奋斗者——只要在各自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一件事”,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迈向新辉煌、续写新篇章,离不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传承,离不开新时代奋斗者的精气神。每当风雨来袭,每当挑战来临,这种力量就凝聚成中国脊梁,不惧任何困难,能够抵御任何风雨。正如电影中表现的那样,许多人怀着崇敬之情坐船到开山岛,又满载着力量驶向远方,他们将在各自岗位用奋斗书写美好的人生华章,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刊于7月4日解放军报08版
来源: 解放军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