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最少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0 23:47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最少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最少读书笔记作文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导语:读书笔记是读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书中的知识。然而,在写最少读书笔记作文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明确目的
在写最少读书笔记作文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总结书中的重点内容,还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避免偏离主题。
二、抓住重点
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书中的重点内容。最少读书笔记作文要求我们在有限的篇幅内,将书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因此,在写作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标题要简洁明了,概括文章主题。
2. 引言部分要简短有力,引出文章重点。
3. 主体部分要分条阐述,每条内容都要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4. 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三、语言表达
1. 语言要准确、简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和生僻的词汇。
2.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文章结构清晰。
3.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四、格式规范
1. 标题要居中,字体大小适中。
2. 段落间距要适中,使文章层次分明。
3. 注意行文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

一位资深初中老师谈写作,真的太实用了

教师寄语:


我建议大家要写日记,最好能坚持每天都写。我个人认为,原因最少有这三点:第一,能记录生活。虽然手机拍照很方便,但在初中和高中学校生活中,一般不让学生带手机。那么,生活中宝贵的人和事,甚至某一刻的心情,能用笔记录下来,等以后我们翻看,会别有一番滋味。第二,能够随时反省,及时自我激励,自我鼓劲和开导。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第三,很直接,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为考试中作文得高分甚至是满分。

当然,远不止这三点。下面有我从魏书生老师《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摘录的部分段落,是魏老师也赞同和支持大家写日记的原因。

日记能使我们记住自己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人很奇怪,许多过去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常常忘了。我常想,人如果不背叛自己童年、少年时心灵深处真善美的一面,坚持自己那时勤奋上进的好习惯,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杰出的人,都可以成为伟人。遗憾的是,人常常善良一阵子之后,又觉得恶人常有好报,于是便也学着作恶,但终于狠不下心来像恶人那样无耻,于是又回归自己的善良;人都有过勤奋的时刻,但又经受不住安逸者的诱惑,向往无所事事又觉得太问心有愧,于是又踱回勤奋。生命便在这善与恶、勤与懒的犹豫与踱来踱去中过去了一大半。写了日记,常翻一翻,人容易记住自己,不失去自己,忠实于自己真善美的一面。

写日记有利于改变自己、改造自己。很少有人劝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精神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鼓励相比,作用更大。

写日记能磨练人的毅力。写一篇日记容易,坚持下来难。特别是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再坚持写日记就更难。而一旦坚持住了,便产生了心理惯性。如某人已坚持写了一年日记,某一天要他停止,他往往不甘心,觉得那是不忠实于自己,积累起来的惯性也不允许,于是他坚持极忙的时候也写。日久天长,磨练出“一不做,二不休”、“不管千难万险,也要坚持到底”的毅力。

写日记,很多时候都是解剖自己,分析自己。现代社会,节奏紧张,人们忙于工作,无暇认识自我,即使只是思考分析,也不如形成文字认识得更清楚、更透彻。人正确地分析、认识、评价自我,才能有效地更新、改造自我。

写日记能提高自己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水平。日记的内容很大部分是对社会的观察分析。写出来,能认识得更清晰。如社会超前消费问题,初写可能是罗列现象,表达不满,再写则可能寻找原因。过一年再写,就可能想出扭转超前消费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人有了烦闷,宣泄出来,烦闷会减轻,头脑会清醒。在工作单位宣泄和在家里宣泄都免不了使别人不愉快,较好的宣泄方式是记日记。有了什么烦闷,都对它说。写出来,说出来,再看一遍,原来的怒气、闷气不知不觉之间没有了。难怪有的学生管日记叫“无声的朋友”,“最知心的朋友”,“最冷静的朋友”。

写日记可以积累材料,提高写作水平,这一点,许多人早已认识到了。即使什么也不写,也不想恢复昨天那高涨的工作热情,单是翻看日记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愉快幸福的事情。我经常跟着我的日记到“昨天”去旅游,不知怎的,昨天那万般痛苦、惆怅的事,今天想来都觉得宝贵,觉得可亲。写日记的好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我管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为什么叫道德长跑呢?我看到,那些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坚持长跑的人,都变得身体健康、强壮有力。还有一些别的体育锻炼的方式,倘长年坚持也能身体健康。

能不能有那么一种锻炼方式,倘长年坚持不懈,就能使人心灵健康、开阔呢?我觉得写日记就有这种作用。绝大部分心理正常的人写日记时都说心里话、说真话,这便起到了教人求真的作用。绝大部分人写日记一般都劝自己上进向善,劝自己助人改过,绝大部分人都在日记中针砭丑恶,赞扬美善,歌颂心灵美的人,歌颂美好的事物,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

所以我总跟同学们说,坚持写日记,便是坚持道德长跑,能使人的心灵求真,向善,爱美。每位学生一入学,便要开始写日记。

“不会写怎么办?”有人问。

我说:“保证都能会写,学习最差的同学也能会写。

“那怎么能会写呢?”

“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就可以了。好同学一篇日记五六百、千八百字都可以,差同学就不能这样要求,要引导他们超越自己。”

刚开始,对学习后进的同学,提的要求不多,能多写的多写,不能多写的,就把当天的年月日写上,至于内容,只写一句话就行:“今天我到中学读书了。”第二天,介绍自己的同桌的外貌,写两句话就行。第三天,介绍自己的教室,写三句话,前面、顶棚和两侧的墙壁各有什么。第四天,介绍各科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教师各一句话,以此类推,写上两个月,60多天,学生日记字数就达到每天500左右了。

有的老师问:“学生写了一些自己不愿公开的事,不愿让老师看怎么办?”不愿让看,老师就不看,我一直跟同学们这样商定。真正的日记,作者可以公开,也有权不公开。作者不愿公开时,任何人不得强看,这是作者应享有的隐私权。我们手头的日记,实际含有作文选、作文集的性质,要定期检查,互相指导,必要时还可互相批改。请同学们不要把一些不愿公开的内容写在这上面,如果你不愿公开的事情很多,并且愿意记下来,那就再写一本日记,准备一个抽屉或小箱子,买一把新锁头,只有一把钥匙,由你自己掌管。

因为日记含有作文选的性质,那就既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题选材,又可以由老师确定日记题目,并且进行日记指导,通常情况下,后者居多。

有了日记指导,才使学生人生的航船不至于在个人的小河上打转,而把它导向广阔的人生,导向社会,导向世界,才使它真正起到道德长跑的作用。

日记当然有一部分内容要谈到自我,但我力求使学生认识到那是一个比昨天更新的自我,认识到一个比昨天更广阔的自我世界。

十多年来,我曾几十次引导学生写两个自我的日记,戴明峰同学就写《两个戴明锋》,蔡乐同学就写《两个蔡乐》。写这两个自我是怎样就某件事展开争论的。有时请学生写《我心中公与私的对话》《勤与懒的对话》《善良与邪恶的对话》《我心中的天平》《我心中上帝与魔鬼的斗争》。写这样的命题日记有助于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思想深处的两个方面,然后理智地调动头脑中的正义之师,去战胜那些把自己拖向泥潭的错误思想。

我还让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的思想不仅仅分成两部分,其实每个人心灵深处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我请同学们写《我的心灵世界》,意在请同学们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确实同外在世界一样广阔。里面江河山川、花鸟草虫、日月星辰、城市农村、阶级政党、真善美、假恶丑都切切实实地存在着。写《谈天人合一》,天者,自我之外的客观世界也;人者,主观世界也。中外杰出的教育家都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即主观世界全面正确地反映广阔的客观世界。人达到了这一境界,就真正获得了思想的解放,真正掌握了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就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如马克思所说,实现了从自在的人向自为的人的飞跃。因此,人最根本的任务,还在于开拓自我,挖掘自我,改造自我,战胜自我,真正把自我改造成适合宇宙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适合人民利益、党的利益需要的人。

就如何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而言,学生更需要引导。学生从小能正确处理与同学、与父母、与老师的关系,长大了才可能摆正与人民的关系。我多次引导学生写这样的日记:《尊人者,人尊之》。我说这是使人尊重自己的一个秘诀,谁想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信任,就照这个秘诀去做,保证灵验。我的学生还常写这样的日记:《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记长不记短》、《记恩不记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隐恶扬善》、《要助人,莫贬人》、《助人力增倍,贬人力减半》、《为别人吃亏是福》、《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责己严,责人宽》、《只有助人才能有乐》等等。引导学生写这些命题日记,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原谅人的好品质。

我特别强调学生要爱自己的母亲。十多年来,我反复向学生强调: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不理解母亲、不替母亲分忧、不关心母亲、不帮助母亲的人,一定不可能去关心同学、帮助同学,更不可能热爱人民。不管他说得多么好听,也一定是在欺骗别人。我反复引导学生写《妈妈笑了》、《替母亲分忧解愁》、《我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旨在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爱自己的母亲。

为了从更高层次帮助同学,也为了替老师出主意、想办法,我还多次请学生写这样的日记:《假如我是许东辉的班主任》。许东辉同学头脑极聪明,性格也开朗,就是学习没毅力,成绩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智商应达到的水平。全班同学都来帮他,想出使他增强毅力的方法。他自己也写这一题目,站在老师的角度分析自己,教育自己,这就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他不溜号了》,谁不溜号了?我们班最爱溜号的同学也假设自己将来当上了教师,遇到了一个上课爱溜号的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这位同学增强了注意力,就写这个故事。这样学生便设想将来成为教师以后怎样教书,怎样讲课。多年来我引导学生写过30多篇假设自己当教师的日记,意在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与别人,将改造自己与改变别人结合起来,学会从思想上、品质上,从最根本的问题上关心帮助同学和朋友。

为了正确分析、理解、认识社会,我多次引导历届学生写社会上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一旦真正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确实会突飞猛进。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有生之年的短暂,使人普遍容易产生理想主义的成分,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人类社会便发生巨大的、翻天覆地的、近似实现共产主义那样的变化,这显然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理想主义成分太浓,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值便过高,便容易失望,容易悲观,容易发牢骚。我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共产主义》为题写日记,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从而理解在初级阶段还会长期存在大量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写题为《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的日记,是引导学生多关注党内那些真正的共产党员,那些为人民利益咬牙硬干的党的干部,让周总理、焦裕禄、雷锋的形象在他们心中高高树起,学会把那些政治投机分子、腐败分子看作是钻到党内的病菌,是生活中的苍蝇、蚊子、臭虫、黏痰。学会小看他们,不接近他们,待自己长大有能力的时候,再荡涤这些污泥浊水,一点一点地把他们扫进下水道。

引导学生写《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替祖国母亲分忧解愁》的日记,则是引导学生从看客,从指手画脚的批评家的角度,转变到国家主人的位置来思考问题。国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我们为消除这些做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事情呢?命题日记《谈同舟共济》写的则是我们十几亿人同乘一艘航船,每个人都是这船上的工作人员,既然同舟,自然应该共济。《谈责任感》则是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都有责任,都有制止它发展的责任,有制止的责任,至少有从我做起不参与的责任。大家都这样尽自己的责任,那么,广大人民群众厌恶痛恨的那些不正之风就会少,就会收敛一些。

引导学生每天都写一篇日记,每天都站在比较正确的角度,分析自我,分析他人,分析社会,经常制定战胜自己的措施,制定为别人、为社会做实事的计划。自然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为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同学们想了许多具体措施,比如上届学生,有5名同学比较懒,经常几天不写日记,有时写,也不认真,写二三百字应付一下。怎么办?请这5名同学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战胜懒病,使自己勤奋起来。他们便选了第一懒的梁强,当懒病治疗小组的组长。组长每天放学负责检查其余4个人的日记,第一看写了没有,第二看写够了500字没有,没有写或写的篇幅不够500字,组长便让他们当天补上,还要加写一份说明书。这个办法实行3个月以来,这5名同学一天也没缺日记,篇幅都达到了要求。有一天梁强同学感冒没上学,这个组的成员还主动找别人检查,合格了才高高兴兴地回家。

有的同学,两个月的时间便写满了一整本日记,其中《我这个人呀》一题,连续写了8篇之后还不肯罢休,说理、记事、言志、抒情,乃至心理分析,自我解剖,令人感到他的思想在不停地奔跑,在奔跑中调整着自己。

每一位坚持长年写日记的人都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我常想,如果我们十几亿中国人中有一半的人长年写日记,那我们民族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真会提高得快一些。

上一届我教的那两个班,在九年级时我没跟上去。但令我欣慰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常常拿着他们写好的日记,来与我分享。从他们的日记中,我也读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了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和生活中的一些苦恼。有时,我会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建议,但更多时候,似乎并不需要,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已经自我开解。

本次我搜集的大家在这个暑假中所写的日记或作文,有些同学写得很好。也有一些同学没发挥出自己在学校时的最佳水平。可能是假期在写作方面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没能坚持写作。还有一些同学,需要端正写作态度,再用心一点。记住:明天的你,会感谢现在勤奋的自己;而你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心在哪里,付出在哪里,收获也在哪里。

许荣哲《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书评&读书笔记

书评:

学以致用,只学不用是没有任何用的,是纯粹的浪费时间。

这本书算“不像课本的课本”,确切的说更像课后练习册(没那么系统),或者说学生时代的课外阅读读物(拆解案例提炼重点),但是想要学会写小说,像高中那样囫囵吞枣的可不行,得实战。

看完用了大概3个小时,顺便在书上写写画画,第二本在书架上嗷嗷叫着求关注,但是不行,不能这么快,得消化消化。

因此,这本书我分为书评和笔记两部分,笔记为读后重新整理提炼,每一课提炼一个自己认为的重点,后续再为每一个重点补充一个短篇故事到本文中作为案例。

故事应该写的比较糟糕,毕竟刚开始,这也不是我最擅长的领域,因此仅供交流参考。


以下是读书笔记:

1,人物面貌:小说不应该是“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人物应该有面貌、场景和对话。

面貌分为外在面貌(外貌)和内在面貌(性格),性格在小说中比长相更重要,比较成功的塑造有红脸关公和“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曹操。

2,场景:每一家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

情景交融,虽然场景是沉默的、被动的,无法跳出来大声疾呼,但聪明的小说家却懂得利用它来说一个不断重复的故事。如《命若琴弦》中两次场景的重复、轮回和升华。

3,对话:除了水面上的对话还有水面下的对话,冰山理论。对话也可以用来描写、叙述、议论、说明。

对话不是水龙头,不要一开就流了满满一地,请试着用最少的字数,写一座大部分隐匿于水下的冰山。

4,开场:全世界最好的小说开头。此处以《百年孤独》举例。

许多年后,当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分析:好在两处,一个是表层:时间维度上包含了现在、过去和未来;一个是内里:写了主人公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决定性格的小事,和一件决定命运的大事,从而诠释了“性格决定命运”。小说中,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几乎是铁律。

5,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当小说人物的性格确立后,人物便脱离了作家的掌控,拥有自己的意志。因为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其作用,并非日复一日重复生活的普通人,因此都需要遵循“性格决定命运”的规律,当小说人物面临命运抉择时(如《哈姆雷特》),性格便会自动跳出来在前方引领,走向必然之路。

因为性格如此,于是命运必然这般。

6,形式:小说的人类进化图。

此处指将不同时间维度的事件压缩到一张纸上展现出来,把时间烫平,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

例如小说家陈村的《一天》,主人公上了一天工,经历了少年、中年、老年等各个阶段,因为主人公的每一天都是重复的一天,所以他的一生等于无数个并置的一天。

当然,这个故事的语言重复类似于醉酒的喃喃自语,结尾让主人公看了看自己完好无损的十根手指,想到父亲说过的话,高兴了起来。无趣的一天+升华的结尾,类似于平凡却回放的一生。

7,故事:偷矛盾与两难的贼

诗人艾略特曾说:坏事人用“借”的,好诗人用“偷”的。本节课的主旨便是从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墓碑上偷来(引自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

我爱看的是:事物危险的边缘。诚实的小偷,软心肠的刺客,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

简单来说就是矛盾,矛盾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外在矛盾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内在矛盾是主人公性格上的柔软,这种性格会让任务更加凶险。

8,故事:双重的两难

举例:《儿子的大玩偶》中,父亲为养家糊口只能扮演小丑遭众人耻笑,但当不需要扮演时,儿子却因为找不到小丑大哭,他不得不重新画上小丑妆,做儿子的大玩偶。

小人物的悲哀,看似有选择,实际上没得选。

9,叙事者:谁来说故事最好?知道最多秘密的人?完全不知道秘密的人?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当然此处并不绝对,优秀的小说家往往因为技术高超,能从不利的叙事中找到最有利的观点。

10,叙事观点:我的三棱镜母亲,叙事观点是以主人公的视角,分别以“我”、“他”、全知观点三种进行叙事。

需要注意的是:我只能描述别人的外部动作,无法知道别人的内心;全知观点独立于故事之外,无所不知;第三人称观点聚焦于某一角色身上,焦点外的所有人只知动作不知内心。

短篇小说一般只用一个叙事观点,但也有反例,如高行健的《母亲》,通过3种角度让母亲立体起来。

11,有问题的叙事者:真实而可信的谎言

例如小说《鹰溪桥上》,即将执行绞刑的主角因为绳索断裂逃亡成功回家,但实际上回家的是灵魂,身体并没有逃脱束缚(临死前的执念)。此处作者引用了伏笔,先是说了谎,又在中间明目张胆的暗示读者真相。

小说的艺术性,在于让读者亲眼看见现实里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12,聆听者:谁来听他说话?

如契科夫的《苦恼》,主人公的儿子死了,他很痛苦,需要通过说话发泄这份痛苦,然而并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话,因此这份痛苦转化成苦恼,最终只好说给一匹马听,苦恼又变回了悲伤。

13,时间:倒着走的人生

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的时间先是向前走,讲了一个少年被骗的故事,然后转头向回走:父亲为少年收拾行囊,让他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少年欢欢喜喜的冲出家门。仅仅一个时间分岔,小说便头也不回的往平庸和不朽两条大道狂奔而去。

14,时间:小说时间的花式跳水(转场)

电影有转场,小说也一样,感冒的校尉突然被要求执行暗杀任务,他无奈的望向不停旋转的电风扇,视线越来越模糊,随后直升机的大螺旋桨轰隆隆旋转,镜头向下,校尉已经坐在直升机里。

用两个相似物省略中间不重要的过程,衔接非常流畅。

当然 ,短篇中转场不宜过多,又不是炫技。

15,时间:无视时间存在的将军

以张大春的《将军碑》举例,将军活着的最后两年,除了季节交汇的那几天,已经完全痴呆了。但是这里用了非常绝妙的描述:“将军已经无视时间的存在了”,不是将军被时间挟持,而是将军独裁掌控了时间,想去哪就去哪,依然傲慢昂扬。

将军游走于过去和现在之间,和儿子的对话也往往牛头不对马嘴,但却因为时间维度,有了历史的景深。

未来有无限可能,至于过去,因为记忆的扭曲而永远处于变动中。

16,穿梭时空:挣脱时间的三种方法

一种如《回到未来》,一个披头散发的科学怪人发明时光机;一种如《黑洞频率》,太阳黑子异动,生死相隔的父子莫名相会,但你说这是因果关系吗?作者可没说,是观众老爷们自己想的;一种如《扭转乾坤》,中年男子偶遇童年的自己,二者通力合作扭转未来的命运,然后发现30年后的自己:“这些是你安排的吗?”“你有30年的时间来找出答案”,转身把难题抛给观众。

当然,小说不要太拘泥时间,因为重点在于如何摆脱时间,而不是迎战时间。

17,穿越时空:史上最可怕的咎由自取

举例《你们这些回魂尸》,一个潦倒男子荒诞但莫名其妙的一生,其实遇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就像大蛇吞噬自己的尾巴一样,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象力的“圆满”。

18,自定规则:老子就是想变成虫

例子当然就是《变形记》啦,主人公在一开始就变成一只大甲虫,被家人嫌弃最终孤独的死去。创作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事中的规则你自己说了算,可以无视现实。

当然咯,规则制定的越早,反驳你的家伙就越少。

19,迟滞效应:悲剧发生的速度

举例《七信使》,王子带着七名信使探索父亲王国的边界,信使的速度是王子的1.5倍,他开始送信到把信带回来的时间是王子的5倍,现在王子已经走了八年半了,他今年30岁,如果还要继续往前走,下一次收到信的时候将是72.5岁。

这就像河水的迟滞效应,上游下暴雨的时候,下游的人们还在戏水玩乐,只有小说家知道大水将会带走一切,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20,蝴蝶效应:谁是真正的罪人

如夏佩尔的《小事情》,接线员菲菲因为搞错了分机号,将投诉骚扰电话转给另外一名同事,导致这名同事不堪骚扰选择自杀乃至家破人亡,但后来她发现那个对的分机号其实没有接线员,公司没有安排这个人——所以是谁杀了同事?

微小的失误导致巨大的悲剧,这就是蝴蝶效应。

21,想象力:轻功和鬼来电

举例作者的小说《为什么都没有人相信》,主人公的两个同学,一个总是哭诉自己的悲剧,一个总说自己会轻功。后来的某个夜晚,哭诉的同学说自己死了,同时窗外有不明物体闪过,探照灯打过去,是会轻功的同学说“我已经会轻功了”。

两件事本身都不可信,但因为小说中一件事成了事实,另一件事就变得十分可信,主人公也感性的选择相信,或者说他相信的是同学的“需要有人倾诉”,至于真相如何,没那么重要。

22,内心景观:万事万物都是活的。

举例《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将不起眼的泡沫加上主人公的胡思乱想,冰冷的现实中所有见闻都和泡沫有关,旖旎鲜活。

23,寂寞:墙上的绿手印

举例《倾城之恋》女主角白流苏,一个人的房子里,怵目的绿手印显示了女主的焦躁,买灯管来填满整间房子,然后终于有时间想自己的时间安排了:没有安排!

所以你看,寂寞真的会让人发疯,现在你相信了吧!

24,反常:吃错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举例《东方快车谋杀案》,柯南说真相往往只有一个,罪犯往往也只有一个,但是这个故事可以理解为全员恶人,侦探猜到了真相,但却选择错误的解答作为真相,人性的复杂由此彰显。

25,障眼法;华丽的想象舞台

魔术的魅力,在于背后的真实手法不可见,故事也可以留白给读者想象,如“温酒斩华雄”,酒倒上人出战,营帐中大家猜疑者有之,忧心者有之,议论声中关羽回营送上华雄人头,酒还是温热的。

单凭想象也可知关羽的神勇,但如果镜头在帐外,也许一开场没那么顺利,也许某一个躲避相当狼狈……就没有这个经典的故事了。

26,装神弄鬼:神鬼不是拿来凑数的

举例星新一《金色的别针》,女主的男友失踪好几天,听信老婆婆的话用金别针召唤男友,结果男友真的在门外敲门,女主的闺蜜大惊失色“不可能,他已经死了”,慌忙拔掉别针,男友瞬间消失,然后揭示隐情“男友曾经和闺蜜在一起,移情别恋后被闺蜜失手误杀”。

这里的鬼真的存在吗?男友是否有被召回来?谁知道呢,反正也可以说过去。

但是鬼神并非故事烂尾时的随意糊弄,一定要发挥它的真正价值——最后记得转移焦点就行了。

27,人情世故:比桥和盐更重要的东西

诗歌需要激情,小说需要阅历和味道,但记得这种阅历不要卖弄,不然讨人嫌。

参考《青番公的故事》。

28,绕远路:小说的信息传递

举例《流动的邮局》,老人达曼做的弓琴其实没有人买,是女儿的孝心;而女儿是很能赚钱的会计,只有女的才能做会计,村里人很羡慕——这里的会计其实是“妓”,通过描述指名道姓,但又处处展现不合理给读者暗示。这就是小说里的“曲折”。

29,冲突:三个安安静静的眼神

此处指冷战,举例童伟阁小说《我》:妈妈为生计所迫做女招待,姐姐和弟弟每天用眼神盯着进行抗议,但妈妈并没有解释,姐姐结婚前一天才通知妈妈,妈妈回家时跟弟弟讨外套说“冷”,这里的冷不只是物理上的冷。

30,凌迟:折磨读者的秘密

你只分享给读者的秘密,主人公不知道,因此和你一起保守秘密,担心冲突。此处举例神雕侠侣中,黄蓉给杨过的十六年之约,秘密的时间拉的足够长,折磨就会变成凌迟,吸引读者一步步往下看。

31,三的妙用:两片吐司中间的牛肉

小说中同一事件的多次描写,如西游记中,孙三戏金银角大王;又如《那山那人那狗》,父亲让狗陪儿子送信,狗的三番两次跑回来。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古时候禅让的“三请三辞”,一次莽撞,两次虚伪,三次那叫却之不恭勉为其难。

32,留白:消失的时间

之前“想象力”那一节是空间的留白,这里是时间。如《漂泊的湖》中,谁杀了哈勇?是地震?是母亲?还是儿子的恶念?

妻子知道所有的真相,但因为儿子太小了,她不能说,留给儿子慢慢感悟,也留给读者自己思考。所以,这个故事注定不能有真相。

33,附会杀人:用恐怖的传说来装饰尸体

利用恐怖传说故布疑阵的杀人手法,常用于小说中,如《无人生还》,真相当然不可能是传说,肯定有人装神弄鬼。

但传说太强大了,太容易写出绝妙的故事了,所以万万不能舍弃啊!

34,因果:各种可能性的小说

故事一般都如“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样因果分明,但也有一些故事因果没那么明显,甚至看起来显得迷惑,要靠读者去猜,如《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正因为因果不明显,所以才有各种想象的可能。

35,黑暗之心:一切都是罗生门

举例《罗生门》其实来源于芥川的小说《竹林中》,三个人都说谎并且承认自己杀人,是因为他们认为“扭曲的荣誉大于生命”,这就是小说的黑暗之心。

当然,普通人可以认为生命高于一切,但小说家如果也执着于这一点并用于小说中,那他就完完全全没有黑暗之心了。

36,黑暗之心:看不见的第三个河岸

这个比较难理解,和34的不可能不同,这里讲的是“不太可能”,更准确的说是“不可思议”。

举例《第三个河岸》,没有人知道父亲为什么去了河中心,也没有人知道儿子为什么背叛父亲,最终又去了哪里。但小说妙就妙在答案是轮回和有痕迹的,父亲的行为可以用儿子来解释,儿子的选择可以从父亲的行为看出来。

37,黑暗之心:完全不可能的孔雀

如三岛由纪夫的《孔雀》,为什么主人公杀死了孔雀,用作者自己的选择来解释就说得通了,作者认为美大于一切存在,事物应该在最美好的时刻凋谢。用作者的话来说:那不是撕裂,而是把美与毁灭肉感的结合。


完结,下本书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